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下去的另一个展厅是古生代和三叠纪各门类的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第一个展品柜中是通过独具特色的展品介绍苏联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研究历史。展品是上个世纪考察队采集的化石标本,研究人员的肖像和出版的古代脊椎动物的首批著作。展厅里陈列有古代无颌类的稀有标本,这些化石发现于波罗的海附近和俄罗斯地台北部。还有已绝灭的各种真骨鱼类的代表,其中包括总鳍鱼类——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展品中有古两栖类——迷齿类(从前称之为坚头类)和蛙类。有个展品柜中展出一块岩石,其中保存有大量圆盘蜥——在骨骼构造上很象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的两栖类,它们生活在水中,而且象现生两栖类幼态时一样用鳃呼吸。早在石炭纪中期就出现了原始爬行动物,当时陆上的脊椎动物还只有两  相似文献   

2.
云南早泥盆世的胴甲鱼化石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本文研究的是最近十多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云南早泥盆世采集的胴甲鱼(Antiarchi)化石,共计四属五种。这是迄今所知地质时代最早而且目前仅见于我国的胴甲鱼类。文中记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并分别与其相近的属种作了对比,从而建立了胴甲鱼纲中的一新目。这一发现和研究,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到我国早泥盆世胴甲鱼的形态结构,丰富了早泥盆世动物群的内容,更多地提供了划分地层的古生物依据;在鱼类进化史上,填补了胴甲类和真节甲类(Euarthrodira)之间的缺环,对进一步认识胴甲鱼类的起源和了解胴甲类的发展辐射也给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盾皮鱼类是全身包裹在坚硬骨甲之中的已绝灭重要古鱼类类群,确切的最早化石记录为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主要生存于泥盆纪(距今4.19亿-3.59亿年前)。盾皮鱼类已有原始的能主动捕食的嘴部,具备了较高营养摄取效率的能力。这种有颌类在早泥盆世迅速分化出各种各样的体态类型,到晚泥盆世已占领当时地球上所有水域环境。作为最原始的有颌脊椎动物,盾皮鱼类可以说是现生所有陆生脊椎动物(包括四足动物及人类)的祖先。由于盾皮鱼类具有独特有趣的外表,在志留纪与泥盆纪地层中全球广泛分布,以及位于脊椎动物进化树的基干位置,使其在脊椎动物的早期演化、地层学与古动物地理学等研究领域及科普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内蒙中侏罗世道虎沟生物群是古生物学的热点之一,报道了种类繁多的脊椎动物化石如两栖类、爬行类、哺乳动物等,特别是有尾两栖类热河螈和初螈在道虎沟数量丰富。一些学者曾经报道过道虎沟生物群中的蝌蚪化石,经过重新分析这块标本并不具备脊椎动物的骨骼构造,跗骨特征与脊椎动物差别很大而符合昆虫的跗节构造,其身体部分具有一些骨板缝,所谓的"蝌蚪"尾部其实是昆虫的喙,因而这是一块残破蝉类化石的虫体前部。虽然蛙类化石在我国下白垩统地层中并不少见,但道虎沟生物群迄今并未报道过真正的蛙类。  相似文献   

5.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化石证据,在距今4亿多年前以前的泥盆纪,脊椎动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鱼类特别繁盛,可称为鱼类时代。但是,辽阔的南美大陆却与其他各个大陆不同,已经找到的泥盆纪的脊椎动物化石廖廖无几。这些动物化石中,最令人信服的是在巴西的泥盆纪地层中找到的一个两栖类的足迹化石;在玻利维亚的下中泥盆世中找到的无颌类的鳞片化石,鲨鱼和棘鱼类的棘刺与鳞片,以及盾皮鱼的头甲和骨片。  相似文献   

6.
中国化石两栖类和有鳞类研究进展:过去15年回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过去15年中,我国的化石两柄类和有鳞类研究取得了加速进展。共报道了16种两栖类和22种有鳞类,其中15种两栖类和11种有鳞类为新种,包括我国最古老的四足动物宁夏晚泥盆世的潘氏中国螈,湖北中三叠世的大型全椎两栖类宽头远安鲵,东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多种滑体两栖类(如无尾类三燕丽蟾和北票中蟾,有尾类奇异热河螈和东方塘螈),华北占近纪的蜥蜴类(如淅川短齿蜥和垣曲响蜥),以及内蒙古晚白垩世的多种蜥蜴类等。部分旧属种被修订,多与热河生物群的种类有关,如细小矢部龙过去依据幼年个体被认为是一种小型细弱的蜥蜴,新材料显示它实为大型强壮的种类。一批新的两栖类和有鳞类重要化石点被发现,如辽宁北票市四合屯、陆家屯和葫芦岛市水口子,河北丰宁县炮仗沟以及内蒙古宁城县道虎沟和乌拉特后旗巴彦满达呼。我国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两栖类和有鳞类对研究滑体两栖类和有鳞类相关类群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但系统发育研究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7.
最近编辑中国脊椎动物化石手册,有机会对我国已记述的低等四脚类化石属进行了统计。这一数字不一定完全无误:1)因有很多新属有待发表未能包括进来;2)有些门类尚未经过细的研究和订正,自然可能包括了少数同物异名的属,但总的说来统计的数字基本上是可靠的。最早而在古脊椎动物上最重要的两栖类是原始的迷齿类。但这一类化石,在我国至今发现得很少,仅在三叠纪地层中有少数迷齿类。  相似文献   

8.
杨钟健在古脊椎动物学中最早接触的是小哺乳动物,他研究了中国北方的啮齿类化石,从而在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发表了国人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他早期主要研究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后来研究重心转向中生代的四足类,尤其是恐龙为代表的主龙类.他是中国许多中生代类群的第一个研究者,在主龙型类、兽孔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鱼类和两栖类性别决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和两栖类在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两个类群,人们对于这两类动物性别决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这些进展不仅对动物性别决定演化的研究有基础性贡献,而且对发展养殖业也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化石》2017,(3)
<正>杨钟健在古脊椎动物学中最早接触的是小哺乳动物,他研究了中国北方的啮齿类化石,从而在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发表了国人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他早期主要研究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后来研究重心转向中生代的四足类,尤其是恐龙为代表的主龙类。他是中国许多中生代类群的第一个研究者,在主龙型类、兽孔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年是他诞辰120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脊椎动物神经标本制作法和HE染色法,对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的外部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描述了东北小鲵神经系统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的特点,并与无尾两栖类和爬行类相对比,探讨了有尾两栖类的进化地位。结果表明:与无尾两栖类(如蛙)相比,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中,大脑半球较小,结构较为原始,小脑结构简单,是两栖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此外,东北小鲵开始具有了臂神经丛和骶神经丛,但没有爬行类的发达,可作为两柄类向爬行类进化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四川六种蛙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大多数两栖类物种的染色体较长大,数目较少,是细胞遗传学,细胞工程学,发育生物学等研究的好材料。两栖类在进化地位上介于水生脊椎动物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因此,进行两栖类染色体的比较研究,对于探讨和认识动物的系统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有关无尾两栖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国外已有不少报道(Benirschke et al.,1973;Bogart,1968;Guillemnin,1967; Haertel,1974;Schmid,1978a,1978b),国内吴政安(1978,1981;;吴政安等,1980,1981)李树深等(1981)作了几种蛙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相似文献   

13.
MHC是高度多态的基因群,广泛分布于各种脊椎动物体内。由于MHC基因的多态性,使其在脊椎动物的免疫、遗传、进化、保护等许多方面的研究倍受关注。本文综述了两栖类MHC基因自研究以来国内外有关该基因的研究报道,包括其结构、功能以及在两栖类遗传进化、种群遗传学、免疫遗传学及抗病中的应用,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关于脊椎动物粪化石的記載与研究,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发現与研究最多的是魚粪化石,另外也有少数的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粪化石的发現。我国最早进行粪化石研究的是尹贊勳对貴州桐梓县青杠哨白堊紀地层內魚粪化石的研究。在周口店第一地点曾发現了大量哺乳动物粪化石,可惜尚未进行研究。在这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的坚头类化石記录,迄今只有許耐(F.Huene)在古脊椎动物学报(1958)上介紹过的产自山西的两块大头龙科(Capitosauridae)骨板。最近,本所野外队在云南祿丰祿丰統中找到了一段脊柱,显然属于小型坚头类。在祿丰动物羣中,两栖类化石尚为首次发現,故有必要予以記載。遺憾的是由于材料的限制,和山西的材料一样,也不能作出具体的种属鉴定。  相似文献   

16.
描述了早泥盆世的3个属种,其中节甲鱼类Yujiangolepisliujingensisgen.etsp.nov.采自广西六景,Buchanosteussp.及胴甲鱼类?Chuchinolepissp.采自广西玉林。该3件标本均产自海相地层中,与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共生。还讨论了华南区几个主要产脊椎动物化石(包括脊椎动物微体化石)剖面的生物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7.
余汶  席与华 《古生物学报》1991,30(5):643-646
腹足类化石采自广西荔浦栗木早泥盆世四排组,共3属4种:Oriostoma?lipuense sp. nov., Naticopsis sp., Murchisonia angulata Philips, Murehisonia bachelieri Rouault其中Murchisonia属的两种是西欧早泥盆世常见的分子。Oriostoma?lipuense是1个归属有疑问的新种。与腹足类共生的有早泥盆世的腕足类、轮藻和介形类等化石。  相似文献   

18.
龙华 《实验生物学报》2003,36(3):238-242
转基因技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领域高新技术。近年来,外源基因经显微注射导入哺乳类、两栖类、昆虫类以及鱼类的受精卵或胚胎,从而使人们对在整个动物的系统发育期间外源基因表达的研究更加深入。与哺乳类、两栖类以及昆虫类相比,鱼作为在脊椎动物进化的低级阶段,更适合在受精卵或胚胎期的显微操作。转基因鱼模型的研究为鱼类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基因导入方法的成熟、胚胎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组学理论的应用则为鱼类基因工程育种提供  相似文献   

19.
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应用脊椎动物神经标本制作法和HE染色法,对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的外部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描述了东北小鲵神经系统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的特点,并与无尾两栖类和爬行类相对比,探讨了有尾两栖类的进化地位。结果表明:与无尾两栖类(如蛙)相比,东北小鲵中枢神经系统中,大脑半球较小,结构较为原始,小脑结构简单,是两栖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此外,东北小鲵开始具有了臂神经丛和骶神经丛,但没有爬行类的发达,可作为两栖类向爬行类进化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古脊椎动物学的发展,和重要的新材料的发現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以来,特別是近四、五年来,我国在古脊椎动物方面,有不少有意义的新发現,在了解某些脊椎动物和人类的起源、发展历史、地理分布以至形态、分类上,都有不少的补充、修訂,或提出了新的問题和对一些重要問題的看法。这里就一些主要的发現和它們的意义作簡单的介绍。一.魚类古魚类学,解放前在我国几乎是一門空白。魚类是最早出現的脊椎动物,已經有四亿年以上的悠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