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相岭北坡大熊猫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2005 年3 ~11月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大相岭北坡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了调查,通过利用样方法发现的大熊猫痕迹频次对栖息地的适宜性进行景观连接度(适宜性)赋值,对大相岭北坡大熊猫栖息地的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区面积约为2266.79 km2 ,其中竹林分布面积约为842.3 km2 。仅有约56.8 km2 占6.8%的竹林面积是适宜大熊猫生存的地区,次适宜地区面积为96.3 km2 ,约占11.4%,较差适宜地区面积为177.4 km2,约占21.1%,3 个等级加到一起共为330.5 km2 ,占竹林面积的39.3%,主要分布在2200~2800 m 的平缓山坡,有60% 以上为不适宜地区。人为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主要是不仅减少了大熊猫的生境面积,也降低了大熊猫亚种群之间的景观连接度,对大熊猫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产生阻碍。作者通过实际调查提出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獐栖息地的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通过1999 年3 月至2000 年11 月期间的实地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獐在产仔前期、产仔期以及产仔后期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并对理想状况下獐的潜在栖息地和实际栖息地的范围及分布进行了比较。理想状况下3 个不同时期獐的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61.0 km2 、267. 5 km2 和338. 5 km2, 主要分布在保护区核心区、东台市琼港镇南的新东乡滩涂;而实际在各个时期獐的最适宜栖息地面积只有44.75 km2 、36.00 km2 和54. 50 km2 ,仅为潜在栖息地的1/7 左右。通过比较獐的潜在栖息地与实际栖息地的综合适宜性指数发现,整个研究地区适合獐生存的栖息地非常少,最适宜栖息地的面积不到总面积的1%,而不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却达到40%,其余大部分均是次适宜的栖息地。由于獐的栖息地受到道路和居民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大量适宜栖息地丧失。为了有效地保护盐城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獐种群,建议减少对滩涂的各种开发活动,保护现有的适宜栖息地,引导当地居民合理利用滩涂资源。  相似文献   

3.
云南思茅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张立  王宁  王宇宁  马利超 《兽类学报》2003,23(3):185-192
以思茅市境内栖居的一个由5 头雌象(3 头成年体, 1 头亚成体, 1 头幼体) 组成的象群为研究对象, 利用痕迹追踪、样线调查和村庄调查等方法对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选择和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栖息地中共记录到野生高等植物457 种, 组成5 种植被类型。旱季象群的活动区域面积是35.67 km2 , 该活动区域中有3 个核心活动区, 面积分别是3.65 km2 , 2.79 km2 和3.29 km2 , 象群对此3 个活动核心区域循环利用; 在旱季亚洲象经常取食19种野生植物, 其中主要取食的有8 种, 还取食7 种农作物, 对农作物有一定依赖性, 这种依赖的程度随着农田周围森林中野生食物丰富程度的增加而降低; 在季雨林中亚洲象主要取食的植物种类最丰富。雨季象群的活动区域面积是18.42 km2 , 该区域中只有1 个核心活动区, 面积9.08 km2 。雨季亚洲象只取食5 种野生植物, 另取食5 种农作物, 农作物为其雨季主要食物。研究结果表明, 思茅地区亚洲象栖息地中的野生食物可能不足, 人类活动对亚洲象的生存干扰较为严重, 亚洲象的行为表现出对栖息地内食物条件和人类干扰的适应。建议尽快遏止日益严重的栖息地片断化趋势, 恢复自然植被并为亚洲象提供充足的野生食物是保护该物种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东台市滩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卫星遥感技术以及Costanza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对江苏省东台市滩涂生态服务系统的面积和服务功能价值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984~2003年的19年间,东台市滩涂各类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从108.54 km2自然淤积增加到171.31 km2,增加了57.83%,其中自然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从60.82 km2减少到21.64 km2,下降64.42%;人为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从47.72 km2上升到195.23 km2,增加了309.12%.同期,各类滩涂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服务总价值上升了76.96%,其中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从56.26×104美元减少到17.19×104美元,下降69.45%;人为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从40.55×104美元上升到154.13×104美元,增加了280.10%.在滩涂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系统面积逐年减少,人为生态系统面积逐年增加,说明东台市滩涂生态系统逐年退化,其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下降与生态系统的退化和面积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5.
2005 年7 ~8 月我们在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对马可波罗盘羊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首先走访当地居民和保护区工作人员,确定盘羊分布范围,然后根据地形和水系,将调查区域分为Ⅰ、Ⅱ、Ⅲ、Ⅳ 4 个区。在每个调查区域沿河谷和沟谷设置随机样线,步行、骑马或开车沿样线搜寻盘羊,记录群体数量、年龄、性别、栖息地类型。通过调查以盘羊所在地为中心、直径200 m 的圆形样方中的地形和生态因子,确定盘羊利用的栖息地特征值,建立马可波罗盘羊对栖息地利用的模型。以1∶50 000 的地形图建立调查地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用ArcView3.2 的spatial analyst 模块进行空间模拟与分析,计算出马可波罗盘羊分布区内符合模型中的海拔、坡度、坡向等要求的空间的范围和面积。通过计算每个调查地区的种群密度、适宜栖息地面积等数据,获得种群数量估计值,进而得到保护区内马可波罗盘羊的种群数量的估计值。调查结果表明,马可波罗盘羊分布在保护区西部达布达尔乡的皮斯岭、卡拉其古、赞坎沟等帕米尔高原地区;种群总数在1 500 ~ 1 700 只;保护区内盘羊分布面积为4 012.17 km2 ,适宜栖息地面积只有641.16 km2 ,可利用的栖息地仅482.67km2,仅占分布区的12.03% 。过牧、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疫病和交流障碍是盘羊生存的主要威胁因子。建议通过调整保护区边界、恢复栖息地、防止疫病、加强宣传、开展多边合作等措施来加强马可波罗盘羊的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粪团分布型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郭建  胡锦矗 《兽类学报》2001,21(3):180-186
动物空间分布格局在昆虫中研究较多,而在大型脊椎动物中研究却较少,这主要是受研究方法的限制。为此,作者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临时空间样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冶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调查研究中去。结果表明:(1)大熊猫粪团在野外的分布属于聚集分布,并与负二项分布拟合较好;(2)在冶勒自然保护区,生活有’ 只左右的大熊猫,其密度为0.0325只/km2,如只考虑竹林内的生态密度,也只能达到0.3395~0.5340只/km2,其前景不容观。  相似文献   

7.
卧龙及草坡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种群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矗 《兽类学报》2004,24(1):48-52
卧龙和草坡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系统为主, 面积3 224 km2 , 为中国大熊猫分布区最大的保护区。自1974 年以来, 我们经过多次调查, 其栖息地由约2 500 km2 缩减到现今约800 km2 。大熊猫在该地所选择的最适生境在海拔2 800~3 100 m一带的三、四级夷平地带, 面积约4 ×104 hm2 。大熊猫的种群数量, 据1974 年调查有195 只(其中卧龙为145 只) , 1983 年冷箭竹大面积开花后种群有所下降, 而上世纪90 年代以后有所恢复, 现在约有150 只。在保护对策上, 应在4 个隔离种群间退耕还林, 控制交通流量和禁止夜间通行, 扩大保护范围到毗邻的县, 对最适的栖息地实行绝对保护, 并控制旅游规模及旅客流量。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地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西双版纳地区2003年TM数据,对土地利用结构及土地利用与海拔、坡度、水系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空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林地和草地是该地区土地利用的主体,其中林地面积13 42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草地面积3 251 km2,耕地面积2 332 km2,分别占13%和18%.林地、耕地和草地面积随海拔高度具有单峰变化的曲线特征,在海拔1 000~1 200 m处林地分布最多,耕地和草地面积达到峰值时的海拔约为900 m.受人为活动影响强的用地类型坡度指数较低,城乡建筑用地和耕地的坡度指数为5°和14°,人为活动影响较弱的林地草地坡度指数较高,分别为22°和20°.河谷内随缓冲距离增加,土地利用呈现规律性变化,耕地、城镇居民点、未利用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主要集中在河谷底部近水域处,远离河谷林地草地组分增加明显.西双版纳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相对原生,具有林地为基质,河流为廊道,坝区、沟谷农业景观镶嵌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完达山东部林区野猪种群数量和栖息地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 年11 月18 日至2009 年3 月20 日,为了调查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野猪种群数量和栖息地特征,我们采用随机布设样线的方法在东方红林业局境内13 个林场共布设大样方40 个,样线200 条。调查结果表明,东方红林业局境内野猪分布平均密度为0.175 头/ km2 , 种群数量为546 ~ 680 头;野猪主要分布在河口、奇源、青山、五林洞、独木河、海音山和东林7 个林场,位于海拔300 ~ 800 m 的范围内。1989 年调查的野猪平均密度为0.372 头/ km2 ,种群数量为1302 ; 2002 年调查的野猪平均密度为0. 342 头/ km2 , 种群数量为1 198 头。近年来野猪种群密度降低,种群数量呈加速下降趋势。对野猪栖息地特征分析表明,野猪喜欢选择中坡位、阳坡、坡度小于5°、地表植被盖度大于30% 、隐蔽度和郁闭度在25% ~ 50% 之间的生境。阔叶林、灌丛是野猪的主要栖息地。非法捕猎、森林采伐、坚果采摘和东北虎的捕食是造成野猪种群数量减少、栖息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外源亚精胺可缓解荇菜镉毒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外施浓度为0.01 mmol.L-1的亚精胺(Spd)对不同浓度镉(Cd2+)胁迫下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叶片的叶绿体结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丙二醛(MDA)含量, 以及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 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 Cd2+胁迫可使荇菜细胞的叶绿体结构遭到破坏,叶绿素含量减少。外施Spd则可有效地保护叶绿体结构, 减少叶绿素的流失。(2) 在单一Cd2+处理条件下, 随着Cd2+浓度的升高, 叶绿素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可溶性蛋白含量则逐渐下降。外源Spd处理显著提高了二者的含量, 并延缓了它们的下降速度。(3) 在单一Cd2+处理条件下, SOD、POD和CAT活性分别在Cd2+浓度为1、 1和2 mg.L-1时达到最高值, 而后随着Cd2+浓度的增加其活性逐渐下降。外施Spd使它们的活性分别提高了5.8%、37.5%和3.3%, 并降低了O2-.产生速率和MDA的含量。上述结果表明, Spd增强了荇菜对Cd2+毒害的抗性, 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Cd2+对荇菜的毒害。  相似文献   

11.
利用3S技术、1972年航空黑白像片、1988年TMCCT磁带数据以及1995年1:10万TM影像等信息源,以斑块为最小景观结构单元,对西鄂尔多斯特有种四合木(Tetraenamon-golica)的分布及其分布区的景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四合木的分布区面积约为2754km2;(2)分布区面积及斑块平均面积都在减少。1988年实际占有1456km2,1995年为1268km2,平均每年减少27km2,单个斑块平均面积1988年为18.79km2,1995年为15.38km2,减少了18.1%;(3)四合木分布面积的减少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并不相同,1988~1995年间的年变化率比1972~1988年间的年变化率高5倍,空间尺度上城市工业区的年变化率比放牧分布区高。  相似文献   

12.
马科在中国的分布与现状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高行宜  谷景和 《兽类学报》1989,9(4):269-274
蒙古野驴(Asinus h.hemionus)分布于内蒙和甘肃西北角、新疆东北部至准噶尔盆地西部。1982年航调,卡拉麦里山保护区内有356头,O.02头/平方公里;1986年调查为O.03头/平方公里。估计目前我国境内不超过2000头。西藏野驴(Asinus k.kiang)分布于西藏西部、新疆南缘山地;A.k.holdereri分布于除湟水河谷外青海全境、四川西北角、甘肃祁连山。1984年调查,阿尔金山保护区内有41,262头,0.917头/平方公里。估计我国境内种群约在20万头上。多年考察未发现野马(Equus przewalskii),目前可能在北塔山以东尚有少数残存。  相似文献   

13.
四川石渠县夏季藏原羚的分布和栖息地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藏原羚 (Procaprapicticaudata)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有蹄类动物之一。在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 ,藏原羚的分布较广、数量较多 ,其游牧习性有利于草场植被的持续稳定 ,在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 (Schaller,1998;尹秉高和刘务林 ,1993)。然而 ,由于人类活动的增多直接导致其栖息地的退化 ,同时掠夺式的过度猎杀使这一重要物种的分布区正在不断缩小 ,数量也在急剧减少 (Schaller,1998;朴仁珠和刘务林 ,1993;刘永生 ,1988;毕俊怀和凤凌飞 ,1999) ,如在西藏 ,从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至 90年代中后期约十年的时间 ,藏原羚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1986-1992年安徽黄山短尾猴鱼鳞坑群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该群以年平均10.3% 的速度增长,年平均产仔率66.9%。疾病导致个体死亡和雄猴的迁入与迁出对种群数量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厦门水域中华白海豚栖息地选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在中国水域主要包括3个种群,分别分布在珠江口(包括香港)、九龙江口(厦门水域)和北部湾广西沿岸水域,近年来在台湾西海岸和广东的雷州又陆续发现了新的种群(Wang et al.,2004;周开亚等,待发表资料)。该物种主要以中小种群分布于近岸浅水水域,易受各种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渔业捕捞、船舶航运、港口建设和水体污染等,其保护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已将该物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16.
高原鼠兔和灰尾兔红细胞的形态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形态计量研究方法,对栖息于果洛草原的高原鼠兔、灰尾兔的红细胞形态、大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世居高原的土著兔形目动物的红细胞平均直径和内凹区平均直径与平原家兔相近,但明显小于移居高原家兔组。高原鼠兔红细胞的平均直径为4.72+0.42 um,红细胞的内凹区平均直径为2.2O+O.27um,平均体积为20.31士1.68um3 灰尾兔红细胞的平均直径为4.91士0.4 7um,红细胞内凹区的平均直径为2.35士0.21um,平均体积为21.48+1.40 um3.由此认为高原土著动物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维持较高水平的红细胞数目,减小红细胞体积,从而增加红细胞膜对氧扩散的总表面积降低血浆粘滞度,加速血液氧的运输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为我国特有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主要分布于江西、安徽等地亚热带中山或低山区的森林中。文中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个群落类型的香果树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统计其径级结构、建立生命表,应用谱分析方法分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并对影响该种群结构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香果树种群基本属于衰退型,幼苗少,中树、大树个体丰富。不同生境的种群密度存在差异,其中香果树纯林密度较大(8.45±0.818株.100 m-2),幼苗数量较多,更新较好(幼苗密度1.05±0.326株.100 m-2),针阔混交林中香果树密度较小(6.58±0.76株.100 m-2),无幼苗;(2)香果树种群中树死亡率较高,其他各级死亡率较低;(3)香果树种群自然更新过程存在明显的周期。(4)对影响香果树种群结构的13个环境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发现,较高的光强、土壤含水量、弱酸性土壤、土壤有机质、大气湿度、大气温度和适量的人为干扰对种群增长发挥有利影响,而高海拔、阴坡、陡坡度和大的乔灌层盖度对香果树种群增长则发挥不利影响。(5)充分利用香果树幼树喜荫、大树喜光的特点,加强现有林分的就地保护,特别是具有结实能力的母树,并就地采种育苗,扩大人工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