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一种生化分离技术──细胞絮凝技术。从絮凝剂种类、絮凝机理和动力学、絮凝设备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且介绍了细胞絮凝技术在污水处理、连续发酵、产品分离中的应用及亲和絮凝技术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适用于膜片钳研究的成年大鼠脑神经元急性分离法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研究一种结合酶消化和机械分离的方法,用于快速、可靠地急性分离成年大鼠海马神经元。此法可将实验大鼠的年龄提高到500-600d,不损伤神经元的突触结构和细胞膜的电学特性。形态上有差异的细胞易于分辨。用膜片钳技术证实,链霉蛋白酶未破坏神经元上的N-甲基-D-门冬氨酸和乙酰胆碱受体通道,约有95%的神经元可观测到内向电流活动,单通道电流的电导值分别为20pS和30pS。  相似文献   

3.
从一名国内感染的艾滋病人采血,分离其外周血单核细胞(PMCs)。首先与正常的PMCs共培养,4周后检测其HIV-1p24抗原(ELISA)达到峰值。用此时的细胞及其上清分别感染Jurkat-tat、CEM、MT4细胞,可很快地在这三株细胞中检测到HIV生长,HIV在Jurkat-tat细胞中生长情况最好,同时用病人血清直接感染Jurkat-tat和MT4细胞,4周后检测其细胞上清HIV-1p24抗原(ELISA法)为阳性,但OD值很低(约为PMC共培养组的一半)。用病人的少量全血与正常PMCs共培养,得到的结果与分离病人PMCs法相近。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免疫酶法(IEA)、蛋白印迹法及HIV-1POl基因和Env基因特异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PCR)等证实为HIV-1病毒。分离的HIV在Jurkat-tat细胞中连续传代,细胞被感染后2-3天即出现以大量融合细胞为主的细胞病变,感染后7-10天细胞几乎全部死亡。病毒在连续传代过程中的生长特征及致细胞病变特征不变。此病毒命名为CA-2毒株。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鉴定有絮凝活性真菌,同时对其絮凝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梯度稀释、平板划线、18SrDNA检测等方法分离鉴定絮凝活性菌株。通过高速离心、超声破碎、乙醇沉淀、定性试验等方法确定絮凝活性物质性质。【结果】从渤海湾海岸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一株有较高絮凝活性的真菌,经鉴定为产紫青霉(Penicillium purpurogenum),命名为产紫青霉EL-02(P.purpurogenum EL-02)。超声破碎试验证实其絮凝活性主要存在于发酵上清液。根据絮凝活性曲线,确定4d为积累絮凝活性产物的最佳发酵时间。乙醇沉淀法获得该菌株絮凝活性物质。经鉴定该菌株所产絮凝活性物质为糖类,且其活性在pH2-11,温度-70℃-100℃范围内保持稳定。【结论】分离筛选到一株有絮凝活性的产紫青霉EL-02,经鉴定其产生糖类絮凝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分离鉴定有絮凝活性真菌,同时对其絮凝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梯度稀释、平板划线、18S rDNA检测等方法分离鉴定絮凝活性菌株。通过高速离心、超声破碎、乙醇沉淀、定性试验等方法确定絮凝活性物质性质。【结果】从渤海湾海岸土壤样品中分离筛选出一株有较高絮凝活性的真菌,经鉴定为产紫青霉(Penicillium purpurogenum),命名为产紫青霉EL-02(P. purpurogenum EL-02)。超声破碎试验证实其絮凝活性主要存在于发酵上清液。根据絮凝活性曲线,确定4 d为积累絮  相似文献   

6.
对培养过程优化的基础上 ,利用絮凝技术将己酸菌细胞的 80 %以上从培养基中分离出来 ,其分离浓缩液的浓度达 8.0× 10 9cell/mL。菌体造型的粒径 0 .5mm× 1.0~ 2 .5mm ,在流化床上干燥 ,进气温度 6 5℃ ,出气温度 4 8℃ ,干菌体复活率达 85 %。  相似文献   

7.
黑麦2R染色体的显微分离与回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利用显微担任技术分离植物单个染色体的方法。以黑麦(Secale cereale L)为材料,以其标准染色体组型图为依据,识别出黑麦含抗病基因的1R染色体。经显微操作,将单条1R染色体放入Ep-pendof管中。研究表明,用α-溴萘饱和液对细胞进行预处理,可快速鉴别出黑麦1R染色体。采用去壁低渗制片技术,可明显地改善显微分离意境染色体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从一名国内感染的艾滋病人分离人免疫缺陷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永森  徐克沂 《病毒学报》1994,10(3):216-220
从一名国内感染的艾滋病人采血,分离其外周血单核细胞。首先与正常的PMCs共培养,4周后检测其HIV-1p24抗原达到峰值。用此时的细胞及其上清分别感染Jurkat-tat,CEM,MT4细胞,可很快地在这三株细胞中检测到HIV生长。HIV在Jurkat-tat细胞中生长情况最好。同时用病人血清直接感染Jurkat-tat和MT4细胞,4周后检测其细胞上清HIV-1P24抗原为阳性,但OD值很低。用  相似文献   

9.
广东两株人免疫缺陷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省两名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病人中采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将其与正常人PBMCs共培养分离人免疫缺陷病毒(HIV),3周后检测上清HIV-1p24抗原(ELISA法)超过阈值。将共培养第四周细胞和上清分别感染H9细胞(T细胞淋巴瘤传代细胞),一周后检测HIV-1 p24怕,证明有病毒生长。用HIV-1 ENV基因引物的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 PCR)证实,两株新分离的病毒  相似文献   

10.
天然碱碱泥分离用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解决内蒙天然碱泥分离的问题,从土壤、污水和活性污泥中,经初筛得到的57株产絮凝剂菌株,均有絮凝活性。并通过复筛从中筛选出絮凝活性较高、性状相对更稳定的2株菌株W23和L42。细菌的全培养液对强碱性的天然碱碱泥具有较强絮凝作用,其平均絮凝率分别达到79.80%和87.96%。  相似文献   

11.
褐藻光合作用色素_蛋白质复合物——研究进展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近二十年来褐藻色素-蛋白质复合物的研究进展,包括色素-蛋白质复合物分离、褐藻的光系统Ⅰ、光系统Ⅱ及捕光色素-蛋白质复合物研究进展。并就藻色素-蛋白质复合物分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褐藻的特点、褐藻与其它不铪 生物的色素-蛋白质复合物的同源性以及褐藻PSI复合物77K荧光发射的特点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烟草爱精后胚囊和合子的分离及合子的离体分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酶解-振荡,酶解-解剖及酶解-研磨3种方法分离出烟草(Nicotianatabacum)受精后生活胚囊,其中以第三种方法效果最好,将分离在胚囊经再次酶解并结合显微解剖,进一步分离出合子,胚乳细胞及其原生质体。以微室饲养法培养离体合子,启动了第一次分裂。  相似文献   

13.
自由流电泳具有独特的全液相自由分离过程和非常温和的分离条件,使用这种技术进行细胞等水下溶性活性物质的分离不仅效率高,而且可以较好地保存其生物活性和成活力,自由电泳在低离子强度的三乙醇胺缓冲液系统中进行了B和T淋巴细胞的分离,并利用反向介质技术使分离后的细胞处于生理盐溶液中。  相似文献   

14.
胡萝卜(DaucuscarotaL.)胚性细胞蛋白的分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IEF/SDS-PAGE双向电泳技术,比较了胡萝卜胚性细胞、非胚性细胞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胚状体中可溶性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结果发现在胚性细胞中特异存在的胚性细胞蛋白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胚状体中也存在,但在非胚性细胞中不存在。因此,ECP45-1和45-2可能属于同一因基家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适合膜片钳技术的逼尿肌细胞急性酶分离方法,为排尿相关障碍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平台.方法:采用H型胶原酶和木瓜蛋白酶相混合的鸡尾酒酶液对新鲜离体的大鼠膀胱逼尿肌条在37℃条件下振荡消化,α-actin免疫荧光染色对分离并培养的原代细胞进行鉴定,在膜片钳工作台上分别对其进行L型钙电流和BKca钾电流的全细胞记录.结果:可获得大量的单个逼尿肌细胞.经过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为平滑肌细胞.分离细胞活性良好,在膜片钳实验系统上可记录到多种通道电流.结论: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活性好的逼尿肌细胞急性酶分离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膜片钳技术.  相似文献   

16.
耐钙心肌细胞的分离和电生理特性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用快速、恒压的无钙和胶原酶Tyrode液相继灌流豚鼠心脏冠脉系统后,再经无钙液室温浸泡心脏和用改变的K-B液帮助分离细胞的恢复,可获得耐钙的游离心肌细胞。全细胞电流记录:静息电位为-72±9mV(n=12),并显示出快内向电流(INa),可被异搏定阻断的慢钙离子流和时间依赖性外向钾流(Ik);单通道记录分别显示了Na+Ca2+和K+通道的电压依赖性等特征。结果表明了用此法分离的细胞具有耐钙性和正常电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7.
小麦胚乳细胞的分离及其淀粉体的计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IsolationofEndosPermCellsandCalculationofTheirStarchGrainsinWheatPlants小麦胚乳重量占籽粒重的90/以上.胚乳细胞的分裂数目及其淀粉体的发育状况决定着籽粒的重量和品质卜‘。在胚乳细胞增殖期,如能增加胚乳细胞的分裂速度.就能增加产量k‘.因而分离胚乳细胞,观察胚乳细胞的发育技术与方法受到人们的重视)-’‘’。前人对胚乳细胞的计数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根据胚乳体积与胚乳细胞体积之比推算”‘;(2)用纤维素酶分解胚乳.计数单位酶液中的细胞数)‘’;(3)先用纤维素分解胚乳后再用淀粉酶解离细胞中的淀粉.…  相似文献   

18.
自然界中大多数微生物处于未培养状态,被称为“微生物暗物质”。随着微生物单细胞分离方法的不断更新,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应对微生物纯培养的挑战获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新的分离及培养策略对推动微生物资源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宏基因组学和基因组学数据相关成果日益增多,但微生物单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对于系统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功能、遗传进化等仍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概述了目前使用的或正在研发的膜扩散培养法、微流控分选、荧光激活细胞分选、单细胞拉曼分选、光镊技术、显微操作技术等单细胞分离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及其在微生物单细胞分离和培养方面的优点与不足,同时展望了这些单细胞分离技术未来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602-602
本书内容详实全面,主要包括:细胞培养、细胞的制备与分离、亚细胞组分分离和细胞器分离、抗体、显微镜技术、细胞蛋白质的特性、电泳与免疫印迹、蛋白标记和免疫沉淀、蛋白质的磷酸化作用、蛋白质转运,以及细胞增殖、衰老和死亡、体外重建、细胞黏附和细胞外基质、细胞的能动性、细胞器运动。全书还附有各种实用信息和数据,包括试剂与溶液的配制、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药物概要和各种常用技术的介绍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人群中人类疱疹病毒7型(HHIV-7)的感染情况,并对HHV-7进行分离培养、鉴定。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唾液中的HHV-7,再以巢式PCR及酶切加鉴别;分离其中2例标本中的病毒,以人脐带血单个核细胞(HCBMC)进行培养,再通过DNA序列测定来鉴定培养结果。结果:检测120例唾液标本有97例阳性,PCR阳性结果示186bp处有一荧光带,经ECORI酶切后成为126bp和60bp两条荧光带,巢式PCR结果示94bp处有一荧光谱,HCBMC可用于HHV-7的传代培养,唾液中分离的HHV-7与培养结果所测得的病毒序列一致。与Berneman分离测得的JI株结果相似,结论:人的唾液中HHV-7检出率高,HHV-7可在HCBMC中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