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以太行山猕猴牙齿为对象,主要研究各牙齿的性差大小及分布模式.测量43例太行山猕猴牙齿的2个主要变量.数据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性差大小用雄雌差值(Dif)和性差百分比(P.D)表示.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牙齿性差主要表现在犬齿性差"区"和第3臼齿,主要是MD径,越靠近犬齿其性差越大,下颌的更为明显.表明太行山猕猴牙齿的不同变量、不同位置性差程度不同.本研究在进行性差推断和种间比较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潘汝亮 《动物学研究》2007,28(6):569-579
为了研究亚洲疣猴牙齿形态与功能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建立异速生长公式比较分析生活于同一大陆的猕猴。主成份分析用来分析来自异速生长公式的残差。结果表明:疣猴出乎意料地展示了比猕猴更小的门齿。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疣猴与猕猴之间的食物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小于亚-非大陆种类。也就是说,在过去的500万年左右的时间里,生活于同一大陆的疣猴和猕猴已经产生了一些对环境和食性的趋同性。当每一个疣猴属分别与猕猴进行比较时,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揭示了地理分布的差异。金丝猴(Rhinopithecus)和长尾叶猴(Semnopithecus)具有比其他疣猴发达的臼齿。欧氏距离的结果说明疣猴和猕猴牙齿的差异性揭示了它们在系统发育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南郑县南湖公园于1986年7月15日收购1只猕猴(Macaca mulatta),雌性。入园时,食欲正常,健康,无任何病状,其毛色及活动情况与园内另外15只猕猴一样,并一起混养。 1987年4月20日,该猴产1死胎,3天后,死胎被该猴吃掉一部分,6月开始换毛,脱毛速度比一般产仔母猴要快。这时新毛颜色开始从臀、背至头部变白,全身无杂色毛,皮肤也逐渐变白。1990年10月,该猴体重已达6.5公斤,体长750毫米;尾长215毫米;后足长154毫米;耳长38毫米;年龄11—12岁。现公园将其与另1只成年雄猴并居,专笼成对饲养。有关猕猴毛色白化变异的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狒猴属的颅骨差异性,从面探讨种间在形态、功能和系统分化方面联系,测定了111个猕猴种类的77个颅骨变量,用于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应用巢式分析方法,分析过程包括3个步骤。所有变量根据功能和部位的不同首先分为7个单位:下颌、下颌齿、上颌齿、上面颅、下面颅,、面颅后部和颅腔。第2步根据它们所揭示的相似性(具有相同的种间及种内差异性类型)合并为3个解剖区域:咀嚼器官(下颌、下颌齿、上颌齿),面颅  相似文献   

5.
太行山猕猴牙齿与颅长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太行山猕猴牙齿有关变量做了测量,统计,并就其与颅骨长间的异速生长和相关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牙齿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雄性牙齿的变异程度在犬齿和中央门齿表现尤为突出。在线性型或面积方面,雄性牙齿的异速生长均快于雌性和雄+雌,此与其生活史对策相适应,在雄性,雌性或雄+雌,下颌齿变量与颅骨长的相关程度比上颌更为密切,与有关资料的比较表明,太行山猕猴与金丝猴之间的差异小于与菲氏叶猴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潘汝亮 《动物学研究》2007,28(6):569-579
为了研究亚洲疣猴牙齿形态与功能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建立异速生长公式比较分析生活于同一大陆的猕猴。主成份分析用来分析来自异速生长公式的残差。结果表明:疣猴出乎意料地展示了比猕猴更小的门齿。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疣猴与猕猴之间的食物差异性。但是,这种差异小于亚-非大陆种类。也就是说,在过去的500万年左右的时间里,生活于同一大陆的疣猴和猕猴已经产生了一些对环境和食性的趋同性。当每一个疣猴属分别与猕猴进行比较时,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揭示了地理分布的差异。金丝猴(Rhinopithecus)和长尾叶猴(Semnopithecus)具有比其他疣猴发达的臼齿。欧氏距离的结果说明疣猴和猕猴牙齿的差异性揭示了它们在系统发育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周口店第一地点人类牙齿化石的时序性变异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周口店第一地点人类下颌牙齿材料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时序性变异。该地点时代较晚的下颌牙齿与时代较早的相比,门齿偏大些,而犬齿和犬齿后各齿显得偏小,呈现出趋向早期智人牙齿尺寸格式的演变。该地点人类牙齿大小上的差异不能如魏敦瑞所主张的那样单纯地归因于两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现生太行山猕猴与猕猴化石骨指数的差异,对太行山猕猴与广西崇左早更新世猕猴化石的肢间指数(Intermembral index,IM)、臂指数(Brachial index,BI)、股指数(Crural index,CI)和股骨粗壮指数(Robusticity index,RI)等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猕猴化石IM值(96)高于太行山猕猴,BI值(94.5)和CI值(88.5)均低于太行山猕猴,推测该猕猴化石在早更新世时期可能地栖生活,适合于陆地四足行走,同时也验证了太行山猕猴主要为半树栖生活。结合对猕猴化石伴生哺乳动物习性的分析,推测广西崇左早更新世的气候温暖潮湿并有一定的水域,植被以森林和灌木为主,有局部的草地或草坡,其自然环境非常适宜高等灵长类生息繁衍。  相似文献   

9.
猕猴(Macuca mulatta)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江海声  刘振河 《动物学报》1989,35(4):409-415
  相似文献   

10.
猕猴的大规模养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988—1990年我所饲养累计5949只猴的年死亡率和繁殖率作了分年度的系统观察。1989年开始对猴养殖,并采取了适当提高饲料蛋白质含量、加强综合性的防治措施。1990年猴的年死亡率比1988年下降了10倍,比1989年下降了5.5倍。达到了1.95%(39/2005),是本所历年来的最低水平。1989年猴的妊娠率由1988年的72.7%提高到了93%(212/228),1990年仔猴的成活率也由1989年的58%提高到了92.4%(157/170)。以上三项指标与其上一年的数值相比,均有非常显著地差异(p<0.05)。实践表明,猕猴的饲料以含20%蛋白质的颗粒料和清水浸泡过夜的蚕豆加玉米(4∶6)交叉喂养,再辅以一些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即可取得良好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11.
短尾猴和猕猴在中国安徽省南部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和猕猴(Macaca mulatta)在安徽省的分布见于长江以南,短尾猴限于海拔600-1500米的山地,而猕猴则从平地一直分布到没有短尾猴占据的较高山地。短尾猴所选择的栖息地海拔高度较高,并决定于是否有悬崖和常绿阔叶林。两种猴的分布区,都因人类的严重干扰而缩小。但是,如果其栖息地得到很好的保护,它的种群密度可以接近黄山的水平。两种猴之间的分布界限也反映了它们生态关系的一般形式。  相似文献   

12.
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和猕猴跟骨的功能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形态描述和统计入手,对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和猕猴的跟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跟骨变量无论数值大小还是几何图形结构都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跟骨最大宽、跟长、后距骨连结面长、跟骨高度及相对跟长存在显著性差异水平。猕猴跟骨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比短尾猴的表现得更为紧密。据其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我们认为:与猕猴相较,短尾猴更适应于地栖生活。这似乎与短尾猴具更大的体重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印度猕猴(Macaca mulatta)两个种群颅骨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云南中南部和印度的猕猴(Macaca mulatta)两个种群的颅骨形态以及等位基因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面宽、颅的形态大小和等位基因频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也分别存在于印度种群(M.m.mulatta)与西藏亚种(M.m.vestita),川西亚种(M.m.lasiotis),泰国种群和越南种群之间。在20个血蛋白等位基因中,仅约8个是各亚种或种群共有的,代表共同的离征或祖征。因此,云南中南部标本既不是印度指名亚种,也不是泰国的siamica亚种,其亚种名应重新厘定。大陆型分布的猕猴区域性种群之间的遗传异质性大于同质性。上述差异可能是随机遗传漂变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用5只恒河猴人工造成眼角膜创伤,基本一致地除去双眼角膜上皮细胞层,仅边缘部分残留有少量的角膜细胞,均以猴的右眼作实验处理,每日滴3次表皮生长因子溶液(生理盐水配制,浓度130μg/ml);均原左眼作对照,每日仅滴3次生理盐水。每日用荧光素钠溶液滴眼,检查眼角膜创面的恢复进展情况,结果实验眼的创面在第3-4天完全恢复,对照眼则在第5-6天恢复,实验眼比对照眼约提前2-3天恢复,表明表皮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5.
猕猴肾段动脉与肾段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嘉绩 《兽类学报》1995,15(2):118-121
通过对猕猴肾动脉肾内分支分布的观察,其前干的分支分为上段动脉,上前段动脉、下前段动脉和下段动脉;后干的分支作作上后段动脉和下后段动脉。与此相应,猕猴肾可分为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上后段和下后段6个肾段。  相似文献   

16.
四个猕猴地理种群惊叫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冯敏  江海声 《兽类学报》1997,17(1):24-30
对华南地区4个猕猴种群惊叫行为的比较表明:叫声发生时,发声猴的行为在地理种群间的差异不明显。在叫声的频谱结构方面,个体间的差异不明显;湖南索溪峪、广西龙虎山、海南南湾种群间差异不明显,但深圳内伶仃岛种群与上述3个地理群间有明显差异。判别分析表明,基频频率(F1)是区分猕猴上述各地理种群间异同的重要参数。这些结果为研究猕猴的分类及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对上述的猕猴地理种群,惊叫声传输性较好和“符号”较专一而有效与群体大、生境降雨量小的相关,本质上是惊叫声对内陆、热带地区、小海岛不同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南湾半岛野生猕猴的繁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1981-1985年,在海南岛南湾半岛开展了对野生猕猴种群繁殖的研究。猕猴的发情交配期为11月至次年3月,产仔期为4-8月,怀孕期约177天。3年中,有70%的性成熟母猴每年产1胎,其它的产2胎或1胎。在连续两年中产仔间隔294-441天,平均362±16天,自1978年以来,年均繁殖率为53.8-100%,平均77.8±13.85%。雄性成熟年龄为3-4岁;约38%的雌性在3.5岁时开始怀孕,4岁产仔。低等级的雌性生育较少,雄性猴离群,无任何雄性终身在群内称王,这些都可避免种群衰退,利于种群生长和发展的极好生物学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心血管系统研究的进展和猿猴在医学中的广泛应用,猴主动脉弓分支的情况引起人们的重视。虽然张胜泉等(1974)对猕猴的心脏冠状动脉的解剖学作过调查,但有关主动脉弓分支的资料很少。为此,我们进行了本题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野生猕猴(Macaca mulatta)通讯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海声  冯敏 《动物学研究》1990,11(4):303-309
本文报道了野生猕猴通讯行为的初步研究结果。分别观察成年雌性和幼年猴的鸣叫和表情行为。猕猴正常时的表情自然轻松,有时发出一些声音。在听觉上成年雌猴的叫声为“hè”,幼年猴叫声为“ēn”,其最大共振峰频率Fmax分别为900Hz和1000Hz。猴受惊时表情紧张,双目圆睁,微张口,两嘴角外拉。成年雌猴和幼猴分别发出“kè”和“giè”的叫声,其最大共振峰频率分别为550Hz和350Hz,与正常叫声相比,惊叫声的最大共振峰频率降低,各单叫声持续的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20.
湘鄂与闽粤猕猴颅骨的多变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是中国猕猴湖南-湖北和广东-福建种群颅骨的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面宽和颅肌的形态结构除有明显的性二型外,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湖南-湖北种群的颅骨结构相对大于福建广东种群。它们与云南南部和海南岛猕猴颅骨的判别分别结果表明,由于地理和生态隔离,四者雌雄两性颅骨的形态结构均有较大的差异,达到种群间的显著差异水平,分别应属不同的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