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GM-S3细胞是从小鼠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orta-gonad-mesonephros, AGM)分离的细胞系。该文通过建立体外AGM-S3基质细胞共培养体系,以揭示AGM-S3细胞对终末分化中性粒细胞存活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AGM-S3细胞共培养显著延迟了中性粒细胞的死亡(半衰期从20 h延长到48 h),同时维持中性粒细胞正常的趋化、吞噬和活性氧释放功能。进一步研究表明,AGM-S3细胞可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IL-6、MCP-1和IL-1α等)激活中性粒细胞促存活信号通路(比如Akt),促进Mcl-1和Bcl-xl持续表达,且抑制Caspase-3分子活化。在腹膜炎小鼠模型中,将体外共培养24 h的中性粒细胞从尾静脉输注到小鼠体内,其可以正常募集到炎症部位。研究结论提示,AGM-S3细胞可以维持终末分化中性粒细胞的存活和功能,而且这些中性粒细胞在移植到小鼠体内后具有正常的免疫活性。该研究将为今后针对粒缺和难治性感染病人的输注,以及中性粒细胞功能修饰等研究提供新的策略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细胞自噬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胞内降解系统,旨在实现维持细胞稳态以应对不同的细胞应激。在生理状态下,细胞自噬水平通常较低;而在氧化应激、营养饥饿和各种病原体刺激下会显著上调。过去的许多研究都表明细胞自噬在多种组织细胞和生理功能调控中有重要意义。早期研究发现了细胞自噬和中性粒细胞死亡之间的联系,这是与炎症密切关联的必要过程。在人类系统和小鼠模型中表明,细胞自噬在中性粒细胞驱动的炎症和防御病原体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自噬对中性粒细胞主要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包括脱颗粒、活性氧产生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释放。细胞自噬对中性粒细胞分化以及主要功能(包括脱颗粒、活性氧产生和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释放)的发挥至关重要。集中讨论了细胞自噬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即从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产生到炎症反应和NETosis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3.
Th17细胞是新近发现的第三类CD4+ T辅助细胞亚群,其所分泌的IL-17、IL-22等细胞因子在中性粒细胞趋化、组织重塑与修复及介导抗体蛋白的产生等具有重要作用.但Th17分化调节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如转录因子、细胞因子、Th1、Th2和调节T细胞(Tregs)等,这些均具有决定初始CD4+ T细胞向Th17细胞的分化方向和免疫反应方向的调控作用.目前Th17在器官移植物免疫耐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明确Th17分化调节的各种影响因素,将为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外周血中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在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早期的研究认为,中性粒细胞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产生活性氧等物质杀伤肿瘤.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的中性粒细胞对肿瘤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浸润性中性粒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能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炎症细胞的招募和激活,为肿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免疫抑制微环境,调控肿瘤的生长、转移和血管生成,还在肿瘤患者预后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洪佳馨  徐颂恩  张文清  刘伟 《遗传》2024,(4):319-332
中性粒细胞发生是一个高度有序且被精密调控的过程,造血相关转录因子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造血相关转录因子通过与其辅因子相互作用或转录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调控网络的异常可导致白血病的发生。目前参与该过程的转录因子有几十种,它们的结构与功能被广泛研究,但对转录因子之间调控关系的研究则相对缺乏。人PU.1和cMYB参与中性粒细胞发生的多个阶段且它们的异常通常与血液疾病相关,但目前对于在体情况下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调控关系以及如何相互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cMyb过表达(cmybhyper)和Pu.1缺陷(pu.1G242D/G242D)的斑马鱼模型,通过整体原位杂交、qRT-PCR、荧光报告系统以及拯救实验检测中性粒细胞发育过程中Pu.1和cM yb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在pu.1G24 2D/G 242D突变体中,中性粒细胞的cmyb表达量显著升高,而在cmybhyper中,中性粒细胞的pu.1表达量则无明显变化。进一步在pu.1G2 42D/G242D突变体中注射M...  相似文献   

6.
GATA-1在造血干细胞的谱系分化中起关键的调控作用,为红系和巨核系发育成熟必不可少,对肥大细胞系及嗜酸性粒细胞系发育也有一定的调控作用。GATA-1的转录活性受到多层次的精确调节,其调控不同谱系分化的功能大多通过与不同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来实施。近年来,多种新的GTAT-1相互作用蛋白质被确定,特别是GATA-1复合体的研究,揭示了GATA-1转录活性及其调控造血分化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研究表明GPI-80的表达可能与髓系细胞的分化相关。DMSO及RA是两种不同的中性粒细胞的诱导分化剂,均可刺激HL-60白血病细胞向中性粒细胞分化。GPI-80是人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糖蛋白,被认为是潜在的β_2-黏合素分子依赖的白细胞黏附的调节剂,主要在人中性粒细胞上表达。本研究通过RT-PCR、流式细胞仪及Westem-blot分析,检测分化细胞的GPI-80表达,并分析GPI-80的表达与CD11b及CD71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GPI-80在RA诱导的类中性粒细胞上只有mRNA水平上的微弱表达,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blot分析均检测不到,且RA可抑制CPI-80的表达;相反GPI-80在DMSO诱导的类中性粒细胞上有明显的表达,且随DMSO的浓度增加及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增强。GPI-80的表达出现在CD11b上调表达及CD71下调表达之后,提示GPI-80表达与DMSO诱导分化的类中性粒细胞的成熟密切相关。RA不能明确诱导GPI-80的表达,反而抑制GPI-80的表达,提示可能两者诱导HL-60细胞分化时所激活的信号传递通路不同。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疾病目前被认为是多因素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中性粒细胞作为机体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广泛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近期研究显示,作为先天性免疫吞噬细胞的中性粒细胞,可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促进免疫反应的发展及持续,从而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本综述详述了中性粒细胞和NETs在心血管疾病进展中的作用,并讨论了将NETs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研究表明GPI-80的表达可能与髓系细胞的分化相关。DMSO及RA是两种不同的中性粒细胞的诱导分化剂,均可刺激HL-60白血病细胞向中性粒细胞分化。GPI-80是人糖基化磷脂酰肌醇锚糖蛋白,被认为是潜在的β2-黏合素分子依赖的白细胞黏附的调节剂,主要在人中性粒细胞上表达。本研究通过RT—PCR、流式细胞仪及Western—blot分析,检测分化细胞的GPI-80表达,并分析GPI-80的表达与CD11b及CD71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GPI-80在RA诱导的类中性粒细胞上只有mRNA水平上的微弱表达,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blot分析均检测不到,且RA可抑制GPI-80的表达;相反GPI-80在DMSO诱导的类中性粒细胞上有明显的表达,且随DMSO的浓度增加及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增强。GPI-80的表达出现在CD11b上调表达及CD71下调表达之后,提示GPI-80表达与DMSO诱导分化的类中性粒细胞的成熟密切相关。RA不能明确诱导GPI-80的表达,反而抑制GPI-80的表达,提示可能两者诱导HL-60细胞分化时所激活的信号传递通路不同。  相似文献   

10.
结核病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传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免疫细胞在抗结核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各细胞亚群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影响结核病的病程及转归。中性粒细胞为机体应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宿主免疫应答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中性粒细胞于第一时间向感染部位聚集,通过多种方式对抗感染:中性粒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后,通过自身凋亡而杀菌;参与形成肉芽肿,形成胞外陷阱来限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和传播;产生功能性细胞因子,调控宿主的抗结核免疫反应。另一方面,中性粒细胞还参与机体的病理损伤过程,甚至促进体内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本文综述了中性粒细胞在抗结核免疫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肝素可以作为β2-整合素(Mac-1)的配体抑制炎症过程中Mac-1介导的嗜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通过选择性化学修饰方法制备了具有低抗凝血活性的高碘酸氧化-硼氢化钠还原肝素(RO-肝素),系统地研究了它对Mac-1介导的嗜中性粒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显著失去抗凝血活性的RO-肝素仍能有效地抑制Mac-1介导的嗜中性粒细胞与ICAM-1重组蛋白、转染ICAM-1 cDNA的COS-7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黏附.为深入阐明拮抗Mac-1介导的白细胞黏附的分子机制和筛选抗炎症药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新发现的中性粒细胞抗病原机制,是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病原体在进化中形成了针对NETs的免疫逃逸机制。不同的病原体逃逸NET的机制不同,本文主要介绍3种机制:降解NETs-DNA、表面分子机制和NETosis调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讨I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group I 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mGluRI)在中性粒细胞上的表达,以及该受体的激活对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黏附的影响。取健康人新鲜静脉血,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中性粒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法和real-time PCR法检测中性粒细胞mGluRI(包括mGluR1和mGluR5)的表达,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mGluRI特异性激动剂S-3,5-二羟基苯甘氨酸(S-3,5-dihydroxy-phenylglycine,S-DHPG)处理中性粒细胞不同时间,通过比色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和人正常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normal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12)黏附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a表达的变化。结果证实中性粒细胞表达mGluRI(mGluR1/5);S-DHPG在1×10-8~1×10-6mol/L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地提高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率(P0.05或P0.01);1×10-6mol/L S-DHPG单独作用于中性粒细胞0.5h,即可促进中性粒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P0.01),但没有时间依赖性;1×10-6mol/L S-DHPG单独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可促进CD11a表达(P0.01);mGluRI拮抗剂(RS)-α-甲基-4-羧基苯甘氨酸[(RS)-α-methyl-4-carboxyphenylglycine,(±)-MCPG](0.5mmol/L)可以显著阻断激动剂S-DHPG(1×10-6mol/L,1h)的促黏附效应(P0.01)。上述结果证实了中性粒细胞膜上mGluRI的激活可增强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a的表达,促进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  相似文献   

14.
扬子鳄外周血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扬子鳄血细胞亚显微结构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血栓细胞。电镜图像显示:与其它爬行动物相比,各类血细胞体积较小并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形运动及吞噬能力。红细胞的特征是长梭形,其长短径之比值超过3.0。在外周血液中发现了多种未成熟型血细胞;进入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普遍已分化到一定程度,但有的仍须在外周血液中完成其最后的发育;单核细胞在外周血液中经历了从幼单核细胞到成熟单核细胞的过程,并描述了从未成熟到成熟阶段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变化;嗜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液中经历了从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到成熟粒细胞的过程,描述了嗜中性粒细胞各个发育阶段细胞的超微结构及特征,并讨论了嗜天青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鼠骨骼肌损伤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为今后骨骼肌损伤修复的病理学机制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 建立大鼠骨骼肌机械性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伤后6h、12h、1d、3d、7d、10d、14d及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骨骼肌损伤后不同时间点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的数量.结果 伤后6h-12h,损伤区可见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数量达到高峰.伤后1d,损伤区巨噬细胞数量急剧增加,迅速达到高峰,而中性粒细胞数量开始下降.伤后3d,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都显著下降.伤后7d,肌成纤维细胞开始出现.到伤后10d-14d,损伤区主要以肌成纤维细胞为主,偶见巨噬细胞.结论 大鼠骨骼肌损伤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数量呈时间规律性变化,以期为骨骼肌损伤修复的病理学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内皮细胞间连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皮细胞形成了大分子物质和循环细胞从知液到细胞的最主要屏障,内皮细胞的通航性主要是通过内皮细胞间连接进行调控的,本文从内容细胞间连接的几种方式,信号的传导,连接变化的调控,篾这中液体的流动及中性粒细胞渗出对内皮细胞间连接的影响进行阐述,讨论了目前内皮细胞间连接的研究进展,提出内皮细胞间连接和骨架结构对血管通透性的调控,中性粒细胞的渗出和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的重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内皮细胞的渗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大肠埃希菌感染小鼠模型不同时间段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动态变化,分析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大肠埃希菌感染炎症程度的关系,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在大肠埃希菌感染时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麦氏浊度为2.73约为1×109CFU/m L大肠埃希菌通过尾静脉注射建立ICR小鼠感染模型44只、空白对照4只及阴性对照4只。实验组按1、3、6、12、24、48、72、96、120、144和168 h,共11个时间段,每次取4只小鼠,抽取外周血800μL,利用SYSMEX2100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变化情况。结果大肠埃希菌ICR小鼠感染组1~24 h白细胞总数比对照组降低(0.01P0.05),第2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至第7天白细胞总数比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在第7天时略有回落;感染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值在感染12 h到第7天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照组为0.06±0.03,感染1 h为0.07±0.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h、6 h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12 h开始到第7天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第7天时为最高值(1.52±0.38)。结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比白细胞总数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大肠埃希ICR小鼠感染模型组中判断小鼠感染状况敏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结合白细胞总数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能为临床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状况提供更灵敏的诊断参考数据,且易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日本白鲫外周血细胞显微及亚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日本白鲫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过氧化物酶、糖原在血细胞内的分布。在日本白鲫外周血中,可见到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未发现酸性粒细胞和碱性粒细胞,描述了上述各种血细胞在光镜和电镜观察下的形态和细微结构。对过氧化物酶,中性粒细胞呈阳性反应,对PAS处理,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中性粒细胞中有3种不同类型的特殊颗粒。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肺部感染危重疾病,其核心是过度的炎症反应。新冠病毒导致ALI的发生,临床针对ALI的治疗措施是抑制过度炎症,促进损伤修复。趋化因子CXCL10和CXCR3受体与ALI密切相关,在ALI中CXCL10-CXCR3作用于肺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激活和迁移,从而影响ALI的进展。本文阐述CXCL10-CXCR3通过肺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多种细胞影响ALI的进展,探讨CXCL10-CXCR3作为抑制炎症反应的靶点,为ALI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嗜中性粒细胞是防止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且已有研究表明嗜中性粒细胞在奶牛乳腺免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运用双向凝胶电泳方法对临床型乳房炎奶牛与健康奶牛嗜中性粒细胞差异表达蛋白质组进行分析,成功获得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奶牛嗜中性粒细胞双向电泳凝胶图谱,并通过MALDI-TOF MS鉴定获得差异表达的蛋白质7种,主要涉及细胞代谢、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相关蛋白通路。实验获得的临床型乳房炎奶牛与健康奶牛嗜中性粒细胞差异表达蛋白有望为今后奶牛乳房炎的抗病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