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王毅  丰育功  唐万忠  程磊 《生物磁学》2013,(34):6679-668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时机,避免术后脑积水的手段及双侧后交通动脉瘤的处理方法。方法:采用翼点入路,早期显微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41例,两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成功采用一侧翼点入路夹闭双侧动脉瘤。结果:本组41例动脉瘤均顺利夹闭,28例患者术前存在动眼神经麻痹,27例术后症状消失或者缓解,1例未有明显改善。41例患者均行终板造瘘,术后出现脑积水患者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1~10月无动脉瘤残留及复发。结论:早期手术夹闭后交通动脉瘤有利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术中行终板造瘘可降低术后脑积水的发生,对侧后交通动脉瘤的指向、位置及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的解剖关系是影响一侧入路夹闭双侧后交通动脉瘤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方式,为提高动脉瘤夹闭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7年5月行前循环不同部位出血性颅内动脉瘤的患者40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血管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2.12±6.22)min,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79.21±7.1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05,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翼点入路行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血管介入治疗,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及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提高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17例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结果:本组肿瘤全切率为88.3%面神经和位听神经功能大部分保留,无死亡病例.结论:术前详细的检查和完善的手术方案制订对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至关重要,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联合入路翻页式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根治术术后近期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3月在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经CT和电子肠镜确诊的右伴结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选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D2)。最后纳入研究对象77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37~75岁。根据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联合入路翻页式腹腔镜辅助手术40例,并命名为观察组,剩余37例行开放式根治术,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提供了知情同意书。根据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信息。记录围手术期结局为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液体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和30天之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等。通过蛋白印迹分析患者术后7天血清内Polo样激酶(Polo-like Kinase 1,Plk1)、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X连锁的凋亡蛋白抑制剂(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的活力。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手术运行时间缩短,失血量减少,血管危险因素病发率降低(P<0.05),淋巴结获得量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住院时间、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输液天数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缩短(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吻合口漏、乳糜漏、术后腹腔出血和麻痹性肠梗阻等不良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整体不良发生率升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的Plk1、TK1、XIAP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联合入路翻页式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癌安全可行,且具有手术难度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以及加快术后康复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CT、MRI表现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6例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鞍区及鼻咽部者9例,位于中颅窝者5例,位于后颅窝者8例,混合型4例。手术入路:额颞入路一翼点开颅9例,鼻内镜下经蝶入路5例,颞下、颞枕及扩大中颅窝入路8例,4例未手术行放射治疗。结果:肿瘤全切8例,大部及次全切14例,围手术期未见死亡病例。25例患者获得随访;3例于术后1年内复发,其中2例死亡,余者颅神经损伤及肢体症状均有改善。结论:脊索瘤无典型临床表现,现多可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得以诊断,少数位于特殊位置者需与垂体瘤,颅咽管瘤,三叉神经鞘瘤等鉴别;肿瘤全切较为困难,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可明显提高手术效果;放疗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6.
吴桂丽 《蛇志》2010,22(4):402-404
颅内动脉瘤是管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而形成,主要是动脉管壁局部缺陷和管腔内压力增高引起。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且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故积极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细致的护理尤为重要。目前,随着神经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动脉瘤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我院自2008年6月~2010年5月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显微镜下夹闭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邢春阳  杨海城  蒋传路  叶伟  冯岩 《生物磁学》2013,(34):6761-6763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锁孔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收治的锁孔手术459例的手术经验,总结锁孔手术临床应用。经眉弓锁孔入路治疗颅内病变的手术270例。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颅内病变的手术52例。经后颅窝锁孔入路的手术137例。结果:外伤及高血压引起脑内血肿23例,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效果良好。颅内肿瘤全切除266例(74.7%),次全切除90例(25.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无与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锁孔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破裂前循环脑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破裂的前循环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56例破裂前循环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病人,共61个脑动脉瘤,其中45枚行动脉瘤颈夹闭,6枚夹闭瘤颈后切除瘤体,另10枚动脉瘤予以瘤壁包裹加固术.术后第3天发生血管闭塞1例,遗留肢体偏瘫.25例随访1个月~5年,恢复良好17例,中残或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破裂的脑动脉瘤,不仅有效地防止再出血,而且有利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术后扩充血容量,提升血压,扩张血管对防治脑血管痉挛具有相当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至2012年1月间,共42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45个动脉瘤),分别于动脉瘤夹闭术后5-7天,5-6个月,12个月接受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判断CTA对动脉瘤术后残留、血管闭塞狭窄等检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3D-CTA发现4例瘤颈残留,1例吻合血管闭塞,28例载瘤动脉通畅,6例术中阻断的载瘤动脉不显影,61个动脉瘤夹均可清晰辨识,与DSA结果一致.3D-CTA评价瘤颈残留与载瘤动脉、吻合血管通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一致性为1.0.结论:3D-CTA检查操作简便,结果真实可靠,临床应用价值极高,能够很好的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改变,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长期多次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我院采取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59例(A组)及采取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78例(B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通过格拉斯哥(GOS)预后评分、Raymond分级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出血及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积水、肺炎发生率、致死率及致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校正后P=1)。术后1月内及术后12个月随访GOS评分,A组评分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内及术后12个月随访Raymond分级,A组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膨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效果明显且术后并发症少,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在弹簧圈栓塞基础上应用自膨式支架辅助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栓塞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2年收治的49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预后。结果:49例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8例,Ⅲ级6例,Ⅳ级6例,Ⅴ级15例,其中14例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10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2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治疗后6月,根据ADL量表评价预后(ADL≥60分为预后良好):内科保守治疗者仅3例预后良好,手术及栓塞术者17例预后良好。结论:对于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而言,影响患者预后的原因主要是出血导致的脑损伤和症状性脑血管痉挛,通过手术或栓塞术积极治疗破裂动脉瘤是预后良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clinical role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 in determining the etiology of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 and selecting the treatment options. A total of 452 patients with ASAH underwent a 64-slice CTA examination to determine the etiology and select the treatment strategies.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or clipping operation confirmed the detection from the CTA. The CTA results of 452 patients with ASAH were confirmed through the DSA or clipping operation and the CTA results of 451 cases were consistent with what were seen during the DSA or clipping operation. The treatment choices for 451 patients (99.8 %) were based on the CTA results. A total of 90 cases (19.9 %) underwent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and 362 cases (80.1 %) underwent clipping operation. The other one patient underwent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after the DSA examination due to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from the CTA. Also, there was one patient who was misdiagnosed in the CTA. In conclusion, a 64-slice CTA can accurately detect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is helpful in choosing the best treatment op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9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治疗,绝对卧床休息、镇静、给予氨甲环酸止血、脱水降颅压、防治感染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德国拜尔公司)持续微泵静脉注射20 mg·d-1,连用14 d,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40 mg,qid,至第21天,根据监测血压调整剂量。观察两组患者1个月内脑血管发病情况、CT评价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1.3%;对照组有效率73.91%。两组比较差异明显,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脑血管痉挛4例,占8.7%;对照组发生脑血管痉挛26例,占56.52%,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能够显著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对脑血管再出血具有积极防治作用,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郑岩  韦钧  孙文婧  卢桂芝  刘鸣  姚鸿超 《生物磁学》2014,(33):6490-6492
目的:观察早期声带癌患者CO2激光手术后应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CO2激光喉早期声带癌显微手术后患者120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实验组60例应用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1 mg;对照组60例采用地塞米松5 mg,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000u日2次混合雾化吸入,同时使用7天,对比2组术后呼吸困难、粘膜水肿、发热、声嘶、疼痛等发生情况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患者,术后愈复天数、呼吸困难及咳嗽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术后发热情况及声音嘶哑情况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能有效缩短喉CO2激光显微外科手术患者的痊愈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下腰椎结核老年患者共84例,分别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例采用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对照组42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分别对两组一期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患者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Oswestry障碍指数(ODI)及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标准(ASIA)分级进行客观评定。结果:实验组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为(8.22±1.67)°,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为(5.02±1.93)°,(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ODI为(21.25±3.75)%,对照组ODI为(35.72±4.1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ASIA分级全部转化为E级。而对照组仍有7人为D级。结论: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应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软通道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25例分成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组(n=14)和侧脑室引流组(n=11)。以治疗后28天SSS和死亡率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比较两组的疗效。2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入院后7 d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入院时和入院后14d及28d行(斯勘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stroke scale,SSS)评分。结果:治疗组手术后SSS评分14d(t=3.65 P〈0.01)及30d(t=4.01,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软通道微创血肿清除术疗效优于单纯侧脑室引流术,其作为治疗小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技术总体上是安全、有效的,明显降低了患者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后路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骨科收治的9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经伤椎椎弓根六钉固定法(六钉组,65例)和跨伤椎短节段四钉固定法(四钉组,31例)进行复位固定,测量并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矢状面Cobb角、冠状面Cobb角和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矢状面和冠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六钉组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四钉组(P〈0.05),两组冠状面Cobb角均为0°。四钉组术后并发痘的发生率为22.6%,而六钉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6%,显著低于四钉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六钉固定法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优于跨伤椎短节段四钉固定法.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性质甲状腺结节与微血管密度关系,提高认识.方法:分别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病理切片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染色.在高倍视野(×400)下选取5个血管着色密集区进行计数并取其平均数,MVD值=(n1 +n2+n3+n4+n5)/5.结果:(1)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平均MVD值分别为(65.54±19.21)个/HP、(54.54±11.76)个/HP、(47.85± 10.92)个/HP、(21.82±7.43)个/HP,甲状腺乳头状癌MVD值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MVD值显著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2)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显著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P<0.05);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40岁及≤40岁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MVD值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且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MVD值显著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