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比较远端胃癌应用腹腔镜辅助技术行D2根治术与传统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安全性、近期生存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远端胃癌根治术的158例患者,其中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手术75例(腹腔镜组),与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手术83例(开腹组)。对比分析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病人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及近期生存差异。结果:腹腔镜组与传统开腹组病人一般资料、病理学类型、肿瘤位置、肿瘤浸润深度、转移淋巴结数目、总清扫淋巴结数目、肿瘤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传统开腹组长(P0.05),切口长度、离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进流食时间、总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近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性手术安全可行,可达到开腹手术相同的根治效果,但较开腹组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7月本院收治的19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与否将上述患者分为早期复发组(n=103)与对照组(n=92)。先后采用x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Borrmann分型、Lauren分型、T分期、N分期、TNM分期、新辅助化疗、术后化疗等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等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发现,N分期、TNM分期是影响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新辅助化疗是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进展期胃癌的N分期、TNM分期是其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采取而新辅助化疗可降低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早期卵巢颗粒细胞瘤初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9例早期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术式对肿瘤复发和预后的影响。结果:39例患者中,行全面分期手术者20例,其中7例仅予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而未予淋巴结清扫,所有淋巴结术后病理皆提示无淋巴转移;19例行非全面分期手术。随访期间,全面分期手术组皆无复发,而非全面分期手术组4例复发,两组患者术后3年的复发率分别为0和21%,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全面分期手术组有1例患者于术后29月死亡,死亡年龄为72岁,全面分期手术组无死亡病例,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卵巢颗粒细胞瘤罕有淋巴结转移,早期卵巢颗粒细胞瘤行全面分期手术对于明确肿瘤分期、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而全面分期手术中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对于肿瘤的复发意义有限,初治患者全面分期手术时可不予淋巴清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脾门淋巴结(10组)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了(2008-2011年)75例胃癌根治术伴10组淋巴结切除的进展期胃癌病例.分析了临床病理学因素和10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结果提示10组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52%.胃下部癌的转移率(20%)相对较低(P=0.000),大弯侧肿瘤的转移率高达76.2%.病灶的侵润深度及病理TNM分期与10组淋巴结阳性率密切相关,组织学类型或分化程度与10组淋巴结转移无统计学相关.病灶小于3 cm病例的10组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0%,而大于9 cm或Borrmann-Ⅳ的肿瘤患者的10组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为100%.结论:10组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包括:1.中上部胃癌;2.肿瘤位于胃大弯侧;3.大于3 cm; 4.侵达胃壁浆膜层.含以上高危因素的进展期胃癌根治手术中,建议常规行术中快速冰冻检查10组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含2个以上高危因素的进展期胃癌建议行脾切除术,或如果技术条件具备应行保留脾的10组淋巴结清扫术以便最终获得R0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调查117例胃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并对术后发生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胃癌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或胸腔积液、腹腔感染、肠梗阻、吻合口瘘,发生率为35.04%(41/117),手术方式、手术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术后生活习惯与手术后并发症相关(P<0.05).结论:胃癌术后并发症由多种原因综合引起,除患者素质和病变因素外,6个危险因素依次为:行全胃切除、D2清扫、手术时间>4h、术中出血量≥800mL、胃管留置时间>3d、长期吸烟,应重视其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VATS)联合系统淋巴清扫对肺癌患者血清疼痛相关因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肺癌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胸肺叶切除联合系统淋巴清扫治疗,研究组给予VATS联合系统淋巴清扫治疗,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清疼痛相关因子和免疫功能,随访记录研究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引流时间更短(P<0.05)。两组术后1 d去甲肾上腺素(NE)、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皮质醇(Cor)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 d CD3+、CD4+、CD4+/CD8+均较术前降低,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CD8+较术前升高,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研究组患者的预后与组织分化、吸烟史、病灶直径、临床分期、清扫淋巴结个数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临床分期、清扫淋巴结个数是研究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ATS联合系统淋巴清扫可减轻肺癌患者术后疼痛及免疫抑制,虽然手术时间更长,但可以改善其他围术期指标。此外,临床分期、清扫淋巴结个数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淋巴结转移率(MLR)对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6年间在我院就诊,临床资料完整的363例胃癌术后患者。按照第七版UICC/TNM(pN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率两种方法对淋巴结进行分期,比较两种方法评价胃癌预后的准确性及适用性,确定MLR分期方法的特点及优势。结果:363例胃癌术后患者按单变量生存分析方法将淋巴结转移率(MLR)分为四期:MLR0(0.0%)、MLR1(0-30%)、MLR2(30-70%)、MLR3(≥70%),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84.9%、58.3%、28.7%、12.9%,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pN分期分为pN0、pN1、pN2、pN3a、pN3b,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84.9%、60.8%、32.0%、21.9%、6.8%,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单因素COX生存分析后显示,MLR分期越高,预后越差(HR:MLR1,MLR2,MLR3/MLR0=1.589,4.455,9.900,P<0.001)。按清除淋巴结个数将所有病例分成两组:group1(≤15个)、group2(>15个),在该两组中比较pN及MLR分期的预后,结果显示pN3a在group1组中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group2组(6.2%vs.38.4%,P<0.001),而MLR分期与清除淋巴结个数无统计学生存相关差异(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pN分期、MLR分期、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均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以pN及MLR分期风险比最高。结论:MLR分期是评价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该方法不受淋巴结清扫个数的影响,与pN分期方法相比,实用、准确、简单,可以降低pN分期因淋巴结清扫不足造成的期别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8.
杨潜  苏东玮  施俊义  盛湲 《生物磁学》2009,(16):3081-3085
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同时也是治愈率最高的癌症,文献报道早期乳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85.16%。上肢淋巴水肿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后10—35%患者出现上肢水肿,就上肢淋巴水肿的风险因素,国内外做了许多研究,但结果不一,分歧较大。方法:抽取60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调查统计可能与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相关的8个因素(变量):年龄、临床分期、是否放疗、是否出现延迟愈合/感染/积液等术后其它并发症、术后上肢功能锻炼、是否是优势侧,平时是否参加体育锻炼,是否有高血压等合并症。数据采用SPSS13.0分析软件以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四项关联因素分别为:1、是否放疗(OR=8.966)2、延迟愈合/感染/积液等其它术后并发症(0R=8.493)3、术后上肢功能锻炼(OR=0.194)4、高血压(0R=5.609)。结论:放疗、其它术后并发症、高血压为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风险因素,而术后上肢功能锻炼为术后水肿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ell-1基因启动子区不同甲基化位点与胃癌患者术后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度之间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2年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临床医院肿瘤外科25例接受胃癌根治术的病人资料,运用配对t检验及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分析Nell-1基因启动子区不同甲基化位点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相关因素。结果:Nell-1基因启动子区不同甲基化位点的胃癌组织组和胃正常组织组甲基化率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第1号位点及第38号位点),简单线性回归结果分析显示在第1号位点随着患者术后病理分期逐渐降低,胃癌组织组和胃正常组织组甲基化率之间的差值会逐渐增大(负相关);而在第38号位点随着淋巴结转移度的逐渐增大,胃癌组织组和胃正常组织组甲基化率之间的差值会逐渐增大(正相关)。结论:胃癌的发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甲基化位点其甲基化率不同,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胃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仍是手术治疗,标准D2根治术已得到推广,但胃癌术后的局部复发仍是导致患者远期预后不佳的重要因素。早期胃癌患者的检出率低和手术淋巴结清扫的不规范及胃周软组织切除的不彻底是导致胃癌患者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对降低结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效果明显,相同进展程度下远期预后明显好于胃癌。近年提出的完整胃系膜切除治疗胃癌可能会降低胃癌术后局部复发,改善患者预后,规范了完成胃癌根治术的完整流程标准,对于胃癌手术的规范化实施达到整块切除具有指导意义,随着微创理念不断的深入,腹腔镜的应用与发展使我们对系膜的认识更加深入,我们对完整胃系膜切除治疗胃癌的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苏川妮  李青  彭建中  魏建华 《生物磁学》2011,(7):1340-1342,135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从而确定胃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方法:搜集整理临床资料,采用Real-time PCR及ELISA法检测43例胃癌组织VEGF-C和VEGFR-3的表达。结果:43例胃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VEGF-C和VEGFR-3的表达,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VEGF-C和VEGFR-3的表达分别为0.07±0.01和0.12±0.01,0.03±0.01和0.06±0.0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ELISA检测显示,与正常胃组织中VEGF-C和VEGFR-3的蛋白表达相比,胃癌无淋巴结转移组及胃癌并发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C和VEGFR-3均明显增加。结论:VEGF-C和VEGFR-3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胃癌标本VEGF-C和VEGFR-3的检测可作为胃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常规补液对胃癌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择我院住院治疗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83例,随机分至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常规补液组,分别行相应的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后1天及术后8天体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营养支持费用、术后住院时间、总费用。结果:常规补液组术后第8天体重较术前1天明显下降;肠内、肠外营养组患者体重下降幅度均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肠内、肠外营养组术后第8天白蛋白水平升高显著,且明显高于常规补液组;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第8天淋巴细胞明显上升,且较常规补液组有明显升高。肠外营养组、常规补液组患者肝功能损害、血脂升高、血糖升高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患者肝功能损害、血脂升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肠内营养组患者切口腹腔感染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补液组。与常规补液组相比,肠外、内营养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肠内营养组患者总费用明显偏高;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组、常规补液组营养支持费用明显降低,肠内营养组患者总费用显著下降,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行肠内营养可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减少患者住院费用,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三种常用术式方法的选择原则、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方法:本研究选择临床确诊无广泛转移胸段食管癌60例,分别采用常规左胸入路手术20例,右胸、上腹部二切口手术18例和右胸、腹、颈部三切口手术22例,均为根治性手术,术中清扫淋巴结,并送病理检查。分析不同手术径路对食管癌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本组研究病例全部顺利完成根治性手术,术中淋巴结活检检出有淋巴结转移25例,淋巴结转移率41.67%(25/60)。本研究组发生并发症患者13例,其中吻合口瘘4例,胃排空障碍4例,肺部并发症5例。其中通过右胸、腹、颈部三切口入路手术并发症最高,达41.25%,与其它组别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胸段食管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因人而异,正确的选择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淋巴结清扫率及降低肿瘤复发率,此外不同手术方式的个体化选择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樊平  邹赛英  赵海华 《生物磁学》2009,(16):3112-3114
目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GFRvⅢ)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检测105例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胃组织中EGFR和EGFRvⅢ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EGFR和EGFRvⅢ的表达率分别为46.67%、35.24%和7.62%、3.81%,胃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二者的表达与性别和年龄均无相关性(P〉0.05),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相关性(P〈0.05)。结论:EGFR和EGFRvⅢ在胃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并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3,VEGFR-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从而确定胃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方法:搜集整理临床资料,采用Real-time PCR及ELISA法检测43例胃癌组织VEGF-C和VEGFR-3的表达。结果:43例胃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VEGF-C和VEGFR-3的表达,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胃癌组织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VEGF-C和VEGFR-3的表达分别为0.07±0.01和0.12±0.01,0.03±0.01和0.06±0.0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ELISA检测显示,与正常胃组织中VEGF-C和VEGFR-3的蛋白表达相比,胃癌无淋巴结转移组及胃癌并发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C和VEGFR-3均明显增加。结论:VEGF-C和VEGFR-3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胃癌标本VEGF-C和VEGFR-3的检测可作为胃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吴碧川  曾虎  张杰军  朱晋峰 《生物磁学》2011,(15):2910-2913
目的:探讨胆管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and.D,VEGF.CandVEGF.D)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及Real-timePCR法检测57例胆管癌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中VEGF-C、vEGF-D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胆管癌组织VEGF—C和VEGF.D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胆管组织(P〈0.叭),其中淋巴结转移组VEGF-C、VEGF—D的表达与淋巴结未转移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VEGF-C和VEGF-D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结论:胆管癌细胞非摄入性高表达的VEGF.C和VEGF.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胆管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家族成员MMP2和MMP9在粘膜内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病例为病理诊断为粘膜内胃癌的档案病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MP2和MMP9在粘膜内胃癌中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特别是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显示有淋巴结转移的IMGC病例肿块直径要显著大于无淋巴结转移的IMGC。有淋巴结转移IMGC中低分化腺癌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淋巴结转移IMGC中淋巴管侵犯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MP2在正常胃粘膜上皮和粘膜内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和43.93%,有显著性差异(P0.01),MMP9在正常胃粘膜上皮和粘膜内胃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和23%和48.48%,无显著性差异(P0.05)。MMP9在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率(87.5%)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6%),在有淋巴管侵犯病例中的表达率(83.3%)显著高于无淋巴管侵犯的病例(30%),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而MMP2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侵犯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MP9可能作为预测粘膜内胃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标志物,但需要结合组织分化、肿块大小和淋巴管侵犯等临床病理特点综合判断。MMP2可能与粘膜内胃癌的发生有关而作为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外联合肠内营养对老年进展期胃癌临床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0例,术后分别给予肠外联合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C反应蛋白、血清清蛋白(ALB)、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Hb)、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疲劳指数。结果:观察组在术后CRP水平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疲劳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血清清蛋白(ALB)、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Hb)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后早期肠外联合肠内营养减轻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促进恢复,改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IG11、Caspase-3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36例正常胃黏膜组织、30例肠上皮化生组织及31例异型增生组织中PIG11、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PIG11、Caspase-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组织(P0.01);PIG1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无关(P0.05);PIG11、Caspase-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859,P0.01)。结论:PIG11、Caspase-3蛋白在胃癌中明显表达下调,且与胃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可能作为胃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PIG11表达下调可能通过抑制Caspase-3的表达促进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