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敌百虫对兔食饵性动脉硬化加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剂量敌百虫对高脂模型兔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兔32只,随机分为A组:喂饲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加敌百虫清晨空腹灌胃(18mg·kg-1·d-1);B 组:单纯喂饲高脂高胆固醇饲料.检测喂饲饲料前和喂饲后5周、10周、15周血清PON1、胆碱酯酶(CHE)、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和血糖(GLU):实验第5周、第10周每组处死5只兔,第15周处死全部剩余兔,取主动脉全段,苏丹Ⅳ染色,Photoshop系统测定粥样斑块面积占内膜面积的百分比:检测肝PON1活性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RR).结果:喂饲高脂高胆固醇后,A组和B组动物的TC、TG、HDL、LDL、CRP、GLU水平明显增高,但A、B组检测值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血清PON1、肝PON1活性降低,但A组PON1活性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和B组动物主动脉EDRR均降低,A组EDRR降低大于B((P<0.05);喂饲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各组动物主动脉均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但A组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内膜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敌百虫加速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机制可能与降低PONl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利用复合因素制备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方法。方法完全随机方法将24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对照组(8只)和实验组(16只),对照组予普通饲料,实验组用大剂量高脂饲料饲喂加以注射胎牛血清白蛋白和球囊拉伤进行干预,饲养10周。测定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主动脉切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测量斑块面积占内膜的百分比及内膜厚度及内膜面积等。结果实验组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主动脉斑块形成,有典型“纤维帽”,斑块面积占内膜面积的53.6%±10.5%,相应的对照组未出现以上类似的变化。其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内膜厚度、内膜与中膜厚度比和内膜面积与内膜中膜面积的比值实验组都相应的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用高脂饲料加以静脉注射胎牛血清白蛋白和球囊拉伤因素在短时间内可诱发兔动脉粥样硬化,此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可控程度高、易重复。能够更好地模仿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不稳定斑块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豚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形成机制:LDL-C代谢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豚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探讨其形成机制,同时与大鼠进行比较,阐明模型特点及优势。方法应用高脂饲料诱导方法,观察豚鼠和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情况。HE染色法分析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内膜炎性细胞浸润和内膜表层斑块的形成情况;酶法检测血脂,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Ox-LDL浓度,实时定量PCR检测肝脏LDL-R mRNA表达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膜CD36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豚鼠模型组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与聚集增加,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形成斑块,而大鼠模型组未出现类似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机制研究表明豚鼠较大鼠易于诱发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原因主要在于豚鼠血清Ox-LDL水平明显升高,肝脏LDL-R mRNA表达下调,动脉内膜CD36蛋白表达明显增强等。结论与大鼠不同,经高脂饲料诱导10周后,豚鼠可形成典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其机制主要在于LDL-C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4.
金黄地鼠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动物模型。方法给金黄地鼠喂以高脂果糖饲料,部分给小剂量链脲菌素(30mg/kg)腹腔注射,以正常金黄地鼠作为对照,测定动物体重、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并对肝脏、胰腺及主动脉弓组织进行形态学比较。结果金黄地鼠经高脂果糖喂养6周制成胰岛素抵抗、肥胖和脂质代谢紊乱的动物模型。再经小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菌素后,约80%的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的金黄地鼠出现显性糖尿病。结论高脂果糖饲料结合小剂量链脲菌素腹腔注射可以制成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金黄地鼠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高脂饮食建立NAFLD大鼠模型,连续监测4~16周模型动物肝功能、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及肝细胞凋亡在NAFLD进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及相互关系,为该模型在脂肪肝发病机制、脂肪肝治疗药物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SD大鼠5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动物饲喂高脂饲料,分别检测4,8,12,16周大鼠血清GLU、CHO、TG、HDL、LDL、GPT、GOT及胰岛素水平,肝脏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学及细胞凋亡观察,进一步分析大鼠肝功能、脂质代谢、胰岛素抵抗及肝细胞凋亡对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4周后就出现肝功能损伤,脂质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肝细胞凋亡8 W后明显增加,肝细胞脂变及炎症为肝组织病理变化的主要特征,且造模时间越长,病变程度越严重。结论经过高脂饲料的喂养,SD大鼠在4~16周内可形成病变程度逐步加重的NAFLD模型,肝功能损伤,脂质代谢紊乱及肝细胞凋亡是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脂肪变性和炎症的重要因素,该模型可应用于脂肪肝治疗药物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脂多糖对高脂饮食兔血脂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给含0.5%胆固醇的饲料,3周后,分别在第4、8、12周采用耳动脉内、颈部、腹股沟处肌肉注射大肠埃希菌脂多糖(LPS),并设立正常组和单纯高脂组。16周后观察兔的一般状态,取血清检查血脂六项、C-反应蛋白和TNF—α,取耳动脉、颈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髂动脉、肝脏,放置4%多聚甲醛中过夜,常规行HE染色,检查血管病变和相关脏器病变情况。结果单纯高脂组血清中胆固醇和LDL-C较正常组增加,复合模型组动物血清中胆固醇和LDL-C均明显高于单纯高脂组,单纯高脂组TNF-α较正常组高,复合模型组TNF-α比单纯高脂组高。病理显示主动脉弓变化明显,复合模型组内膜斑块弥漫,而单纯高脂组内膜只出现单个小斑块,单纯高脂组和复合模型组心脏病变区别不大,均见轻度水肿和小脂肪滴;单纯模型组肝脏细胞轻度水肿,而复合模型组肝脏脂肪滴明显。结论大肠埃希菌脂多糖加重了内膜斑块的形成,加剧了血脂代谢的紊乱和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鹌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高脂饲料喂饲法制鹌鹑动及粥样硬化模型,观察鹌鹑造型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及最佳造型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超声技术来评价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方法选取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n=20只)。模型组按每周测定的体重早晚各1次乙醇灌胃(10 g/kg),第1周浓度为40%,第2、3周分别为45%和50%,第4周为55%灌胃直至12周;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造模于第4、8和12周时对两组大鼠进行超声监测,并从两组中各随机抽取3只大鼠进行肝脏病理学分析,与超声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与病理检查结果均提示酒精性脂肪肝造模成功,超声可以监测模型组大鼠肝脏脂肪病变从轻到重的渐变过程以及对照组大鼠无脂肪病变过程。这与肝组织的病理学诊断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超声检测技术可以较好地进行活体评价大鼠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高血脂金黄地鼠动物模型,研究红葡萄酒预防高血脂的作用。方法用含有2%胆固醇的高脂饲料喂养金黄地鼠,设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饲养15 d。期间观察金黄地鼠对高脂饲料的耐受性,试验结束时,测量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值,并对肝脏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金黄地鼠对高脂饲料具有较强的耐受性。经过15 d之后,模型组TC、TG、HDL-C、LDL-C、VLDL-C极显著升高(P<0.01),分别为对照组的9.06、4.19、2.43、6.21、18.88倍,而HDL-C/(LDL-C VLDL-C)显著降低(P<0.05),光镜和电镜观察表明模型组动物的肝脏出现脂肪肝样改变。结论本造型方法时间短,取血方便,血量充足,是一个较好的高血脂模型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黄醇提液抗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及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检验大黄醇提液抗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及脂肪肝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健康白兔随机分为5组(n=6):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三个大黄组给予高脂饲料同时分别灌胃不同药量的大黄醇提液。实验过程中进行一般性指标观测,检测不同阶段五组家兔血脂水平,检测脂肪肝病变程度。结果:大黄醇提液具有降低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作用。并且大黄醇提液的以上作用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大黄醇提液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的血脂水平、降低脂肪肝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以高脂纯化饲料诱导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共同起作用的C57BL/6J小鼠代谢综合征(MS)模型,为研究营养因素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提供周期较短、稳定性好、可重复性、与人类发病可比性高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3周龄C57BL/6J小鼠30只适应性喂养10d后随机分为2组,其中一组(10只)给予普通生长饲料(对照组),另一组(20只)给予高脂纯化饲料(模型组)。喂养期间对空腹血糖(FBG)、体重进行连续监测,同时监测体重指数(BMI)、血清胰岛素(FINS)、血清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实验期10周。实验结束时取内脏脂肪和肝脏称重,取肝胰做病理分析。结果分组喂养1周时,模型组小鼠体重出现显著性升高(P〈0.001),并表现为中心型肥胖。4周时FBG显著性升高(P〈0.05),5周时FINS开始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8周时血清TC、HDL-C显著性升高(P〈0.001),10周时TG、TC、HDL-C、LDL-C均升高(P〈0.01)。HE染色显示肝脏中度脂肪变,胰岛细胞无明显改变。结论单纯施以高脂饲料10周即可建立MS小鼠模型。并且该模型造模方法简单易行、周期较短、稳定性好、可重复性高,与人类MS自然发病过程类似,是MS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调整窝仔数的方法建立幼儿单纯性肥胖模型,并与高脂饲料制备模型进行比较。方法48只雌性KM小鼠产仔鼠后,一半仔鼠数目为14~16只,一半仔鼠调整为6只(雌雄各3只)。仔鼠离乳时或第9周时仔鼠分别饲喂普通饲料或高脂饲料。仔鼠在15周后处死,称重,测量体长、腰围,生殖器重、脂肪重(肾周和生殖器周脂肪),计算体脂比。结果①BD2组常规饲料饲喂至15周结束后,无论雌雄仔鼠,其体重与BDl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BD2组体重超过BD1组体重雌性为26.3%,雄性为20.0%。同一处理方式,雌性仔鼠体脂比均高于雄性。②不同时间饲喂高脂饲料,无论调整窝仔数与否,高脂饲料各组仔鼠,无论雌雄,其各组仔鼠体重均比BD1组高(P均〈0.05);HFD4组雌性和雄性仔鼠体重与BD2组相比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调整窝仔数的方法可以成功制备儿童单纯性肥胖模型。在儿童早期肥胖的情况下,成年后过度高脂饮食会导致机体储存更多的脂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致肥胖小鼠脂肪组织RIP140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将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NFD)组、高脂饮食(HFD)纽分别喂养14周后,测量两组小鼠体重,以NFD组小鼠体重作为对照,选取HFD组中体重大于对照组小鼠平均体重20%的小鼠作为肥胖组小鼠。对照组和肥胖组小鼠取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两组小鼠附睾脂肪组织RIP140 mRNA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DF组小鼠中有12只符合标准计入肥胖组。肥胖组小鼠TG、TC、FBG、Fins(P〈0.05),HOMA-1R(P〈0.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肥胖组小鼠脂肪组织RIP140m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小鼠脂肪组织R1P140 mRNA表达水平与TG水平呈正相关(r=0.536,P〈0.05),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r=0.465,P〈0.05),而与TC、FBG、Fins水平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脂肪组织RIP140 mRNA表达增加,并与胰岛素抵抗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物种差异对NAFLD模型复制的影响,探讨不同鼠种NAFLD形成及其机制.方法 长爪沙鼠、SD大鼠、ICR小鼠各20只,按种属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模型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16周后,观察肝脏HE及Mallory三色染色病理变化,计算肝指数,检测血清血脂(CHO、TG、LDL-c、HDL-c)、肝功能(GOP、GPT)及肝组织中抗氧化酶(SOD、GSH-PX、CAT)活性及羟脯氨酸(Hyp)、丙二醛(MDA)、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沙鼠Hyp、CHO、TG、LDL-c、HDL-c、肝指数、GOP、GPT、MDA、FFA均升高,SOD、GSH-PX、CAT活性降低(P<0.05,P<0.01),肝脏出现纤维化;大鼠CHO、肝指数、GOP、GPT、FFA、SOD活性升高,MDA含量、GSH-PX、CAT活性降低(P <0.05,P<0.01),有局灶性脂肪肝炎;小鼠CHO、LDL-c、HDL-c、肝指数、CAT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 <0.05,P<0.01),肝脏病理正常.结论 三种动物在脂质代谢、肝功能、氧化应激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并形成了不同的NAFLD模型:沙鼠形成伴高TG、CHO血症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形成伴高CHO血症的局灶性脂肪肝炎模型、小鼠形成高胆固醇血症模型但肝脏未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双模型,比较血管新生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心肌中发生机制的差异。方法选择2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两组,A组10只为普通饮食对照组,B组10只为高脂饮食组,共喂养9周。第3周末心导管封堵冠状动脉血管致急性心肌梗死。测定不同时期血脂水平。实验终点,苏丹Ⅲ染色测定主动脉斑块阳性面积;免疫组化染色测定不同心肌区域和主动脉血管壁CD34阳性反应强度,测定不同心肌区域新生血管密度;Western blot检测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心肌中的表达。结果高脂组血脂水平进行性增高。高脂组主动脉斑块阳性面积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在心肌正常区、梗死区和梗死边缘区:CD34阳性反应强度和新生血管密度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HIF-1α的表达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均为梗死边缘区最高,梗死区次之,正常区最低。在高脂组和对照组主动脉:CD34阳性反应强度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HIF-1α的表达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高脂组强于对照组。结论成功建立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双模型,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心肌中均有血管新生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脂饮食导致的沙鼠NAFLD疾病进展中脂质代谢、肝功能、抗氧化等方面的变化,探讨沙鼠NAFLD的形成机理。方法雄性沙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高脂饮食建立NAFLD模型。分别于1、2、4、6、8、16周每组各处死10只动物,观察肝脏病理变化,计算肝指数,检测血清CHO、TG、LDL-C、HDL-C、GOP、GPT及肝组织的SOD、GSH-PX、CAT活性和FFA含量。结果模型组病理观察2周形成单纯性脂肪肝,6周动物门管区有轻度炎症,8周出现腺泡Ⅲ带局灶性窦周/细胞周纤维化,16周肝脏中度纤维化;模型组第1、2、4、6、8、16周时CHO、HDL-C、LDL-C及FAA波动性升高,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P〈0.01),TG在1、2、4周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P〈0.01);16周末GOT、GPT出现了显著性升高(P〈0.01)。抗氧化酶GSH-PX、CAT、SOD活性模型组在第8~16周显著性降低(P〈0.05,P〈0.01)。结论高脂饮食使沙鼠2周形成单纯性脂肪肝模型后,随饲喂时间延长,16周末可发展为中度肝纤维化。脂质代谢紊乱与氧化应激在沙鼠NAFLD进展中的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肥胖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脂代谢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饮食诱导的肥胖(diet-induced obesity,DIO)大鼠模型并初步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用脂肪含量30%的高脂饲料饲喂雄性SD大鼠25周,观察大鼠体重、Lee’s指数、肝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及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并通过real-time PCR,检测成模大鼠肝脏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酶(FAS)、激素敏感酯酶(HSL)以及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的表达变化。结果高脂饲料饲喂6周后,DIO组大鼠体重、Lee’s指数均显著增加;25周后肝脏脂肪异常蓄积,出现中重度脂肪肝,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出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肝脏中ACC、FAS和HSL表达显著增加,SREBP-1c表达水平达到正常组的2.56倍,两组间差异极其显著。结论成功建立了DIO大鼠模型,通过检测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初步阐释了营养性肥胖的发生与脂代谢变化之间的关系,SREBP-1c,ACC,FAS和HSL参与了DIO的形成,从而初步揭示了脂代谢变化与营养性肥胖的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高脂饲料复制肥胖与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SD大鼠模型。方法:体质量100±10g的雄性SD大鼠140只,按照体重随机抽取120只用于模型建立,喂食高脂、高能饲料。连续8周后,将体质量大于正常对照组平均体质量+1.96倍标准差的模型大鼠作为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组(NO组),体质量小于正常对照组平均体质量+1.0倍标准差的作为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组(NOR组)。8周内动态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体质量变化,8周末每组随机取8只处死,比较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水平变化及肝指数、脂体比,观察肝脏形态学改变。剩余2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结果:NO与NOR组大鼠体重增长差距逐渐增大,至8w末,NO组体重显著高于NOR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脂肪重量和脂体比均显著升高,NO组脂肪重量显著高于NOR组(P0.05,0.01),但脂体比间未见显著差异;NO与NOR组TG、ALT显著升高(P0.05),其中NO组大鼠血清TG、TC显著高于NOR组(P0.05);两组肝重量和肝指数均显著升高,NO组肝重量显著高于NOR组(P0.05,0.01),但肝指数间未见显著差异,两组肝细胞内均弥散大量脂肪空泡。结论:利用高脂饲料成功建立肥胖与肥胖抵抗型非酒精性脂肪肝SD大鼠模型,与人类发病特征相似,为肥胖与非酒精性脂肪的研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曹彦  易艳荣 《生物磁学》2011,(10):1817-1820
目的:探讨SOCS-3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吡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2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高脂饮食组(21只)。饲养8周后,从高质饮食组随机抽取5只大鼠证实造模成功后,将该组余下的16只大鼠继续以高脂饲料喂养,并随机分为NAFLD对照组(8只);吡格酮干预组(8只),予以吡格列酮3mg·kg^-1·d^-1灌胃。16周末,处死所有大鼠,检测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肝脏SOCS-3mRNA和SREBP-lcmRNA表达及肝脏病理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组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肝脏脂肪变水平及肝组织SOCS-3mRNA、SREBPlCmRNA表达显著上调。吡格列酮干预组sOCS.3mRNA、SREBP-1cmRNA表达较NAFLD组下调,且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肝脏脂肪变水平下降。SOCS-3mRNA表达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SREBP.1cmRNA表达水平、肝脂肪变成显著正相关。结论:SOCS-3可能通过胰岛素抵抗及上调肝组织SREBP-lcmRNA表达参与NAFLD发病,吡格列酮能抑制肝脏SOCS-3的表达,对NAFLD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