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机抽取Ⅰ型、Ⅱ型糖尿病以及透析患者各10例进行CH-1双歧杆菌制剂服用试验.并对前述患者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的肠内细菌群和肠内腐败物质以及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Ⅰ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期间,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0.84±0.75)‰升高到服用14 d后的(7.25±7.49)‰,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卵磷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8.14±0.37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6.09±0.49(差异有十分显著性).Ⅱ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期间,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2.40±3.18)‰升高到服用14 d后的(5.56±7.48)‰,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卵膦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7.99±1.15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5.93±0.17(差异有十分显著性).透析患者患者服用期间,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0.678±0.92)‰升高到服用14 d后的(7.08±6.95)‰,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卵膦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8.33±0.50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5.96±0.44(差异有十分显著性).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后粪便中腐败物质含量的变化,Ⅰ型糖尿病患者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后,氨由823±76.2(μg/g)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471±73.0,差异有十分显著性;硫化物由50.7±16.0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28.0±9.1,差异有十分显著性.服用14 d后,苯、甲酚、吲哚、粪臭素等的量与服用前相比显著降低;特别是吲哚、粪臭素减少最为明显,由57.1±12.1(μg/g)、53.5±11.2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28.6±8.5、31.4±9.0,差异有十分显著性.Ⅱ糖尿病患者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后,氨由759.9±62.9(μg/g)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534.8±109.1,差异有十分显著性;硫化物由30±8.3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21.1±6.2,差异有十分显著性.服用14 d后,苯、甲酚、吲哚、粪臭素等的量与服用前相比显著降低;特别是吲哚、粪臭素减少最为明显,由40.1±9.9(μg/g)、36.5±9.1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27.2±5.6、22.2±6.1,差异有十分显著性.透析患者服用CH-1双歧杆菌制剂后,氨由1 006.6±164.9(μg/g)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530.5±85.1,差异有十分显著性.服用14 d后,苯、甲酚、吲哚、粪臭素等的量与服用前相比显著降低;特别是吲哚、粪臭素减少最为明显,由78.7±9.7(μg/g)、77.9±10.1下降到服用14 d后的39.6±5.4、39.56.2,差异有十分显著性.生化指标变化,在服用双歧杆菌后30例病人的肾功检测,Ⅰ、Ⅱ型糖尿病人尿素和肌酐及尿酸结果呈下降趋势,但不明显,而透析病人的尿素及肌酐呈明显的下降,虽然停服后略有上升但仍好于服用前.  相似文献   

2.
随机抽取 型、 型糖尿病以及透析患者各 10例进行 CH- 1双歧杆菌制剂服用试验。并对前述患者服用 CH - 1双歧杆菌制剂的肠内细菌群和肠内腐败物质以及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分析。 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期间 ,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 (0 .84± 0 .75 )‰升高到服用 14 d后的 (7.2 5± 7.4 9)‰ ,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 ,卵磷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 8.14± 0 .37下降到服用 14 d后的 6 .0 9±0 .4 9(差异有十分显著性 )。 型糖尿病患者服用期间 ,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 (2 .4 0±3.18)‰升高到服用 14 d后的 (5 .5 6± 7.4 8)‰ ,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 ,卵膦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 7.99± 1.15下降到服用 14 d后的 5 .93± 0 .17(差异有十分显著性 )。透析患者患者服用期间 ,双歧杆菌数占肠内总菌数的百分率由 (0 .6 78± 0 .92 )‰升高到服用 14 d后的 (7.0 8± 6 .95 )‰ ,差异有显著性。腐败菌数亦显著下降 ,卵膦脂酶阳性腐败梭菌由 8.33± 0 .5 0下降到服用 14 d后的 5 .96± 0 .4 4 (差异有十分显著性 )。服用 CH- 1双歧杆菌制剂后粪便中腐败物质含量的变化 , 型糖尿病患者服用 CH- 1双歧杆菌制剂后 ,氨由 82 3± 76 .2 (μg/ g)下降到服用 14 d后的 4 71± 73.0 ,  相似文献   

3.
14-3-3蛋白家族是由多个高度保守的成员构成的调节性蛋白质家族,它们主要以磷酸化的形式与伴侣蛋白相互作用,并能够以多种方式来影响靶蛋白。通过构建14-3-3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纯化重组蛋白获得14-3-3蛋白抗体。为了验证14-3-3蛋白基因在耐铝中的作用,构建14-3-3酵母表达载体,得到14-3-3过表达酵母菌株。在5mmol/L铝浓度下,转基因酵母比对照酵母长势好,这表明14-3-3蛋白通过促进生长赋予酵母对铝胁迫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2011年1月14日,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青联主办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青年论坛之生命科学论坛"在生物物理所图书馆报告厅举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设计合成一种新型还原敏感型阳离子寡肽脂质材料,以期由其制得的脂质体可用作核酸药物载体在细胞质还原性环境促发下降解而释放药物。方法:以胱胺为原料引入二硫键,合成还原敏感型阳离子寡肽脂质材料H-SS-E2C14,并用其制备还原敏感型阳离子寡肽脂质体H-SS-E2C14-L;同时,以半胱胺为原料合成H-SS-E2C14 的降解产物CS-E2C14,且采用HPLC 法定量考察H-SS-E2C14在模拟细胞质还原性环境中的降解动力学。结果:合成的H-SS-E2C14 在模拟细胞质还原性环境中的24 h 累积降解率约为70%。结论:H-SS-E2C14-L 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基因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6.
1999年9月5~11日,在德国的东部城市耶拿(Jena)召开了由德国植物学会(TheGermanBotanicalSociety)主办的第14届国际生物多样性及进化生物学研讨会(14.InternationalSymposium———Biodiversity&Evo?..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一个先天愚型家族,即在一个家庭中同时出现两个先天愚型小孩(一男一女)。从细胞遗传学研究(染色体检查和G带染色体分析)证明他们均属14/21易位类型,而且是由其母亲(14/21易位携带者)遗传造成的。他们各自的染色体组成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北方8个产地的广布野豌豆Vicia cracca L.种群的核型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不同种群的染色体数分别是12、14和24。支持12条染色体类型由14条染色体类型通过罗伯逊易位所形成的观点。12条染色体类型和24条染色体类型在植株外部形态上没有可识别的差异,在分类学上应作同一单元处理。14条染色体类型的植株具有形态上可以识别的性状,可作为变种或亚种处理。  相似文献   

9.
《生物磁学》2011,(14):2627-2627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申宝忠教授主编的《分子影像学》第二版(ISBN:978-7-117-13344-9/R.13345)一书已于2010年9月14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中非结构蛋白NSP14的性质特征。方法:以SARS-CoV-2的NSP14氨基酸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Blastp与SARS-CoV的NSP14进行比对,并利用ProtParam、ProtScale、PredictProtein和SWISS-MODEL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工具对NSP14的理化性质、结构和活性区域等进行预测。结果:SARS-CoV-2的NSP14由527个氨基酸残基构成,是一种可溶性亲水蛋白,与SARS-CoV中NSP14氨基酸序列的一致率达到95%。NSP14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含量最高,该蛋白质包含了N-糖基化位点、cAMP或cGMP依赖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和N-豆蔻酰化位点等5个保守基序。NSP14同时具备N端核糖核酸外切酶和N7-甲基转移酶2个结构域,其活性区域的总面积和体积分别为1469.712?~2和1708.967?~3。结论:基于SARS-CoV-2中NSP14的氨基酸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和预测了NSP14蛋白的性质和结构,为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和药物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1月14-15日,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Chinese 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CNHUPO)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计算蛋白质组学研讨会(Chinese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Proteomics,CNCP)"在计算所召开。本届会议共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共150余名学者注册参会,他们主要来自国内14个省、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  相似文献   

12.
《生物磁学》2011,(12):2313-2313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申宝忠教授主编的《分子影像学》第二版(ISBN:978-7-117-13344-9/R.13345)一书已于2010年9月14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8):769-F0003
第七届全国生态制品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7月12日-14日在佳木斯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微生态制品学组主办,佳木斯大学、  相似文献   

14.
14-3-3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文彬  王小菁 《生命科学》2004,16(4):226-230
14-3-3蛋白是高度保守的、所有真核生物细胞中都普遍存在的、在大多数生物物种中由一个基因家族编码的一类蛋白调控家族。它几乎参与生命体所有的生理反应过程,人们在各种组织细胞中发现了各种不同的14-3-3蛋白。作为与磷酸丝氨酸/苏氨酸结合的第一信号分子,14-3-3蛋白在细胞的信号转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它直接参与调节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化酶的活性,被称为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桥梁蛋白”;它可以与转录因子结合形成复合体,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一些研究表明,14-3-3蛋白调控机制的紊乱可以直接导致疾病的发生,在临床上14-3-3蛋白常常可以作为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珊瑚病原菌株XSBZ03和XSBZ14的双重PCR检测方法。【方法】以XSBZ03和XSBZ14的特异靶序列为对象,开展引物设计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构建,并确定该双重PCR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可靠性。【结果】该检测方法可特异识别菌株XSBZ03和XSBZ14,对XSBZ03和XSBZ14基因组DNA样品的检测极限分别为1.7pg/μL和2.0pg/μL;对XSBZ03和XSBZ14在海水样品中的检测极限分别为6×10~3 CFU/mL和8×10~3 CFU/mL。【结论】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可对由菌株XSBZ03和XSBZ14引起的珊瑚疾病进行准确快速的诊断,为今后开展珊瑚疾病防控和无特定病原的珊瑚移植提供了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种皮和胚乳是否是限制桃儿七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利用组织切片和显微技术,对桃儿七种子及其不同萌发期(1、7、14、21、28 d)解剖结构和播种后一定时期内(7~210 d)的植株生长形态进行观察。桃儿七种子由种皮、胚乳和胚构成。种皮包括外种皮和内种皮,外种皮致密规整,由外至内分别为栅状石细胞和表皮层细胞,内种皮由5~6层海绵细胞组成。胚乳占种子体积的绝大部分,包括珠孔胚乳和外胚乳。胚由胚根、胚轴和子叶组成,被致密种皮、多层珠孔胚乳和外胚乳包围。萌发期1~7 d胚根和胚轴开始伸长,7~14 d两片子叶分离,14~21 d胚根突破珠孔胚乳和种皮,21~28 d胚根、胚轴和子叶继续扩张伸长。种子播种210 d后可平均形成3片功能真叶和5条不定根。致密种皮(物理休眠)和多层胚乳(机械休眠)是限制桃儿七种子萌发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由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主持,东北林学院等12个单位参加,马逸清等31位同志编写的《黑龙江省兽类志》,已于1986年1月由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66万余字。书中附有插图及头骨图180幅,彩色图版14幅,分布图56幅,表格124张。  相似文献   

18.
水稻低温发芽性QTL的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个粳/籼交来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纸卷法在15℃低温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在发芽培养的6~14d中每天观测统计1次发芽率(%)。结合一张含有198个DNA标记的连锁图谱,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定位水稻低温发芽性QTL。共检测到7个主效应QTL,分别位于水稻1、3、5、6和8号染色体上,单个QTL对性状的贡献率为5%~16%。其中,位于3号染色体标记区间RM148-RM85的qLTG-3-2和位于8号染色体标记区间RM223-RM210的qLTG-8-1对性状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达16%和14%。QTL qLTG-3-2在发芽培养6~10d中表达,其效应由强渐弱,对性状的贡献率由发芽培养6d时的16.4%逐渐降低为发芽11d时的5.1%;而QTL qLTG-8-1则在发芽培养9~14d中起作用,其效应值由小逐渐增大,对性状的贡献率由发芽9d时的8.6%逐渐上升为发芽13~14d的14%。尽管这2个QTL加性效应的大小在低温发芽过程中按一定趋势变化,但加性效应的方向始终是一致的。QTL qLTG-3-2的增效基因来源于亲本特青,而QTL qLTG-8-1的增效基因来自于亲本Lemont。这2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有望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操作对象,用于水稻品种低温发芽性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国家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项目年度总结交流会。2008年3月14-16日在厦门召开。科技部农村科技司许增泰处长.农业部科教司陈彦宾处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乙型脑炎病毒减毒疫苗株SA14-14-2囊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蛋白)第264位氨基酸的回复突变株,并分析该位点突变对疫苗株小鼠毒力的影响。方法通过融合PCR扩增含基因组第1 769核苷酸位点回复突变的基因片段(T→G),替换SA14-14-2相应区域,使得编码E264位点的氨基酸位点由SA14-14-2的组氨酸(H)回复突变成强毒株SA14的谷氨酰胺(Q),将该回复突变株命名为r JEV264(H→Q),通过测定蚀斑大小和一步生长曲线,分析r JEV264的增殖特征;通过测定该突变株的昆明种小鼠脑内神经毒力、皮下感染入脑能力、腹腔感染入脑能力,分析E264位点回复突变后对小鼠毒力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回复突变株r JEV264,该突变株蚀斑大小与SA14-14-2相似,在PHK细胞上的增殖特征与SA14-14-2没有明显差异。r JEV264对小鼠有可检测的脑内神经毒力,毒力为5.51 lg PFU/LD50,但无论是皮下注射还是腹腔注射,都没有使小鼠发病。结论在分子水平证明了E264位点是影响乙脑减毒活疫苗安全性的关键位点之一,E264位点的回复突变增强了SA14-14-2的小鼠脑内神经毒力,但没有增强小鼠神经侵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