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圆尾虫类三虫是世界各地奥陶纪地层中极为常见的三叶虫之一.它始于早奥陶世早期,盛于中奥陶世.关于此类三叶虫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卢衍豪(1975)已作了详细的介绍.近年来,在我国,有关圆尾虫类三叶虫的报道不断增加,由原来的2属增加到8属,他们是: Cyclopyge Hawle et corda 1847, Xenocyclopyge Lu 1962, Psilacella Whittard  相似文献   

2.
贵州剑河八郎一带发育一套以灰岩为主的"清虚洞组",中上部的泥岩、灰岩中含有大量的三叶虫,其中褶颊虫类三叶虫共6属7种,包括2相似种:丹寨南皋盾甲虫Nangaops danzhaiensis,横宽八郎村虫Balangcunaspis transversus,南京幕府山虫(相似种)Mufushaniacf.nankingensis,优美小丹寨虫Eosoptychoparia(Danzhaina)lilia,大型小遇仙寺虫Yuehsienszella magna,高洞始褶颊虫Eoptychoparia gaodongensis,云南始褶颊虫(相似种)Eoptychopariacf.yunnanensis。这些褶颊虫类三叶虫以Nangaops及Eoptychoparia为主,Nangaops,Balangcunaspis,Mufushania及Eosoptychoparia(Danzhaina)均上延至凯里组,Eoptychoparia为典型清虚洞组的常见分子。"清虚洞组"中上部大量褶颊虫类三叶虫的发现,不仅完善了本区"清虚洞组"褶颊虫类三叶虫的组成面貌,而且为认识早期褶颊虫类的演化和研究寒武系都匀阶的生物地层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贵州代化西部大标关纳缪尔晚期三叶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金良 《古生物学报》1996,35(5):575-590
记述贵州代化西部大标关纳缪尔晚期地层(滑石板组)中的砑头虫科、短额虫科和菲利普虫科三叶虫5属(亚属)、4种和2未定种,其中有1新亚属:Microphillipsia,3新种(新亚种):Microphillipsia cylindrica,Neogriffithides daihuaensis和Weania librovitchi qiannanensis。  相似文献   

4.
广西隆林马海早石炭世晚期两个新的三叶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79年张明发等在广西隆林马海测制石炭系剖面时,于早石炭世晚期地层摆佐组中采得三叶虫标本两件,惠赠笔者鉴定,在此谨向张明发等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标本修理后共得冠、尾部十余个。经研究,属砑头虫科,计2属、2种,均为新种,其中包括一新属新种,即Mahaiella eleganta gen.et sp.nov.和Paladin(Kaskia)? longlinensis sp.nov.。早石炭世的三叶虫在我国报道不多,到目前为止,只在云南、贵州和湖南发现了5属(或亚属)、7种,它们是:Archegonus(Waribole)ellipticus (Mansuy,1912),Cummingella? cognata (Reed,1927),Cyrtocymbole(Dushania)dusanensis  相似文献   

5.
西南地区志留-泥盆纪三叶虫的新属种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是西南地区志留纪三叶虫动物群研究的一部分。材料主要搜集于1972年。文章着重描述缨盾壳虫科、手尾虫科、斜视虫科、齿肋虫科、砑头虫科以及裂肋虫科的一些新属种,共计14个属,其中有4个新属。此外,还对这一三叶虫动物群出现的地质时代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1950年俞建章教授曾交给作者一些三叶虫标本,并嘱作者鉴定其时代。标本是俞教授在抗战期间采于桂林东北25公里的灵川县凤林山的扁豆状灰岩内。与此三叶虫同产者,尚有一些小型的漏斗贝(Chonets)及介形类。化石种类虽不多,但却保存完美。介形类化石经侯祐堂同志鉴定后有下列数种:Richterina substri-atula Hou,R.subhemisphaerica Hou 及Healdia lingchuanensis Hou 且属于上泥盆纪。作者鉴定三叶虫化石的结果,认为此三叶虫属于砑头虫科(Proetidae)且为Typhloproetus 属之一新种。Typhloproetus 一属在欧洲莱茵河区及Schlesien 或  相似文献   

7.
西南地区志留纪彗星虫科三叶虫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主要论述以下几点:1)西南地区至今为止已发现的志留纪三叶虫大致有30多个属,80多个种。2)较集中产出于两个层位,一是下志留统的香树园组至雷家屯组或与其相当的层位。另一是中志留统的秀山组。前者以翼斜视虫Ptilillaenus 为代表,后者则是以王冠虫Coronocephalus 为主的三叶虫组合。3)这两个三叶虫动物群组合除个别属种外,多数为我国特有,和其共生的笔石、腕足类等有的可与国际对比。4)区别王冠虫属和似彗星虫属在本区及邻近地区志留纪地层对比有一定意义。前者仅见于中志留统的秀山组,后者在我国自晚奥陶世至晚志留世的地层中都有发现。5)滇东关底组的东方棘尾虫Acanthopyge orientalis Wu及玉龙寺组的Warburgella rugulosa (Alth) sinensis Wu 的发现为滇东志留泥盆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三叶虫化石依据。6)系统描述彗星虫科的一些新属种。  相似文献   

8.
安徽潜山盆地早第三纪叶肢介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1981年6月与安徽省地质局327地质队李继超工程师前往江苏六合冶山,观察寒武系剖面时,在冶山东部下寒武统深灰色薄层灰岩中,找到金臂虫、三叶虫(Redlichia,Pa-raprotolenella 等)(图版Ⅰ)、无铰纲腕足类以及软舌螺类等化石。金臂虫化石系在本区寒武系第一次发现,也是江苏省境内首次发现。该标本经笔者研究为一新属——Yeshanella。这不仅丰富了金臂虫类化石资料,而且为研究我国东部金臂虫类化石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贵州东部寒武系杷榔组发育,化石丰富,产有杷榔动物群;其中掘头虫类、莱德利基虫类三叶虫保存好,序列完整,提供了研究这些类群属种个体发育的重要材料。本文据杷榔组Redlichia(Pteroredlichia)chinensis(Walcott,1905)的300多块标本的分析数据,详细讨论和重点研究了其从幼虫期、分节期至成虫期个体发育特征,分析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及个体发育演化趋势。丰富了R.(Pteroredlichia)chinensis个体发育的资料,对莱德利基虫属种厘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提供了属种分类对比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0.
同足亚纲Tuzoia在华南的初次发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潘江 《古生物学报》1957,(4):523-526
在中国已发现的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化石有三叶虫纲(Trilobita)、昆虫纲(Insecta)和甲壳纲(Crustacea)。在华南甲壳纲中已发现的有介形虫亚纲(Ostraco-da)、古介形虫亚纲(Archaeostracoda)和鳃足亚纲(Branchiopoda)。其它,如Xeno-poda、蔓足亚纲(Cirripedia)以及本文所描述的同足亚纲(Homopoda)还未见到正式的报导。至于同足亚纲仅在我国東北烟台附近的中寒武纪地层内发现过,与三叶虫  相似文献   

11.
林天瑞 《古生物学报》2017,56(3):265-270
文中通过对Ushbaspis hubeiensis(Lin,1978)新材料的研究,对该种三叶虫躯体构造特征做了重要补充,使人们对它有更全面的认识,也将为今后进一步对乌什巴盾壳虫类(ushbaspid)三叶虫的分类、系统演化的研究以及对寒武纪第二世生物地层划分,提供一些重要依据。文中还就张文堂等(1980)将采自贵州湄潭的Kepingaspis sp.标本鉴定为Metaredlichioides constrictus Qian and Yao,1974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2.
新材料表明定远虫(Tingyuania)和双岛虫(Dinesus)这两个三叶虫属足有效的,前者并不是后者的晚出异名.双岛虫类的地质延限被下延至传统早寒武世晚期的清虚洞组.补允描述首次发现的定远虫的尾部,并描述双岛虫的一新种.  相似文献   

13.
节头虫一属的标本是M.Chauveau采自贵州铜仁县以北的页岩地层内,其时代不详。采集者把这些化石带回法国交Bergeron(1899)研究。Bergeron认为这一三叶虫是一新属,并把模式种以采集者的名字来命名,并认为这是一个古老的三叶虫,可能属于寒武纪。寒武纪地层在贵州东北部分布很广,寒武系整合于震旦系之上、奥陶系之下,出露完整(插图1)。这一地区的寒武系经林焕令、王俊  相似文献   

14.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寒武系黔东统中部清虚洞组主要由灰岩、泥岩组成,下部以灰岩为主,上部为泥岩、灰岩互层,顶部为中层白云岩。上部含有大量的褶颊虫类和掘头虫类三叶虫及带软躯体动物多门类化石组合。本文报道的楔叶形虫Sphenothallus Hall,1847产于清虚洞组上部,分异度低,仅1属1相似种,即台江楔叶形虫(相似种)Sphenothallus cf.taijiangensis Zhu et al.,2000,位于Redlichia(R.)guizhouensis-Redlichia(R.)nobilis顶峰带。S.cf.taijiangensis化石保存较好,少数标本管壁之间保存有横纹,说明Sphenothallus为一具有锥管状外壳的虫体。剑河八郎松山清虚洞组的楔叶形虫是贵州继牛蹄塘组、凯里组之后寒武系另一个产出层位,它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清虚洞组生物群的组成,同时为全球楔叶形虫Sphenothallus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初步研究表明全球Sphenothallus的演化趋势是个体增长,管壁加厚物宽度变宽,口部膨胀角变小。Sphenothallus与现代刺胞动物水螅虫类或钵水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文堂教授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以来,他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他主要的成就和贡献是早古生代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的研究。在叶肢介化石研究方面亦有重要的贡献。他第一篇毕业论文是《河北开平盆地奥陶纪三叶虫》,发表于1949年《中国地质学会志》24期。文中报导和研究了我国华北奥陶纪重要的三叶虫属种,如古等称虫Eoisoletus,小栉虫Asaphellus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己发现产达尔曼虫类(dalmanitid)三叶虫的地区遍及全国14个省(市),32个产地,包含3个属22个种(含4个未定种),其不仅是组成Hirnantian期动物群中的重要分子,而且是我国华南地区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分界的重要标志性化石,并成为我国与外国相关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的主要依据之一。因而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重视和关注,但对该类三叶虫的分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出现异地定名、同物异名等现象,至今还没有人做过较全面的整理和修订工作。文中根据前人己发表的16个属种,采用多变量的比值数据,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Hirnantian期中达尔曼虫类三叶虫做初步整理和修订,将16个种合并成5个种,分别归属予两个属——Songxites wuningensis Lin,1981,Songxites ovata(Qu),Mucronaspis nanchengensis(Lu),Mucronaspis yichangensis(Lin)和Mucronaspis mucronata(Brongniart)。  相似文献   

17.
正张文堂教授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以来,他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他主要的成就和贡献是早古生代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的研究。在叶肢介化石研究方面亦有重要的贡献。他第一篇毕业论文是《河北开平盆地奥陶纪三叶虫》,发表于1949年《中国地质学会志》24期。文中报导和研究了我国华北奥陶纪重要的三叶虫属种,如古等称虫Eoisoletus,小栉虫Asaphellus等,广泛被后世  相似文献   

18.
文中通过对Ushbaspis hubeiensis (Lin,1978)新材料的研究,对该种三叶虫躯体构造特征做了重要补充,使人们对它有更全面的认识,也将为今后进一步对乌什巴盾壳虫类(ushbaspid) 三叶虫的分类、系统演化的研究以及对寒武纪第二世生物地层划分,提供一些重要依据。文中还就张文堂等(1980)将采自贵州湄潭的Kepingaspis sp.标本鉴定为Metaredlichioides constrictus Qian and Yao,1974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9.
贵州东部寒武纪的杷榔组发育,化石丰富,含有杷榔动物群;其中掘头虫类、莱德利基虫类三叶虫保存好,序列完整,提供了研究这些类群属种个体发育的重要材料。本文据杷榔组Redlichia (Pteroredlichia) chinensis(Walcott,1905)的300多块标本的分析数据,详细讨论和重点研究了其从幼虫期、分节期至成虫期个体发育特征,分析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及个体发育演化趋势。丰富了R.(Pteroredlichia) chinensis个体发育的资料,对莱德利基虫属种厘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提供了属种分类对比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20.
三趾马化石在生物进化的研究历史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它对阐明进化理论和确定地层时代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三趾马是哺乳动物化石中少数几个分布最广,发现效率最高的标准化石之一,犹如无脊椎动物化石中的三叶虫和纺锤虫等.我国是三趾马化石极为丰富的国家,但三趾马化石的鉴定在我国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解放前,瑞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