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南部白垩系冲堆组的一些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描述的放射虫化石,产于藏南日喀则东南冲堆村冲堆组(吴浩若,1983)下部的灰岩夹层中。经鉴定有25属38种,其中10个新种,2个未定种。 在已知的属种中,除地质历程较长或层位尚不确切者外,有12个种曾发现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白垩纪系地层中(Pessagno,1977_b)。其中Vitorfus campbelli Pessagno,V.sp.C Pessagno和Ultrarapora durhami Pessagno的时代为阿尔必期;U.praespinifera  相似文献   

2.
采自西藏西北边陲日土县南的一个燧石标本含丰富的放射虫化石。产此标本的地层主要是一套基性火山岩系,当地称之为“木嘎岗日群”。这个放射虫动物群含15科、32属、54种,其中有本文建立的1个新科(Leugeonidae)、3个新属(Dantze,Leugeo和Levilugeo)及12个新种。该放射虫组合可划归上侏罗统启莫里叽阶(Kimmeridgian)上部或提通阶(Tithonian)下部(即相当于北美 2 alpha亚带至 3 beta亚带;Pessagno et al.,1987h).标志属种如Mirifusus guadalupensis,Tripocyclia jonesi,Hsuum maxwelli等。  相似文献   

3.
藏南晚白垩世赛诺曼期放射虫的新属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白垩纪放射虫化石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但迄今为止,仅北美西部有较系统的研究。Pessagno(1976,1977)建立的大谷系(Great Valley Sequence)放射虫分带,自底部贝里阿斯阶至顶部马斯特里赫阶共有12个带及12个亚带。最近,Pessagno等(Pessagno et al.,1984)在总结已有资料基础上,又提出了划分中晚侏罗世特提斯区和北方区不同放射虫动物群的标准,并据此探讨北美西部一些地体自南而北漂移的历  相似文献   

4.
西藏丁青地区早侏罗世放射虫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记述了西藏丁青宗白乡蛇绿岩剖面中所产的放射虫化石,计12属、16种及1未定属种,其中1新属、3新种。这个动物群中包括Praeconocaryomma media Pessagno et Poisson, Canutus izeensis Pessagno et Whalen,Bagotum modestum Pessagno et Whalen, Canuptum rugosum Pessagno et Poisson等北美早侏罗世普利斯巴阡期的主要分子,有的是北美和土耳其普利斯巴阡晚期和托尔早期出现的分子。因此,推测丁青这个动物群属早侏罗世普利斯巴阡晚期。  相似文献   

5.
放射虫Cecrops septemporatus带在世界各地的瓦兰今阶广泛分布,中国最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现于藏南日喀则地区雅鲁藏布蛇绿岩南侧的下鲁硅岩中。本文对相关样品(80-141)进行再研究,描述放射虫18属23种,包括3个新种。该放射虫组合具有Aurissaturnalis variabilis variabilis(Squinabol),Thanarla elegantissima(Cita),Pantanellium corriganensis Pessagno等重要带化石,可与江孜地区混杂堆积和泽当地区蛇绿混杂岩的硅质岩中发现的相关组合及国际同类放射虫生物带进行比较,为全面认识该时期全球放射虫组合面貌及区域对比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藏南宗卓组滑塌堆积中的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放射虫化石的研究在国外自上一世纪即已开始,但长期来被认为地层价值不大.近廿年来,随着研究技术的改进,在中、新生代地层划分中,放射虫化石已证明是极其有用的.我国放射虫化石研究很少,且多属切片研究.根据 Pessagno 和 Newport 叙述的方法,最近我们成功地从硅质岩中萃取出良好的化石个体.岩石标本为尹集祥同志采自江孜以东约50公里的穷堆村北山.一块(80R_1)为浅绿色硅岩,取自宗卓组中直径约3米的岩块;另一块(80R_2)取自该岩块附近砂页岩基质中的深灰  相似文献   

7.
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甘肃鼢鼠(Eospalaxcansus)和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啮齿目(Rodentia),鼹形鼠科(Spalac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tinae),中华鼢鼠属(Eospalax)的两个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利用保存丰富、完好的放射虫对塔斯曼海更新世层序进行地层学分析。对塔斯曼海南部更新世的KH94-4TSP-4PC岩芯的放射虫组合进行了详细的生物地层学分析,并从8 .6 m长的岩芯中识别出83种放射虫。依据放射虫属种的出现和消失,可得到两个放射虫带,即Chi带(老)和Psi带(新)。Chi带的顶部以Saturnalis cir-culariHaeckel ,Cycladophora pliocenicaHays的最后出现和Triceraspyris antarcticaHaecker的首次出现为标志。Psi带的顶部以Stylatractus universusHay和Antarctissa cylindricaPetrushevskaya的最后出现为标志。这些放射虫带可与浮游生物的有孔虫Globorotalia ( G.) truncatulinoides带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9.
白垩纪放射虫硅质岩广泛分布于藏南雅鲁藏布蛇绿岩带两侧,形成于多种沉积-构造背景,为藏南特提斯演化研究提供了丰富信息。为确定硅质岩的时代,需要建立藏南白垩纪放射虫分带系统。作为第一步,本文重新研究了江孜地区宗卓组含白垩纪早期放射虫(吴浩若和李红生,1982)的滑塌岩块标本(80-R1),描述了放射虫化石29种,包括6个新种。有13种见于阿曼同期的放射虫动物群(Dumitrica et al.,1997),其中Loopus yangi和Stichocapsa labyrinthica限于白垩纪初贝里阿斯期。藏南和阿曼的动物群中都富含Godia Wu和Becus Wu两属,前者始现于贝里阿斯期(O'Dogherty et al.,2009)。此外,Obesacapsula polyedra是加利福尼亚贝里阿斯期放射虫动物群的重要分子。宗卓组化石组合与藏南下鲁硅岩的Pseudodictyomitra carpatica带(KR1)(Matsuoka et al.,2002)比较,仅有很少共同分子。下鲁硅岩中该带的时代被归于提塘期-瓦兰今期。然而,其所含Eucyrtidiellum pyramis以及与含Loopus primitivus的西太平洋P.carpatica带底部化石群的密切关系,指示其时代可能限于晚侏罗世提塘期。  相似文献   

10.
广西东南部钦州地区早石炭世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广西钦州地区的板城石夹水库首次发现早石炭世杜内期和维宪期放射虫化石,计10属14种(亚种)和5未定种,其中有1新属(Guangxitrisphaera)和2新种(G.wanyaoensis和Pylentonemabanchensensis),它们分属于Albaillella paradoxa组合带和A.cartalla组合带。这些化石可以同西欧和北美两个同名化石组合带对比。  相似文献   

11.
真厉螨属一新种(蜱螨目:血革螨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整理从贵州省啮齿类体表采得的寄生革蹒中,发现其中有一个真厉螨属新种,记述于后。文中所用测量单位均为微米。 松鼠真厉螨 Eulaelaps dramomydis, 新种 雌螨(图1—5)体卵圆形,长1193(1137—1261),宽809(744—889)。背板几覆盖整个背部,背毛数较少,约200根,板的中部毛稀少,前半部毛数也少。 胸板中部长153(139—160),第二对胸毛平宽195(185—209),前缘较平直,中央微凹,后缘不整齐凹(?)前侧角很短。生殖腹板较狭长,655(601—703)×476(434—517),  相似文献   

12.
安太庠等(1985)把金粟山组分成4段,其中2-4段产有较丰富的牙形类化石Tasmanognathus动物群,当时定其时代为Caradocian期。后来,崔智林等(2000)在该组的第二段硅质岩和灰岩中发现放射虫也认为是Caradocian期的。这次,我们在第4段中找到了一个以Secuicollacta ornata为主的放射虫动物群,Noble和Aitchison(2000)在讨论早古生代放射虫动物群时提出把Secuicollacta的首现作为凯迪期的开始,并把其归属到他们建立的大门孔同心状球形放射虫带1中。因此,金粟山组有可能是凯迪期的。同时,我们对崔智林等(2000)发现的放射虫动物群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个动物群是以Secuicollacta,Kalimnasphaera,Protoceratoikiscum,Palaeoephippium和Haplotaeniatum等属为特征,其时代也是凯迪期的。根据王志浩等(2011)最新研究,金粟山组的2个牙形类化石带,即上部的Tasmanognathus gracilis-T.multidentatus带和下部的T.shichuanhe...  相似文献   

13.
湖南新田县中泥盆统棋子桥组的一些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描述的放射虫化石是俞昌民、许汉奎和王成源等同志于1977年底采自湖南新田县麻塘窝一带中泥盆统棋子桥组上部(插图1),野外编号为 ADS128.共生化石有腕足类的无洞贝类和牙形刺 Bispathodus bipennatus, Icriodus brevis.放射虫化石共4属7种,属于泡沫虫亚目两个不同的超科,其中5个是新种.泥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描述了产自泽当金鲁乡鲁巴垂附近5块硅质岩样品中保存较好的放射虫化石,共20属26种(含未定种),包括Becus triangulocentrum Dumitrica,Cecrops septemporatus(Parona),Cryptamphorella conara(Foreman),Dicerosaturnalis dicranacanthos(Squinabol),Eucyrtidiellum pyramis(Aita),Hiscocapsa verbeeki(Tan),H.uterculus(Parona),Holocryptocanium barbui Dumitrica,Praeconosphaera sphaeroconus(Rüst)和Tethysetta boesii(Parona)等重要分子。通过与西特提斯地区放射虫化石带的对比,可确定这些放射虫化石组合相当于UAZone 13—UAZone 22带,其时代为晚侏罗世提塘晚期—早白垩世阿普特期。有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蛇绿岩体中的放射虫化石目前只有零星的报道,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所发现的放射虫化石组合可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泽当蛇绿岩体的时限提供重要的时代依据。  相似文献   

15.
江苏仑山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放射虫动物群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峰组以盛产笔石动物群著称,时代为凯迪晚期(相当于英国的阿什极尔期),其中也发现了放射虫.该时期的放射虫在全球并不多见.本文首次描述江苏句容仑山地区五峰组的放射虫动物群,该动物群以不具刺的球形放射虫最为发育,并出现少量Inaniguttidae科的分子,化石保存较差,属种单调,分异度很低,这些特点与大西洋沿岸地区陆表海...  相似文献   

16.
西藏三叠纪双壳类的分布和区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藏自治区的三叠系十分发育,分别属于浅水碎屑岩相、浅水碳酸盐岩相和深水放射虫硅质岩相;产双壳类十分丰富,据近年研究结果(文世宣等,1976;张作铭等,1979;陈楚震,1982),已知有100个属和亚属,约329个种和亚种(包括比较种等),以晚三叠世的种类最多,约占三分之二强。最常见和重要的,是Pectinacea,Pteriacea,Limacea,Myophoriidae,Trigoniidae,  相似文献   

17.
热带东太平洋短柱样的放射虫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带东太平洋WS0107和WS9901柱与东区ES9909柱放射虫地层学的研究显示,WS0107和WS9901两柱深度18-19cm和45cm以上的地层年龄小于0.21Ma,属于晚第四纪放射虫Buccinosphaera invaginata带(RN17)。在此深度处有一个大的沉积间断,缺失中新世、上新世和第四纪大部分地层。而在此沉积间断以下地层发现大量的渐新世一始新世的放射虫,属渐新世最晚的放射虫Lychnocanoma elongata带(RP22),年龄大于23.62Ma,而小于24.6Ma。这两个柱放射虫含量变化也揭示了沉积间断的存在,说明沉积间断和放射虫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工具。ES9909柱的放射虫地层学研究发现,该柱地层年龄小于0.21Ma,属于晚第四纪放射虫Buccinosphaera invaginata带(RN17)。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系统描述了中国东北那丹哈达地体中三叠系顶部和侏罗系下部的放射虫动物群及其系统分类,包括5个放射虫生物群,建立了一个新属,10个新种,并报道了121个种级分类单元。通过与加拿大和日本的相关动物群进行比较研究,我们确定了所描述的放射虫生物群的年代归属分别为:晚三叠世诺利(Norian)晚期至瑞替(Rhaetian)早期,辛涅缪尔(Sinemurian)早、中期。  相似文献   

19.
南莫溪结合带位于老挝北部万象地区,是黎府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开展剖面工作,采集了硅质岩样品进行放射虫化石鉴定,共鉴定出放射虫9属29种,包括中–晚泥盆世放射虫Radiobisphaera rozanovi,Trilonchevetusta和晚泥盆世放射虫Heleniforerobustum,以及晚泥盆世放射虫属种Triloncheminax (Hinde)等。建立了中–晚泥盆世Radiobisphaera rozanovi-Stigmosphaerostylus pusilla组合带、晚泥盆世Trilonche minax延限带和早石炭世Albaillella paradoxa-Archocyrtium riedeli组合带,探讨了南莫溪结合带的构造古地理特征。该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老挝北部黎府缝合带的古生物化石组成特征,对研究南莫溪结合带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广西钦州地区和云南西部昌宁—孟连地区的层状硅质岩地层中发育丰富的石炭—二叠纪放射虫生物群,据此建立了22个连续的放射虫化石带。从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长兴期,日本西南区出现的Pseudoalbaillella nodosa带至Neoalbaillella optima带共15个放射虫生物带可与中国同期发育的17个放射虫生物带对比,代表泛大洋(Panthalassa)沉积的部分日本地体和代表古特提斯洋(Palaeo-Tethys)沉积的中国部分构造单元,无论在放射虫生物类群组分还是在化石生物带构成方面都非常相似。晚石炭世—二叠纪放射虫生物地层学资料证实,该时期地球上的两个大洋(泛大洋和特提斯洋)没有明显的分化,可能属于同一大洋体系———古特提斯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