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Han SF  Ge RL 《生理科学进展》2008,39(2):145-147
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在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和少量内分泌腺体中大量特异性表达的携氧球蛋白,与氧有很高的亲和力,维持着神经元的氧平衡调节作用,它的发现在脑缺氧研究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高原的核心是缺氧,缺氧能够诱导NGB的高表达,从而提高对氧的携带运输能力,以维持脑组织的氧供和氧利用率,并能增强神经元的存活,免受神经系统的缺氧性损伤.脑红蛋白对脑细胞的保护机制除增强对局部组织供氧之外,可能还具有清除氧自由基或者是对保护机制的激活等作用.  相似文献   

2.
参考人和小鼠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的cDNA序列设计简并引物,用RT-PCR方法从大鼠脑组织中扩增出大鼠NGB基因编码区的cDNA序列,该序列与小鼠NGB基因编码区的序列同尖性为96%,与人NGB基因编码区的序列同源性为88%,进一步分析表明,大鼠NGB基因编码区存在多个多态性位点;113t/c[138P],133a/g[N45D],388a/g[R130G],417t/c.该序列已被GenBank接受,登录号为AF333245,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大鼠脑,肝,肾,心肌和骨骼肌中均有较高水平表达,提示了其功能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ob基因编码的leptin蛋白在调节生物体能量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应用Taqman探针real time PCR技术对高原鼠兔ob基因的组织分布进行检测。通过提取不同组织总RNA,经DNase I消化后,用随机引物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采用特异性Taqman探针和引物分别对ob基因及β-actin基因进行实时定量PCR扩增,对不同组织中ob基因和β-actin基因的初始拷贝数之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ob基因在脑、心脏、肺、肝脏、脾脏、肾脏、骨骼肌、脂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白色脂肪组织中ob基因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心脏和肺,表达量最低的是肝脏和肾脏。  相似文献   

4.
瘦素(leptin)由ob 基因编码,对调节能量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建立了高原鼠兔瘦素的原核表达系统,并对其进行了原核表达。研究中作者从高原鼠兔瘦素基因的cDNA 文库中,扩增编码高原鼠兔瘦素的核酸序列,并利用DNA 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 )中,构建了高原鼠兔瘦素原核表达载体pET30a(+ )/ ppleptin。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确认后,将其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 中,并利用IPTG 诱导外源性目的蛋白表达。表达的包涵体蛋白经溶解及变性后上柱纯化。重组质粒经测序检测后,表明原核载体构建正确。同时,SDS - PAGE 凝胶电泳结果显示,重组菌在16KD 处有明显新增条带,纯化后的目的蛋白条带纯度较高。该结果为高原鼠兔瘦素的后续基础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高原鼠兔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杰荣  戚根贤 《兽类学报》1989,9(3):228-230
我们于1974—1982年,在青海省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种群年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一些研究,现简报如下:1.各年龄组的季节变化 根据1978年采集的814个标本,按照施银柱等(1978)在《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第三集中介绍的方法,参考室内饲养的资料,将鼠兔分为5个年龄组:幼体1组、幼体2组、亚成体组、成体组和老体组(图1)。结果表明:4月,种群由成体和老体组成,分别为87.7%和12.3%,说明鼠  相似文献   

6.
藏鼠兔与高原鼠兔表型及分子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宁  施立明 《兽类学报》1994,14(4):265-271
本文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藏鼠兔和高原鼠兔的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并结合形态、生镜、地史和化石资料综合探讨两物的异同。结果表明,形态上差异显著的两个物种,在分子水平上也同样具有明显的区别,用16种酶分别消化各样品,共检出30例限制性类型,两种间存在丰富的多态性;它们的mtDNA分子均为17.9kb(千碱基对)左右;平均遗传距离为0.0455,分歧时间约为距今二百三十万前的上新世晚期,相当  相似文献   

7.
高原鼠兔与达乌尔鼠兔食物资源维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作者于1993年在青海省刚察县年诺索玛地区发现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达乌尔鼠兔(0.daurica)在布哈河谷二阶同域且重叠分布之现象,并从这两种鼠兔的食物资源利用出发,研究了其生态位关系问题。在食物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PS),高原鼠兔为0.4744,达乌尔鼠兔为0.4964,即它们具有相近似的生态位宽度。这两种动物的生态位在食物资源谱维上的重叠值(FT)为0.809  相似文献   

8.
高原鼠兔种群敏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1988年,在青海湖黑马河地区以耳标法对高原鼠兔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在繁殖群体中主要是来自上年出生的第1、2胎的鼠兔(82.85%),第3胎和老体占少数。成年雌鼠兔100%参加繁殖,通常年产3胎,有的年份可产4胎或5胎。产仔数1-8只(平均为4.52±0.12),1只雌鼠兔终生可产2-29只。妊娠期为22.2±0.13天。洞内哺乳期为11.65±0.01天。有的年份当年出生的少数雌鼠兔到36.8±3.05日龄可达到性成熟并参加繁殖,生1-2胎,雄鼠兔性成熟较晚。  相似文献   

9.
高原鼠兔松果腺褪黑激素含量昼夜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子巍  杜继曾 《兽类学报》1994,14(3):234-238
自然光照条件下,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松果腺褪黑激素(Melatonin,MLT)含量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P<0.001,夜间组含量均值与白天组含量均值差异显著性比较)。在2月份的实验中,对18只鼠兔(体重122—164克)松果腺的采样时间分别为02.00,09.00,12.00,18.00,22.00和24.00时。白天MLT含量波动为56—64微微克/松果腺,夜间波动为113—170微微克/松果腺。夜间MLT含量高峰值出现在24.00时。在10月份的实验中,对60只鼠兔(体重102—153克)松果腺的采样时间分别为03.00,06.00,09.00,12.00,15.00,18.00,21.00和24.00时。白天MLT含量波动为77—119微微克/松果腺,夜间波动为139—505微微克/松果腺。夜间MLT含量高峰值出现在03.00时。将2月份和10月份高原鼠兔松果腺MLT含量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10月组显著高于2月组(P<0.05)。结果表明,该动物的松果腺本身对光周期具有敏感性,它能够感知环境光周期的变化,成功地完成神经内分泌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钝化是高原鼠兔适应低氧环境的重要策略,但参与该生理代偿反应的功能基因尚不明确。间隙连接蛋白40 (Connexin40, Cx40) 在哺乳动物肺血管内皮表达。本研究对生活在海拔3 200 m的高原鼠兔进行28 d模拟海拔5 000 m低氧处理,以Sprague Dawley (SD) 大鼠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模拟低氧处理后高原鼠兔和SD大鼠肺组织形态结构,qPCR和蛋白印记法检测Cx40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变化,探究Cx40在高原鼠兔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钝化中的潜在作用。结果显示,低氧处理后,高原鼠兔肺泡呈空泡囊状,Cx40蛋白在支气管和肺血管中均表达,Cx40 基因mRNA水平随着低氧暴露而升高,但其蛋白质水平呈下降趋势,肺支气管Cx40蛋白无明显变化。SD大鼠肺血管和肺支气管表达的Cx40蛋白均无明显变化。暗示生活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中的高原鼠兔,Cx40蛋白下调可抑制血管收缩信号,减弱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使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钝化,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研究结果可为高原土著动物适应高寒缺氧环境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1.
王典群 《兽类学报》1993,13(3):193-197
本文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高原鼠兔松果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对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怍了初步探讨:1. 高原鼠兔的松果体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基本相似, 包括深、浅两部分, 两部分的细胞构筑及其形态基本一致,主要由松果体细胞、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微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组成。松果体细胞有明、暗两种,两种细胞胞质内均有丰富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和滑面内质网,以及游离核糖体,还可见极少数微管和脂滴等。2. 松果体细胞内囊泡、微管和突触带的数量与细胞的分泌功能密切相关。3. 松果体分泌物主要通过二种方式释放:(1)通过扩散和胞吐作用,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或血管周隙;(2)分泌物直接进入第三脑室。  相似文献   

12.
高原鼠兔白化现象及其毛色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白化高原鼠兔的毛色遗传及白化现象的生化成因。结果表明,高原鼠兔的白化性状是受隐性基因控制的稳定遗传性状,白化成因在于白化鼠兔体内不能产生足量的黑色素。文中还对白化鼠兔的有关特征和野生色鼠兔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鼠兔的繁殖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2002年4月至8月,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附近,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高原鼠免的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高原鼠兔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4月下旬和5月为繁殖高峰期,雄性的睾丸重而饱满,雌性的怀孕率最大。雄性成体的体重和睾丸重在繁殖期的不同时段具有显的差异,在4月11日至5月10日、6月11日至7月10日体重和睾丸重之间呈显正相关。雌性怀孕早期胚胎数与临产前胚胎数没有显差异,未发现胚胎吸收现象;同时,胚胎数在繁殖期的不同时段存在显差异。采用种群统计学中同生群的划分方法,将5~8月份出生的幼体依次记为L1、L2、L3、L4。在出生后20天内L1、L2幼体存活率明显高于L3、L4;在从出生50天至80天期间L4的存活率显高于L2。当年出生的雌雄幼体在发育上存在不同步现象,当年出生的雌性幼体性成熟早,有的可以直接参加繁殖,但当年出生的雄性幼体却无此现象。结果表明:在海北地区,经过综合治理后,高原鼠兔的生境发生改变,其繁殖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即,减少每次繁殖活动的投入,增加繁殖次数,延长繁殖时间。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过多被认为是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007年4月,在青海省果洛州大武镇开展了高原鼠兔不育控制实验。为了解3种不育剂(炔雌醚、左炔诺孕酮和EP-1)对高原鼠兔和土著鸟类的影响,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8-9月调查了高原鼠兔种群数量与鸟类多样性。结果表明,投药次年,炔雌醚能显著降低高原鼠兔各群数量,而对鸟类多样性和物种数均无显著影响;炔雌醚组白斑翅雪雀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棕颈雪雀的数量显著高于EP-1组。因此,炔雌醚能有效降低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对土著鸟类多样性影响较小。使用炔雌醚开展不育控制是高原鼠兔种群管理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原鼠兔挖掘活动对土壤中氮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测定不同类型高原鼠兔鼠丘和鼠丘下0 ~ 10 cm 土壤中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变化,分析了高原鼠兔挖掘活动对土壤中无机氮含量的影响,并通过测定高原鼠兔鼠丘密度,计算了每只高原鼠兔对氮素循环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鼠丘土壤中总氮含量无明显变化,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处理间变化趋势为当年鼠丘>两年鼠丘> 多年鼠丘> 对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硝态氮含量在5 月时差异显著,当年鼠丘和两年鼠丘显著大于多年鼠丘和对照,无机氮含量在5 月和9 月表现为当年鼠丘显著高于对照。在不同月份,铵态氮含量月间变化趋势为5 ~ 8 月逐渐降低,至9 月略有增加,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呈现“高- 低- 高-低- 高”的“W”变化趋势。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月间变化显著。不同类型鼠丘下0 ~ 10 cm 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处理间和月份间变化趋势与鼠丘土壤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在当年鼠丘中均显著高于对照,且不同月份间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的含量差异显著(P
< 0.05)。每只高原鼠兔挖掘活动所形成的鼠丘土壤中的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分别增加了162.6 mg/ kg、355.1 mg/kg 和497.7 mg/ kg。  相似文献   

16.
高原鼠兔洞穴区次生斑块面积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龙  周立  刘伟  周华坤  张毓 《兽类学报》2006,26(1):89-93
利用数码相机快速获得高原鼠兔挖掘活动形成的次生斑块图像,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 计算其面积。运用该方法对草地内高原鼠兔洞穴区次生斑块的面积进行了实地测量,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测量出不同形状次生斑块的面积,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种群密度对高原鼠兔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于2003 年在野外条件下,通过比较不同密度种群间高原鼠兔的种群增长、4 种类固醇激素水平和肾上腺重量的变化,探讨种群密度与其内分泌水平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最高密度的种群内高原鼠兔种群密度增长最大,在最低密度种群内种群密度增长最小。繁殖盛期时高密度种群内雄性高原鼠兔血浆皮质酮水平显著高于低密度种群内个体,肾上腺重量在不同密度种群间也有显著差异,而血浆雌二醇、睾酮、皮质醇水平均未表现出种群密度间的显著变化。整个繁殖期内,高密度和低密度种群间高原鼠兔的皮质酮水平和肾上腺重量呈现不一致的季节变化模式,高密度种群内繁殖盛期和中期显著高于其它繁殖时期,低密度种群内则无明显变化。不同密度种群内高原鼠兔的雌二醇、睾酮、皮质醇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具有相似的模式。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种群密度相对较低的自然情况下,高种群密度不能使高原鼠兔产生强烈的社群应激,从而限制其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8.
高原鼠兔冬季的食物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胃内容物镜检分析法,对高原鼠兔在矮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杂类草草甸三种类型栖息
地中的主要食物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探讨三类栖息地不同食物资源状况对高原鼠兔食物组成的影响,以
及高原鼠兔在食物匮乏的冬季的觅食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在冬季主要选食弱小火绒草和铺散亚菊,
甘肃棘豆、垂穗披碱草和长茎藁本也是冬季食物主要组成部分。在冬季食物资源较为匮乏的情况下,高原鼠兔
选食的主要植物种类相对较多,且不同植物比例变化明显,说明高原鼠兔对食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在矮嵩草
草甸中,其食物组成依次为铺散亚菊(16. 2% ) > 弱小火绒草(11. 5% ) > 甘肃棘豆(11. 3% ) > 大籽蒿
(9. 7% ) > 早熟禾(7. 6% ) > 长茎藁本(7. 5% ) > 垂穗披碱草(5. 5% )等7 种,占其食物的69. 3% ;在垂
穗披碱草草甸,其主要食物组成依次为垂穗披碱草(15. 8% ) > 甘肃棘豆(14. 7% ) > 弱小火绒草(14. 5% )
> 铺散亚菊(14. 2% ) > 早熟禾(7. 8% ) > 长茎藁本(6. 9% ) > 锥果葶苈(6. 2% )等7 种,占其食物的
80. 1% ;在杂类草草甸中,其主要食物组成依次为铺散亚菊(20. 8% ) > 长茎藁本(20. 6% ) > 大籽蒿
(9. 9% ) > 弱小火绒草(9. 8% ) > 锥果葶苈(6. 5% ) > 圆齿狗娃花(5. 5% )等6 种,占选食食物的73. 1% 。
不同栖息地之间食物组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冬季食物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栖息地类型不同对高原鼠兔食物
组成的影响较小,杂类草构成了它们的主要食物,这可能是由食物质量决定的,而不同栖息地中喜食植物可利
用量是决定鼠兔食物组成的主要因子,进一步验证了食物可利用量和质量决定植食性小哺乳动物食物选择模式
的假设。  相似文献   

19.
高原鼠兔对小嵩草草甸的破坏及其防治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伟  王溪  周立  周华坤 《兽类学报》2003,23(3):214-219
1997~2000 年在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 通过测定不同程度退化草地、人工草地和除杂草地中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对草地的破坏程度, 分析了草地植物群落变化对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 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相应升高, 重度退化草地中高原鼠兔种群数量降低, 是由食物资源不足引起。不同程度退化草地之间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差异极显著( t未退化与轻度= 25.369 7 , t未退化与中度= 25.55 ,t未退化与重度= 36.406 0 , t轻度与中度= 23.279 4 , t轻度与重度= 14.343 9 , t中度与重度= 20.178 5 , df = 3 , p < 0.001) 。高原鼠兔对草地的破坏面积与平均单坑面积呈显著的相关关系( F = 220146 , df = 3 , P < 0.001) 。在草地达到重度退化以前, 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升高, 对草地的危害则加重。草地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 当植物群落高度增加时, 其种群数量开始减少, 反之则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