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叠系乐平统底界的牙形化石定义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乐平统长期以来一直很有希望成为上二叠统的国际标准,只因华南缺乏经过详细论证的乐平统底部层序而未能实现。通过近些年的研究,梅仕龙等建立了完整的瓜德鲁普统一乐平统界线地层的牙形化石带等,促成乐平统被正式批准为上二叠统的国际标准,并使蓬莱滩剖面成为底界的最佳候选层型剖面。 笔者等曾反复论述Clarkina postbitteri带或C.dukouensis带之底作为乐平统底界候选层位的优点和缺点。C.dukouensis的演进可以作为Clarkina属内渐变群的第一个基准面(datum),而且该种分布较广。然而,C.dukouensis在C.postbitteri-C.dukouensis演化种系中的首现本身并无区域对比意义,因为C. dukouensis的首现从未在其他地点发现.而首现的层位也不与全球性生物或环境变化的重要事件对应,C. postbitteri带之底接近前乐平统生物绝灭事件的顶峰层位以及在整合层序中厘定的重要层序界面。根据动物群和沉积变化容易进行国际对比这一优越性,使该带之底成为最有希望的界线。近些年来.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的工作方案一直将其作为乐平统底界。不过,C. postbitteri与祖先种之间的形态变化较显著,演化谱系需要充分论证。 多年来,底界附近的牙形化石被归纳为两个组合带,即下部的Neogondolella bitteri-N.liangshanensis带和上部的N. bitteri-N,leveni带。新建的牙形化石带表明N.bitteri-N.liangshanensis带并不存在,而带化石N.liangshanensis的层位实际上高于N.leveni。在王成源1995年至1998年发表的论文中,这些事实以及多数新的牙形化石带基本被接受。他于1998年发表蓬莱滩剖面牙形化石的研究,并“赞赏”以C.postbitteri带之底为底界。但在“乐平统的底界-蓬莱滩剖面再研究”中,他认为C.postbitteri带不存在,并转而采用C.dukouensis的始现为底界。 从“再研究”可以得出全然不同的结论。首先,C.postbitteri的首现仍属于底界最具吸引力的候选层位。理由是1.在设备良好的实验室可以从该层及其上下的层位获得适量的牙形化石;2.新的研究结果表明,C. postbitteri自Jinogondolella xuanhanensis种系演进而来,可以在蓬莱滩剖面厘定;3.在美国至今仅发现C. postbitteri的过渡类型,所以关于C.postbitteri始现于美国、而后迁移至古特提斯的假说有待证实;4.C.postbitteri带的界限明确,王氏报道的零星出现在层116.4-4f的C.postbitteri颇有疑问;5.王氏报道Jinogondolella的种与C.postbitteri的延限范围重叠,但只图示了这些种的一个标本(图版Ⅳ,图1).而该标本应为C.postbitteri;在湘南斗岭组顶部与C. postbitter共生的不仅有瓜德鲁普世类型菊石,还有乐平世类型腕足类。王氏的“C. dukouensis”产于C.postbitteri带,层位与此相同,而不是较高。 王氏确定的C.dukouensis首现层位显然有误。他用来代表“C.dukouensis”首现的产于层114.6-6k的标本(图版Ⅱ,图1-5)以及层114-7b(图版Ⅱ,图6-8)的标本,与代表C. postbitteri的标本(图版Ⅰ,图1-8)都具有后部和中部小齿分离的齿式,应属于C. postbitteri的居群。产于层114-7e及以上层位的C.dukouensis的标本(图版Ⅰ,图9-15)具备该种特征的齿式,后部和中部的小齿排列较紧密。层114-7e的一个标本(图版Ⅰ,图10)具有C,postbitteri与C.dukouensis之间的过渡型齿式。作为乐平统底界的另一候选层位,C. dukouensis的首现实际上处于层114-7e附近。 生物成种的速率和型式多样,既有渐次演进,屯有点断平衡。无视这一事实,把一些明显的变化都看成地层记录缺失,必然使界限上下的变化愈来愈细小,终至难于确定,争论不休。即使定了也无法横向追索,缺乏对比价值。  相似文献   

2.
乐平统的底界-蓬莱滩剖面的再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蓬莱滩剖面的重新取样和再研究表明,Clarkina postbitteri不能作为乐平统底界的定义,因为(1)正是在Mei et al.(1998)所确认的C.postbitteri“首次出现”的层位的下方是富含海百合茎、苔藓虫化石的灰岩,水很浅,只产少量的M.granti和M.laibinensis sp.nov.的碎片;(2)所谓“首次出现”的层位的牙形刺是迁移过来的,在蓬莱滩剖面和华南其它剖  相似文献   

3.
中国西藏聂拉木色龙西山二叠系—下三叠统牙形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详细描述了西藏聂拉木色龙西山二叠系—下三叠统牙形刺共7属20种;组建了自下而上的7个牙形刺带:Hindeodusparvus,Clarkinacarinata,Neospathoduskummeli,N,cristagalli,N.pakistanensis,N.waageni,Neogondolellajubata-Neospathodustriangularis带;发现了这些牙形刺带与菊石带的对比关系。色龙西山剖面缺失二叠系顶部的层位,由于色龙群顶部产Mesogondolellaidahoensis,M.phosphoriensis和M.spp.等牙形刺,其时代可能为栖霞晚期至茅口早期,考虑到再沉积的可能性,其时代也不会晚于吴家坪期。下三叠统发育较完整,特别是底部,但是由于再沉积或凝缩的原因,在三叠系底部常有二叠系的牙形刺出现或出现混合动物群。本文讨论了二叠-三叠系界线,并把菊石Otoceraslatilobatum带和牙形刺Hindeodusparvus带之底作为三叠系之底界。  相似文献   

4.
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与生物地层界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王成源 《古生物学报》1995,34(2):29-151
在研究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时,应严格地将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区分开来。而定义生物地层界线时,也不应与“过渡层”或“混生层”的概念相连。在浙江长兴煤山,“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应为事件地层界线,界线层2的中部应为生物地层界线,比事件地层界线高15cm。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应以HindeodusparousMorphotypel的首次出现为准。在H.parvusM.1缺乏的地区可以Clarkinachangxingensis,C.deflects,C.dicerocarinata,Clarkinasp.nov,Hindeoduslatidentatus,H.typicalis.H.changxingensissp.nov等种的绝灭和HindeodusparvusM.2,H.turgidus,Ophiceras,Claraiawangi首次出现作为确定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的辅助标准。这一生物地层界线恰在连续的单相地层中,完全符合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的要求。因此长兴煤山忠心大队剖面是世界上最好的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  相似文献   

5.
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与生物地层界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成源 《古生物学报》1995,34(2):129-151
在研究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时,应严格地将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区分开来。而定义生物地层界线时,也不应与“过渡层”或“混生层”的概念相连。在浙江长兴煤山,“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应为事件地层界线,界线层2的中部应为生物地层界线,比事件地层界线高15cm。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应以HindeodusparousMorphotypel的首次出现为准。在H.parvusM.1缺乏的地区可以Clarkinachangxingensis,C.deflects,C.dicerocarinata,Clarkinasp.nov,Hindeoduslatidentatus,H.typicalis.H.changxingensissp.nov等种的绝灭和HindeodusparvusM.2,H.turgidus,Ophiceras,Claraiawangi首次出现作为确定二叠-三叠系生物地层界线的辅助标准。这一生物地层界线恰在连续的单相地层中,完全符合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的要求。因此长兴煤山忠心大队剖面是世界上最好的二叠-三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  相似文献   

6.
前乐平统海洋动物灾变事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进  尚庆华 《古生物学报》1995,34(4):410-427
作为古生代最后阶段的乐平统可划分为2个阶和4个亚阶,暂以逼近自然界线的Clarkina postbitteri带之底为下界;在二叠纪形成了栖霞期之前和吴家坪期之前两个超序界面,乐平世海侵居于二叠一三叠纪超序的低水位体系,乐平世末的海泛淹没了古特提斯区的残留陆棚;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绝灭形成规模和性质不同的两幕;茅口期末全球性海退使栖居地丧失而导致地方性类群和远洋浮游生物灭亡的前乐平统海泮动物灾变事件,  相似文献   

7.
对江西修水清水岩乡东岭剖面和乐平沿沟剖面的再研究表明,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在东岭剖面首现于大冶组的最低层位,生物地层界线与岩石地层界线一致,仅比事件地层界线高5-6cm。沿沟剖面Hindeodusparvus带厚仅36cm,其首现与岩石地层界线也一致。张克信等提出的H.latidentatus→H.parvus→H.turgidus→I.isarcica的演化谱系需作进一步修正。依据华南的资料,本文第一作者提出新的演化谱系:H.latidentatus→H.parvus→I.staeschei→I.isarcica。H.turgidus并不在此演化系列中,它属Hindeodus的另一分枝。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应区分出浮游相与浅水相。在浮游相,牙形刺序列为:(1)ClarkinachangxingensisC.deflecta带,(2)C.carinata带,(3)C.planata带。在浅水相,牙形刺序列为:(1)H.latidentatus带,(2)H.parvus带,(3)I.staeschei带,(4)I.isarcica带,(5)H.postparvus带  相似文献   

8.
中国二叠系的底界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王成源  康沛泉 《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17(4):378-387,T004
牙形刺是二叠系生物地层的主导门类,地叠系的三统九阶的界线层型(GSSP)都将用牙形刺定义。我国石炭-二叠系(C/P)的分界应采用与国际上一致的标准,即用牙形刺Streptognathodus isolatus的首次出现定义二叠系的底界。S.isolatus在我国华南、华北均有分布,可精确地确定二叠系的底界。华北太原组应归下二叠统Asselian阶,我国C/P界线地层和Streptognathodu  相似文献   

9.
广西宜山地区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界线附近的珊瑚由下面上可划分为5个组合带:(1)Paracarruthersella-Carinthiaphyllum carnicum(Pa-Ca)组合带,(2)Pseudocarniaphyllum-Pseudozaphrentoides mapingensis-Antheria polygonalis(Pa-Pm-A)组合带,(3)Chusenophy-Poly  相似文献   

10.
古地磁测年表明,甘肃董湾晚新近纪剖面代表了7.3~3.5 Ma间的连续风成古土壤堆积。在74.8 m厚的剖面上,发现了小哺乳动物化石层位40个,共产出小哺乳动物39种。根据小哺乳动物组合特点,董湾剖面可以划分出4个生物地层带,Ⅰ+Ⅱ带为晚中新世晚期,相当于保德期;Ⅲ+Ⅳ带为上新世早期,相当于榆社期早期。中新统/上新统界线(5.33 Ma)位于剖面距顶部35.5 m处,比以鼢鼠Mesosiphneus最早出现为标志的生物地层Ⅲ带的底界低2 m。由于榆社阶底界直接对应于中新统/上新统界线,该剖面因其良好的地层和生物条件可被推荐为榆社阶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  相似文献   

11.
在广西钦州地区小董镇大虫岭深海硅质岩剖面中,首次处理出了层序连续的牙形石化石,并由老至新划分了二个牙形石带,即Jinogondolella granti带和Clarkina dukouensis带。通过这二个牙形石带与斜坡相和盆地相碳酸盐岩硅质岩系中的牙形石带进行对比,划分了本剖面中乐平统生物地层底界。本文对深海硅质岩系中这一界线地层牙形石动物群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周铁明 《古生物学报》2000,39(4):521-532
简要介绍云南墨江下密地早二叠世常么期含Ting地层,对其中Ting类动物群特征作了归纳,记述7属29种,其中包括4新种。依据Ting类化石在该剖面中的垂直分布在常么组建立Eoparafusulina gracilis-Eo.mejiangensis带和Chalaroschwagerina vulgaris-Chalaroschwagerina pseudovulgaris带。并与国内外相关地层进行  相似文献   

13.
全球二叠系瓜德鲁普统(中二叠统)底界以牙形类Jinogondolellanankingensis的首现为标志,“金钉子”层型被定义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瓜德鲁普山国家公园的Stratotype Canyon剖面。然而, J. nankingensis的模式标本和标准产地以及国际年代地层表中瓜德鲁普统底界的高精度绝对年龄均来自南京龙潭正盘山剖面孤峰组的底部。因此,正盘山剖面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瓜德鲁普统底界的对比标准,然而该剖面孤峰组和栖霞组上部的牙形类化石序列至今没有系统研究。本文基于新获得的牙形类化石和前人已经描述的标本,在该剖面栖霞组顶部至孤峰组中部共识别出5属9种,并将此段地层划分为了3个牙形类化石带,由下至上依次为:栖霞组顶部的Sweetognathus subsymmetricus–Pseudosweetognathuscostatus组合带,孤峰组中下部的Jinogondolellanankingensis带和J.cf.aserrata带。新的牙形类生物地层研究结果表明正盘山剖面瓜德鲁普统罗德阶底界应位于孤峰组底部,孤峰组下部属于罗德阶,中部属于沃德阶,罗德阶与沃德阶的界线位置由于...  相似文献   

14.
王志浩 《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17(4):422-429,T017
本文详细研究了贵州罗甸纳水剖面下-中二叠统界线、即瓜达鲁平统(Guadalupian)底界附近的牙形刺动物群,并自上而下划分为Mesogondolella siciliensis-M.phosphoriensis,Mesogondolella idahoensis-M.phosphoriensis,Mesogondolella gujioensis-M.intermedia和Mesogondole  相似文献   

15.
江西二叠—三叠系界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描述了江西省北部、中部、南部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各1条,对每条剖面进行沉积相分析,从生物地层学角度论证其界线存在的可靠性,Hindeodus parous在江西修水清水岩乡东岭的发现是中国的又一新发现地区。二叠-三叠纪生物地层界线以H.parvus 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为准;“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属三叠-三叠系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不是一回事,生物地层界线比事件地层界线在江  相似文献   

16.
论乐平统底界的新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玉玕等(Jinet al.,2001,2002)终于同意将乐平统的底界放在蓬莱滩剖面6k的底,这与王成源(Wang,1999,2000a,b,2001a-c)提出的点位完全一致,将乐平统底界放在6j或6i upper的观点都不得不放弃。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Henderson和Mei(2001)为维护他们提出的以Clarkina postbitteri作为乐平统底界定义的观点,又将Clarkina postbitteri分成两个亚种。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 Henderson and Mei,2001(Per-mophiles,38:36),不符国际动物命名法规,种名无效。提出的新定义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Mei and Wardlaw1994,是一典型的地层亚种,它包括了一部分典型的Clarkina dukouensis(Jinet al.,2001,plate1,Figs.4a,b),也不能用作乐平统底界的定义。我们应当保留Clarkina postbitteri和C.dukouensis原来的定义。Wang(2000a,plate2,figs.1-8)图示的标本肯定是Clarkina dukouensis。金玉?等(Jinet al.,2000)改变Clarkinadukouensis的首现点位,有时在7d(Permophile,38:34,fig.1,2001),有时在7e(Jinet al.,Permophile,39:38,2001)。Clarkina dukouensis的首现位置(FAD)就在6k。7b已属Clarkinaleveni带。Clarkina postbitteri可区分出三个不同的形态型而不是两个不同的亚种。Clarkina postbitteri的起源仍然不清。Mesogondolella(=Jinogo-ndolella)granti不是Clarkina postbitteri的先驱种。  相似文献   

17.
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菊石序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由于地处低纬度下扬子碳酸盐缓坡台地较深水区 ,安徽巢湖地区的下三叠统由一系列泥、灰岩旋回层组成 ,并含有丰富的菊石化石。通过对巢北平顶山和马家山一带上二叠统顶部和下三叠统多条剖面的系统研究 ,建立了在华南乃至低纬度特提斯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以属级分类单位为基础的下三叠统菊石生物地层序列 (从下而上 ) :Ophiceras Lytophiceras带、Gyronites Prionolobus带、Flemingites Euflemingites带、Anasibirites带、Columbites Tirolites带和Subcolumbites带。在提议的全球印度阶 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上 ,Flemingites Euflemingites带之底与牙形石Neospathoduswaageni首现点比较接近 ,可以作为本界线主要辅助标志之一。记述采自该区上二叠统顶部及下三叠统 ,尤其是印度阶 奥伦尼克阶界线附近的一些具有年代地层意义的菊石化石资料 。  相似文献   

18.
江西二叠-三叠系界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描述了江西省北部、中部、南部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各1条,对每条剖面进行沉积相分析,从生物地层学角度论证其界线存在的可靠性。Hindeodusparvus在江西修水清水岩乡东岭的发现是中国的又一新发现地区。二叠-三叠纪生物地层界线以H.parvusMorphotype1的首次出现为难;“界线粘土”层的底界属二叠-三叠系事件地层界线,与生物地层界线不是一回事,生物地层界线比事件地层界线在江西约高出16─20cm;建议在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中,最好不用“混生层”或“过渡层”,而改为界线地层或界线层。  相似文献   

19.
甘肃晚二叠世二齿兽化石的发现及相关地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甘肃肃南县鲁沟上二叠统肃南组的二齿兽一新种──Dicynodon sunanensis sp. nov.。它以额骨与前颌骨相连,在接触处具一深的凹坑,和向前延伸的位于前颌骨中线上的一浅沟;左右鼻骨不在中线相遇。泪骨向前延伸超过前额骨等特征区别于Dicynodon的其他种。它与新疆锅底坑组的Dicynodon bogdaensis关系密切。祁连山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的研究对比表明:1)肃南组的命名剖面──大青沟剖面只包括肃南组下部,该组由上下两部分组成,这在羊露河剖面和鲁沟剖面中可以得到证实。2)过去广泛使用的西大沟组(群)或“中下三叠统”,其地质体是指整合于窑沟组杂色岩之上,和产晚二叠世安加拉与华夏型混生植物群的肃南组之下的一套紫红色粗碎屑岩层。3)鲁沟剖面中覆于肃南组之上,和伏于下、中侏罗统含煤岩系之下的砂岩夹砾岩及细砂岩层,被命名为鲁沟组,属下三叠统。  相似文献   

20.
对江西修水清水岩乡东岭剖面和乐平沿沟剖面的再研究表明,Hindeodus parvus Morphotype1在东岭剖面首现于大冶组的最低层位,生物地层界线与岩石地层界线一致,仅比事件地层界线高5-6cm,沿沟剖面Hindeodus parous带厚仅36cm,其首现与岩石地层界线与一致。张克信等提出的H。latidentatus→H.parous→I.isarcica的演化谱系需作进一步修正。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