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鲵呼吸系统的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鲵是我国珍贵的两栖类动物。呼吸系统的解剖学观察,为研究脊椎动物的进化提供依据。大鲵呼吸系统的解剖,幼体以外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为主,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呼吸系统相应地出现一系列器官变化。另外,大鲵的皮肤是呼吸的辅助器官。  相似文献   

2.
甘肃无尾两栖动物的资源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龚大洁  杨莉 《四川动物》2006,25(2):329-331
甘肃无尾两栖类动物共有6科、16属、32种和亚种,在两栖动物中占绝对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直接威胁着无尾两栖类的生存环境,也造成其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本文在对甘肃无尾两栖类动物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无尾两栖类动物生境和物种多样性保护,从而合理利用无尾两栖类动物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两栖类动物复杂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其抗菌肽种类的多样性,抗菌肽种类及其结果的多样性则又决定了其作用的多样性。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抗菌肽从两栖类动物中发现,并得到研究。其中很多抗菌肽具有很好的生产使用价值。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两栖类动物抗菌肽的活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仅具有极为有限的再生能力,然而以蝾螈、非洲爪蟾等为代表的两栖类动物则能在特定时期完全修复缺损的组织器官。该文对近年来两栖类动物组织器官再生的细胞及分子机制研究作一综述,并以诱导成体爪蟾断肢再生为例,探讨诱导器官再生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5.
《生命世界》2010,(4):7-7
两栖类动物是如何在空气中保持其裸露皮肤免受自由基的伤害,不论从进化的角度或对动物皮肤生物学感兴趣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科学家从大绿蛙的皮肤中新发现了名为antioxidin-RL的抗氧化小肽,这为抗氧化 氧化肽系统在两栖类动物皮肤中可能广泛存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6.
严峰  龚大洁  俞诗源 《四川动物》2006,25(2):336-338
调查表明甘肃有两栖类动物24种,其中有尾目3科3属3种,无尾目6科21种.属于古北界的有5种和亚种,属东洋界的有14种,其余5种为两界兼有种.对引起甘肃省两栖类动物种群衰退、变异和灭绝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若干针对甘肃两栖类动物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记述了巨两栖犀属内的一个新种——马关巨两栖犀(Gigantamynodon maguanensis).它可能是两栖犀类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种.其时代当为中、晚渐新世.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两栖类动物多样性与地理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整合近年来江西省两栖类动物物种分布新纪录,对江西省两栖类动物多样性进行编目整理。结果表明,近年来江西省新增23种两栖类物种分布新纪录,两栖类动物累计达2目8科58种,包括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物种和40种中国特有种。江西省两栖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种为主,无古北界种类。东洋界种类54种,占总种数的93.1%,广布种4种,占总种数的6.9%。生态类型以流水型最多,陆栖-静水型次之。对13个保护地两栖类动物物种组成的聚类分析将其分为4个聚类群:赣北、赣东北、赣南、赣西。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早期江西省两栖动物地理区划,我们建议将罗霄山脉划为单独的赣西(罗霄)山地省。  相似文献   

9.
在广袤的自然界中,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仅具有极为有限的再生能力,而我们熟知的守宫类动物遇到掠食者时可以自断尾巴逃跑,断尾还能继续跳动来吸引掠食者的注意之后守宫再生出一条新尾巴,然而以蝾螈等为代表的两栖类动物则能在特定时期完全修复缺损的组织器官.那么同为再生,有什么区别吗?  相似文献   

10.
本模块的各单元知识类别的差异很大,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活动安排应有所侧重,要组织好各种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结合生物个体水平的知识、化学和物理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1997.4~1998.6在德阳市九顶山区对两栖爬行类运行进行了调查,基本查清了该区两栖爬行类动物的种类,分布及栖息环境,并对加强该区两栖爬行类动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该区有两栖类动物18种,隶2日6科10属,爬行类动物18种,隶1日7科15属。  相似文献   

12.
经调查鉴定和整理历史资料编制祁连山东端两栖、爬行类动物名录,共记录两栖类动物2种、爬行类动物9种。描述了它们的主要形态特征和生态、经济价值及生境。  相似文献   

13.
花背蟾蜍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赵振芳 《动物学杂志》1991,26(2):11-16,10
花背蟾蜍是最为常见的两栖类动物,本文对其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反复,细致地观察,制定出胚胎发育全过程时程表,并绘制了线条图和较详细地描述了各期发育时的形态特征。为花背蟾蜍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动物极帽是两栖类囊胚期预定外胚层的部分,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诱导分化为中胚层和内胚层的组织或器官。动物极帽生物分析法(animal cap bioassay)在研究两栖类动物胚胎干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文综述了近5年内动物极帽分析法在研究中胚层、血管和神经细胞分化分子调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以"豌豆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为例,展示教学单元的组织方式和教学过程,以实例说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单元式复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实物设置问题情境,指导学生依据实验结果和资料分析获得科学证据;通过严谨的单元结构和有层次的教学实践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对科学现象的合理解释;通过全面综合地提出育种方案,训练学...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动物行为学已构成了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在初中《动物学》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观察动物行为的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动物行为学的基础知识,是本课程的一个不容忽略的教学任务。1988年我们组织学生在动物园举办“动物行为观察”竞赛活动收到一定成效。本文重点介绍这次竞赛的试题,供大家参考。动物行为观察竞赛试题限定在中学学过的动物学知识以及在动物园中能观察到的动物行为。而重点是观察动物的栖息、捕食、竞争、求偶等行为。此外,由于上海动物园面积大,动物兽舍布局分散,观察的范围又缩小到鸟纲和哺乳纲两大类动物。竞赛试题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动物学教材中已作描述的鸟纲  相似文献   

17.
斯钙素(Stanniocalcin, STC)是一类首先在鱼类特有的内分泌腺--斯坦尼氏小体(Corpuscles of Stannius, CS)、随后又在人和哺乳动物中发现的同型二聚体糖蛋白激素,具有广泛的组织表达模式和多种生物学效应.为阐明两栖类动物是否存在STC1基因的表达及其表达模式,本研究基于部分已知鱼类和哺乳动物的STC1基因序列,从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卵巢获得了STC1基因的部分序列(GenBank注册号为EF586886).同源性分析显示,所获得的中华大蟾蜍STC1基因部分序列与鱼类STC1基因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在40%-48%,而与小鼠和人STC1基因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41.89%和37.95%.RT-PCR分析显示STC1基因可在肾脏、性腺等多种组织中表达;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技术表明中华大蟾蜍肾脏的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内表达STC1 mRNA.这些结果首次证实两栖类动物中华大蟾蜍组织中存在STC1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王妍  周江  王义鹏  肖宁 《动物学杂志》2021,56(2):303-319
两栖类动物皮肤裸露和湿润的特性易于微生物的生长,它们为了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在长期自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以抗菌肽(AMPs)为主要防御机制的免疫系统。抗菌肽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是生物用于抵御细菌、真菌、病毒和原虫等病原体侵袭的重要武器之一,在进化上是一类非常古老而有效的天然防御物质。Cathelicidins是脊椎动物特有的重要抗菌肽家族之一,除具有高效广谱的抗菌活性,还具有如抗炎、抗氧化、伤口修复、抑制组织损伤和促进血管生成等多种重要活性,因此Cathelicidins家族抗菌肽已成为抗感染多肽类新药的研发热点。本文将从两栖类动物Cathelicidins家族抗菌肽的一般特点、来源分布、生物合成与结构、生物学活性、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等几个方面,综合阐述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9.
大鲵(Megalobatvrachus davidianus)是世界上一种稀有珍贵的两栖类动物;是我国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在湖南野生,多分布在湘西。  相似文献   

20.
复习课不是新授课简单的重复,通过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要达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掌握得更清晰,对所形成的知识结构更为完整,对知识的运用及解题能力有明显的提升等目的,无论是在教学的进度上,还是在讲解的广度、深度上以及训练的数量、质量上都要明显有别于新授课,至少要源于新课,又要超出新课;要源于学生的基础与能力,又要超出学生原有的基础与能力,这样的复习才有效,乃至高效。为此,本人结合多年的高三生物学复习教学实践,精心总结出高三生物学单元知识系统复习的4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