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手术治疗门静脉血管海绵样变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单纯门静脉人工血管置换,即不做分流、断流术,并保存脾脏治疗门静脉血管海绵样变的患者2例。结果:2例患者的术后肝功能及门静脉内血液流速恢复正常,脾脏逐渐缩小。结论:门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是治疗肝前性门静脉血管海绵样变的安全、可行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EVE)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引起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4年3月~2007年8月,我院采用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治疗15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引起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经EVL治疗均能有效控制出血,其急诊止血率达93.3%;经1-3次EVL治疗后曲张静脉基本消失,消失率达86.7%;随访6个月~4.1年,一年期静脉曲张复发率为38.5%,两年期静脉曲张复发率为33.3%,三年期静脉曲张复发率为25%,四年期静脉曲张复发率为0.在整个随访期中有8例患者自第一次EVL术后食管曲张静脉基本消失从未复发.结论:EVL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引起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起到急诊止血、消除曲张静脉和预防再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12月我科450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直径及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的质量及术后血小板数量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术前门静脉系统有血栓患者75例,占16.7%。术后门静脉血栓再形成率52.9%。Logistic单因素分析提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质量、血清总胆红素、术后血小板数量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质量有关,而与血清总胆红素、术后血小板数量无关。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大鼠体内氧化应激的状态以及氧化应激对门静脉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门脉部分结扎法复制CTPV大鼠动物模型;通过测定门静脉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来分析机体抗氧化能力,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分析机体氧化能力;门静脉HE染色观察门静脉病理变化。结果:Sham组大鼠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通畅,无曲张与扩张;门静脉病理学检查显示门静脉管腔无增大、内皮细胞光滑、中膜平滑肌层无增厚、外膜完整。CTPV组大鼠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周围侧支循环形成,门静脉病理检查显示多个管腔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血管腔,管腔之间为较狭窄的纤维性间隔,其内可见脂肪细胞、散在的淋巴细胞及肥大细胞等,门静脉管腔增大、血管内膜受损、内皮细胞脱落、中膜平滑肌增厚和血栓形成。与Sham组大鼠比较,CTPV组大鼠SOD、GSH-Px活性降低(93.79+8.87μU/L Vs103.05+8.07μU/L,P<0.05,157.44+26.46U/ml Vs709.09+83.21U/ml,P<0...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比LigaSure与传统分离结扎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贵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的应用,来证实LigaSure是否同样适用于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方法:将拟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共100例,随机分成LigaSure组(50例)和传统分离结扎组(50例),两组患者在肝脏原发疾病、肝功能、食管静脉由张程度方面无差异(P<0.05);比较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量、脾热、门静脉血栓、住院天数等.结果:两组在术后腹腔引流量、脾热、门静脉血栓、住院天数方面无差异,而手术耗时、术中出血差异显著(P<0.001).结论:LigaSure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能显著的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出血量,而术后并发症与传统分离结扎手术无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术前受体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晚期肝病患者进行64排增强后动脉期、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使用多种重建方法,由两名以上有经验的医师对肝脏血管进行分析评价,并与18例移植术后结果比较,探讨64排CT血管成像对肝移植术前准备的意义。结果:发现肝动脉变异6例,腹腔干起始部狭窄2例,腹腔干动脉瘤1例,脾动脉瘤2例,肝脏主要供血动脉直径<3mm 3例,肝门静脉海绵样变3例,肝外门静脉主干栓塞5例,伴有肝内门静脉栓塞3例,肝外门静脉主干栓塞伴肠系膜上静脉广泛栓塞2例,下腔静脉癌栓3例,其中癌栓达右心房2例。结论:64排CT血管成像无创、可靠,通过多种重建方法,能清晰显示肝脏血管,对肝脏移植术前血管做出评价,具有可靠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多种介入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经我科治疗的37例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介入治疗途径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13例)行经TIPS途径门静脉行碎栓溶栓及置管溶栓术;B组(19例)行直接经皮穿肝门静脉碎栓和或置管溶栓术;C组(5例)行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所有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12个月,复查CT或彩超了解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变化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A组:经治疗出院时11例(85%)患者门静脉完全再通,;1例(8%)门静脉血流部分再通,1例(8%)术后第二天因出血死亡。术后随访1、3、6、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5%,77%,77%,62%;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B组:经治疗出院时7例(37%)门静脉完全再通,9例(47%)部分再通,3例(16%)因出血中止溶栓;随访1、3、6月、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32%,26%,16%,16%。C组:经治疗出院时5例(100%)患者门静脉均未再通,通畅率为0%,术后随访1-3个月内4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部分缓解。结论:经TIPS途径治疗后门静脉的再通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好于直接经皮穿肝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法无法使已有侧支形成的门静脉主干复通,仅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分析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9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于术前、术后1d、3d、7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统计术后7d内患者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8)和无血栓组(n=68),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在术前、术后1d、3d、7d时的门静脉内径、最大流速、血流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肝动脉内径、最大流速、血流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内有28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17%。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前门静脉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患者Child-Pugh分级为B级比例、术中出血量、脾质量、腹水量、术前门静脉内径均高于无血栓组,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均低于无血栓组(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后进行肝脏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患者术后的疗效判断,且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2200例择期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手术前后的止血率、并发症及肝功能指标等。结果:近期随访率78%(1716/2200);其中,上消化道出血史88.3%(1515例),手术止血率为99.1%(1701例),围术期病死率为1.3%(22例),主要死亡原因为感染和肝肾功能衰竭;并发症情况:发热39.8%(683例)、腹腔内出血2%(34例)、门静脉系统血栓51%(875例)、胸腹腔感染3.7%(63例)、肝脓肿0.7%(12例)、胃瘘0.3%(5例)及胰瘘0.3%(5例)。丙肝肝硬化脾切除抗病毒103例,预防手术112例,丙肝切脾抗病毒、预防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肝功能Child分级:术前85%为A级,术后94%为A级;ALB、TBil、PT及腹水消失率均明显好转。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具有积极的作用,可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可消除或缓解,但如何有效降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仍需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脾切断流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前后肝功能的变化.应用超声多普勒分别检测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量(portal venous flow,PVF)、肝动脉血流量(hepatic arterial flow,HAF),术中采用水柱法测量自由门静脉压力(free portal pressure,FPP).结果: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共480例,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450例,单纯脾切除30例.PVF由术前的(1368± 402) ml/min减少至术后的(986±295)ml/min(P<0.01);HAF由术前的(412± 68)ml/min增加至术后的(526±132)ml/min(P<0.01);FPP由术前的(30±6)cm H2O降至术后的(26±5)cm H2O(P<0.01).R15 ICG由术前的(18±8)%降至术后的(16±7)%(P>0.05).肝功能Child分级A级患者比例由术前的85%增加至术后的95%(P<0.01).其他肝功能指标如TBIL素、凝血酶原延长时间及腹水消失率都明显好转.结论:脾切断流术后PVF虽然减少,但是HAF增加及术后门体分流减少均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