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角蔗蝗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学锋 《昆虫知识》1996,33(6):326-327
斑角蔗蝗Hieroglyphusannulicornis(Shiraki)主要分布在丘陵及山区。成虫食害水稻叶成缺到,严重时全叶吃光,仅留主脉;穗期咬食穗颈、小枝便和嫩谷粒,造成断梗、白穗,损失较大。对该虫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为了给测报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此虫进行了系统观察与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饲养方法设置观察圃1个,面积200m2,四周开挖宽1.5m,深0.5m深沟,种植水稻,中间种植玉米、大豆、棉花以及各种杂草,供斑角蔗煌取食,外图用铁丝网保护。观察圃内放入蝗卵20块,计1218粒,每天观察1次,记载蝗蝻出土及若虫发育蜕皮情况…  相似文献   

2.
用RAPD技术对中国蔗蝗属3种蝗虫基因组DNA的多态性进行研究。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用12个随机引物扩增,共得到179条清晰稳定的多态性片段,片段长度为200—2000bp。统计这些片段,根据扩增片段的共享度计算出相对遗传距离指数,然后用NJ和UPGMA聚类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构建系统树,以确定这3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等歧蔗蝗与异歧蔗蝗二者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斑角蔗蝗的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着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近年来草原虫害发生日趋复杂,突发性、暴发性虫灾增多,对草原生态造成了极大破坏,而目前有关宁夏草原主要害虫的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尚属空白,制约了草原害虫监测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方法】以宁夏典型草原上严重发生的白纹雏蝗Chorthippus albonemus Cheng et Tu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相结合,采用笼罩供食法,系统开展其生活史、食性及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观察和试验研究。【结果】在宁夏典型草原上,白纹雏蝗越冬虫卵每年有两次孵化期,首批越冬虫卵4月中下旬开始孵化,5月中下旬达到第1次孵化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逐步羽化为成虫后随即交配产卵,此时间段的白纹雏蝗称为"夏蝗";第2批越冬虫卵7月中下旬开始孵化,8月中下旬达到第2次孵化高峰期,9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交配产卵,此时间段的白纹雏蝗称为"秋蝗";白纹雏蝗嗜食长茅草,喜食赖草,少食星毛委陵菜、阿尔泰狗哇花、达乌里胡枝子和稗草,偶食冷蒿和猪毛蒿;日食量和近似消化力均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且雌成虫的日食量和近似消化力比雄成虫大;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白纹雏蝗生长发育,若虫在13℃温度下不能蜕皮发育,成虫在18℃温度下不能交配产卵。在18~33℃的温度范围内,各龄期的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温度相差15℃的情况下,18℃白纹雏蝗各龄若虫的发育历期是33℃下的3.09~4.93倍。【结论】掌握了白纹雏蝗的生活史和食性特点,明确了其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等生态学特性,进一步分析了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害虫的发生规律,有效开展其监测预报及防控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日本双棘长蠹的新寄主及其生活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化奇  贺春玲 《昆虫知识》2000,37(5):293-294
日本双棘长蠹 Sinoxylon japonicumL esne,又名二齿茎长蠹 ,属鞘翅目长蠹科 ,是近年来发现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钻蛀性害虫。文献资料表明 ,此虫分布范围广 ,寄主种类多 ,主要危害云南松、侧柏、国槐等 1 0多种植物[1,2 ] ,而对此虫危害黄山栾 Koelreuteria integrifoliaMerr,国内尚未见报道。据作者在洛阳调查发现 ,此虫主要危害黄山栾幼树 ,特别是 2~ 3年生幼树 ,受害较重 ,被害率可达 95 %以上 ,造成幼树主干、主梢、侧梢大量枯萎或风折 ,翌年侧梢丛生 ,如此反复 ,树冠易成扫帚状 ,严重影响幼树的正常生长。作者于 1 995年开始对此虫生…  相似文献   

5.
新侵入害虫蔗扁蛾生活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 (Bojer)是一种新传入我国的危险性外来害虫。在温度25.71±2.71℃和相对湿度(74.95±5.02)%的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需要66~135天,全年约可发生4代。幼虫期是历史时最长的虫态,需要37~75天,共7龄,是该虫的为害虫期。成虫的交配和产卵需要一定的空间,产卵量为253.05±65.18 (n=20) 。  相似文献   

6.
李正贵  覃盛海 《昆虫知识》1990,27(2):98-100
甘蔗扁飞虱全年发生5个世代,以第5代成虫产的卵越冬,到翌年3月下旬孵化为第1代若虫。成虫无趋光性。成、若虫怕光,喜阴蔽,活泼性大。运动方式多为横向。该虫以成、若虫刺吸甘蔗嫩叶营养汁液。应用乐果、敌百虫等喷杀,防治效果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丽突鼻蝗RhinotmethispulchrisXietZheng、景泰突颜蝗EotmethisjintaiensisXietZheng、友谊华癞蝗SinotmethisamicusB.-Bienkot和短翅华癞蝗SinotmethisbrachypterusZhengetXi精子的比较研究,发现它们的精子的线粒体衍生体超微形态结构及精子发生过程中第7、8两期精细胞线粒体衍生体周围微管排数十分相似,而在精子的外形长度、中心粒侧体超微形态结构及线粒体衍生体的大小等项特征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差异只是在种间精子的鉴别方面有一定的意义,而不具有属级水平的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8.
运用10个RAPD引物对日本稻蝗(Oxya japonica)、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赤胫伪稻蝗(Pseudoxya diminuta)的种群遗传分化进行分析。10个随机引物共产生135条带,扩增谱带具有明显的属、种间多态性。Shannon信息指数表明中华稻蝗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2.693),日本稻蝗次之(2.319),赤胫伪稻蝗最低(1.042)。中华稻蝗和日本稻蝗的不同地理居群出现遗传分化,由Shannon信息指数估算的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20.7%,42.4%。用UPGMA和NJ法对Nei’s遗传距离作聚类分析,构建分子系统树。系统树显示: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优先相聚,而后,同一种的不同种群依次相聚;日本稻蝗广西南宁种群和广东广州种群首先聚为一支,陕西西安种群和浙江杭州种群聚为另一支,两支相聚后与中华稻蝗聚在一起,最后与赤胫伪稻蝗相聚。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地域日本稻蝗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距离呈现一定的相关趋势,日本稻蝗与中华稻蝗亲缘关系较近,Nei’S遗传距离平均为0.142,而赤胫伪稻蝗与它们关系较远,Nei’s遗传距离平均为0.451。聚类图所显示的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程度与形态分类学和细胞分类学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亚飞蝗新蝗区——海南热带稀树草原蝗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岩钦 《生态学报》1995,15(1):12-22
本文通过东亚飞蝗在海南岛近6年来的田间发生动态,参考本岛近500年来该种害虫的发生为害资料,结合本岛飞蝗发生地近百年来的生态地区的演变特征分析,提出了海南东亚飞蝗蝗区是“热带稀树草原蝗区”。该蝗区系由于本岛多年来不合理的伐林造田,使大面积的原始林林破坏,生态环境亚化,气候干旱,而演变为次生的热带稀树草原生境而成。这与由大沙河三角洲而成的大陆温带蝗区,在形成原因、结构特征与控制对策等方面完全不同,因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蝗对四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是新疆草原的优势危害蝗虫种类之一。本研究利用GC-MS和嗅觉仪分析了意大利蝗对其寄主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沙漠绢蒿(Seriphidium santolinum)、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cata)、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的选择机制。结果表明:4种植物所含的主要挥发油为萜类和醇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冷蒿(51.76%)、黄花苜蓿(20.52%)、黄花草木樨(19.46%)、沙漠绢蒿(9.00%);醇类化合物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黄花草木樨(33.48%)、沙漠绢蒿(20.26%)、黄花苜蓿(16.80%)、冷蒿(1.74%);不同寄主植物对意大利蝗的引诱效果不同,引诱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冷蒿(56.00%)、沙漠绢蒿(36.12%)、黄花苜蓿(30.47%)和黄花草木樨(10.00%);意大利蝗对4种寄主植物的采食量与植物体内总黄酮含量的关系表明,食量与植物体内总黄酮的含量呈负相关(r=-0.601),意大利蝗喜食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低的冷蒿,而对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黄花草木樨表现出驱避。研究表明,寄主植物中所含的萜类化合物对意大利蝗有明显的引诱作用,而醇类和黄酮类化合物则对意大利蝗有明显的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印象初  叶保华  印展 《昆虫学报》2009,52(11):1244-1248
本文对中国橄蝗属Tagasta Bolivar, 1905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 该属同似橄蝗属Pseudomorphacris Carl, 1916 近似, 其不同之处为前胸背板侧片后下角近乎直角, 后翅为红色或玫瑰色, 雄性尾须短而直, 不向上弯曲。本文共记述产于中国的橄蝗属7种, 包括1新种。并附该属中国已知7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
斑腿蝗科五种蝗卵的形态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在云南西双版纳和陕西省秦岭地区收集到的斑腿蝗科5种蝗卵的形态。  相似文献   

14.
两种米纹蝗雄性鸣声的比较研究(直翅目,蝗总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应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红足米纹蝗Notostaurus rubripes Mistshenko和小米纹蝗Notostaurus albicornis albicor-nis(Ev.)雄性的鸣声特征。这两种米纹蝗雄性呜叫声的脉冲组持续时间、脉冲组组份、脉冲组间隔、频率的主能峰以及呜叫行为均具有显著差异,可作为2种米纹蝗的分类依据。红足米纹蝗雄性鸣声的脉冲组间隔约为0.647s,每一脉冲组持续时间约为0.0673s,每个脉冲组有8个脉冲串,每个脉冲串仅有1个单脉冲,鸣声的主能峰频率约3.86~5.64kHz。小米纹蝗雄性鸣声的脉冲组间隔约0.529s,每一脉冲组持续时间为0.1185s,每个脉冲组有8个脉冲串,每一脉冲串有1~6个单脉冲构成,主能峰频率约8.10~9.24kHz。  相似文献   

15.
中国瘤锥蝗科和锥头蝗科的支序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比较中国分布的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和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10属蝗虫的形态学性状,选择了22个性状对10属蝗虫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支序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从支序图来看这10个属的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不能区别为两个科。笔者建议在蝗虫分类系统中,把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科比较妥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研究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 Ikonnikov的生活史、形态特征、食性、食量、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等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方法】田间和室内相结合,利用笼罩供食法进行各项试验和有效积温法则等相关方法计算结果。【结果】短星翅蝗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竖年6月中旬开始孵化出土,7月上旬为孵化出土盛期。8月上旬始见成虫,8月下旬开始交配产卵,9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喜食冷蒿Artemisia frigida、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少食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偶食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不食长茅草Stipa bungeana、赖草Leymus secalinu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等禾本科植物;食量和近似消化力均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雌成虫显著高于雄成虫;在18~33℃的温度范围内,各龄期的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短星翅蝗生长发育,若虫在13℃温度下不能蜕皮发育,成虫在18℃温度下不能交配产卵,33℃下的产卵前期比28℃下延长5 d。【结论】系统掌握了短星翅蝗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将丰富其测报参数,为优化其监测预警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青脊竹蝗Ceracris niggricornis nigricornis Walk及宽翅曲背蚯 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s 精子的比较。发它们的精子的线粒体衍生体和中心粒 本的超微形态结构以及精子发生过程中七,八两期精 细胞线粒体衍生体周围微的排数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18.
朱道弘  张超  谭荣鹤 《生态学报》2011,31(15):4365-4371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为重要的水稻害虫,在我国除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未见报道外,南起海南北至东北均有分布,在许多的分布区域1年发生1代。为探索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生活史及其季节适应特征,通过野外和实验室的研究,调查了其发生代数、孵化率和卵滞育率的季节变化及越冬卵的存活率。结果显示,中华稻蝗长沙种群为1年2代和1年1代混合发生:第1代卵产卵后大部分孵化为若虫而1年完成2代,但亦有19.4% -4.1%的卵不孵化而1年只能完成1世代。第1代成虫于6月上旬至8月上旬羽化,6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第2代若虫于7月初开始孵化,9-10月羽化为成虫,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产卵。在室外自然条件下,中华稻蝗长沙种群6-8月(第1代)和10-11月(第2代)所产卵块均为部分滞育,滞育率为30%左右,皆无显著差异。然而,其卵滞育率在12月以后显著降低,仅为6.6%或以下,卵滞育快速地得以解除。因此,包括非滞育卵和滞育解除卵,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越冬卵皆以非滞育状态度过其后的寒冷季节。即使是遭遇长江流域2007年末至 2008年初异常寒冷的冬季,在长沙地区越冬后其卵的存活率亦在98%以上。非滞育状态的中华稻蝗长沙种群越冬卵完全能安全地越冬,其滞育的发生并非是为了提高其耐寒性而安全度过不适环境。并探讨了中华稻蝗长沙种群卵滞育的进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日本黄脊蝗Patangajapoinca(I.Bd),短角直斑腿蝗StenocatantopsmistshenkoiWill和霍山蹦蝗SinopodismahoushanaHuang精子的比较,发现了它们的精子的线粒体衍生体和中心粒侧体的超微形态结构十分相似,在精子发生过程中7、8两期精细胞线粒体衍生体周围微管的排数相一致,这3个种精子间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外形头和尾的长度,线粒体衍生体的大  相似文献   

20.
郑哲民  谢令德 《昆虫学报》2007,50(5):508-511
研究了分布于中国野蝗属的种类,记述了一个新种,即黑翅野蝗Fer nigripennis sp. nov.,并提供了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