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顺、逆行标记方法对鸣禽鸟蜡嘴雀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脑干听觉核团及神经通路,从外周至中枢逐级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及通路,前脑古纹状体腹内侧粗核是大脑控制发声的重要核团之一,它发出枕中脑后束经端脑前联合呈双侧支配延脑中间核,中间核又发出舌下神经经气管鸣管分支支配鸣肌,中间核同时也接受中脑背内侧核的支配;2.脑干听觉中枢及通路,中脑背外侧核是脑干较高级听觉中 相似文献
2.
锡嘴雀和家鸽中脑发声与听觉核团传入联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采用HRP神经轴突逆行标记的方法对鸣禽锡嘴雀(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非鸣禽家鸽(Columba livia domesticus)丘间核内发声与听觉核团的传入联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丘间核内侧部的背内侧亚核接受来自前脑发声运动核团的传入;外侧部的背外侧亚核接受来自脑干听觉中继核的传人。鸣禽与非鸣禽的两亚核接受下行纤维投射的部位既有共同之处,亦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3.
鸣禽锡嘴雀(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发声中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Vocal-control nuclei in hawfinch (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 were studied by HRP retrograde tr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methods. Vocal control centres in hawfinch consist of four discrete nuclei. Hyperstriatum ventral, pars caudale (HVc) is the highest nucleus, with its efferent fibers projecting to the rubust nucleus of archistriatum (RA), which in turn projects to the nucleus intercollicularis (ICo) of midbrain and the nucleus intermedius (IM) of medulla oblongata IM innervating vocal organ (syrinx) also receives input from ICo. The both vocal control pathways are not strictly unilateral. ICo plays a relative independent role in vocal control. The stereotaxic coordinates for HVc RA, ICo, IM are tabulated in Table 2. 相似文献
4.
蜡嘴,锡嘴雀和法国鹌鹑耳蜗—中脑听觉中枢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顺行标记方法表明蜡嘴(Eophona migratoria)、锡嘴(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和鹌鹑(France Coturnix coturnix)脑干内听觉中枢的初级神经元位于耳蜗核(nCO,Cochlear unclei)内。较高级神经元位于中脑背外侧核(MLD,Nucleus mesen-cephalicus lateralis,pars dorsalis)。脑干内听觉传入通路始于nCO,经外侧丘系(LL,Lemni-scus lateralis)可直接投射于MLD。鸣禽鸟蜡嘴、锡嘴是对侧投射,同侧仅有个别纤维被标记,非鸣禽鹌鹑仅是对侧性投射。 相似文献
5.
鸟类鸣叫机理是近年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已证明可为人类发声机理提供实验模型。本文作者通过自己的研究工作,对鸣禽控制发声的外围和中枢侧向优势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用常规组织学,HRP 逆行示踪,电生理等方法确定了鸣禽锡嘴雀控制发声的神经核团及这些核团的定位坐标值。锡嘴雀控制发声的神经通路由四级神经核团组成。位于端脑上纹状体腹侧的尾部区域(HVc)是控制鸣禽发声的高位中枢,它发出的神经纤维投射到端脑原纹状体腹内侧的粗核(RA),由 RA 又发出两束纤维,分別投射到中脑丘间核(ICo)和延脑的中间核(IM)。左右侧发声控制神经通路并非严格单侧性,每侧气管鸣管肌群分別受双侧发声中枢的交叉控制。中脑 ICo 在控制发声行为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各级发声核团的定位坐标值为,HVc∶p1.3,L/R2.4,H0.8;RA∶1.4,L/R3.2,H6.0;ICo∶p0.3,L/R2.6,H8.5:IM∶P3.1,L/R1.0,H∶7.8。 相似文献
7.
锡嘴雀延脑发声中枢注入HRP对上位脑细胞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雌、雄锡嘴雀(Coccothraustes coccthraustes)的延脑发声中枢中间核(Interm edius nucleas,IM),注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标记上位脑控制发声核团有原纹状体粗核(Nucleus robustus atchistriatalis,RA)和背中核(Nucleus dersalis medialis,DM)。其中RA双侧被标记,并有明显的左侧优势,特别是在雄性鸟中这种优势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用生物素示踪法和P物质(SP)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表明:黄喉Jiu的高级发声中枢(HVc) 接受端脑听区(L)、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新纹状体巨细胞核(MAN)、丘脑葡萄形核、桥脑蓝斑核的传入,并有神经纤维投射到古纹状体栎核(RA)和嗅叶X区(X);HVc壳投射到RA壳并接受L的传入。听觉控制与学习通路与发声中枢之间有许多神经联系,提示黄喉Jiu发声学习依赖于听觉反馈。在HVc、RA和MAN有SP阳性细胞体,在X、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我 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有SP阳性纤维和终末。SP广泛分布于发声-听觉中枢,可能参与了它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鸣禽前脑发声控制核团的雌雄差别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本文应用尼氏染色组织学方法,对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黄雀(Carduclis spinus)和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三种鸣禽的前脑发声控制核团(HVc,RA,Area X)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核团的体积存在着显著的性双形性。雄鸟的核团体积均大于雌鸟(P<0.001)。说明鸟类鸣啭行为的性别差异是由其神经结构的形态不同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11.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物质在雌雄黄雀发声控制核团和听觉中枢内的分布,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检测SP免疫阳性细胞和末梢的灰度值,并作雌雄比较。结果如下:1.在发声学习中枢嗅叶X区有大量的SP阳性神经末梢和一些神经细胞。2.在发声控制核团前脑高级发声中枢(HVc)、古纹状体栎核、发声学习中枢新纹状体巨细胞核和丘脑背内侧核外侧部内有许多的SP免疫阳性细胞。3.在发声控制中枢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呜管部、听觉中枢丘脑卵圆核的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等有密集的SP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和纤维分布;雄性发声中枢内SP的分布比雌性丰富,两者有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SP的分布在雌雄发声中枢之间存在显著的性双态;SP广泛分布于黄雀发声控制核团和部分听觉中枢内,提示SP可能在发声控制及听觉中枢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白腰文鸟发声行为的神经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 5~ 15 0日龄雄性白腰文鸟 (Lonchurastriataswinhoei)不同年龄段的声谱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神经调制机制。结果如下 :(1)HVC、RA和AreaX三个发声核团的神经联系基本接近成年鸟的水平后 ,幼鸟才开始学习鸣叫 (约 45日龄 ) ;(2 )HVC、RA和AreaX达到成年核团体积时 (约 80日龄 ) ,幼鸟才具有成年雄鸟的鸣叫模式 ;(3)发声控制核团的发育与核团间的神经支配有关 ,而基本不受鸣唱行为的影响 ,HVC、RA和AreaX的最快增长时间段各不相同 ,三个核团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体积增长的显著变化 (one wayANOVA ,P <0 0 5 ) ,但各核团在任意两个时间段的体积差异并不都显著。结果提示 :发声行为产生的时间和发展与发声控制核团的发育、核团间的神经联系有关 ,最终的体积发育程度受内在遗传力的作用 ,同时可能还受神经核团建立正常神经联系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初次报告了烟草愈伤组织在不同盐浓度胁迫下交替途径与细胞色素途径的动态变化,同时检测了内源乙烯产生速率和活性氧(O2、H2O2和·OH)的含量及其相关酶(SOD和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交替途径实际运行量(ρValt)先逐渐上升,于0.75%盐浓度左右时达到极大值,但交替途径容量(Valt)与ρValt并不同步,且细胞色素途径活性(ρ’Vcyt)与ρValt变化趋势相反。与此同时,愈伤组织体内H2O2和O2迅速积累,分别在0.5%和0.75%左右达到极大值,·OH则一直呈上升趋势。而内源乙烯产生速率先急剧上升,在0.5%盐浓度左右时达到极大值后下降。将上述变化与各呼吸参数变化相比较发现,H2O2含量和乙烯产生速率与Valt变化曲线同步,而O2与ρValt变化曲线一致,但·OH含量与Valt变化曲线呈负相关。据此我们推测抗氰交替途径的发生、运行可能与活性氧的积累以及乙烯的产生密切相关,并讨论了交替途径运行的一些可能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探讨高温致神经管畸形的机制, 本文利用我们已经建立的高温致神经管畸形金黄地鼠模型, 在神经管发育的不同阶段,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高温对神经管及其周围间充质中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 th Factor, NGF) 和NGF受体 (trkA) 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 NGF及其受体广泛分布于神经管及其周围间充质内, 并随胎龄增加而呈规律性变化, 高温处理后的胚胎神经管上皮及其周围间充质中NGF及其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不同程度的减弱。结果提示, 神经管NGF及其受体的减少, 可能是高温致神经管畸形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实验在出生后1周到6周的幼年和成年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rouxi)上进行。结果发现,出生第1周的动物下丘听神经元对超声刺激反应的最佳频率低,潜伏期长,阈值高。它们的平均值分别为:31.24±14.08千赫,16.56±3.83毫秒和74.24±6.22dB。同时,调谐曲线宽阔,Q10-dB值小,其均值为2.34±0.96。随着周令增长,上述特性逐渐改变。到第6周时,最佳频率的均值发展到70.16±19.16千赫,最佳频率分布峰值也移至75—85千赫的高频段,反应潜伏期均值降至8.12±1.86毫秒,阈值均值降至32.82±26.36dB,已出现相当多具有非常陡削调谐曲线的神精元,Q10-dB值在20以上者占到80%,有的高达100以上,已接近成年动物。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genus Mindam Koch from China. The phylogeny of the genus is discussed. M. keteleerifoliae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advanced species, M. obliquus and M. piceasuc-tus are more advanced than M. abietinus, M. japonicus and M. victoria. The origin centre of the genus may be in Europe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centre of the genus may be in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of China. Ge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genus shows island-shaped pattern. Five species from China wa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including one new species, M. piceasuctus Zhang and Qiao, one new subspecies, M. abietinus triprimesensori Zhang and Qiao and one newly recorded species, M. abietinus abietinus Koch 1856. A key to the Chinese species of Mindarus is given. The specimens of five species from China are deposited in the Institute of Zoology, Academia Sinica.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对真核基因的PolyA信号进行识别.文中选择了人类、牛、猪、猫、山羊、兔、绵羊、大鼠、小鼠、小马、鸡、仓鼠共12种真核生物的270个基因组作为研究对象,训练组包括230个基因,预测组包括40个基因.结果表明,结合PolyA上游的碱基顺序特异性(紧挨PolyA的上游地GC),可以从神经网络识别的大量可能PolyA信号中得到正确PolyA信号.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人胚不同脑区神经前体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NPCs)培养及增殖分化特性。方法取14-17周人胚脑区组织,分为新皮质、纹状体、间脑、中脑、后脑和延髓组,悬浮培养。鉴定细胞球巢蛋白抗原的表达,分化及自我更新能力。观察各脑区培养细胞的生长、增殖状况。新皮质、纹状体及间脑来源的神经球分化后,运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比较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比例。结果各脑区培养出的悬浮细胞球巢蛋白抗原阳性,可分化为MAP2或GFAP阳性细胞,且BrdU掺入实验阳性。体外培养第3d,纹状体及间脑组均可见大量神经球,且纹状体组明显多于间脑组;新皮质组传代后可见较多神经球;其它组仅见个别神经球。新皮质、纹状体、间脑来源的NPCs诱导分化后,MAP2或GFAP阳性细胞率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人胚不同脑区均可培养出NPCs,从易到难依次为纹状体、间脑、新皮质及其它脑区。新皮质、纹状体、间脑来源的NPCs体外分化比例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