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吉林省扶余县35例儿童孢子丝菌病进行临床分析并对部分菌株进行基因测定,了解该地区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菌株基因是否发生变异而致致病力增强及发病率增高.方法 收集2011年1月1日~4月30日来自扶余县就诊于我科并确诊为孢子丝菌病的患儿35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选取8株菌,对其核糖体保守区及内转录间隔区(ITS)、非转录间隔区(NTS)区进行基因测定,了解基因水平上的异同.结果 8株孢子丝菌菌株中5株NTS区可见较大范围的碱基缺失.结论 吉林省扶余县孢子丝菌菌株可能由于NTS区碱基较大范围缺失而致致病力增强,导致该地区短时间内发病率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孢子丝菌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临床、病理和(或)培养符合孢子丝菌病诊断的100例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PAS染色并统计孢子检出率。结果孢子丝菌病男女性别比例为1∶1.39。临床类型中固定型占58%。发病年龄40~59岁占48%。发病部位以颜面部及双上肢为主,分别为49%、45%。病理下典型"三区病变",约占23%。部分病例神经周围亦有炎性细胞的浸润。PAS染色孢子检出率为68%。结论孢子丝菌病以固定型为主,病理下结构模式多变,孢子检出率约70%左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无锡地区儿童浅部真菌病的流行及病原菌特点。方法采用真菌镜检和含氯霉素(和含氯霉素及放线菌酮)的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根据菌落形态及其镜下形态鉴定菌种。结果 293例临床诊断患儿中,直接镜检阳性245例,阳性率83.6%,其中皮肤念珠菌病、足癣、头癣发病例数居前3位,分别为79例(32.2%)、50例(20.4%)和46例(18.8%),共175例,占总病例数的71.4%,其次分别为体癣、甲真菌病、手癣、股癣、花斑糠疹,分别为29例(11.8%)、13例(5.3%)、11例(4.5%)、10例(4.1%)、7例(2.9%)。随着年龄增长,患儿易患疾病有所差异,花斑糠疹0~2岁发病率最高;皮肤念珠菌病0~3岁发病率最高;头癣4~8岁发病率最高;体股癣、手、足癣9~15岁发病率最高。238例镜检阳性标本(7例花斑糠疹除外)共培养出致病菌145株,阳性率为60.9%,其中皮肤念珠菌病培养阳性率为70.9%,股癣70%,体癣51.7%,甲真菌病53.8%,头癣65.2%,足癣50%,手癣45.5%。在145株致病菌中,念珠菌属63例(43.45%),红色毛癣菌43例(29.7%),犬小孢子菌26例(17.93%),须癣毛癣菌4例(2.76%),紫色毛癣菌3例(2.07%),石膏样小孢子菌3例(2.07%),断发毛癣菌2例(1.38%),絮状表皮癣菌1例(0.69%)。结论本研究为无锡地区防治儿童浅部真菌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杨燕珠  王自秀  钟柱英  熊华 《蛇志》2014,(2):256-257
目的探讨孢子丝菌病患者的治疗与各项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8例孢子丝菌病患者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同时给予预防感染及皮肤、心理、饮食等护理措施。结果痊愈29例(占32.9%),显效38例(占43.2%),好转16例(占18.2%),无效5例(占5.68%),总有效率76.1%。结论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孢子丝菌病,获得疗程短、疗效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报道1例由多重耐药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面部孢子丝菌病。患者61岁男性,面部皮疹2 a余,先后口服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治疗16个月无效。患者皮损经真菌镜检和培养确诊为孢子丝菌病,分离的申克孢子丝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其菌丝相和酵母相对上述三种药物均不敏感。给予患者口服10%碘化钾溶液治疗3个月获得痊愈。  相似文献   

6.
报道1例猫抓后引起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男,16岁,皮损表现为鼻翼部位的增生物,其上覆有脓痂.临床上易与细菌感染混淆,但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病理、真菌镜检及培养诊断为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孢子丝菌病.患者在应用7个月的碘化钾结合特比萘芬软膏外用治疗后,皮损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7.
皮肤型孢子丝菌病首选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如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等[1].由于个体差异及疾病情况的复杂性,患者对每种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反应不同,最近我们应用不同的方法治愈了4例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患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1患者男,68岁,北京市延庆县农民.因右侧面部皮损8个月于2008年12月8日就诊.8个月前患者右侧面部出现米粒大小皮损,之后皮损破溃、增多,伴疼痛.否认外伤史.皮肤科情况:右面颊部可见8个1 ~1.5 cm大小皮损,基底红肿,其上有厚的结痂,无脓液渗出,可触及多数皮下结节(见图1a).皮损痂屑KOH湿片真菌镜检阴性,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为申克孢子丝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表皮角化不全,有脓痂,表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全层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伴少许嗜酸粒细胞;PAS染色未见真菌成分.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近19年间上海地区脓癣的发病情况、病原菌及其变迁。方法选取头皮屑及头发真菌直接镜检阳性和(或)真菌培养为皮肤癣菌者,记录其临床表现、感染方式及动物接触史等。结果头癣患者1 009例,其中男性437例,女性572例;年龄20 d~93岁,平均10.44岁;脓癣114例(11.30%),其中男性44例,女性70例。年龄20 d~68岁,平均10.60岁,5~10岁最多见(45.61%),其次为5岁以下儿童(31.58%)。感染方式:发内型48例,发外型66例。真菌培养阳性的脓癣95例,其中犬小孢子菌29例(30.53%)、紫色毛癣菌21例(22.11%)、须癣毛癣菌19例(20.00%)、红色毛癣菌15例(15.79%)、断发毛癣菌7例(7.37%)、石膏样小孢子菌4例(4.21%)。脓癣的发病呈上升趋势,须癣毛癣菌脓癣尤为显著。结论上海地区脓癣主要发生于10岁以内儿童,犬小孢子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发外型感染较发内型多见。  相似文献   

9.
该文报道1例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患者女,51岁,农民,因鼻部结节2个月就诊,皮损表现为鼻尖部增生物,其上覆有黑褐色厚痂.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真菌镜检及培养诊断为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经过3个月冷冻联合碘化钾口服治疗后,皮损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湖北省及周边地区2011~2018年头癣患者病原菌菌种及临床特征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8年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头癣的625例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真菌学资料。结果 625例患者中,男性:252例(40.32%),女性:373例(59.68%),发病年龄1个月~84岁。培养阳性:507例(81.24%)培养阴性:118例(18.76%)。致病菌以紫色毛癣菌为主(49.90%),其余依次为: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铁锈色小孢子菌、许兰毛癣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中,成人共有80例(15.78%)。发病人群集中在0~12岁(82.65%),临床上以黑点癣为主(57.99%),依次为白癣、脓癣,黄癣少见。结论湖北省及周边地区头癣患者年龄集中在0~12岁,以紫色毛癣菌引起的黑点癣最常见。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62岁,右手食指结节半年,右前臂结节3个月,经皮肤病理、真菌培养及其分子生物学鉴定,诊断为孢子丝菌病,予以口服伊曲康唑,同时配合点阵激光联合光动力治疗3次,1个月后治愈。  相似文献   

12.
特比萘芬治愈儿童鼻翼孢子丝菌病1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1例发生在4岁儿童鼻翼的孢子丝菌病。方法刮取病变组织接种到沙堡弱培养基培养,并对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ITS区序列分析。结果病变组织在沙堡弱培养基25℃培养长出黑褐色菌落,25℃小培养后光镜及扫描电镜下见菌丝细长,分枝分隔,合轴式产孢形成的成簇和沿菌丝两侧排列,分生孢子卵圆形。提取真菌总DNA用PCR方法扩增ITS序列,测序后登录GeneBank进行比对,该菌与申克孢子丝菌菌株KMU3360ITS区碱基序列一致性达99%,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内服联合局部应用特比萘芬治疗6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结论确诊1例儿童鼻翼的孢子丝菌病,内服联合局部应用特比萘芬治疗儿童孢子丝菌病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发生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对1例以声嘶为首发表现的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以声嘶为首发表现,3个月后出现全身散在皮下结节。结节逐渐增多,部分破溃伴脓血。咽部组织病理示鳞状上皮黏膜急慢性炎伴上皮乳头状增生,可见多核巨细胞,抗酸染色未查出阳性菌。皮损处脓液真菌镜检及培养阴性。病理符合感染性肉芽肿。组织真菌培养见孢子丝菌生长。诊断为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结论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在免疫正常人群发病时容易导致误诊误治;皮损表面脓液真菌镜检及培养阳性率低。病变组织真菌培养有利于得到阳性结果,早日明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本院皮肤癣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病原菌种的构成及分布等。方法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集在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培养结果为阳性的1031例皮肤癣菌感染病例进行病种及致病菌种分析。使用SPSS 23.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 1031例皮肤癣菌病中,男性535例,女性496例,共分离出1033株皮肤癣菌,其中皮肤癣菌病的发病高峰为21~30岁、 31~40岁年龄段。皮肤癣菌病患者分离出1种或1种以上其他真菌(非皮肤癣菌真菌)有71例(6.89%),分离出两种皮肤癣菌的有2例(0.19%),分离出最多的其他真菌是红酵母。最常见的皮肤癣菌病为甲癣(n=344,33.37%),其次为股癣(n=200,19.40%),体癣(n=162,15.71%),足癣(n=138,13.39%),手癣(n=108,10.48%),面癣(n=45,4.36%)和头癣(n=34,3.30%),其中股癣、甲癣等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性别差异。在菌种分布上,构成比前三依次为须癣毛癣菌(n=542,52.47%)、红色毛癣菌(n=397,38.43%)和犬小孢子菌(n=66,6.39%),其中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感染患者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院皮肤癣菌病以甲癣为主,主要致病菌为须癣毛癣菌,皮肤癣菌病及皮肤癣菌的分布特点和流行趋势与近年我国多数地区类似,但具备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6a来广州地区头癣类型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对2007年7月~2013年9月来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头癣患儿(平均为6.0±3.6岁)真菌直接镜检、培养及分离鉴定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0例头癣患儿真菌镜检阳性为69例,阳性率为99%,真菌培养阳性为47例,阳性率为81%.白癣为52例,占74%.病原菌包括犬小孢子菌19例(40%)、须癣毛癣菌13例(28%)、紫色毛癣菌5例(11%),石膏样小孢子菌3例(6%),其他病原菌为7例(15%).其中,4~7岁的头癣患儿为35例,占50%.结论 儿童头癣的主要临床类型为白癣.致病菌以亲动物性犬小孢子菌为主.患儿的主要年龄段为4~7岁.  相似文献   

16.
通过1例16岁女孩由申克孢子丝菌导致的皮下孢子丝菌病,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有效,回顾申克孢子丝菌的实验室检验方法 ,以此来提高孢子丝菌感染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董田林 《蛇志》2001,13(2):18-19
下肢血栓性疾病是周围血管病科常见病 ,近年来药物治疗的报道较多 [1,2 ] ,我们应用蕲蛇酶于患肢血管内灌注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所有观察病例按就诊顺序 2 :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 35例 ,男1 8例 ,女 1 7例 ,年龄最小 2 3岁 ,最大 78岁 ,平均 ( 4 7.1 2± 1 1 .2 0 )岁 ;病程 3天至 1个月 ,平均( 6.2 3± 1 .46)天。对照组 2 4例 ,男 1 3例 ,女 1 1例 ,年龄最小 2 6岁 ,最大 71岁 ,平均 ( 4 6.2 3±1 3.81 )岁 ,病程 2天至 1个月 ,平均 ( 5.32±1 .35)天。治疗组动脉栓塞 5例 ,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陆近年儿童头癣流行情况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我国近年来头癣的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 分析对2000年1月~2010年11月发表的中文或英文有关我国头癣报道的文章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共汇总文章50余篇,分析病例23 258例,其中男12 745例,女10513例,男女比例1.21:1.按照临床分型,有临床类型资料的有7 684例,其中白癣5 506例,占71.16%,居首位.除新疆南部外,犬小孢子菌仍是头癣的主要致病菌(67.99%),其次为紫色毛癣菌(8.51%)和须癣毛癣菌(8.14%).新疆南部以紫色毛癣菌为主(49.19%),其次为许兰毛癣菌和铁锈色小孢子菌(33.90%和12.60%).结论 我国头癣病原菌变迁缓慢,犬小孢子菌仍是我国主要致病菌,但是亲人性的紫色毛癣菌在东部比例较高,需进行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阴囊皮肤癣菌病患者的致病菌、临床特征、易感因素及治疗转归等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经真菌学检查确诊的24例阴囊癣病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发病相关因素、合并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情况、病原菌及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 24例阴囊癣患者均为青少年,平均年龄19.6岁,平均病程2.9个月。患者分离皮肤癣菌24株,其中石膏样小孢子菌15株(62.50%)、红色毛癣菌7株(29.17%)和絮状表皮癣菌2株(8.33%)。石膏样小孢子菌主要引起阴囊单纯性感染,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的白色伪膜样斑片,而红色毛癣菌多引起阴囊及其他部位皮肤癣菌病。结论阴囊癣多见于青少年,石膏样小孢子菌为主要病原菌,其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孢子丝菌病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糖皮质激素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但继发真菌感染的概率也在增加。为了解SLE并发孢子丝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认识和诊治水平,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998年1月~2005年12月间诊治的资料完整的8例SLE并发孢子丝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