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根据头骨上间顶骨存在与否、枕盾形状和位置、臼齿带牙根与否以及带牙根臼齿的高冠程度等,将Myospalacinae分成2族9属。记述了甘肃秦安董湾剖面中的3种原鼢鼠:Prosiphneus licenti Teilhard de Chardin,1926,P.tianzuensis(Zheng&Li,1982)和P.eriksoni(Schlosser,1924);1种上新鼢鼠:Pliosiphneus cf.Pl.lyratus(Teihard de Chardin,1942);3种日进鼢鼠:Chardina sinensis(Teilhard de Chardin&Young,1931),C.gansuensis n.sp.和C.truncatus(Teilhard de Chardin,1942);3种中鼢鼠:Mesosiphneus primitivus sp.nov.,M.praetingi(Teilhard de Chardin,1942)和M.intermedius(Teilhard de Chardin&Young,1931)。修订了原鼢鼠属(Prosiphneus)、上新鼢鼠属(Pliosiphneus)、日进鼢鼠属(Chardina)和中鼢鼠属(Mesosiphneus)的属征。根据古地磁年代记录,探讨了Pr.eriksoni→Pliosiphneus cf.Pl.lyratus,Pr.eriksoni→C.sinensis,C.gansuensis→M.primitivus之间的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2.
记述了3属、6种采自甘肃灵台文王沟上新统-更新统剖面中的臼齿无根鼢鼠,包括凸枕型的Eospalax simplicidens sp.nov.,E.lingtaiensis sp.nov.,Allosiphneus teilhardi Kretzoi,1961和A.arvicolinus(Nehring,1883);凹枕型的Yangia omegodon(Teilhard de ChardinYoung,1931)和Y.chaoyatseni(Teilhard de ChardinYoung,1931)。对其中的新种做了详细描述,对其他属、种也进行了修订。古地磁测年表明,Eospalax,Allosiphneus和Yangia属的最早记录都在晚上新世,突破了早更新世的最早记录。Eospalax和Allosiphneus属都起源于臼齿有根、凸枕型、m1前端能演化成无珐琅质层的鼢鼠;这种鼢鼠可能是上新世初期一种较原始的Pliosiphneus。Yangia属可能起源于臼齿有根、凹枕型并且m1前端有珐琅质层的一种Mesosiphneus,即最原始的Y.omegodon在上新世晚期从最进步的M.intermedius(=M.paratingi)中分化出来。  相似文献   

3.
高原鼢鼠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两种栖息地中捕获高原鼢鼠 1 44只 ,将 92只鼢鼠的胃内容物对照已知植物组织的显微结构进行分析 ,以确定其食物组成。研究结果表明 ,虽然两种栖息地之间的植被组成有极大的差异 ,但是高原鼢鼠的食物组成在两种栖息地之间和性别之间均无明显的不同 ,不同植物出现的频次却有明显的差异。禾本科植物在高原鼢鼠的胃内容物中基本没有发现 ,对莎草科植物也只取食两个物种 ,高原鼢鼠所取食的植物主要是杂类草。在两种栖息地中高原鼢鼠喜食度指数最高的 9种植物均为鹅绒委陵菜、直立梗唐松草、丽江风毛菊、雪白委陵菜、美丽风毛菊、细叶亚菊、异叶米口袋、磨岭草和棘豆。  相似文献   

4.
目前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高原鼢鼠 M.baileyi、秦岭鼢鼠M.rufescens的分类地位一直存有争议,多涉及到与中华鼢鼠M.fontanierii的分类关系.本文分别从成体甘肃鼢鼠、高原鼢鼠、秦岭鼢鼠、中华鼢鼠标本的胡须、头部、背部、腹部、前肢取毛样,经清洗和处理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用目镜测微尺分别测量和计算其5个部位毛发的毛髓质指数.结果表明:甘肃鼢鼠与中华鼢鼠除胡须髓质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它部位及各部位综合均有显著差异.高原鼢鼠与秦岭鼢鼠除前肢毛髓质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它部位及各部位综合均有显著差异;与中华鼢鼠除前肢毛髓质指数无显著差异,其它部位及各部位综合均有显著差异.秦岭鼢鼠除与甘肃鼢鼠的腹部及与中华鼢鼠、高原鼢鼠的前肢毛髓质指数无显著差异外,与其它鼢鼠其余部位及各部位综合均有显著性差异.综合考虑,本研究结果支持甘肃鼢鼠、高原鼢鼠、秦岭鼢鼠各自独立为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甘肃鼢鼠和中华鼢鼠繁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繁殖的研究国内已有一些报道(王祖望等,1973,灭鼠和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第1集,61—72;郑生武,1980,动物学研究,1(4):465;梁杰荣等,1982,动物学杂志(3):13—16)。有关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的繁殖尚未见报道。研究种群的繁殖特征对分析种群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于1988年3—10月分别在陕西省延安地区和山西省临汾地区对甘肃鼢鼠和中华鼢鼠的种群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甘肃鼢鼠小肠仅为相同体重高原鼢鼠小肠长度的70%,为满足相同的能量需求,甘肃鼢鼠消化系统中某些部位必然会发生相应调整,以代偿其较短的小肠在能量消化吸收方面的不足.本研究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对成年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的小肠组织学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甘肃鼢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间距均显著小于高原鼢鼠,而其空肠管径显著大于高原鼢鼠,两种鼢鼠小肠总绒毛面积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甘肃鼢鼠通过缩小小肠绒毛间距并增大空肠管径来增加小肠吸收表面积,减缓食物通过速率,提高小肠对食物的营养吸收和消化功能,进而代偿其较短的小肠在能量消化和吸收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甘肃鼢鼠(Eospalaxcansus)和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是啮齿目(Rodentia),鼹形鼠科(Spalacidae),鼢鼠亚科(Myospalactinae),中华鼢鼠属(Eospalax)的两个  相似文献   

8.
甘肃鼢鼠的求偶和交配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金钢  何建平  王廷正 《兽类学报》2001,21(3):234-235,233
甘肃鼢鼠 (Myospalaxcansus)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该鼠的繁殖生态学已有许多报道[1~3] 。其繁殖行为尚未见报道。国内外已对高原鼢鼠 (Myospalaxbaileyi)、裸瞎鼠 (Heterocephalusglaber)、鼹形鼠 (Spalaxehrenbergi)和囊鼠 (Thomomysbottae)等地下鼠的繁殖行为作了研究[4~8] 。由于甘肃鼢鼠营严格的地下生活 ,在野外其繁殖行为无法观察。本文对室内甘肃鼢鼠的求偶行为和交配行为进行初步观察 ,将结果予以报道。1 材料和方法实验用成年甘肃鼢…  相似文献   

9.
鼢鼠属凸颅亚属(Eospalax)的分类研究及一新亚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结合染色体组型和血清LDH同工酶电泳的研究结果。对鼢鼠属凸颅亚属种和亚种分类进行了研究,认为此亚属为3个种、共7个亚种,并且记述了一新亚种——罗氏鼢鼠湖北亚种。  相似文献   

10.
记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4种跳鼠(Dipodidae,Rodentia)化石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早期灞河组的4属4种跳鼠:蓝田原跳鼠(新种)(Protalacta- ga lantianensis sp.nov.)、副跳鼠(未定种)(Paralactaga sp.)、原始三趾心颅跳鼠(新种)(Sal- pingotus primitivus sp.nov.)和小五趾心颅跳鼠(新种)(Cardiocranius pusillus sp.nov.)。蓝田原跳鼠兼有原跳鼠和副跳鼠的特征,可能是原跳鼠向副跳鼠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类型。副跳鼠和原始三趾心颅跳鼠及小五趾心颅跳鼠分别代表了副跳鼠属在中国的最早记录和心颅跳鼠亚科(Cardiocraniinae)在地史上的首次出现。4种跳鼠指示了蓝田地区当时的自然环境可能比现代更加干旱。  相似文献   

11.
<正> 1980年夏,作者去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公社处理人民来信时,在公社所在地华尖附近发现三个相互邻近的上新世化石地点,其中两个已有相当数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被发掘出来(将另文记述)。本文记述的化石地点位于华兴西南约1.5公里的上庙儿沟村南山坡海拔高度2640米。地理位置是东经103°16′18″,北纬36°57′34″。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地点号80006。  相似文献   

12.
古地磁测年表明,甘肃董湾晚新近纪剖面代表了7.3~3.5 Ma间的连续风成古土壤堆积。在74.8 m厚的剖面上,发现了小哺乳动物化石层位40个,共产出小哺乳动物39种。根据小哺乳动物组合特点,董湾剖面可以划分出4个生物地层带,Ⅰ+Ⅱ带为晚中新世晚期,相当于保德期;Ⅲ+Ⅳ带为上新世早期,相当于榆社期早期。中新统/上新统界线(5.33 Ma)位于剖面距顶部35.5 m处,比以鼢鼠Mesosiphneus最早出现为标志的生物地层Ⅲ带的底界低2 m。由于榆社阶底界直接对应于中新统/上新统界线,该剖面因其良好的地层和生物条件可被推荐为榆社阶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  相似文献   

13.
我国鼎湖山小皮伞属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广东鼎湖山小皮伞属(Marasmius Fr.)的34个种,其中新种4个,国内新记录20个。新种为拟花味小皮伞(M·pseudo-euosmus Zheng et Bi sp nov.),近刚毛小皮伞(M. subsetiger Bi et Zheng sp. Nov.),脐状小皮伞(M.Umbilieatus Bi et Zheng sp.nov.)及 近血红小皮伞(M. subaimaru Bi sp.nov.)。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迪庆州更新世早期哺乳类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简述横断山脉中段中甸尼西的哺乳类化石九种,能鉴定到种一级的只有1/3,其中(亻莫)鼠是新种.  相似文献   

15.
山西轮藻属新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采自山西省的轮藻属植物2个新种,运城轮藻Chara yunchengensis,拟灰色轮藻C.pseudocanescens和3个中国新记录,阿尔泰轮藻C.altaica,豪威轮藻C.howeana,味美轮藻簇毛变种C.delicatula var.barbata  相似文献   

16.
我国鼎湖山微皮伞属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Singer的分类系统就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所采集到的12种微皮伞Marasmiellus种类作了分类上的研究。这12个种中除白皮微皮伞外其他均为新种或新纪录。新种是近叶生微皮伞Marasmiellus subepiphyllus Bi et G.Y.Zheng sp.nov.及白柄微皮伞Marasmiellus albiceps Bi sp. nov.。  相似文献   

17.
甘肃灵台晚中新世—早更新世生物地层划分及其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6,他引:3  
将甘肃灵台雷家河地区3个剖面按生物学和地层学原理综合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地层剖面,并分成 6个生物地层带:Ⅰ+Ⅱ带为保德期中晚期; Ⅲ~Ⅴ带为榆社期;Ⅳ带为泥河湾期。探讨了华北各地方动物群在雷家河剖面中的相应位置。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三趾马化石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Bohlin描述的柴达木动物群中的三趾马材料非常少 ,仅能证明三趾马在这个地点的存在。近年来新的野外考察在这一地区发现了更多的三趾马化石材料 ,至少包括 3个种 ,即Hipparioncf.H .chiai、H .weihoense和H .teilhardi。H .cf.H .chiai和H .weihoense在柴达木盆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晚中新世早期 (保德早期 )动物群在这个地区的存在。柴达木盆地的H .teilhardi基本上与H .cf.H .chiai和H .weihoense产自同一层位 ,其时代也应为保德早期。H .cf.H .chiai和H .weihoense在柴达木盆地的发现为该地区在晚中新世早期为草原型环境的判断提供了更多的证据。H .teilhardi更细长的远端肢骨也是对开阔环境的一种适应性状  相似文献   

19.
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大型真菌比较丰富和复杂。本文报道该地区有关多孔菌科的4个新种和14个新纪录,其中小多孔菌Polyporus minor Bi et G.Y.Zheng sp.nov.,近莲座多孔菌Polyporus subfloriformis Bi et Zheng sp. nov.,近软多孔菌Polyporus submollis Bi etZheng sp.nov.和近多年生多孔菌Polyporus subperennis Bi et Zheng sp.nov.,等为新种。  相似文献   

20.
毕志树  郑国杨   《广西植物》1985,(4):361-362
本文报道了广东地区杯伞属Clitocybe(Fr.)Staude的3个新种及5个国内新记录。3个新种是:拟褶杯伞Clitocybe pseudo-phyllophila Bi et zheng,sp.nov.,鳞杯伞Clitocybe furfuracea Bi sp.nov以及亚白杯伞Clitocybe subcandicans Bi sp.nov.。并附与种和种所属分组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