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RNA植物病毒中,有些病毒包含两种相关的,但在抗原上又完全不同的病毒颗粒,一种是它本身的较大的颗粒,另一种是较小的病毒颗粒;有些病毒的病毒粒子中,除包含它的基因组RNA外,还含有一种与病毒基因组一起包壳的小分子RNA。这些小病毒颗粒的RNA或与病毒基因组一起包壳的小分子RNA与各自有关的病毒基因组或寄主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没有同源性,也不能单独侵染和复制,必须依赖它们有关的病毒复  相似文献   

2.
植物病毒的卫星病毒和卫星R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病毒的卫星病毒和卫星RNA陈金标(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系210095)病毒是一种无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个体极小,约为20—400urn。Matthews将它定义为:病毒是丁组或多组核酸分子、它通常祛外完蛋白包裹,且只在适合的寄主细胞里复制。在这种细胞...  相似文献   

3.
夏中荣  古河祥 《四川动物》2012,31(3):435-438,513
自2001年来,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功地利用卫星追踪了21只海龟的洄游路线。本文利用美国卫星信号发射器(Tag)和法国Argos系统追踪3只成年雌性绿海龟。跟踪海龟"西沙"和"南沙"26d,二者均在海口市附近海域消失;"东沙"从阳江市海陵岛出发,取东南向至菲律宾,然后沿菲律宾西海岸向南,最后在巴拉望岛西侧海域逗留,共追踪111d。该试验说明港口海龟具有不同的洄游线路,偏爱沿岸的浅海洄游;洄游路线与等温线之间无显著关系;海龟洄游具有明确的目的地。建议政府相关部门采取科学策略来保护海龟。  相似文献   

4.
自60年代发现卫星病毒、70年代发现卫星RNA以来,已发现10个病毒组中的31种植物病毒含有卫星病毒或卫星RNA(统称卫星)。植物病毒卫星是指依赖于植物病毒进行复制的核酸分子,如核酸分子含有编码外壳蛋白的遗传信息,并能包裹成形态学和血清学与辅助病毒不同的颗粒,称卫星病毒;如本身没有编码外壳蛋白的遗传信息,而是装配于辅助病毒的外壳蛋白中,则称卫星RNA。  相似文献   

5.
6.
肌卫星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hen XP  Fan M 《生理科学进展》2003,34(2):136-139
骨骼肌中的卫星细胞,长期以来就被认为是出生后骨骼肌生长、修复和维持的单能成肌干细胞。近年研究发现,卫星细胞与内皮细胞共同起源于胚胎血管祖细胞,且成年骨骼肌中存在多能干细胞,这些肌源多能干细胞在适当的微环境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这将为治疗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多种临床退行性疾病提供自体干细胞的新来源。本文对肌卫星细胞的起源、增殖和成肌分化的分子调节机制,以及肌卫星细胞的多能干细胞潜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植物病毒卫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雪平  李德葆   《微生物学通报》1994,21(2):106-111
植物病毒卫星研究进展周雪平,李德葆(浙江农业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杭州310029)自60年代Kassanis发现有些烟草坏死病毒(TNV)分离物中含有17nm的病毒颗粒,并将其称谓卫星烟草坏死病毒(STNV)以来,已发现多种植物RNA病毒含有卫星(S...  相似文献   

8.
竹花叶病毒(Bamboo mosaic virus,BaMV)是目前为止被发现感染竹类惟一的病毒,除了巴西、夏威夷及琉球有过零星报道外,台湾对此病毒有较深入的研究[1~13].BaMV在台湾地区的竹类栽培区普遍发生,可危害4个属、14个种、3个变种和3个栽培种[14,15],其中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和绿竹(Bambusa oldhamii Munro)遭受危害最为严重,主要竹产地染病率可高达90%以上,给台湾的竹产业造成了严重危害[16].  相似文献   

9.
竹花叶病毒(Bamboo mosaic virus,BaMV)是目前为止被发现感染竹类惟一的病毒,除了巴西、夏威夷及琉球有过零星报道外,台湾对此病毒有较深入的研究[1~13]。BaMV在台湾地区的竹类栽培区普遍发生,可危害4个属、14个种、3个变种和3个栽培种[14,15],其中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将在96年1月开通卫星远程医疗系统。该系统目前由分布在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26个远程医疗地球终端站和日本工程试验卫星组成。当遇到疑难病例时,可将病人的病理特征、图像数据等以及医生的话音通过地球终端站输往卫星连网的各远程地面站,使相距万里的医生可  相似文献   

11.
卫星遥感珊瑚礁白化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艳丽  唐丹玲 《生态学报》2009,29(9):5076-5080
珊瑚礁白化是由于珊瑚失去体内共生的虫黄藻或者共生的虫黄藻失去体内色素而导致五彩缤纷的珊瑚礁变白的现象,严重的白化可以带来珊瑚礁的死亡.国内外研究表明海水温度升高和珊瑚礁白化关系最为紧密.卫星遥感能够提供大范围、同步与连续的海洋数据,如海水表层温度和海色数据,从而能够及时监测和预测珊瑚礁的白化.基于AVHRR (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US)开发了全球监测珊瑚礁白化的方法,热点(HotSpot)和周热度(DHW)两种主要指数.目前,我国珊瑚礁白化现象的监测和研究明显滞后于国际动态,迫切需要发展和利用卫星遥感的方法监测南海珊瑚礁白化状况.  相似文献   

12.
王凯雄 《生态学杂志》1995,14(4):78-78,18
英国利用卫星勘查生态系统王凯雄(浙江农业大学环境保护系杭州310029)任何英国人都会告诉你英国的农村已不象过去那样了。以前的乡村风光─—空气中充满着鸟儿的歌声和禾草的香味,现在已只能偶尔一见了。田园景观已由于过度的耕作、汽车和城镇建设而逐渐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3.
卫星跟踪下的黑鹳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鸣  魏顺德  程军 《动物学杂志》2004,39(2):102-102
中亚黑鹳(Ciconia nigra)是怎样飞越喜马拉雅山的?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2002~2003年由捷克科学院和捷克广播电台共同策划了利用卫星跟踪黑鹳的计划,中国的研究小组配合进行地面监测。2002年7月初,专家们开始在西伯利亚与阿尔泰山之间的叶尼塞河、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寻找目标,经过近20天的艰苦努力,终于给三只黑鹳成鸟分别挎上“背包”(约100g重的PTT卫星无线电发射器和短距离无线电发射器)。经血液DNA检测确认它们为二雄一雌,分别被命名为“皮特”(♂)、“罗马”(♂)和“凯特林娜”(♀)。  相似文献   

14.
卫星、小卫星和微卫星DNA——真核生物基因组的串状重复序列姜运良(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18)关键词卫星小卫星微卫星串状重复序列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编码蛋白质(酶)的结构基因只占很少的一部分(10%~20%),其余大部分是重复序列。根...  相似文献   

15.
小卫星DNA探针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生物学通报》2009,44(1):5-5
肌肉卫星细胞是肌肉纤维与其膜鞘之间的空间中的静止细胞,在那里它们通过形成与肌肉纤维融合的先驱细胞来对损伤作出反应。有研究报告说,它们能充当干细胞,但卫星细胞群的混合性质意味着.它们的干细胞身份难以证明。Saceo等人通过利用克隆分析证实卫星细胞的确是干细胞、能够自我更新,从而澄清了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体小卫星DNA探针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郭光明  蒋左庶 《遗传学报》1990,17(3):226-229
根据人体小卫星DNA核心顺序,化学合成长23碱基寡核苷酸探针,筛选人体基因组文库,旨在获得能用作遗传分析探针的小卫星顺序。结果得到15个含小卫星的阳性重组子。随机取其一(C_(35.9))作探针,试做群体分析。所有个体均可检出多条杂交带。其中某些带具有多态性。在一定检测条件下,检出的DNA图谱在有限的个体内具有个体特异性。结果表明筛选文库得到的小卫星顺序可用于小卫星多态性的检测。其它小卫星探针的筛选和应用性研究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8.
猎隼(Falco cherrug)是迅速濒危中的物种。对近10年卫星跟踪的67只猎隼进行国籍、性别、信号时长、失联月份统计,分析其死亡原因、受威胁因素以及年返回率。就其中2016年来自俄罗斯和蒙古的10只猎隼进行更详细的死因分析,当发射器不再返回信息时,前往GPS最后位点,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拉网式搜索,并分析周围的环境和动物痕迹,将找到的尸体进行解剖,查找死亡原因。结果显示,这67只猎隼中雌鸟有37只,占总数的55.2%,雄鸟有29只,另1只性别未知。其平均信号时长为(201±129.94)d(n=64),小于200 d的占60.9%,小于400 d的占92.2%。年返回率为31.4%;在秋季和初冬季(8~12月)失联的占67.2%。而2016年跟踪的10只猎隼中,获取4只失联猎隼的信息,1只在蒙古国被猎杀,1只死因不详,1只在中国因电击死亡,1只在中国因擦碰和饥饿死亡。卫星跟踪数据显示,猎隼的年返回率明显降低,表明猎隼的处境不容乐观,这引发了猛禽研究专家的担忧。  相似文献   

19.
中国首次卫星跟踪黑颈鹤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被IUCN和CITES列为易危和附录Ⅰ物种,是世界上15种鹤类中唯一生活于高原的鹤类。黑颈鹤夏季在我国境内的青藏高原繁殖,冬季除在不丹北部有少量个体外,绝大部分种群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云贵高原越冬。作为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珍稀鸟类,我国学者对该物种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国发射的科学返回式卫星,对4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真菌、1种细菌和3种动物病毒的生长及某些特性如产酶、毒力及免疫学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从4株真菌所选育的变异株产酶活性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生长速度有的加快,有的则变慢; 1种动物病毒和1种细菌的毒力降低,并能产生较好的免疫原性。 Abstract: Four filamentous fungi, one bacterium and three animal viruses were on board retrievable satellite.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such as production of enzyme, toxicity and immunology were investigated. It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producing enzyme of four mutant fungi were enhanced in some degree. The toxicity of one bacterium and one of three viruses become weak, and a good immunogenecity was also obta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