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龟鳖类锥虫两新种(动体目:锥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鳖类锥虫的研究,国内外均比较少。本文记述了在中华鳖和乌龟血液中发现的两新种,鳖锥虫和龟锥虫。这是国内首次对龟鳖类锥虫研究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龟鳖类血液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龟鳖类血液学的研究涉及生理生态、系统进化、遗传、生物化学、病理学等相关领域,目前已测定了不少种类的血液生理和血液化学指标及这些指标因性别、季节、温度、盐度、潜水等因素的变化。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特别是白细胞分类、血清酶活性、生化指标的调节机制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四川产潘氏闭壳龟繁殖一例及其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巫嘉伟  李东 《四川动物》2004,23(1):15-15
潘氏闭壳龟(Cuora pani)属爬行纲龟鳖目淡水龟科闭壳龟属,是我国闭壳龟属中分布最北的种,于1981年在陕西省平利县徐家坝海拔420m的稻田旁水沟中被首次发现。为纪念陕西动物研究所前所长潘忠国教授,1984年宋鸣涛将其命名为潘氏闭壳龟^[1]。1999年,李东在四川省北部的广  相似文献   

4.
龟鳖目系统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龟鳖目形态学水平、染色体水平及分子水平的系统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亚洲龟鳖类的系统学和分类学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对Hox基因在龟鳖目物种中进行系统地序列比较分析和进化研究,文章对目前具有染色体水平的龟鳖目基因组进行了Hox基因的鉴定,序列特征、进化和转录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龟鳖物种的Hox基因簇是高度保守的。非重复序列的缺失导致鳖科HoxB9—HoxB13基因间区相对龟科短了10 kb。大量Hox基因编码区发生了鳖科或龟科特异的序列替换、插入和缺失。胸部骨骼发育相关的Hox基因在鳖科祖先发生了快速进化和受到正选择。Hox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时期特异性,主要在胚胎时期的顶端外胚层嵴、背甲嵴和性腺表达。研究为龟鳖目Hox基因不同胚胎时期的多组学及表达调控分析提供了靶标,也为进一步厘清龟鳖物种演化创新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水生龟鳖类潜水生活的呼吸代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爬行类是动物进化史上首先登陆成功的脊椎动物。有关爬行类呼吸代谢的生理生态学研究对于比较动物呼吸机制及其进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爬行动物中有8%的种类营水生生活,潜水是这些次生性水生爬行动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龟鳖类以其极强的潜水能力而闻名,其生活...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龟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海涛 《生物学通报》2004,39(5):13-16,F004
简要介绍了龟类典型的特征、龟在中国文化的渊源历史中的重要地位、龟也是生物多样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较细的介绍了我国常见的海洋龟类和陆地龟类的结构特点和生态习性.提出必须重视和保护我国的龟类资源。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的龟鳖目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历年在湖南省各地采集的标本及查阅文献记录,归纳出湖南省龟鳖目动物名录4种10种。工作中核对了原始记录和标本,并长期饲养观察,对所有记录进行了客观地评价。讨论了当前情况下确定龟鳖类分布的原则以及本报道在中国龟鳖目分布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COⅠ基因条形码技术在龟鳖目物种分类与鉴定中的适用性,本研究应用通用引物PCR扩增获得龟鳖目动物9科26属45种共205个样品的634 bp COⅠ基因序列片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COⅠ基因在龟鳖目动物中存在少量的碱基插入和缺失,共计12种20个位点,物种占比34.28%;平均碱基含量(A+T)为55.42%,显著高于(G+C)的44.58%。通过Kimura's 2-parameter计算45个物种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0.023 98,平均为0.003 2;种间遗传距离为0.022 3~0.334 9,平均为0.1 637,种间平均遗传距离约为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51.16倍;有3个物种的种内遗传距离大于Hebert推荐区分物种的最小种间遗传距离0. 02,其中1个物种的种内遗传距离大于45个物种的种间最小遗传距离0.022 3。同科内不同属间及同目内不同科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46 7、0.212 7,显示物种间遗传距离随着分类阶元的上升而逐步扩大。系统进化树聚类结果显示,不同个体依据亲缘关系程度不同分别聚为独立的一支,没有出现物种交叉分布,能准确反映个体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利用COⅠ基因鉴定龟鳖目物种具有可行性,但科内属间及以上分类阶元进化节点自展率不高,无法通过COⅠ基因明确其进化关系,须结合其他DNA指标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10.
龟鳖目系统学系统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龟鳖目形态学水平,染色体水平及分子水平的系统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亚洲龟鳖类的系统学和分类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婷  李丕鹏 《蛇志》2013,(4):402-406
随着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开始认识到杂交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生物学现象。对杂交生物的判断,不仅可以依靠其外部形态特征,而且更可以应用同工酶和DAN序列分析技术。有学者认为,至少25%的植物种类及10%的动物种类,尤其是许多新形成物种,都与杂交或与其它物种间存在遗传渗入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三种龟鳖目动物性激素季节性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增高 《动物学研究》1990,11(3):209-214
本文研究了三种龟鳖目动物血浆性激素不同时期的变化,得到如下结果:1.雄性动物血浆性激素以黄喉水龟含量最高,均数为304.46±292.15ng/dl血浆;中华鳖含量最低,均数为122.31±64.44ng/dl血浆。2.雌性动物血浆性激素以中华鳖含量最高,均数为75.93±67.35pg/ml血浆;乌龟含量最低,均数为50.16±35.75pg/ml血浆。3.雄性动物在交配期血浆中睾酮含量较非交配期高,说明精子的形成与睾酮有关。4.雌性动物血浆中雌二醇含量随着卵巢发育的周期性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龟鳖动物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婷 《四川动物》2006,25(2):272-276
本文依据1997年以来的文献,对中国龟鳖动物新增加的分布作了归纳和讨论;并对中国龟鳖动物的分布区系及特征作了初步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11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图书《中国龟鳖分类原色图鉴》由周婷女士、李丕鹏教授合著,赵尔宓院士、马建章院士等人作序。全书285页,约45万字,1000多幅彩色照片,12开本,铜版纸彩色印刷,硬壳精装。两位作者对中国龟鳖的分类等问题作了梳理,力图将国内外最新的中国龟鳖分类研究成果呈现在读者面前。全书由六章主要内容和附录组成。首先扼要概述了古人对龟鳖的认识、龟鳖演化、生物学特性、物种多样性、分类专用术语和测量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醉地浙江省37种/亚种游蛇科蛇类进行数值分类(类平均法)探讨。结果表明游蛇科可分为6亚群18小群。与传统分类法的亚科和属比较,主要表现在锦蛇属和游蛇属这两个大属被分为不同的小群(属);且两头蛇属和颈棱蛇属分别提为亚群(亚科),为游蛇科的进一步分类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6.
最近,遗传学研究证明了越南三线闭壳龟Cuoro cyclornata的有效性,并表明这个种内还存在第3个尚未描述的亚种,这个亚种也能从体色和形态量度上与以前认定的2个亚种相区分。同时,也证明中国三线闭壳龟C.trifasciata有一个来自中国海南岛在遗传学上存在歧化的种群。此现象也存在于金头闭壳龟C.aurocapitata,很久以来就发现该种有一个在体色量度上明显不同的种群,并得到了微卫星标记和形态学证据的支持。以上两种方法都显示了中国三线闭壳龟、越南三线闭壳龟和尚未描述的亚种之间的区别。为此,本文将这3个种群分别描述为新亚种C.cyclornata annamitica,C.trifasciata luteocephala和C.aurocapitata dabieshani。  相似文献   

17.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中的龟鳖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贾湖遗址中的龟鳖类甲壳。主要为现生黄缘闭壳龟(Cuora flavomarginata),背、腹甲完整者有50多件。其它龟类和鳖类只有部分甲壳或碎片为代表。文中除属种鉴定外,还对甲壳上的个体变异和有关人类活动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11月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图书《中国龟鳖分类原色图鉴》由周婷女士、李丕鹏教授合著,赵尔宓院士、马建章院士等人作序。全书285页,约45万字,1000多幅彩色照片,12开本,铜版纸彩色印刷,硬壳精装。两位作者对中国龟鳖的分类等问题作了梳理,力图将国内外最新的中国龟鳖分类研究成果呈现在读者面前。全书由六章主要内容和附录组成。首先扼要概述了古人对龟鳖的认识、龟鳖演化、生物学特性、物种多样性、分类专用术语和测量方法等内容;重点描述了6科19属36种中国龟鳖,内容包括模式标本、种名词源、色斑、主要特征、生活习性、野生资源状况、养殖状况和保护级别等;讨论了龟鳖的杂交和中国野生及人工杂交的龟鳖;介绍了中国野外和市场上常见的20种外国龟鳖动物,最后阐述了中国龟鳖的资源与保  相似文献   

19.
在大兴安岭山脉呼中地区、塔河地区和呼伦湖地区,小兴安岭山脉萝北地区,长白山山脉横道河子地区、三道关地区、牡丹峰地区、凤凰山地区和新宾地区,对我国东北地区鼩鼱科动物进行调查。共获得686号标本,首先利用形态特征描述和形态测量进行形态学物种鉴定,然后利用mt DNA 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系统发生树,使用ABGD软件进行分子生物学物种鉴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物种鉴定结果一致。证实东北地区鼩鼱科动物包括麝鼩属2种: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和山东小麝鼩(C. shantungensis);鼩鼱属9种:大鼩鼱(Sorex mirabilis)、中鼩鼱(S. caecutiens)、远东鼩鼱(S. isodon)、苔原鼩鼱(S. tundrensis)、长爪鼩鼱(S. unguiculatus)、栗齿鼩鼱(S. daphaenodon)、细鼩鼱(S. gracillimus)、扁颅鼩鼱(S. roboratus)和姬鼩鼱(S. minutissimus)。调查发现大麝鼩和山东小麝鼩同域分布,且更临近人类生活区。在我国东北地区,中鼩鼱、细鼩鼱和远东鼩鼱种群数量与分布范围较大,其它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小于这3个物种;大鼩鼱和扁颅鼩鼱分布数量较小,苔原鼩鼱仅在呼伦湖地区被采集到,在此地与姬鼩鼱同域分布。栗齿鼩鼱仅在大兴安岭地区捕获到。文中测量各物种标本的外形(体重、头体长、尾长、尾长/头体长、后足长、耳长),及头骨(颅全长、颅基长、基长、脑颅宽、脑颅高、眶间宽、上齿列长、下齿列长、腭前部宽、腭后部宽),通过照片展示了鼩鼱属9个物种的颅骨形态特征,并给出每一物种的鉴别特征,作为东北地区鼩鼱科物种形态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体型是动物重要的形态特征,影响动物的生境利用。为揭示龟鳖类体型与生境之间的关系,通过文献收集331种龟鳖(龟鳖目Tesudines总物种数的98.8%)的最大背甲长及其生境信息,将生境分为海洋、淡水、岛屿性陆地和大陆性陆地4种类型,再将淡水生境分为大静水、大流水、小静水、小流水和所有水域5种亚类型,大陆性陆地生境分为高地、平地和荒漠3种亚类型,从而比较不同生境类型或亚类型之间龟鳖类体型的差异。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1)海龟体型最大,岛屿性陆龟次之,淡水龟鳖和大陆性陆龟体型最小,且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淡水龟鳖类的体型在5种亚类型生境间存在差异,大静水和大流水水域的体型均显著大于小静水和小流水水域,而体型在大静水与大流水水域、小静水与小流水水域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淡水龟鳖类体型与水域面积有关,而与水域是静水或流水无关。广布所有水域的淡水龟鳖类体型趋于中间型,且与其他4种亚类型生境中的体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大陆性陆龟的体型从高地到平地再到荒漠有逐渐变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揭示龟鳖类的保护对策需要考虑其体型和生境面积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