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比较了马尾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DpNPV-PP)这种昆虫病毒蛋白在pH值不同的银胶溶液中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中pH值溶液中,DpNPV-PP主要通过硫氢基团和羧基基团吸附于银表面。在低pH值溶液中,硫氢基团的吸附作用趋弱,DpNPV-PP主要通过羧基基团和氨基基团与银粒子表面键联,并以阴离子构型[NH2RCOO-]存在于溶液中。而在高pH值溶液中,仅有羧基基团与银表面的吸附作用较强。不同pH值条件下,低波数带238cm-1~226cm-1的出现,均表明DpNPV-PP与银表面产生明显的化学吸附。DpNPV-PP在银胶中的增强属于分子增强机制,具有短程作用特性。银胶溶液pH值的改变,引起被吸附基团与银表面之间的吸附方式、相对距离、相对几何状态等因素发生改变,导致了不同pH值条件下拉曼散射增强效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胡军  方清  盛荣生 《激光生物学报》2000,9(3):221-227,202
本文中 ,SERS被用来测定胆绿素 ,并对溶液中的 p H和 Na Cl浓度对谱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测定下限可达 1 .2 8× 1 0 -7M,且摄谱时间只需 1 5分钟。另外 ,讨论了胆绿素在银胶表面的吸附状态及质子化状态。研究表明胆绿素在银胶表面是呈近乎平面的环状结构吸附 ,其内酰胺环 A上氧原子和吡咯环上的氮原子可能发生了质子化。  相似文献   

3.
拉曼光谱自20世纪20年代被发现以来,经过近90年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分支。其中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是利用被测物质与粗糙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来提高拉曼光谱的信噪比,从而得到敏感度和精确度更高的图谱,可以将样品在不经过预处理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快速检测。本文综述了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的原理、分类及鉴定特点,总结了该技术在食品、化学、医药、工业、病原等微生物学科的临床应用,进一步阐述了研究该技术的必要性和应用前景,旨在为从事该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紫外与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银溶胶与尿液的吸收谱,采用拉曼光谱测量系统检测并研究分析了尿液加入银胶前后的拉曼光谱.基于表面增强技术,尿液的拉曼光谱信号得到显著增强,尿液中微弱的尿酸SERS信号被成功检测.文中对尿液的拉曼峰进行了谱峰归属,并分析了晨尿与夜尿的SERS谱.对晨尿的检测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信噪比.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胆红素和胆绿素,以及氧化胆红素的SERS谱图。通过对其谱图的分析发现,氧化胆红素SERS谱与胆绿素SEES谱极其相近。表明胆红素在碱性环境中可被氧化成胆绿素。另外,通过对比胆红素和胆绿素的SERSS谱,发现在银胶界面它们的吸附构象不同。  相似文献   

6.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癌症诊断领域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本文利用金纳米溶胶为增强基底,采用便携式近红外拉曼光谱系统,对89例胃癌患者及正常人血清样本进行了SERS光谱探测。结果表明,血清的特征峰主要归属于氨基酸,其次是核酸、糖类及脂类。相比于正常人血清SERS光谱,胃癌血清中归属于核酸的特征峰强度都较高,大部分归属于蛋白质的特征峰强度较低,与医学研究结论相符。说明SERS技术可以有效地反映胃癌患者和正常人血清的差异,为后期SERS技术快速诊断胃癌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杨永安  张德清  李伦  司民真 《激光生物学报》2019,28(2):188-192,I0002
本文以内壁吸附银纳米粒子的毛细玻璃管作为活性基底,以市售的乐果农药作为试验样品,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对菜籽油中乐果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在中性条件下只能检测乐果农药浓度到200 mg/kg,而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检测乐果农药浓度到0. 1 mg/kg,已接近食品中最大农药残留量0. 05 mg/kg的国家安全标准。试验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可以作为检测菜籽油中乐果农药残留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寻一种利用血清光谱检测诊断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方法,研究分析了10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与10例乳腺癌术后复查正常患者的血清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特征。首先从两组血清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特征峰的位移与峰强的变化上进行比较,发现其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脂类的有序性,糖质环境都发生了改变。然后基于Matlab,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上述两组患者血清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13个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区分两组患者的效果可以达到95%左右。  相似文献   

9.
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被逐渐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SERS波谱作为一种振动波谱,能够反应被测物质的内部信息,具有指纹识别特征;具备高灵敏度、高效能的特点,且能实现复合样本的同时测定;带标记的SERS技术能进一步提高SERS检测的特异性。目前SERS技术已被广泛用于体内外DNA、蛋白分子的检测,为生物分子的分析检测提供了一种崭新、高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鱼肉中磺胺类抗生素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探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银溶胶为表面增强拉曼活性基底,实现了鱼肉中磺胺类抗生素的痕量检测。采用微波加热法制备银溶胶,比较了两种提取剂(氨水、乙酸乙酯)对鱼肉中抗生素的提取及探测效果。实验发现,鱼肉中的物质对抗生素检测有较大干扰,乙酸乙酯作为提取剂的效果要明显好于氨水。以银溶胶为基底,乙酸乙酯作为提取剂对两种限制使用的磺胺类抗生素(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检测的最低浓度皆为1 ppm,检测限分别为0.16 ppm、0.59 ppm。结果表明,利用此方法,可以实现鱼肉中一定浓度抗生素的检测,为实现水产品中抗生素的检测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由H5N1流感病毒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在禽类之间广泛传播。当人类接触这些禽类时,可能会被感染并产生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且死亡率高达60%。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是H5N1病毒中和抗体的主要抗原,为了便于对病毒的HA突变进行研究,根据HA遗传基因的差异远近,所有的H5病毒株都被划分在20个分支内。对于H5N1病毒进化的研究在禽流感疫苗的研制、禽流感大流行的预防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现对禽流感、H5N1病毒特征、血凝素的结构功能、H5N1病毒的分支以及病毒进化的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2.
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HPAIV)随候鸟的迁徙活动及商业贸易活动现已蔓延至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2014-2015和2016-2019年H5N8亚型HPAIV已引发两波全球疫情,现正经历第三波疫情,导致家禽及野生鸟类...  相似文献   

13.
虎血清H5 亚型流感病毒抗体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查明我国圈养虎群中H5 亚型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应用血凝抑制(HI)方法检测了1998 ~ 2009 年间采集于哈尔滨、宜昌、桂林、唐山、上海和郑州等地的309 份虎血清样品的H5 亚型流感病毒抗体效价。结果发现1998 年4 月至2002 年4 月采集的20 份血清样品全部为H5 亚型流感病毒HI 抗体阴性。在2002 年7 月至2003
年6 月采样于上海、唐山、哈尔滨的34 只虎中,有31 只曾出现过高热、抽搐和肺炎症状,其中24 只虎的血清样品H5 亚型流感病毒HI 抗体呈阳性(抗体效价1∶ 10 ~ 1∶ 320),2 只无临床症状虎也为抗体阳性。对2004 年随机采集自哈尔滨的220 份血清样品调查发现抗体阳性率可达25.9% ,其中28 只有临床高热与肺炎病史的虎中有14 只抗体呈阳性(抗体效价1∶ 10 ~1∶ 80),其余无病史的192 只虎中有43 只抗体阳性。2009 年8 月采集的35 份血清中仅有3 份H5 阳性,抗体阳性率下降为8.6% 。上述结果表明H5 亚型流感病毒能够感染虎并对圈养虎的健康构成威胁,而且其公共卫生意义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从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感染的鸡胚尿囊液中提取病毒基因组RNA,采用RT-PCR方法克隆M1全长基因,将M1基因亚克隆至pET-28a(+)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M1,将该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经IPTG诱导表达。诱导产物经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重组蛋白M1获得大量表达,表达蛋白纯化后免疫Wistar大鼠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抗M1蛋白多克隆抗体可以识别大肠杆菌表达的M1蛋白和病毒感染细胞的病毒M1蛋白。构建M1基因真核重组质粒p3xFLAG-CMV-7.1-M1并转染Vero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抗M1蛋白多克隆抗体可以识别在Vero细胞中得到表达的M1蛋白,成功建立M1基因的真核表达系统。分析了病毒感染过程中M1蛋白的变化及其作为病毒复制指示分子的可能性。鼠源M1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M1基因真核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猪流感病毒的复制机理以及M1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In early 2013, a Bengal tiger (Panthera tigris) in a zoo died of respiratory distress. All specimens from the tiger were positive for HPAI H5N1, which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 PCR, including nose swab, throat swab, tracheal swab, heart, liver, spleen, lung, kidney, aquae pericardii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One stain of virus, A/Tiger/JS/1/2013, was isolated from the lung sample. Pathogenicity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isolate was able to replicate and cause death in mice.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HA and NA of A/Tiger/JS/1/2013 clustered with A/duck/Vietnam/OIE-2202/2012 (H5N1), which belongs to clade 2.3.2.1. Interestingly, the gene segment PB2 shared 98% homology with A/wild duck/Korea/CSM-28/20/2010 (H4N6), which suggested that A/Tiger/JS/1/2013 is a novel reassortant H5N1 subtype virus.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also confirmed that the tiger was infected by this new reassortant HPAI H5N1 virus. Overall,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Bengal tiger was infected by a novel reassortant H5N1, suggesting that the H5N1 virus can successfully cross species barriers from avian to mammal through reassortment.  相似文献   

16.
路伟  张秀华  王秀东  武华 《病毒学报》2010,26(5):396-401
2006年从辽宁省某猪场采集具有流感症状猪鼻拭子共30份,经9~11日龄SPF鸡胚分离,对分离株进行了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RT-PCR亚型鉴定,全基因序列比对和接种试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具有凝集0.5%鸡红细胞的活性,且与抗猪流感H1标准血清发生血凝抑制反应,RT-PCR分别扩增得到全基因8个片段,利用DNAStar生物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HA基因与GenBank登录的H1~H16中的H1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NA基因与N1~N9中的N1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故该LN株分离毒为猪流感H1N1亚型病毒。全基因序列中,除了M基因不是猪源的,其它基因片段均与国内H1N1亚型猪流感参照株高度同源,推测LN株可能是由类人和类禽谱系的流感病毒与古典猪谱系的流感病毒重排形成的;用该病毒接种试验动物可成功复制出猪流感典型症状。该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为我国进一步调查猪流感的流行规律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动物体内的遗传兼容性,为下一步研究H6亚型禽流感病毒重配和致病性变异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野鸭源A/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A/Mallard/SanJiang/275/2007以101EID50~106EID50的攻毒剂量经鼻内途径感染小鼠,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毒滴定和病理切片观察进行病毒学和组织学两方面检测对小鼠的致病性;同时,将此病毒与2009年A/H1N1流感病毒A/Changchun/01/2009(H1N1)混合感染豚鼠,分析两株病毒在哺乳动物体内的遗传兼容性。每天采集豚鼠鼻洗液并用噬斑纯化技术获得重配病毒,对获得的重配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结果 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能直接感染小鼠,但对小鼠不致死。106EID50的攻毒剂量可有效感染小鼠,攻毒后第5天,小鼠表现出被毛较粗乱、活动减少、体重下降、呼吸急促的临床症状,但至攻毒后第10天开始康复,而对照组(MOCK)小鼠在14 d的观察期内无明显临床症状。病毒滴定结果表明,该病毒主要在小鼠肺脏和鼻甲骨中复制,病毒滴度可达104.5EID50/mL。病理学观察发现感染小鼠肺泡壁增厚,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并伴有轻微出血;在A/H6N1和A/H1N1混合感染豚鼠的重配实验中,经过三轮噬斑纯化从豚鼠鼻洗液中分离到6株重配病毒,说明A/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与A/H1N1亚型流感病毒具有很好的遗传兼容性,能在豚鼠体内能发生重配。结论野鸭源A/H6N1亚型流感病毒无需适应就能够感染哺乳动物;该病毒与A/H1N1流感病毒具有很好的遗传兼容性,在哺乳动物体内能够发生基因重配,产生新的重配病毒,其公共卫生意义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Genetic analysis of three H1N2 viruses indicated that only HA genes of H1N2 viruses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A/Guangdong/6/91(H1N1) virus (PR8-like strain), while the other seven genes of them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H3N2 virus circulating in man in 1995. Therefore, it could be considered that the H1N2 viruses were derived from reassortment between PR8-like strain and H3N2 virus circulating in man in 1995. However, the genomes of H1N2 viruses were very similar to each other. So the H1N2 viruses isolated in 1998 were not derived from new reassortment between PR8-like strain and H3N2 virus circulating in man in 1998, but derived from the evolution of H1N2 virus found in 1995.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比较2011年分离培养的1株季节性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A/Shanghai/1167/2011(H1N1))与历年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基因,追溯该病毒的基因变异与来源,探讨该毒株的出现对流感防控工作的意义.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扩增病毒的HA和神经氨酸酶(NA)片段,并进行测序;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对获得的序列进行分析,绘制基因进化树;同时,通过血凝抑制试验检测2011年下半年健康人群中该流感病毒的抗体水平.结果显示,A/Shanghai/1167/2011(H1N1)的HA基因序列与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2008年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株A/Brisbane/59/2007(H1N1)最接近,同源性达99.2%,与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A/California/07/2009疫苗株同源性仅为72.4%.其HA基因裂解位点为PSIQSR↓GLF,尚未出现高致病性的分子特征.HA片段共编码557个氨基酸,有9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序列与2009年前WHO疫苗株A/NewCaledonia/20/1999(H1N1)、A/SolomonIslands/3/2006(H1N1)和/Brisbane/59/2007(H1N1)相比,分别有15、12和4处不同,这些差异分布在Sa、Sb、Ca1、Ca2、Cb 5个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差异分别有5、5和2处.该毒株在健康人群血清的抗体阳性率为34.33%,几何平均效价(GMT)为10.38.A/Shanghai/1167/2011(H1N1)是2011年出现在上海地区的一个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其抗原变异与既往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相比不大,但在以A(H1N1)pdm09为主要流行株的年份检测到散在发生的既往季节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毒株应当引起重视,其在人群中的抗体水平较低,易引起流行,需要提高对类流感人群中此种毒株的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20.
2013年在中国首次发生了H7N9亚型流感病毒感染人事件,已经证实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感染人类的新亚型流感病毒,以往这种病毒只在野生鸟类存在和传播。H7N9型禽流感病毒属于H7亚型中的一种,全球感染人的H7亚型病毒主要分为两大支系,即北美支系和欧亚支系,感染人的流感亚型也主要集中在H7N7,H7N3,H7N2等亚型上。为了清晰的了解H7亚型病毒的来龙去脉,本文重点讨论了A亚型流感病毒的宿主分布、H7亚型病毒感染禽类和人类的历史、H7亚型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