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性措施,关系卫生改革的成败。通过对近几年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不成功的诸多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收支两条线是关键,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
分级诊疗是医改核心目标,也是各地探索方向。通过文献及二次资料分析和专家咨询法,归纳出“控制顶端、强化承接、联合均衡、需方引导”的分级诊疗上海模式。该模式下,住院病人分流效果明显,而囿于三级医院动力和社区承接能力的不足,门诊病人下沉仍有较大空间。建议在坚持已有模式基础上,发展医院集团以增加三级医院下沉门诊病人动力,拓展社区药品可及性、推动医生多地点执业、发展互联网医疗以加强社区承接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合理利用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国家倡导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分级诊疗制度遭遇制度动力不足和实施效率低下等问题。基于新制度主义的理论观点,认为新制度的“合法性”危机、原有体制的路径依赖以及制度变革中的权力与利益博弈是产生分级诊疗制度化困境的原因。因此,我们应该创新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以政府与市场共同参与的分级诊疗实施网络,重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社区医疗机构的“守门人”制度,加快社会组织的功能实现,实现分级诊疗制度的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4.
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全民健保下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和完善现行分级诊疗制度以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文献分析,对比研究两岸不同卫生体制下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现状,结合专家访谈的形式明确台湾分级诊疗制度的特点。通过建立短期医疗网计划、成立社区医疗群、改革医保补偿机制、构筑医联体等方式优化分级诊疗制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医改的逐步深入,各省市都在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探索建立分级诊疗模式。文章介绍了山东省的分级诊疗现状,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不断完善分级诊疗机制,进一步推动医改进程。  相似文献   

6.
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效果和不同利益群体权益诉求,从公共政策评价的角度进行评价是关键。探索分级诊疗制度评价体系,在评价原则前提下,确定健康改善情况、效率、经济性、可及性和患者就医体验5个评价标准,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总结评价方法和识别评价客体,并提出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上海市分级诊疗政策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结合已有的筛选策略和研究基础,运用SAS等软件对上海市2015年和2016年的医院服务数据库进行筛选,分析对比可下沉量的差距。结果 在门诊下沉方面,2016年较2015年可下沉病人占比减少1.8%,尤其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门诊下沉量显著,降幅达16.5%;在康复和护理下沉方面,2016年较2015年可下沉病人占比分别减少0.5%和0.04%,可下沉床日数占比分别减少0.3%和0.9%。结论 上海市分级诊疗政策初见成效,但分流下沉工作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8.
为响应国家卫计委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的号召,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西安市雁塔区作为陕西省城市医院分级诊疗首个试点,探索组建了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核心的区域医疗联合体,并且将区域内各个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搭建起地方区域分级诊疗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区域卫生分级诊疗信息平台的建立,实现了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基本业务信息系统数据的交换和共享,解决了医疗机构、卫生管理机构“信息孤岛”问题,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全面带动了陕西省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分级诊疗已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制度体系,并作为重塑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我国分级诊疗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的梳理,总结分析了不同阶段分级诊疗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为分级诊疗制度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制度的分析视角和历史资料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医疗资源的结构性失衡、居民看病就医的“倒金字塔”现象突出等问题,国家和各省市均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导向和举措,目的在于引导秩序就医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新型的区域医疗卫生协同网络在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上有着明显优势,从上海浦东新区区域医疗中心联合区域内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业务紧密型的医疗卫生协同网的实践,围绕新农合按人头支付政策实施,探索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患者就医科学、合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