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电子病历系统对临床路径管理的影响。方法 入选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月—2014年6月进入临床路径管理的512例患者(包括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慢性鼻-鼻窦炎、2型糖尿病3个病种)作为观察对象,其中258例患者采用电子病历系统进行临床路径管理,254例患者采用纸质病历系统进行临床路径管理,比较两组病历质量、路径变异率、病种治疗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甲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乙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路径变异率为7.8%(20/258),显著低于对照组15.0%(38/2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个病种的治疗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3%(246/2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2%(196/2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子病历系统与临床路径管理结合有助于降低路径变异率,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剖宫产为例研究病种管理方式,探讨病种纳入标准。方法 采用统计学分析法,对不同指征剖宫产按照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进行分组,并对其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组不同指征剖宫产数据根据住院费用指标可分为3组,按照住院天数指标分类则可归纳为2组,并且经分析发现,影响不同指征剖宫产术住院总费用的因素主要为药费、住院天数。结论 可以依据医疗资源消耗的相似性制定病种纳入标准,扩大病种质量控制体系范围;此外,通过控制关键影响因素来加强病种质量管理,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宁夏银川市三级甲等医院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制的基本运行情况以及综合实施效果变化,为更好的实施总额预付制提供合理的建议。方法 对7家三甲医院2012年以及2013年的出院人次、次均费用、次均医保支付、非医保支付指标进行统计对比,运用秩和比法综合评价7家三甲医院总额预付制实施的效果。结果 2013年7家三甲医院一共透支了34.88%,2013年较2012年次均费用、次均医保支付、非医保支付比例均呈现增长趋势,次均医保支付增长幅度与次均费用增长幅度不成比例,而且次均医保支付增长均远远高于次均费用增长。宁夏人民医院和宁夏医科大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的RSR值小幅度增加,其余5家三甲医院的RSR值均降低。结论 7所三甲医院透支严重,医院承担很大超支的风险和压力,对医院的正常运营会有影响。总体来看,政策没有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总额预付制的综合运行效果不明显。增强医保中心对医院的管理,医院内部要实行“总额控制、结构调整”的管理,健全信息系统,加强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寻总额预付制度对于三级综合医院医保管理工作的影响,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采用访谈法、比较法等收集信息资料,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实施效果分析。结果 医院对管理策略的合理调整,有助于多种角度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临床医务人员在诊疗行为方面趋于规范化,不合理用药现象减少。结论 总额预付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医院医疗费用的控制,医保的管理意识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5.
??????? 目的 评价我国医疗费用规制策略效果,筛选优先干预策略。方法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医院费用的重要规制手段:医疗服务定价方式、药品流通体制、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重要性、可操作性、失效程度、干预迫切性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导致我国医疗费用控制效果不佳的首要原因在于药品流通体制的管制失效;现行医保支付方式对医疗费用的规制作用不强,这是导致快速上涨的医疗费用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控制的第二位原因。 结论 改善我国医疗费用规制效果的优先策略是进一步强化药品流通体制规制改革的推进力度;其次,亟待深化医保制度支付方式的费用控制机制探索,发挥医保制度作为第三方对医疗费用的重要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临床路径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制订临床路径,将实施临床路径前后病人的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健康知识评分、满意度进行比较并对出现的变异进行管理。结果 实施临床路径提高了医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加强了医患沟通,使患者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有所下降,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满意度有所提高。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临床执行过程中应注意对变异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帕累托法则在企业医院医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帕累托法则对医院关键成员进行管理,在重点培养科室管理群体和系统培训专长医疗群体的基础上,提升全院医疗整体实力。结果 在床位数逐年增加、床位使用率不断增长、工作量日益攀升以及医疗人员缺编较严重的情况下,医疗工作安全有序运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论 帕累托法则应用于基层医院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JL-DRGs在综合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2年和2013年运行JL-DRGs管理前后的全部出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开始全面运行JL-DRGs后平均住院日下降17.74%,均次费用下降13.49%,医保超支年度累计减少1 866万元,平均每月医保超支额度下降39.23%,医疗质量、效率均显著提升。结论 JL-DRGs在大型综合医院管理中应用效果好,可以积极促进医院提质升效并降低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手术医疗收费结构比例,找出医疗收费结构中的缺陷。方法 对639例手术医疗收费情况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不同类别手术费用间价格的差异性。结果 在手术及麻醉医疗消费中,药品、耗材的费用在医疗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大,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在费用中未合理体现。结论 医疗费用的合理管控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作为保障,医务人员劳动价值需要公平合理的体现在医疗费用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分析北京市单病种政策执行情况,为付费制度改革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对医院单病种运行指标分析,评价单病种运行现状;选择盈亏的典型病种对照临床路径,探究原因。结果 单病种政策有效降低了平均住院日、个人负担、次均费用,部分病种偏离率较高;病种盈亏与政策是否及时调整有关。结论 北京市执行单病种政策有效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但政策长期不调整使医院执行政策走形。建议政府部门通过扩大病种范围、设立定额标准调整规则、配套监管措施,提高医疗质量和控费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DRGs探讨死亡风险分级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方法。方法 以死亡风险分级方法评价医院整体医疗质量,进行科室间、专业间横向对比,并与总住院死亡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1)总死亡率2015年0.137%低于2014年0.236%,低风险死亡率2015年0.008%高于2014年0,高风险死亡率2015年3.341%高于2014年1.773%;(2)非手术科室A和手术科室A在两类科室中总死亡率都是最高的,其中非手术科室A在中高风险和高风险死亡率是最高的,而手术科室A仅在中高风险死亡率是最高的。非手术科室B出现1例低风险死亡患者;(3)MDCR专业组总死亡率为0.15%居第六位,低风险和中低风险死亡率分别为0.01%和0.24%,其他专业组这两个死亡率都为0。 结论 基于DRGs死亡风险分级是评价医院医疗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综合医院单病种过程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属公立综合医院6个单病种的医疗规范性、治疗有效性、住院天数与医疗费用以及有关影响因素。 方法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单病种控制和临床路径要求,对浦东新区7所区属公立综合医院的肺炎、急性心梗死、心力衰竭、2型糖尿病、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计划性剖宫产等6个病种进行病案评价。 结果 (1)6个单病种的医疗规范率总体为40.94%,治疗有效率(治愈或好转率)总体为96.84%。(2)平均住院日为2型糖尿病最长,急性阑尾炎最短;医疗费用最高为急性心梗,最低为急性阑尾炎;此外,遵循单病种质量控制或临床路径要求可降低部分疾病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 结论 浦东新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应进一步加强病种质量控制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4.
?????? 目的 通过对高额住院费用病例的费用构成及基本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探询高额费用发生的主要原因,为控制成本、遏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1年单个病人1次住院费用10万元以上的病例297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97例高额住院费用病例主要以损伤类疾病为主;药品、材料构成主要费用;不同住院天数对医疗费用具有明显影响。结论 对常见高额住院费用病例实施重点监控,控制药品、高值耗材及高新技术准入,缩短平均住院日是控制高额医疗费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某省老年人口卫生服务需求、利用、就医流向及费用负担等卫生服务指标进行测算,了解现行医保制度的实施效果。方法 通过抽取某省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的老年人群数据,对社会人口学特征、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医疗卫生费用负担及住院流向等指标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 不同医保制度下,老年人口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存在差异性,且在住院就医服务的选择上尚未形成合理格局,卫生费用负担较重。结论 某省现行医保制度对老年人口的经济保护力度仍有待提高,应调整医保制度卫生福利包的覆盖范围并提高补偿水平,通过政策倾斜构建合理就医格局,进而减轻老年人口的疾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原有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采用典型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筛选初始指标,通过知情人访谈法确定质量评价框架,运用德尔菲法并借鉴平衡积分卡的原理和思想优化并确定指标及权重系数。结果 确定了以医疗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为基本结构的三级综合性医院质量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维度、8个二级维度、24个三级维度指标体系及其相应权重。结论 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关注医院质量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环节,能够满足上海市三级综合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北京市疾病诊断相关组试点医院盈亏的主要因素。方法 以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2011年12月—2016年6月北京某三甲医院28 995例试点北京疾病诊断相关组的出院病历首页信息和医疗保险费用信息,以医院是否盈亏为因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试点北京疾病诊断相关组的医院是否盈亏与住院天数、医用耗材费、试点年份以及试点疾病诊断相关组呈负相关,与年龄和性别呈正相关。结论 北京疾病诊断相关组试点医院是否盈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住院日、医用耗材费、试点年份以及试点疾病诊断相关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视角界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范围。方法 以广东省A市为例,根据该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的微观数据,统计分析了该市的常见病、多发病,并对该市128个医疗机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分别确定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4个病种、乡镇卫生院101个病种、社区卫生服务站38个病种和村卫生室34个病种作为四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范围。结论 应依据四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范围从诊疗项目、药品目录、基层首诊制等方面进行政策调整与完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病例分型理论,建立病种难易度评估模型,并将病例分型结果作为医疗服务绩效评价的客观依据。方法 对历史病案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影响病种难易度的关键指标及权重,构建病例分型判别公式。结果 建立基于信息平台的病例分型的管理模型。结论 利用病例分型管理,能够客观地评价医疗诊疗水平,促进医院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