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2.
台湾海峡晚更新世人类肱骨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自台湾海峡海底的人类右肱骨石化程度高; 个体大而粗壮 ,三角肌粗隆发育 ,骨干上下两半段不在同一纵轴上 ,形成 6 5°的夹角 ,这些显示不同于新石器时代和现代人的原始性状 ,其演化水平和日本的港川人及欧洲的克罗马农人相当。与人化石一同捞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古菱齿象、野马、最后鬣狗、达氏四不像鹿等 ,表明其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3.
甘肃榆中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甘肃榆中上苦水大沟发现的几种哺乳动物化石:Microtusgregalis,Ochotonasp.,Felistigris,Equusprzewalskii,Coelodontaantiquitatis,Cervus(Sika)sp.,Antilopinaegen.indet.,Ovisnahoor,Bovinaegen.indet..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应为晚更新世中晚期。这是甘肃中部地区新发现的一个层位确切、化石门类较多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 相似文献
4.
5.
吉林扶余披毛犀骨架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出土于吉林扶余镇小窑屯砂层中的披毛犀 (Coelodonta antiquitatis Blumenbach)骨架。基本完整的骨架在吉林是首次发现,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化石时代, 为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6.
现代人的起源和尼安德特人的命运一直是近年进化研究中所争论的问题。由于没有足够的 1 0 0 0 0 0— 30 0 0 0 0年前的非洲人类化石证据的和准确的年代数据 ,这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障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区的蒂姆·怀特 (TIMD WHITE)等发表于 2 0 0 3年英国《自然》杂志 42 3卷上的文章———埃塞俄比亚阿瓦什 (Awash)中部的更新世智人化石 (BOU VP 1 6 1 ,2 ,5———包括一个未成年头骨和两个成年头骨及一些骨骼碎片 ) ,为智人的出现地域、时间、环境提供重要的证据。这些化石发现于埃塞俄比亚阿瓦什中部赫托 (Herto)小… 相似文献
7.
2014~2015年在江西萍乡上栗县长平乡发现的杨家湾哺乳动物化石点,是江西省为数不多的更新世化石点中出土化石最为丰富多样的:目前已在杨家湾1号洞发现数千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初步鉴定出40个属种;在化石数量上,野猪占绝对优势,其它常见种类还有鹿类、豪猪、黑熊、小型食肉类、鬣羚、水牛、犀牛及猴类等,而长鼻类及貘相对较少;在本地区同时代化石点中,猴类化石最丰富,食肉类属种也更多样。灭绝种类有巴氏大熊猫、最后斑鬣狗、德氏狸、剑齿象及巨貘等。从动物群组合来看,杨家湾1号洞与湖南道县福岩洞古人类化石点最为相似,其时代也应当属于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8.
贵州盘县大洞更新世灵长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贵州盘县大洞中-晚更新世洞穴堆积中的猴类化石,数量不多,被归入短尾猴(Macacaarctoides),熊猴(M.cf.assamensis)和疣猴亚科(Colobinae)本研究为南方洞穴堆积单个灵长类牙齿的鉴定积累一些资料,同时也扩大了贵州省猴类化石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记了在四川省炉霍县虾拉沱附近鲜水河左岸发现的十三种哺乳动物化石.根据动物群的性质和 C~(14) 年代的测定,初步确定含化石层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最晚期.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首次描述山东东营凹陷晚更新世海侵层中的沟鞭藻类化石12种含1亚种1比较种和1新种(Dissiliodinium tuberculatum sp.nov.),归属于6属3科;简要介绍了沟鞭藻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牙齿崩裂与古人类及古代人群食物质地、获取与制作食物方式、某些行为活动、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然而,迄今对人类牙齿崩裂的关注程度及开展的研究还不多,尤其缺乏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崩裂出现率和表现特点方面的数据。本文对发现于贵州兴义猫猫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釉质崩裂痕迹大小、出现率、表现特点进行了观测分析。研究发现,附连在3件猫猫洞人类下颌骨上的牙齿具有明显的釉质崩裂现象,出现率与生活环境恶劣的狩猎-采集人群接近。值得注意的是猫猫洞人类牙齿釉质崩裂出现在几乎所有臼齿的咬合面边缘。作者认为出现在猫猫洞人类臼齿的釉质崩裂是由于强力咀嚼和研磨坚硬食物所致,推测当时人类的食物粗糙,坚硬,富含颗粒(如坚果、种子等)。在猫猫洞下颌骨上观察到的波及几乎全部牙齿的牙周病也为猫猫洞人类严酷生活环境和粗糙食物的推测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此外,几乎所有具有釉质崩裂的臼齿都呈现大小不等的多发性的釉质崩裂痕迹的表现特点提示猫猫洞人类长时间大量食用这种粗糙、坚硬食物。 相似文献
13.
《Current biology : CB》2022,32(14):3095-3109.e5
14.
河南许昌灵井遗址的晚更新世鹿科化石新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在近几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1个鹿科化石新亚种: 灵井山西轴鹿新亚种(Axis shansius lingjingensis sub sp.nov.)和1个属、种未定的潜在新种。前者角冠的主枝呈琴弓状, 并有一定程度的螺旋状, 目前是轴鹿属在晚更新世的唯一代表;后者的角冠在角环上方同一位置向不同的方向伸出3个分枝, 与鹿亚科其他成员的角冠在角环上方只有主枝和眉枝(或第一枝)的情况完全不同,而介于晚中新世的皇冠鹿(Stephanocemas)和中、晚更新世的大角鹿(Megaloceros)之间。 相似文献
16.
系统记述了在2007年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马山洞出土的奇蹄目和偶蹄目化石: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马鹿(Cervus(E.)elaphus)、普氏原羚(Proca praprzewalskii)、恰克图转角羚羊(Spirocerus kiakhtensis)、裴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peii)和岩羊未定种(Pseudois sp.)。并对马山洞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年代进行了探讨, 指出马山洞动物群含有的北方种类较多, 与北方区的很多动物群可以比较, 属于典型的北方区动物群。其生态环境为以山地原草地为主, 镶嵌有零散的森林, 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温度似低于现在。马山洞动物群中绝灭种类不多, 主要为晚更新世的类型, 在组成上与古龙山、小孤山和阎家岗这3地的动物群最相似, 其时代似应为晚更新世中晚期, 其绝对年龄估计在5ka左右。 相似文献
17.
An explosion set off in a limestone quarry located in the surroundings of Rapino (Chieti, central Italy), in the National Park of the Maiella Massif, exposed a small cave containing a Late Pleistocene fauna and Mousterian tools. Amongst the specimens is a fairly well preserved dorsal portion of a left mandibular corpus with associated M1 and M2 attributable to Macaca. The Grotta degli Orsi Volanti specimen is the very first macaque ever found in Abruzzo, but it also is one of the most recent, and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most known from Italy.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记述了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马山洞发现的食肉类化石。堆积物的上部主要为颗粒细小的砂质黏土, 而下部主要为直径较大的角砾。2007年出土的食肉目化石有: 似浣熊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赤狐(Vulpes vulpes)、狗獾(Meles meles)、黄鼬(Mustela sibirica)、中华猫(Felis chinensis)和疑似虎(Panthera tigris)?。其中前5个种在形态上与现生种类非常接近; 而最后一个种除与现生虎比较接近外, 与现生狮子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9.
Keteleeria is a small genus of Pinaceae now mainly restricted to eastern Asia. Although this genus has been documented with a wide distribution in the geologic record of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Asia, its history in low‐latitude areas (including South China) has remained obscure. In this paper, a fossil wood of Keteleeria sp. is described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29–27 ka BP) of the Maoming Basin, South China. This wood is the most ancient megafossil evidence of Keteleeria within the modern distribution area of this genus. The fossil records of Keteleeria suggests that this thermophyllous genus migrated into South China by the Middle Pleistocene escaping from glacial cooling and became widespread over this region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beginning from the interglacial stage preced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The analysis of growth rings in the fossil wood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modern Keteleeria davidiana (Bertrand) Beissner indicates that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of Maoming Basin (29–27 ka BP) there was a humid climate with less pronounced seasonality of precipitation than that seen in the subtropical monsoonal climate of modern northeastern Vietnam. Apparently, the Maoming Basin was influenced by interglacial regime with summer–monsoon circulation. The previously proposed metho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conifers based on growth ring anatomy, is not reliable because of the wide variance and ambiguity in its resul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