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嗜眼属Philophthalmus Loss,1899吸虫,见诸文献报导者共计22种,其中包括2个未定种。除两种由人眼检得外,其余皆寄生于鸟类的眼结膜囊内。寄生鸟类的20种嗜眼吸虫中,有7种寄生于家禽,但以家鸡和家鸭的纪录较多。至于家鹅则只有Busa,V.  相似文献   

2.
福建环肠科吸虫种类及鸭嗜气管吸虫的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前言 环肠科(Cyclocoelidae Kossack,1911)吸虫是禽类呼吸器官的寄生虫。家鸭常因鸭嗜气管吸虫Tracheophilus cymbius(Dies.,1850)Skrjabin,1913(通常称鸭气管环肠吸虫)寄生而致营养不良、消瘦、甚至因虫体阻塞呼吸道发生窒息死亡,给家禽养殖带来一定的损害。本类吸虫虽然是一个不大的吸虫类群,但由于成虫生殖腺的形态、排列位置的变异幅度比较大,因此在属、种的名称上比较混乱,如鸭嗜气管吸虫虫种问题也长期未能肯定(Yamaguti,1971等)。本类吸虫的生活史虽曾经一些蠕虫学者的研究,但各期形态的观  相似文献   

3.
1983年在酉阳、秀山、黔江一带调查解剖了一批家鸭、家鹅。从鼻腔中采得大量环肠科吸虫,经查对鉴定,其中有一种是环肠科Cyclocoelidae噬眼属Ophthalmophagus的鼻居噬眼吸虫O.nasicola。现据四枚虫体整装染色标本测量结果报告于后。度量单位:毫米。标本保存于四川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寄生虫标本室。虫体扁平叶状,前端稍尖,后端钝圆。新鲜标本暗红色,肠支黑褐色,经10%甲醛固定后虫体呈灰白色,内部器官清晰可见。体长17.5~22.95,最大宽度(体中后部)5.92~7.51,无吸盘,口孔圆形,位于顶端。具前咽,咽近圆形,发育良好,大小为0.52~0.68×0.47~0.6…  相似文献   

4.
我国华北、华东地区家禽寄生吸虫和线虫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1956—1962年间,作者在华北和华东地区的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南京、扬州、合肥和上海等地,检查了鸡863只、鸭1091只和鹅73只。从所获标本的鉴定结果,共找到寄生蠕虫34种(不包括絛虫),分隶于14科20属。其中包括1个吸虫新种、2种吸虫和6种线虫的国内新记录及4个新宿主。 2.在34种寄生蠕虫中,吸虫占2/3,线虫仅占1/3。这可能与禽类的生活习性及吸虫的发育有较密切的关系。 3.同种蠕虫对家禽的危害,以吸虫来说,鸭、鹅高于鸡;以线虫来说,则鸡高于鸭鹅。 4.在华北、华东地区的家禽寄生蠕虫,以卷棘口吸虫、鸡异刺线虫和鸡蛔虫为优势种类。 5.在南京家鸭小肠内发现一新种吸虫,定名为家鸭拟鴞形吸虫Pseudostrigea anatis,sp.nov.,其主要特征为:体形大,长3.90—4.62毫米;虫体前后两部之比为2:3;卵巢类圆形;睾丸横椭圆形;卵黄腺掩盖了生殖器官;子宫中卵子的数目多,54—91个。此外,新种与其他类似种类作了比较与讨论。 6.文中除对新种作了详细的描述、讨论和附图外,并对各旧种与其他作者的记载不同的地方,加以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寄生于北京地区的家鸭、家鸡与家鹅体内的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 Dietz,1909)吸虫共获得12种,隶属于2亚科:1.棘口亚科(Echinostomatinae Odhner,1910)计有2属:(1)棘口属(Echinostoma Rudolphi,1809)有8种,其中2种为国内新纪录与1种未定名种。(2)棘绿属(Echinopharyphium Dietz,1909)有3种,其中1种新种与1种未定名种。2.低颈亚科(Hypoderaeina Skrjabin et Baschkirova,1956)只有1属1种。 卷棘口吸虫与似锥低颈吸虫的感染率最高,感染强度也较大(接睾棘口吸虫最大)。 宿主以家鸭体内的吸虫种类为多,计有11种,家鸡与家鹅体内仅获得2—3种,寄生部位棘口亚科以大肠为主,而低颈亚科以小肠为多。 感染率一般较昆明与福建为低。 文中附有鸭、鸡与鹅三种家禽的棘口吸虫属与棘缘吸虫属的检索表以及名录和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6.
范尼道佛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毛蚴、胞蚴、尾蚴、囊蚴和成虫5个阶段。它的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壳菜,第二中间宿主为多种小型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终末宿主是鳜。文中对这种吸虫的胞蚴、尾蚴、囊蚴和成虫的形态特征以及尾蚴的行为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在用人工方法成功地将尾蚴感染青后,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囊蚴在鱼体内的形态变化和器官发育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7.
斯氏狸殖吸虫神经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华  包怀恩 《动物学报》1993,39(1):109-110
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 skrj abini Chen,1963)是人兽共患寄生虫之一,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研究斯氏狸殖吸虫的神经结构,既可了解该吸虫的生理、生化及杀虫药物作用机制,又可为研究其它吸虫的神经解剖学提供借鉴。为此,我们应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定位技术对斯氏狸殖吸虫的神经系统进行了研究。 斯氏狸殖吸虫经无菌生理盐水37℃培养24小时,用4℃ 10%福尔马林蔗糖液固定1—2小时,自来  相似文献   

8.
卵形半肠吸虫的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唐仲璋  唐崇惕 《动物学报》1992,38(3):272-277
  相似文献   

9.
长劳管吸虫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50年我们中之一(Tang,1950)在福州调查鸟类寄生虫从树雀(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Stejnger)的直肠两侧的盲囊中找到了一种吸虫定名为长劳管吸虫(Cortrema torti Tang,1950)。在详细观察它的形态构造之后,认为它和分布在欧洲和美洲的家雀(Passer d.domesticus(Linne))肛门周围的上皮囊内寄生的豆形肛瘤吸虫(Collyriclum faba Bremser,1831)甚为相似。由于后者当时是被列入隐孔科(Troglotrematidae)因而长劳管  相似文献   

10.
鳗鲡独孤吸虫种群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鳝感染独孤吸虫是一个随机过程。其感染率为23.5%,感染强度为3.1,32cm以下的黄鳝示检出鳗鲡独孤吸虫,32cm以上的黄鳝的感染率随宿主的体长增长而增大,但期感染强度无甚差异。鳗鲡独孤吸虫种群主要由体长2 ̄6mm的虫体组成,在宿主种群中为聚集分布。鳗鲡独孤吸虫的寄生不引起宿主肥满度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前睾吸虫亚科的研究(吸虫纲:半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半尾科前睾亚科吸虫的发现、变迁和研究历史。在半尾科中仅有该亚科的虫种是睾丸均在腹吸盘之前,并依两性管和受精囊的有无等特征分为前睾属和拟前睾属两属。文内还叙述了一个新种,天津前睾吸虫Prosorchis tianjinensis sp. nov. 并讨论了新种与前黄前睾吸虫、西沙前睾吸虫两近似种的区别。本亚科原来虫种均系海产鱼寄生虫,惟我们这个新种发现于淡水鱼黄鳝,扩大了该类吸虫宿主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2.
曹小明  汪涤邦 《动物学报》1991,37(2):168-176
本文首次报道野牛平腹吸虫的生活史,证实尖口圆扁螺和半球多脉隔扁螺为湖南长沙地区本虫的中间宿主。虫卵在适宜温度25—31℃水pH5.5—6条件下经32—13天孵出毛蚴,室温27.07±4.19℃时,毛蚴侵入扁卷螺后30天开始自螺体逸出尾蚴,囊蚴被乳牛和山羊吞食后分别需98和86天发育成熟排卵。文中描述了本虫各期形态构造和某些生物学特性,最后提出本地区牛羊的感染季节主要是在7—10月间,建议冬春两季给予药物驱虫。  相似文献   

13.
十五种叶形吸虫的数值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英  郎所 《动物学报》1992,38(1):17-22
本文对中国15种叶形吸虫成虫的12项成虫形态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运用8种不同的聚类方法所得到的谱系分枝图基本一致,即15种叶形吸虫明显地可分为两大亚群,它们分别与Phyllodistomum和Catoptroides亚属相对应。主成分分析所得到的坐标定位图则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并且显示了在叶形属吸虫中,成虫体形因素、卵黄腺类型及生殖腺相互位置等特征是该属吸虫的主要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进行渤海鱼类吸虫的调查中,通过整理有关文献,对海鱼吸虫区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近海和大洋的渔业为世界各国所关注。经济鱼类资源的保护,天敌的清除,与寄生虫有很大的关系,与海涂养殖尤为密切。近年来,英国、日本、苏联、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巴西等国都在进行海洋鱼类寄生虫的搜集和研究。Yamaguti在《脊椎动物复殖吸虫分类纲要》一书中共记述吸虫141科,其中鱼类吸虫72科(海鱼吸虫59科),两栖类吸虫19科,爬行类吸虫42科,鸟类吸虫38科,哺乳类吸虫41科(寄生于不同宿主的吸虫各科有交混观象)。自1971年以来的《动物学记录》记载,又新建12…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在我国首次发现的隶属于微茎科、马蹄亚科中的结实卵腺吸虫(新属新种)及腺顶突吸虫二个虫种。这些材料的处理方法及量度单位同作者前文(动物分类学报,4卷1期,18—22页)。有关标本全部保存于中山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研究了黑斑蛙双睾吸虫的生活史。实验证明这种单殖吸虫的生活史具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即直接外生周期和直接内生周期。前一种发育途径为一般多盘吸虫所共有,后一种发育途径仅在少数多盘吸虫中存在。这两种发育途径的交替存在与其两栖动物宿主生态学有关,并且可能反映了这类多盘吸虫的一种种群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7.
面状前吻吸虫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升发 《动物学报》1994,40(3):231-240
本文报告面状前吻吸虫的全程生活史。首次发现其第一中间宿主-寻氏肌蛤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确认其胞蚴只有一代,尾蚴和囊蚴都有不同程度的现象,同时还指出后蚴的发育与水温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闽江叶形吸虫新种的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寄生在闽江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膀胱及输尿管中的闽江叶形吸虫新种Phyllo-distomum mingensis sp.nov.。本新种以其成虫的虫卵大小、睾丸卵巢形态、不具劳氏管及后蚴的焰细胞排列公式等特征不同于现有的已知种。本新种的生活史经阐明,其第一中间宿主是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第二中间宿主是河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与M.aspergillus。本文尚对叶形属吸虫各发育结构等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唐嘉玉  李敏敏 《动物学报》1996,42(3):225-230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中华双腔吸虫的精子发生,并与其它复殖吸虫进行比较,提出了复殖吸虫精子发生的一般过程,结果显示它与大多数复殖吸虫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相似,原始的精原细胞经过次有丝分裂,两次减数分裂成为精细胞,它经过分化,形态变化后成为成熟精子,精子形成共分为六个阶段。其中形成共分为六个阶段,其中有以下首次报道的特征,(1)中央胞持区的生长速度在开始时比鞭毛裂快;(2)在鞭毛与中央胞质区融合前,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