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龙鱼化石的鳞片和骨骼碎片在过去时有报道,但鉴定并非十分可靠,因为在骨舌鱼科鱼类中这些鳞片和骨骼十分相似.首次记述了保存完美的金龙鱼化石,标本产于湖南湘乡下湾铺组和湖北松滋洋溪组,确立为骨舌鱼科金龙鱼属一新种:中华金龙鱼Scleropages sinensis sp.nov..新种与现生金龙鱼(Scleropages)在头部骨骼、尾骨骼、各鳍的形状和位置以及具有网状鳞片等方面极为相似,因而归入该属.然而,新种在以下特征上不同于金龙鱼的现生种:鼻骨无纹饰,鼻骨上的感觉管显露于沟内,感觉管联合不经过顶骨,翼耳骨侧向加厚,眶前骨上的感觉孔大,眼眶后的眶下骨不完全覆盖前鳃盖骨上支,其宽高比例为0.75而非现生种的1-1.2,前鳃盖骨后下角变尖,鳃盖骨后下缘凹形、下端变尖,匙骨背突长大,脊椎46-48,椎体横突短小,胸鳍十分长大,上下两端的尾鳍条和内部鳍条等长.亚洲的现生种发现于各种河流和小溪中,比较喜欢水草茂盛的静水环境,一般游弋于表层水中,以鱼虾、昆虫等为食,新种中华金龙鱼也应该有相似的生长环境和食性.新种似具有性二形性,雄鱼体形略纤细,头部略大,口裂更深.中华金龙鱼化石的发现,说明金龙鱼属(Scleropages)和骨舌鱼属(Osteoglossum)在早始新世以前就已经分化,这对解释骨舌鱼类的跨洋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龙鱼化石的鳞片和骨骼碎片在过去时有报道,但鉴定并非十分可靠,因为在骨舌鱼科鱼类中这些鳞片和骨骼十分相似。首次记述了保存完美的金龙鱼化石,标本产于湖南湘乡下湾铺组和湖北松滋洋溪组,确立为骨舌鱼科金龙鱼属一新种:中华金龙鱼Scleropages sinensis sp.nov.。新种与现生金龙鱼(Scleropages)在头部骨骼、尾骨骼、各鳍的形状和位置以及具有网状鳞片等方面极为相似,因而归入该属。然而,新种在以下特征上不同于金龙鱼的现生种:鼻骨无纹饰,鼻骨上的感觉管显露于沟内,感觉管联合不经过顶骨,翼耳骨侧向加厚,眶前骨上的感觉孔大,眼眶后的眶下骨不完全覆盖前鳃盖骨上支,其宽高比例为0.75而非现生种的1–1.2,前鳃盖骨后下角变尖,鳃盖骨后下缘凹形、下端变尖,匙骨背突长大,脊椎46–48,椎体横突短小,胸鳍十分长大,上下两端的尾鳍条和内部鳍条等长。亚洲的现生种发现于各种河流和小溪中,比较喜欢水草茂盛的静水环境,一般游弋于表层水中,以鱼虾、昆虫等为食,新种中华金龙鱼也应该有相似的生长环境和食性。新种似具有性二形性,雄鱼体形略纤细,头部略大,口裂更深。中华金龙鱼化石的发现,说明金龙鱼属(Scleropages)和骨舌鱼属(Osteoglossum)在早始新世以前就已经分化,这对解释骨舌鱼类的跨洋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化石》2017,(3)
<正>金龙鱼是一种名贵的观赏鱼类,属于骨舌鱼超目骨舌鱼目骨舌鱼科。骨舌鱼类是真骨鱼中较古老的类群,现生骨舌鱼类除北美的舌齿鱼(Hiodon)以外,均分布于南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的淡水水域中,如南美的巨骨舌鱼(Arapaima)和骨舌鱼(银龙鱼,Osteoglossum),澳洲和东南亚的金龙鱼(Scleropages),非洲的异耳鱼(Heterotis)。化石骨舌鱼类基本上发现于除南极以外的世界各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1月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江永研究员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Mark Wilson教授报道了在我国首次发现的骨舌鱼科金龙鱼属一新种:中华金龙鱼。同时,中华金龙鱼的生态复原图作为当期的封面故事予以展示。发现于湖南湘乡的中华金龙鱼化石,是骨舌鱼科金龙鱼属的一个新种,生活时代为早始新世,距今5000万年。化石标本保存得非常完好,既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了在四川芦山县发现的骨舌鱼科—新属、种——芦山中华骨舌鱼 (Sinoglossus lushanensis, gen. et sp. nov.).在对其形态特征作较详细描述的基础上,认为它与 Osteoglossum、Scleropages 两属较接近;同时还对骨舌鱼类的起源地、中华骨舌鱼的地质时代及其生存环境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弓鳍鱼亚科一新种:Cyclurus orientalis(东方圆尾鱼),标本采集于中国湖南省湘乡市下湾铺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下湾铺组。化石因具有以下特征而被归入弓鳍鱼亚科(Ami-inae):尾前椎为双椎型;除第一尾椎和第一尾下骨外,其余尾椎和尾下骨均一对一愈合;无膜质尾骨;背鳍长。因其第一冠状骨上的牙齿顶端圆钝,而被归入Cyclurus属。本新种与Cy-clurus属中其他种的区别在于:背鳍鳍条较少;身体短而高;脊椎和椎体较少。在始新世淡水鱼类的跨太平洋分布达到鼎盛时,由于弓鳍鱼亚科并非仅分布于太平洋两岸的类群,因此不能作为跨太平洋分布的指示类群。弓鳍鱼亚科在北半球的分布范围更广,与某些其他淡水鱼类群例如狗鱼科(Esocidae)和骨舌鱼科(Osteoglossidae)相似,这种现象只能用有别于形成跨太平洋分布的地质背景来解释。  相似文献   

7.
山东山旺中中新世鲤科化石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本文记述了山旺中中新世鲤科鱼类6属9种,其中5属6种为新发现;还记述了河南始新世一新属种;订正了Barbus linchiiensis, Barbus scotti, Pseudorasbora, macrocephala和Leuciscus miocenicus的系统位置。本文认为鲤类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始新世,此后鱼类区系曾发生过较大的演替。前人订为现生属的始新世、中新世鲤类化石绝大部分应为已绝灭的化石属。  相似文献   

8.
三水盆地古近系介形类化石主要来自全取芯钻井剖面.据170口钻井3 855个样品统计,发现介形类17属49种,本文描述其中16属47种,包括2个新种.三水盆地古近纪的介形类动物群以Sinocypris,Cyprois,Limno-cythere三属分布最广、最常见,故称Sinocypris-Cyprois-Limnocythere动物群,简称Sinocypris动物群.根据介形类化石纵向分布和富集规律,选择最常见主要属种的鼎盛时期建立5个化石带(顶峰带),自下而上为:Ⅰ.Cyprisconcina带;Ⅱ.Sinocypris pulchra带;Ⅲ.Cyprois reniformis带;Ⅳ.Sinocypris reticulata带;Ⅴ.Limnocythere ir-recularis带.本文把古新统(E1)/始新统(E2)界线放在Ⅲ/Ⅳ带之间,认为Ⅰ-Ⅲ带的莘庄村组、饰心组、宝月组的时代为古新世,分别为早、中、晚期,Ⅳ、Ⅴ两带的华涌组的时代为早始新世.  相似文献   

9.
描述衡阳盆地东北部岭茶地区介形类化石9属23种。岭茶地区古近纪介形类动物群以Cypris和Li mnocythere两属最繁盛,可划分为两个化石组合:栗木坪组为Cypris henanensis-Cyprois reniformis-Li mno-cythere honggangensis组合,岭茶组为Li mnocythereirregularis-Cypris favosa-Ilyocypris gaoyouensis组合。岭茶地区栗木坪组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宝月组的介形类动物群相同,岭茶组与华涌组的介形类面貌也基本相同,因此栗木坪组和岭茶组的时代应属晚古新世和早始新世,这与栗木坪组和岭茶组中哺乳动物、古地磁和碳氧同位素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描述衡阳盆地东北部岭茶地区介形类化石9属23种。岭茶地区古近纪介形类动物群以Cypris和Li mnocythere两属最繁盛,可划分为两个化石组合:栗木坪组为Cypris henanensis-Cyprois reniformis-Li mno-cythere honggangensis组合,岭茶组为Li mnocythereirregularis-Cypris favosa-Ilyocypris gaoyouensis组合。岭茶地区栗木坪组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宝月组的介形类动物群相同,岭茶组与华涌组的介形类面貌也基本相同,因此栗木坪组和岭茶组的时代应属晚古新世和早始新世,这与栗木坪组和岭茶组中哺乳动物、古地磁和碳氧同位素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吉林省中始新世桦甸组的两种端生齿鬣蜥类化石突显出端生齿类(Acrodonta)在第三纪早期的分化。第一种化石的特征为具有多个(6个)前侧生齿位及单尖且侧扁的颊齿。其牙齿与牙齿缺失附尖的主要端生齿类(如鬣蜥亚科Agaminae的海蜥属Hydrosaurus)无特别相似之处,其亲缘关系也并不清楚。第二种的牙齿与很多现生有三尖齿的鬣蜥类(即蜡皮蜥属Leiolepis和飞蜥亚科Draconinae)以及化石响蜥属的许多种相似;一个骨骼特征显示其可能与包括鬣蜥亚科、海蜥属、飞蜥亚科和须鬣蜥亚科(Amphibolurinae)的支系有关,但尚需更多更完整的标本以做结论。与现生鬣蜥类的比较研究表明,与响蜥属牙齿相似的三尖型齿很可能是蜡皮蜥属及飞蜥亚科中大约200个现生种的典型特征。相对于这些支系,响蜥属的鉴定特征并不充分。由于端生齿类的分化被认为始于新生代早期,因而东亚的化石材料很可能有助于阐明这一支系的演化历史,尤其是结合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方法。然而仅基于破碎颌骨材料的新分类单元名称的成倍增加并不能使我们更接近这一目标,尽力采集标本并研究可对比的现生骨骼材料应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2.
四川资中侏罗纪一新的半椎鱼类及其生物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的棘背天府鱼(新属新种)发现于四川资中沙溪庙组.它只有大的顶骨、少的次眶骨及无饰缘棘鳞等特征,与新鳞齿鱼(Neolepidotes)相似;另外具有很发达的棘状背嵴鳞、少的次眶骨及鳞片无杵臼式关节等特征,与半椎鱼(Semionotus)很相似.天府鱼以其长大的顶骨、较居后的颌关节、较短的眶前距、很发达的棘状背嵴鳞及无饰缘棘鳞等特征,有别于半椎鱼科中所有已知属.根据天府鱼和过去记述的鱼化石,仍认为含鱼层的时代可能为中佚罗世.  相似文献   

13.
一小的甲龙,作为甲龙科(Ankylosauridae)中一新属新种,明星天池龙(Tianchisaurus nedegoapeferima gen. et sp. nov.)被记述。化石是1974年,新疆大学地质地理系的师生在新疆阜康县三工河地区作野外实习时采得,其产地的地层层位经新疆石油管理局东疆石油指挥部彭希龄核对为中侏罗世头顿河组。化石包括破的头骨碎片,五个颈椎,六个背椎,一个完整荐部(由七个椎体组成),三个尾椎,和许多膜质的甲胄,甲板,以及一些四肢骨。标本编号:V.10614,新属新种的特征是:一个小的,原始的,体长约三米的甲龙;头骨较高,有小的膜质的甲片复盖;下颚高,外侧无甲片复盖,有纵的饰纹,环椎与枢椎不愈合;颈椎椎体短,双凹型;背椎椎体较长,双平型,横突与背肋不愈合;荐部由七个愈合脊椎组成:前两个是背椎,形成一个荐前棒(presacral rod),最后的一个是尾椎,四个荐椎的椎体是整个椎柱中最大的,荐椎的神经棘愈合,形成一个纵的板状脊,远端的尾椎愈合形成小的,扁的尾锤。股骨直,骨干上有饰纹,第四转子呈嵴状。蹠骨和趾骨为甲龙型,与晚期甲龙的蹠骨和趾骨比较显得瘦小。在肩部有一个由四对大的膜质的甲板愈合形成肩甲带,甲板厚有发育的中嵴。在身体覆盖着许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甲片。Tianchisaurus nedegoapeferima的种名是应著名科幻电影导演Steven Splelberg之约请赠送给大型科幻电影片-侏罗纪公园之明星们:Sam Naill, Laura Dern, Jeff Goldblum, Richard Attenborough, Bob Peck和Martin Ferrsro.我们称之明星天池龙(Tianchisaurus nedegoapeferima gen. et sp. nov.)。Tianchisaurus nedegoapeferima是目前甲龙亚目在亚洲的最早纪录。它的发现将甲龙的化石记录推到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新疆玛纳斯古近纪安集海河组发现的鲤科(Cyprinidae)一新属、种——刘氏天山鱼(Tianshanicus liui gen.et sp.nov.)。新属具有臀鳍分叉鳍条多于7根、体长形稍侧扁、口端位、下咽齿近锥形而齿尖前后略侧扁、背鳍和臀鳍均无硬棘、背鳍起点略在腹鳍起点之后以及尾鳍深分叉等特征,表明它应属于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 sensu Cavender & Coburn,1992)。然而,它又具有额骨前宽后窄、顶骨长方形、膜质蝶耳骨很大、齿骨冠状突较低、鳃盖骨近长方形等特征而有别于本亚科中其他属。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特征却见诸于现生的胭脂鱼类Myxocyprinus中,这将对研究雅罗鱼类的起源很有意义。根据鱼化石和哺乳化石的证据,认为含鱼层的时代为晚始新世。  相似文献   

15.
记述了辽宁西部九佛堂组和义县组中华弓鳍鱼一新种:辽宁中华弓鳍鱼Sinamia liaoningensis,并与该属的其他种进行了比较.新材料具有中华弓鳍鱼科的3个定义特征:单一的顶骨,三对额外肩胛骨和膜质翼耳骨短并与顶骨等长,无疑应归入该科.新种的后眶下骨较小,背鳍长大,鳞片菱形,因此,归入中华弓鳍鱼属.辽宁中华弓鳍鱼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同于中华弓鳍鱼的5个已知种:体型短粗,吻骨较短,鼻骨近四方形,围眶骨较多(6),前鳃盖骨强烈弯曲,背鳍条较少(18),尾鳍条较多(16),臀鳍鳍基起点到鱼体背缘的鳞列较多(32),鳞片后缘不具锯齿,尾鳍具有纤维状的角质鳍条.  相似文献   

16.
中华大蟾蜍蝌蚪变态过程中脊椎骨化次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栖动物在幼体变态即由水栖到陆栖的环境转变中,骨骼系统会发生重塑。本文采用茜素红和阿利新蓝的双染色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变态过程中(Gosner 38~46)脊椎骨的发育进程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华大蟾蜍蝌蚪Gosner 39期,椎板中线处发生融合;荐前椎Ⅱ-Ⅷ和荐椎的椎体、椎弓起始骨化发生在Gosner 42期;其次荐前椎Ⅱ-Ⅷ和荐椎的横突、底索和荐后椎Ⅰ开始骨化;荐后椎Ⅱ骨化最晚;在Gosner 46期,尾杆骨最终形成。荐后椎愈合形成尾杆骨反映无尾类幼体由水栖环境转变为陆生环境中骨骼系统的机能适应。  相似文献   

17.
狗鱼(Esox,Teleostei)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山东龙口黄县洼里煤矿早始新世黄县组二段油页岩中的鱼化石。该鱼身体狭长,背鳍位置靠后;额骨侧面有长形的、狗鱼所特有的副筛骨;额骨甚长;顶骨相对来说甚短;口裂较长;齿骨、前上颌骨及颚部许多骨片均生有扁而尖的牙齿,但上颌骨口缘光滑;外翼骨甚粗壮;鳃盖骨略呈长方形;前鳃盖骨较直,中部略收缩,上、下枝夹角大(约为130°);匙骨纵枝短而水平枝长大。困此属于狗鱼科中惟一的狗鱼属是毫无疑问的。根据其头长与体长之比、额骨及顶骨的形状和比例以及背鳍条数目与狗鱼属其他种的不同,我们将它订为一个新种——龙口狗鱼。黄县的化石是狗鱼渐新世以前在北美以外地区的首次发现,也是狗鱼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黄县位于北纬37°7′,远较现生狗鱼在亚洲分布的地区(43°和46°以北)靠南。而始新世全球气候偏暖,巨南北温差较小,始新世狗鱼或较现生种类更适应较温暖的气候。早始新世狗鱼在中国的发现为当时跨太平洋鱼类区系的存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濒危和主要经济动物介绍朱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鹮(The ibises)是很古老的鸟类,从油页岩中发现的鹮类化石表明,生活在距今约六千万年前(始新世),以浅水中小鱼和软体动物等为食的鹮类,许多种早已绝灭。现生存下来的有二十六种(亦有分为二十四种之说。目前划分的十六个属,可能会减少,系谱关系有待进  相似文献   

19.
广西宁明第三纪类黄杞翅果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宁明西南约4km处新发现的一个植物群中,含有一些与胡桃科黄杞属现生种的翅果在形态上近似的化石。它们的果翅三裂,裂片具有羽状脉序。这些化石的一部分特征与黄杞属的裸果黄杞组的相似,另一部分特征与该属的黄杞组的相似,因而难以将它们归于其中的任何一组,作者将其归于类黄杞属。后者是胡桃科黄杞族的一个器官属,与目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及东南亚地区的黄杞属以及分布于美洲新大陆的美黄杞属有密切亲缘关系。在地史时期,类黄杞属的代表较广泛地分布于北半球。然而,当前化石却是这类化石在我国南方首次被发现,这为探讨黄杞族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从当前化石的研究和有关文献中得知,黄杞族祖先的翅果形态与裸果黄杞组的现生种可能有某种程度的近似。  相似文献   

20.
辽宁早白垩世义县组一原始鸟脚类恐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初步记述了采自辽西地区早白垩世义县组新的原始鸟脚类恐龙化石材料,并依此建立一新属新种上园热河龙(Jeholosaurus shangyuanensis gen. et sp. nov.)。化石产于北票市上园镇陆家屯义县组下部第一段灰白色凝灰质砂岩中,同一层位产出过大量鹦鹉嘴龙化石。上园热河龙的主要鉴定特征包括6个前上颌齿,鼻骨背面发育小孔,前齿骨约为前上颌骨主体长度的1.5倍、未发育股骨前髁间沟、骨不在一平面上,第三趾趾节中第四节最长。上园热河龙具有一些真鸟脚类恐龙的近裔性状,比如眶前孔小,方骨孔大,位于方颧骨侧面,外下颌孔缺失。另外,上园热河龙的股骨近端形态非常接近进步的鸟脚类恐龙。但是上园热河龙发育有6个前上颌齿,上下颌关节处与齿列位于同一水平线,前上颌齿列与上颌齿列位于同一水平线,这些原始特征未见于已知鸟脚类恐龙。上园热河龙确切系统分类位置需要进一步确定。 上园热河龙是义县组中发现的第二种鸟臀类恐龙,增加了这类恐龙在热河生物群中的分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