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述了马圈沟旧石器遗址产出的哺乳动物化石:出自马圈沟遗址Ⅲ的20个种,马圈沟遗址Ⅰ的4个种,半山遗址的7个种;分析了以Allophaiomys deucalion,Cromeromys gansunicus,Borsodia chinensis等小哺乳动物组合为代表的马圈沟遗址Ⅲ的生物地层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绝对年龄应大于1.80Ma;讨论了该遗址生物地层时代与磁性地层年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小南山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有直隶犬(Canis chihli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 (Proboscidipparion) 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湖麂相似种(Muntiacus cf.M.lacustr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cf.S.wongi)及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加上此前在初头朗东梁、东村北沟和东村南沟3个地点出土的标本,初头朗一带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增加到30个.初头朗4个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产自同一层位,属于同一个动物群.根据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初头朗动物群在组成上最接近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综合Brainerd-Robinson排序结果、动物群古老系数和动物群中绝灭种类的百分比,初头朗动物群的时代介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和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之间;而根据与相关动物群年龄值的对比,初头朗动物群的年龄值约在1.4-1.6 Ma之间.初头朗动物群中的食肉目种类有1 1个,但大多为小型种类.奇蹄目和偶蹄目种类的总和占动物群总数的一半,大多为体型较大的种类.该动物群中的嫩食者和林柄者指示当时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和林地;而动物群中的粗食者及开阔地栖息者指示当时存在面积较大的草原和草甸.初头朗动物群的大部分种类是喜温动物,喜冷种类只有鼠兔和披毛犀,因此当时的气候与现今大致相同.在地理位置上初头朗动物群是我国最靠北和最靠东的早更新世动物群,因此可以推荐为东北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典型地点.  相似文献   

3.
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初头朗小南山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有直隶犬(Canis chihli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 nihowanensis),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李氏野猪(Sus lydekkeri),湖麂相似种(Muntiacus cf.M.lacustr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布氏真枝角鹿(Eucladoceros boulei),翁氏转角羚羊(Spirocerus cf.S.wongi)及古中华野牛(Bison palaeosinensis)。加上此前在初头朗东梁、东村北沟和东村南沟3个地点出土的标本,初头朗一带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增加到30个。初头朗4个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产自同一层位,属于同一个动物群。根据动物群的二元相似性系数,初头朗动物群在组成上最接近狭义泥河湾动物群。综合Brainerd-Robinson排序结果、动物群古老系数和动物群中绝灭种类的百分比,初头朗动物群的时代介于狭义泥河湾动物群和柳城巨猿洞动物群之间;而根据与相关动物群年龄值的对比,初头朗动物群的年龄值约在1.4–1.6 Ma之间。初头朗动物群中的食肉目种类有11个,但大多为小型种类。奇蹄目和偶蹄目种类的总和占动物群总数的一半,大多为体型较大的种类。该动物群中的嫩食者和林栖者指示当时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和林地;而动物群中的粗食者及开阔地栖息者指示当时存在面积较大的草原和草甸。初头朗动物群的大部分种类是喜温动物,喜冷种类只有鼠兔和披毛犀,因此当时的气候与现今大致相同。在地理位置上初头朗动物群是我国最靠北和最靠东的早更新世动物群,因此可以推荐为东北地区的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典型地点。  相似文献   

4.
牛亚科动物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遗址中十分常见,但其分类和鉴定仍存在诸多问题。南方洞穴动物群经常仅有单个牙齿保存,所以南方更新世洞穴遗址中牛亚科动物化石鉴别问题更为突出。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出土的大型牛亚科动物化石,不仅有大量单个牙齿,还有残破颅骨、角心、下颌骨及头后骨骼。白龙洞的牛亚科动物角心粗短、横截面呈背腹略扁的椭圆形;额骨上的角间隆突发育且呈拱形;顶骨从颅顶退出;枕面较圆且高;角后颅骨收缩强烈使得枕骨上部变窄,颞窝明显凹进;下颌角大于90°,下颌支向后倾斜;下颌p2的结构复杂程度介于水牛Bubalus和黄牛Bos(Bos)taurus之间。依据上述特征,可将白龙洞的大型牛亚科动物化石归入大额牛Bos(Bibos)gaurus。白龙洞是我国出土大额牛化石最为丰富的古人类遗址,为区分南方洞穴出土的牛亚科动物化石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5.
2007~2010年在云南昭通水塘坝砖厂采煤场进行的抢救性采掘中不仅出土了禄丰古猿新材料,使得云南的禄丰古猿产地新增了一处,而且还出土了一种麂的新材料。这种麂具有鹿角眉枝较低、主枝先向外侧偏上方向生长然后再向内侧弯曲,上臼齿具有发育的新棱和内齿带,四肢较短等特征。根据支序分析这种麂与元谋晚中新世雷老麂不是姐妹群关系,而是一个独立的支序,因此将新材料订立为一个新种:昭通麂(Muntiacus zhaotongensis sp.nov.)。1978年在昭通"永乐煤场"出土的"后麂(Metacervulus sp.)"也当归为昭通麂,而"永乐煤场"即为水塘坝煤场。根据古地磁地层对比的结果,昭通麂的出土层位均相当于C3An.1n,绝对年龄在6.1~5.9 Ma,为最晚中新世。  相似文献   

6.
文中介绍目前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的进展以及我国东北地区下白垩统和相关陆相地层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国内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中存在的争议,澄清一些概念,提出我国相关陆相地层的研究需结合古生物学、同位素年代学、古地磁学等多学科的结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些综合性的工作和最新国际地质年代表的结果并不矛盾.最新的国际地质年代表中提出的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年龄(145.5±4Ma)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支持,相比之下,一些学者提出的侏罗系一白垩系界线年龄为135Ma或125Ma的观点还缺乏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近年来年代地层学研究的进展为我国东北地区下白垩统精确国际对比提供了重要证据.东北地区陆相早白垩世沉积中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以及多数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研究的结果表明,生物地层学的证据与年代学和古地磁学证据基本吻合.文中还通过一些实例,探讨在生物地层学(特别是脊椎动物地层学)研究中,重视生物系统发育学研究的重要性,即应当重视"谱系发育关系相近属种的对比",从而可以有效避免采用化石确定地层年代过程的一些误区.文中尚论及白垩系Aptian阶的底界年龄以及国际地质年代表中下白垩统一些阶的年限确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白沙县金波早石炭世早期腕足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地区的石炭纪腕足动物,以往缺乏研究和描述。产于白沙县金波的早石炭世腕足动物化石群,经鉴定共有22属,30种和未定种,其中4新种;这是该岛迄今发现的最丰富、较可靠的早石炭世杜内期腕足动物群。在属种组合上,这个动物群以石燕贝目分子为优势组分;在区系特征上,它与扬子区系有一定差别,而与北方生物地理区系有较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这个动物群的发现,为进一步探讨和解释海南岛早石炭世构造古地理格局及其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文中还详细讨论了相关地层名称的取舍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及时代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占扬  董为 《人类学学报》2007,26(4):345-360
系统记述了在近两年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旧石器遗址出土的食肉目、长鼻目和奇蹄目化石:宽吻灵猫相似种(Viverra cf. zibetha)、熊未定种(Ursus sp.)、中国硕鬣狗相似种(Pachycrocuta cf. sinensis)、古菱齿象未定种(Palaeoloxodon sp.)、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梅氏犀(Dicerorhinus mercki)、普通马(Equusca ballus)和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并对灵井哺乳动物群的性质和年代进行了探讨,指出灵井动物群含有的北方种类较多,与北方区的很多动物群可以比较,属于北方区动物群,其生态环境为以平原草地为主,镶嵌有零散的森林,属北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似低于现在。灵井动物群中绝灭种类占44.4%,其时代应为晚更新世早期,其绝对年龄与许家窑接近,约在100kaBP。  相似文献   

9.
生物地理分析至少包含两个基础性的工作:分类学和群落生态学。综合研究亚洲5个地区(华南、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图瓦和西伯利亚)志留纪Llandovery世腕足动物群表明,已知的生物组合几乎都在浅水、浪基面以上(BA2—BA3)的生态域范围内。这一认识可作为腕足动物地理区系分析的统一基准。各陆块深水底栖动物群之间的相似性明显大于浅水动物群之间的相似性,后者是腕足动物生物地理区系研究的最重要对象。提倡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尝试对比12种计算亲缘关系指数(AffinityIndex)(即相似系数)公式,从中选取9种来计算其值,对比它们与平均值的接近程度,并为以后的定量分析推荐5种公式(Jaccard、Otsuka、Dice、CorrelationRatic和Fager),特别推荐Fager公式。对其它一些亲缘关系指数公式亦作了述评。分析表明;1)上述各区Llandovery世腕足动物群间的亲缘关系指数(大都在0.35—0.5之间)总体差异并不悬殊,它们所处的古板块在地理位置上虽曾相互分离,但均处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2)西伯利亚与阿尔泰-图瓦最为接近,而图瓦与哈萨克斯坦、华南相距最远;3)华南的土著属数最多,指示其与外  相似文献   

10.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铁尔斯哈巴合地层剖面构造简单并含有丰富的晚渐新世及早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铁尔斯哈巴合组及索索泉组沉积基本连续,两组界线位于剖面米距33 m处.依据该剖面中8个层位和相邻的XJ99005剖面中18个层位上采集的化石以及它们的上下关系和生物组合性质,划分出5个哺乳动物组合带,其中两个位于铁尔斯哈巴合组中(铁-Ⅰ,Ⅱ带),3个在索索泉组下部(索-Ⅰ,Ⅱ,Ⅲ带).从剖面的铁尔斯哈巴合组、索索泉组和哈拉玛盖组中以0.5 m的间距采集了348组古地磁样品,获得的磁性剖面包含了16个正向带和16个反向带(事件),其中包含了相当于地磁极时间表中C7n~C5E段的完整磁极带.铁-Ⅰ~Ⅱ带与塔本布鲁克哺乳动物群相近,为中国已知位置最西、构成门类和数量最多的一个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组合.索-Ⅰ带应为中国目前所知的最晚渐新世的哺乳动物带.早中新世索-Ⅱ带与谢家动物群和蒙古中部渐新世-中新世过渡带D带可以对比.早中新世索-Ⅲ带相当于过去使用的"索索泉动物群",时代大致与乌尔图动物群相当.根据地磁极时间校正,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中铁尔斯哈巴合组和索索泉组跨越了从24.5 Ma(地磁极时带C7n.2n)到18 Ma(地磁极时带C5Dr.2r)大约6.5 Ma的时间,岩体平均沉积速率大约为2.5 cm/千年.剖面中5个生物组合带的时间跨度大致分别为:铁-Ⅰ带:24.4~24.15 Ma;铁-Ⅱ带:23.2~23.1 Ma;索-Ⅰ带接近但还未到达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的23.03 Ma;索-Ⅱ带:21.9~21.7Ma;索-Ⅲ带:21.68~21.15 Ma.我们推荐将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作为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单位谢家阶(期)底界界线层型的一个候选剖面.与谢家阶底界相对应的界线暂定在剖面由底向上40.25 m处,对应于地磁极时带C6Cn.2n底界.该界线位于索索泉组内部,索-Ⅰ和索-Ⅱ带之间.根据定义,该界线也分别对应于阿基坦阶、中新统以及新近系的底界,年龄为23.03 Ma.文章还讨论了下列问题:1)索索泉组的绝大部分应当和谢家阶以及山旺阶地层对比,仅其底部含有索-Ⅰ带化石组合的部分可与塔本布鲁克阶地层对比.2)在进行生物地层对比时尽量使用不同的索索泉组哺乳动物组合带,传统的"索索泉动物群"仅大体相当于索-Ⅲ带.3)许多过去认为的渐新世哺乳动物分子的生存时代实际上延伸到了早中新世,仅以这些分子的存在,不能说明一个动物群及其地层的确切年代.4)塔本布鲁克动物群及相关的期、阶名为有效名称,具有合法性;该阶底界有待确立.5)如果山旺阶底界(谢家阶顶界)位于地磁极时带C6An.1r底,年代为20.43 Ma,相应的界线应位于铁尔斯哈巴合剖面89.25 m处,因此,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中有可能产生谢家阶的单位层型,该阶的地质时间跨度为2.6 Ma.6)5个生物带都是以兔形类、啮齿类以及食虫类等小哺乳动物为主要分子,而且同门类的属种间具有相当近的演化关系,说明这个地区从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的一段时期中,动物群性质没有明显变化,总体上反映了一个从早渐新世以来就比较干旱的环境;渐新世和中新世动物群成分在种一级上仍有明显差异;而相当于谢家动物群的索-Ⅱ带则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7)从索索泉组的岩性、分布的地理部位以及与甘肃秦安剖面相近的时代和动物群等来看,不排除含有风成沉积物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铁尔斯哈巴合地层剖面构造简单并含有丰富的晚渐新世及早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其中铁尔斯哈巴合组及索索泉组沉积基本连续,两组界线位于剖面米距33m处。依据该剖面中8个层位和相邻的XJ99005剖面中18个层位上采集的化石以及它们的上下关系和生物组合性质,划分出5个哺乳动物组合带,其中两个位于铁尔斯哈巴合组中(铁-Ⅱ带),3个在索索泉组下部(索-Ⅰ,Ⅱ,Ⅲ带)。从剖面的铁尔斯哈巴合组、索索泉组和哈拉玛盖组中以0.5m的间距采集了348组古地磁样品,获得的磁性剖面包含了16个正向带和16个反向带(事件),其中包含了相当于地磁极时间表中C7n~C5E段的完整磁极带。铁-Ⅰ~Ⅱ带与塔本布鲁克哺乳动物群相近,为中国已知位置最西、构成门类和数量最多的一个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组合。索-Ⅰ带应为中国目前所知的最晚渐新世的哺乳动物带。早中新世索-Ⅱ带与谢家动物群和蒙古中部渐新世—中新世过渡带D带可以对比。早中新世索-Ⅲ带相当于过去使用的“索索泉动物群”,时代大致与乌尔图动物群相当。根据地磁极时间校正,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中铁尔斯哈巴合组和索索泉组跨越了从24.5Ma(地磁极时带C7n.2n)到18Ma(地磁极时带C5Dr.2r)大约6.5Ma的时间,岩体平均沉积速率大约为2.5cm/千年。剖面中5个生物组合带的时间跨度大致分别为:铁-Ⅰ带:24.4~24.15Ma;铁-Ⅱ带:23.2~23.1Ma;索-Ⅰ带接近但还未到达渐新世/中新世界线的23.03Ma;索-Ⅱ带:21.9~21.7 Ma;索-Ⅲ带:21.68~21.15Ma。我们推荐将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作为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单位谢家阶(期)底界界线层型的一个候选剖面。与谢家阶底界相对应的界线暂定在剖面由底向上40.25m处,对应于地磁极时带C6Cn.2n底界。该界线位于索索泉组内部,索-Ⅰ和索-Ⅱ带之间。根据定义,该界线也分别对应于阿基坦阶、中新统以及新近系的底界,年龄为23.03Ma。文章还讨论了下列问题:1)索索泉组的绝大部分应当和谢家阶以及山旺阶地层对比,仅其底部含有索-Ⅰ带化石组合的部分可与塔本布鲁克阶地层对比。2)在进行生物地层对比时尽量使用不同的索索泉组哺乳动物组合带,传统的“索索泉动物群”仅大体相当于索-Ⅲ带。3)许多过去认为的渐新世哺乳动物分子的生存时代实际上延伸到了早中新世,仅以这些分子的存在,不能说明一个动物群及其地层的确切年代。4)塔本布鲁克动物群及相关的期、阶名为有效名称,具有合法性;该阶底界有待确立。5)如果山旺阶底界(谢家阶顶界)位于地磁极时带C6An.1r底,年代为20.43Ma,相应的界线应位于铁尔斯哈巴合剖面89.25m处,因此,铁尔斯哈巴合剖面中有可能产生谢家阶的单位层型,该阶的地质时间跨度为2.6Ma。6)5个生物带都是以兔形类、啮齿类以及食虫类等小哺乳动物为主要分子,而且同门类的属种问具有相当近的演化关系,说明这个地区从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的一段时期中,动物群性质没有明显变化,总体上反映了一个从早渐新世以来就比较干旱的环境;渐新世和中新世动物群成分在种一级上仍有明显差异;而相当于谢家动物群的索-Ⅱ带则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7)从索索泉组的岩性、分布的地理部位以及与甘肃秦安剖面相近的时代和动物群等来看,不排除含有风成沉积物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动物群的演替与生物年代   总被引:9,自引:15,他引:9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 de 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然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分别对二登图、高特格和通古尔的考察与化石采集。他们的开拓性工作使这些地方成为中国十分重要的新近纪经典地点。特别是通古尔,由于其产出的化石丰富、具有中中新世动物群的特征, 已引入中国地质年表,作为新生代中一个“阶”的名称。最近20多年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新发现了数个不同时代的化石地点和层位,同时采集到大批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内蒙古中部各地点化石层的厚度一般不大,但所含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多、材料丰富。由于具有这一特点,使其化石组合能比较接近地反映短期内动物群体的结构面貌,较客观地指示沉积时期的生态环境。利用这些组合进行动物群相对时代的确定,以及对其生态环境的恢复无疑都会很有意义。但是,这里的地层缺乏测试绝对年龄的材料,化石组合间少见有直接的叠置关系,使得在这一地区建立独立的动物群时间顺序,确定动物群的演替序列和生物年代只能更多地依赖于对动物系统发育和动物群体变化的研究。本文对这一地区各地点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进行了审定,提供了最新的动物群名单;根据默尔根地点上部层位产出的化石组合特征,提议把该组合命名为铁木钦动物群;通过对哺乳动物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将动物群进行先后排序,并阐述了这些动物群在各生物年代的演替特征;同时展示了各动物群与有关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的关系。文中进一步认定了苏尼特左旗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现知新近纪动物群中的最早代表,其后依次为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二登图动物群、哈尔鄂博动物群、比例克动物群、高特格动物群。内蒙古中部被认为是新近纪生物年代学研究的重要地点,在地质时代上这一哺乳动物群系列跨越了新近纪中新世至上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其中的嘎顺音阿德格动物群具有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山旺期的典型持征;推饶木动物群、默尔根动物群、铁木钦动物群构成的广义通古尔动物群,正是定义东亚中中新世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依据;阿木乌苏动物群、沙拉动物群、宝格达乌拉动物群和二登图动物群符合保德期动物群的含义;比例克动物群和高特格动物群具有榆社期动物群的性质。虽然目前还无法根据这些动物群对我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时限进行精确界定, 但依某些动物阶元(主要为科和属一级)的最早迁入或在该区的最早出现,以及在该区地层中的最后出席,概述了内蒙古中部地区新近纪动物群所指示的哺乳动物年代特征,并分别把通古尔期和保德期细分为3个和4个非正规亚期。深入的研究,包括在这一地区发现新的化石层位和材料,不仅会为内蒙古中部地区生物年代的厘定提供更多的资料,而且有助于完善中国新近纪地质年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对采自江西省袁河的68尾花个体繁殖力及其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体长在11.0~28.5cm、体重在27.3~418g的个体,绝对繁殖力(F)为540~47477.06粒,相对体长繁殖力(FL)和相对体重繁殖力(FW)分别为31.40~1683.96粒/cm、5.82~249.17粒/g,F、FL与年龄、体长、体重、体长×体重、净体重、卵巢重和成熟系数显著相关,FW与卵巢重和成熟系数显著相关;个体绝对生殖力与各指标逐步回归方程为:F=20062.53+604.307Wg+244.982W-1365.731L-134.223W0-4183.265K(R2=0.935,n=68),经卵径分布频数图初步推断,袁河花为一次产卵鱼。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地理位置上处于北美和旧大陆西部之间,中国晚中新世的三趾马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地层与生物地理信息。这些信息反映出晚中新世时期北美和欧亚大陆之间的动物群交流,同时也与当时的古环境变迁相关联。依据面部和牙齿形态以及肢骨比例,将中国的三趾马与欧亚大陆及北美的其他种类进行了对比。中国的三趾马可识别出两个分类类群,其中一个非系统发育意义上的类群包括 Hipparion dermatorhinum,H. weihoense,H. fossatum,H. hippidio-dus 和 H. coelophyes,这一类群与旧大陆西部的三趾马在形态上高度相似; 另一个为本土类群,包括 H. ptychodus,H. platyodus,H. tylodus,H. sefvei 和 H. plocodus,它们与其他地区的种类并无相似之处。前一个类群是中国北方草原型动物群中的典型分子,对欧亚大陆化石地点的生物地层对比相当重要; 后一类群与北美的三趾马( "Cormohipparion"属) 在面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这些本土的三趾马是中国北方森林型动物群的分子。  相似文献   

15.
广西武鸣产出广西地区迄今唯一一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东方广西龙(Kwangsisaurus orientalis)。受限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条件,有关该化石产出地点、地层层位和时代信息一直比较模糊,对后人阐述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演化过程及探究鳍龙类在华南的古地理迁移历史造成了一定阻碍。本文从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入手,结合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定年结果,对武鸣地区早、中三叠世地层进行了综合分析,着重研究了含东方广西龙地层的岩性组合、生物群面貌及地层时代。东方广西龙产于板纳组薄层泥晶灰岩中,伴生有丰富的菊石化石,所属地层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对含东方广西龙地层上部层状凝灰岩中具有岩浆韵律的锆石进行了SIMS原位U-Pb年代学测试,获得了(244.2±0.7)Ma的绝对年龄值,时代相当于安尼期中晚期。东方广西龙时代的厘定排除了鳍龙类早三叠纪世晚期在下扬子区和右江盆地同时出现的原有结论,同时同位素年代学新证据证实广西武鸣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与贵州盘县海生爬行动物群基本同期,表明了鳍龙类在华南东部起源后在三叠纪中期向西南地区辐射扩散范围的广阔性和适应环境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对欧亚地区广泛分布的陆相沉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地区性的陆相生物年代表(主要是哺乳动物生物年代表)相继问世(1853-1985).随之出现了许多进行洲内和洲际间生物年代对比的文章.新近的两篇文章(李、吴、邱,1984;薛祥煦,1984)建立并概述了中国晚新生代的陆相生物年代,并与欧洲地区作了对比.与此同时,本文作者发表了数篇讨论欧洲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生物年代及其对比的文章 (Kretzoi, 1983a, 1983b, 1984, 1985a, 1985b; Kretzoi-Pcsi, 1982).其中一篇讨论了欧洲与中国晚新生代生物年代对比的可能性 (Kretzoi, 1985b).许多殊途同归的观点是很令人满意的,但也有一些看法尚需探讨.这篇短文旨在促进双方观点的进一步交流.作者通过对比中国和欧洲晚新生代动物群进化阶段,认为下述问题尚需探讨或做更详尽的工作.1. 谢家期,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性的化石材料似太少,与欧洲进行生物年代对比尚有困难.2. 山旺期尽管有丰富的动物群为代表,但其中从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的属种都有,恐怕不能直接与欧洲的奥尔良期 (Orlanian) 相比,需进一步作工作.3. 就目前所知,通古尔期在时间上较欧洲的阿斯塔拉期短,或仅相当于 Post-Astaracian = Monacian.4. 灞河期建期地点的哺乳动物并不是典型森林型的.相反,河南和山西等省的一些地点的哺乳动物的森林性质较欧洲的 Eppelsheim 期更明显.在中国,有希望将该期作进一步的划分.5. 保德期的材料是新第三纪所有动物群中最丰富的.无论从动物群或是分类单元的数量来说,都很有希望对东亚这一时间跨度作更详细的确定.并为解决新旧大陆之间最大的哺乳动物群的迁徙问题提供资料.6. 静乐期,这一时期是具特征性的.如果把一些含有真马的动物群从中排除,那么这个时期与西伯利亚—欧洲者是很不相同的.7. 游河期和更晚些的第四纪的"真马"动物群的时代的确定是令人满意的.这在整个欧亚大陆都是可以对比的,与北美的动物群的时代对比也是有希望的,而与热带地区动物群的比较仅在放射性绝对年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8. 新生代,尤其是晚新生代真兽类进化和动物群动力学主要受两个因素控制:中亚的辐射中心和白令海峡"气候筛".前者取决于古亚洲区的生境演化.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新成果将有效地推动人们去揭示这一广大地区上生命的进化过程,确信旧大陆陆地上生命历史的许多问题将通过中国同行们的工作得到澄清.  相似文献   

17.
泥河湾盆地最初以其广泛分布的含化石河湖相地层而受关注,并以其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著称于世,而今,泥河湾盆地已成为世界著名旧石器考古重地和研究第四纪地质古生物的重要场所。狭义泥河湾动物群(或下沙沟动物群)是我国北方早更新世的标准动物群,其古地磁年龄是2.2-1.7 MaBP。随着地层古生物工作的深入开展,盆地内也发现了若干中-晚更新世化石点;丁家堡水库全新统中发现的象颊齿,之前被鉴定为亚洲象,新的测年数据表明其时代大于5万年,依据牙齿测量数据和形态特征,本研究将其归入诺氏古菱齿象。目前已在泥河湾盆地发现百余个化石地点,鉴定出236种(包括未定属种)哺乳动物,分属于8目、32科和121属,其中38个属种(包括亚种)最初是以泥河湾化石材料而建立。总而言之,泥河湾盆地哺乳动物化石以早更新世者居多,并且化石材料保存完好;有些属种在欧亚大陆古北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例如早期猛犸象、披毛犀、野牛及真枝角鹿等,还有直隶狼、貉及各种真马。泥河湾盆地由于河流和断层切割以及沉积相变等原因,导致各个化石点及史前考古遗址地层难以直接对比,更难全窥盆地内动物群演化的整体脉络;新的生物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18.
侯家窑遗址是目前国内外综合研究水平较高的旧石器遗址之一。恢复和重建遗址形成时期的气候和环境背景,对还原侯家窑人生存条件,理解古人类进化过程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地层学、年代学和古生物学综合研究显示:侯家窑人生活在距今24—13万年,下文化层属牛轭湖相沉积,由泥河湾古湖退却和消亡过程中形成的冲沟或水道被随后发育的NNW—SSE向古河流切割阻塞形成;上文化层对应于后期发育的古土壤层。距今13—8万年,遗址区被冲洪积层掩埋。轨道参数引起的太阳辐射量变化是导致研究区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孢粉资料显示,研究区古气候、古环境经历了明显的冷暖交替过程,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IS 7阶段气候相对温和,植被景观为稀树灌丛草原;MIS 6阶段气候寒冷,年均温较现今下降3℃—4℃,发育典型的针叶林植被;MIS 5阶段气候温暖,植被景观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侯家窑文化经历了由温和向寒冷的气候变化,表明寒冷的气候条件并未导致侯家窑人灭绝,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侯家窑文化的进步;MIS 5阶段以来,河流作用破坏了侯家窑人原有的生存条件,是导致侯家窑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侯家窑遗址是目前国内外综合研究水平较高的旧石器遗址之一。恢复和重建遗址形成时期的气候和环境背景,对还原侯家窑人生存条件,理解古人类进化过程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最新的地层学、年代学和古生物学综合研究显示:侯家窑人生活在距今24—13万年,下文化层属牛轭湖相沉积,由泥河湾古湖退却和消亡过程中形成的冲沟或水道被随后发育的NNW—SSE向古河流切割阻塞形成;上文化层对应于后期发育的古土壤层。距今13—8万年,遗址区被冲洪积层掩埋。轨道参数引起的太阳辐射量变化是导致研究区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孢粉资料显示,研究区古气候、古环境经历了明显的冷暖交替过程,与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MIS 7阶段气候相对温和,植被景观为稀树灌丛草原;MIS 6阶段气候寒冷,年均温较现今下降3℃—4℃,发育典型的针叶林植被;MIS 5阶段气候温暖,植被景观为针阔叶混交林—草原。侯家窑文化经历了由温和向寒冷的气候变化,表明寒冷的气候条件并未导致侯家窑人灭绝,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侯家窑文化的进步;MIS 5阶段以来,河流作用破坏了侯家窑人原有的生存条件,是导致侯家窑文化中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磨盘山遗址是分布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盆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聚落。本文通过对遗址出土的6例新石器时代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磨盘山组颅骨的形态特征可以概括为中颅型与正颅型相结合,阔额型、阔上面型、阔鼻型、中眶型并伴有颇大的面部扁平度;磨盘山组应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畴,在次级分类比较中与南亚类型在鼻眶形态和上面部形态上表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在与亚洲蒙古人种各近代组的比较中,磨盘山组与广西壮族组关系最为密切,与蒙古组关系最为疏远;在与其他新石器对比组的比较中,磨盘山组与代表"古华南类型"的甑皮岩组、鲤鱼墩组和昙石山组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与"古中原类型"和"古华北类型"关系疏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