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柳林孙家沟组锯齿龙类新材料及其分类学意义(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产自山西柳林县薛村镇附近上二叠统孙家沟组的锯齿龙类新材料,包括两个单独的上颌齿和一个保存有牙齿的不完整齿骨。这两颗上颌齿与柳林黄河龙(Huanghesaurus liulinensis)正型标本来自同一地点同一层位且大小相当,由于同一地点没发现过其他的锯齿龙类,推测它们是同种甚至可能是同一个体而且应归入黄河龙;然而在形态特征上这两颗牙齿与矮小三川龙(Sanchuansaurus pygmaeus)正型标本上的牙齿完全相同,可以归入三川龙。新发现的齿骨与矮小三川龙和薛村山西龙(Shansisaurus xuecunensis)正型标本产自同一地点,层位与三川龙相同,低于山西龙的层位,推测很可能也属于三川龙,但是也不排除属于山西龙的可能性;在形态特征上与黄河龙正型标本在齿骨及其下颌齿的形态特征上未见明显差异,可以归入黄河龙。由于柳林黄河龙与薛村山西龙头后骨骼特征也基本一致,认为柳林薛村仅有一个属种的锯齿龙,矮小三川龙和柳林黄河龙应为薛村山西龙的晚出同义名。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内蒙古大青山地区脑包沟组中首次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边缘大青山兽(Da-qingshanodon limbus)。它具有翼骨腭上枝、基蝶骨小侧架、卷曲的鳞骨等独特构造。依其颅基中轴长、翼间窝长、翼间孔窄,眶前部分短,泪骨与隔颌骨分离等特征,以及在较高层位中发现的大鼻龙类、兽头类等化石,确认大青山兽属典型的晚二叠世二齿兽类型。文中还讨论了二齿兽类鼻区、蝶筛区、翼骨区等构造的演变,“萨拉齐系”与“石千峰群”的岩性和生物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已知的楯齿龙目(Placodontia)化石仅见于贵州省西南部地区,其中豆齿龙亚目(Cya- modontoidea)产自关岭地区的法郎组瓦窑段,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楯齿龙亚目(Placodon- toidea)产自盘县的关岭组Ⅱ段,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本文记述的豆齿龙类新属种——康氏雕甲龟龙(Clyphoderma kangi gen.et sp.nov.)产于云南富源的法郎组竹杆坡段,属中三叠世拉丁期。正型标本保存于浙江自然博物馆(编号:M 8729),其头骨高度愈合,代表一个完全成年之个体,根据以下特征明显区别于我国的Psephochelys和欧洲的Psephoderma:1)头骨枕部具3枚大型的锥状鳞;2)背甲甲片结构更为复杂,具明显的放射状沟/脊结构。到目前为止,康氏雕甲龟龙是龟龙科(Placochelyidae)中惟一的中三叠世属种,该科的其他成员全部发现于上三叠统。  相似文献   

4.
贵州关岭上三叠统的楯齿龙类化石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记述的新铺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 xinpuensis gen. et sp. nov.)代表了齿龙目的一新属。这是齿龙类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也是这类特殊的海生爬行动物在欧洲、北非和中东以外地区的首次记录。标本产自贵州关岭晚三叠世瓦窑组一段的泥晶灰岩中,与鱼龙类、幻龙类及海龙类等多种海生爬行类同时产出。这一化石组合表明,贵州关岭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性质与西特提斯动物群(wstern-Tethyan fauna)的性质极为相似,这两个地区在晚三叠世早期有广泛的动物交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在山西三迭纪的地层中获得了大量爬行动物化石,这是一个以肯氏兽类为主的动物羣,其中除了假鱷类、肯氏兽类以及原始爬行动物的柸龙类外,还有犬颌类和小型二齿兽类。关于这个动物羣的研究工作,除了个别的已有报导外,目前还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脑木根组上部(早始新世伯姆巴期)两种奇蹄类:脊齿貘类的二连明镇貘(新属新种)Minchenoletes erlianensisgen.et sp.nov.和蹄齿犀类的Pataecops parvus。二连明镇貘区别于其他脊齿貘类的特点是:个体小,颊齿齿冠低,齿脊相对不发育,牙齿较横宽(长宽比小),M3相对较长。两种化石分别将脊齿貘科和犀超科的化石记录提前到最早始新世。最新的地层资料表明,明镇貘仅发现于脑木根组上部,相当于伯姆巴期的地层中;施氏貘(Schlosseria)和脊齿貘(Lophialetes)则分别发现于阿山头组和伊尔丁曼哈组。因此,这些化石在生物地层对比和早期奇蹄类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依据二连地区的新资料和中亚考察团的野外记录,我们认为蒙古的Pataecops parvus标本可能来自比Kholobolchi动物群大多数种类更低的层位,可能相当于伯姆巴期。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新的海龙标本:一个基本完整的侧向挤压头骨及下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V 11860)。根据图版,它与尹恭正等(2000)建立并归入鱼龙目Cymbospondylidae科的孙氏“新铺鱼龙”(Xinpusaurus suni)极为相似。但是由于从文章中得不到头部关键性状的描述,并且本文第一作者到贵阳也不被允许观察标本,目前只有依据与正模图版的对比将V11860标本暂定为孙氏新铺龙相似种(Xinpusaurus cf. X suni)。由于系统分类位置的改变,建议将该属的中文名称由“新铺鱼龙”改为新铺龙。 迄今为止,在所有海龙类头骨中此标本提供了最多可以观察到的性状,包括脑颅侧面的特征。这是一类小型的海龙,吻部中等长度,微微向腹面倾斜;上颌骨前端背向弯曲,此处牙齿扩大且向前平伏;头骨前部的牙齿(前颌骨、上颌骨前部、齿骨)圆锥形,较突出,而靠后部的牙齿可能较圆钝(保存不完整);前颌骨与上颌骨牙齿间无明显间隙;犁骨和翼骨具齿;下颌细长,齿骨联合部窄。长的齿骨大约占下颌长度的2/3。 基于18个性状进行了初步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新铺龙与北美的Nectosaurus?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产自内蒙古二连盆地呼和勃尔和剖面伊尔丁曼哈组底部砂岩中的3种仓鼠类化石:内蒙古祖仓鼠(新种)Pappocricetodon neimongolensis sp.nov.,中条祖仓鼠(相似种)Pappocricetodon cf.P. zhongtiaensis和祖仓鼠(未定种)Pappocricetodon sp.。P.neimongolensis的特征是有P4或者DP4;M1前附尖细小,前叶小,原尖前棱通常至原小尖横向延伸,再转向前颊侧与前附尖相连,无原尖后棱,原小尖与前尖通过前脊相连;M2原尖后棱较为发育;M3次尖不退化;m1下后尖比下原尖位置靠前;m2下原尖后棱完整,连接下后尖或直达下后尖基部;m3不退化,下外脊S型。新种形态与早期仓鼠类Pappocricetodon antiquus接近,但又略显原始。同时,在该层位还出现有M1前叶已经增大的Pappocricetodon sp.和中脊发育的Pappocricetodon cf.P.zhongtiaensis,表明当时仓鼠类已出现多样化,其起源可能要早于中始新世的伊尔丁曼哈期。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产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上三叠统横齿兽类北方阔齿兽新材料的牙齿。基于牙齿的特征,尤其是犬后齿的形态,这些标本被暂归入杰斐逊北方阔齿兽Boreogomphodon jeffersoni;不过它们的下阔齿型犬后齿前横脊一般有两个而不是3个齿尖。根据牙齿大小、直接替换情况,推测阔齿型齿从后部萌发,从前部脱落。这个类群仅有一代阔齿型犬后齿;至少有一代,可能是两代裂齿型犬后齿。  相似文献   

10.
浙江天台晚白垩世伤齿龙(troodontids)蛋化石的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天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中发掘出属伤齿龙类的棱柱形蛋化石。研究认为,棱柱形蛋从伤齿龙类恐龙中产出就具有较高刚度的蛋壳,可直接插入松软的泥沙里,明显区别于其他大多数恐龙及现代爬行类所产的韧性蛋壳蛋,韧性蛋壳的恐龙蛋往往因重力作用产生变形而呈扁球形和扁椭球形。伤齿龙类的棱柱形蛋的刚性蛋壳很接近现代鸟蛋的蛋壳,暗示伤齿龙类恐龙生殖系统在蛋壳形成方面与现代鸟类有一定相似性。同时,伤齿龙类的棱柱形蛋或多或少地以向外倾斜的形式排布,反映出伤齿龙类恐龙产卵时可能面向巢穴外,是一种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行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台家坪、水冲口和大庄科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最近对其中鹿科化石的研究鉴定出7个种:步氏麂(Muntiacus bohlini)、化德祖鹿相似种(Cervavitus cf. C. huadeensis)、山西轴鹿(Axis shansius)、华丽日本鹿(Nipponicervus elegans)、始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predavidianus)、双叉麋鹿(E.bifurcatus)及赤鹿(Cervus(Elaphus)elaphus)。其中前6个种产自台家坪和水冲口化石地点的泥河湾组中,层位相当于欧洲的中、晚维拉方期,即早更新世,而赤鹿产自大庄科化石地点,层位目前还不确定,但可能也是泥河湾组。因此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目前发现的鹿科化石至少有6个种。其中的化德祖鹿相似种和山西轴鹿是从晚新近纪残留下来的种类,而步氏麂、华丽日本鹿、始麋鹿和双叉麋鹿是早更新世出现的新种类。如果大庄科地点的层位可以确定为早更新世的话,赤鹿的最早记录则可以回溯到早更新世,其鹿角的演化是始于无冰枝,然后出现冰枝。另外,在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都发现过麋鹿和日本鹿化石,进一步说明在早更新世期间海平面曾经下降很多,使得大陆的一些鹿类得以迁徙到列岛上。最后,数量较多的低冠鹿科化石标本指示桑干河盆地一带在早更新世存在一定范围的森林环境。  相似文献   

12.
蒙古中部地区的三达河组(HsandaGolFormation)是亚洲渐新世陆相地层的经典地层之一。三达河组的沉积岩层现被分成两个岩性段:上部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山地段(ShandMember)和下部早渐新世早期塔塔尔段(TatalMember);两岩段间有时夹有KharKhoroo玄武岩层(BryantandMcKenna,1995;MengandMcKenna,1998)。该玄武岩层的时代用40Ar/39Ar法被确定为距今31.5Ma(Hcketal.,1999,他们称其为BasaltI)。三达河组中产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特别是啮齿类化石(MatthewandGranger,1923;Kowalski,1974;RussellandZhai,1987;Hcketal.,1999)。近年来,本文的后一作者在三达河组中又采集到一批啮齿类化石,其中包括松鼠和山河狸2科的化石。本文是对这两类化石新材料的记述。现生的松鼠科分异很大,而且大多数都分布在亚洲。然而,松鼠科化石在古近纪时在北美和欧洲却很丰富。在北美出现于晚始新世,在渐新世时已明显分异;在欧洲出现于早渐新世,在中新世时分异很大。相反,亚洲古近纪的松鼠化石却发现得很少,标本也很破碎。已报道的只有3件标本。2件产自党河下游地区:Bohlin(1946)报道的晚渐新世的Sciurussp.,标本只是2枚单个臼齿(M3和m2);王伴月、邱占祥(2004)报道的早渐新世的党河鲜松鼠(Oligosciurusdangheensis),标本只是一段带m1~2的下颌骨。还有一件是Minjin(2004)报道的蒙古渐新世的三达河克热姆鼠(Kheremhsandgoliensis),标本也只是一段带m1~3的下颌骨。本文报道的松鼠化石产自蒙古国的巴彦洪戈尔省的塔石盖贝(TashgainBel)地点的三达河组上部山地段,时代为早渐新世晚期-?晚渐新世。这批松鼠化石标本包括1件具P3~M3的上颌骨(PC369)和2段下颌骨(PC3610和PC3611)。这是亚洲古近纪目前已知的最好的一批松鼠化石标本,代表松鼠科Kherem属的一新种:亚洲克热姆鼠(Kheremasiaticasp.nov.)。其主要特征是颊齿较大,较宽;下内尖的高度和下次尖的大小从m1到m3变化不大,彼此相近;下内脊较明显;下内尖较明显,与下后边脊间有浅沟分开等。K.asiatica的形态特征表明,Kherem属应归入北美的Cedromurinae亚科。新的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松鼠已发生了分异,至少可分为3支。以Kherem为代表的一支,与北美早期的cedromurines有较近的系统关系。它可能是由类似于北美Oligospermophilus的种类演化并迁徙到亚洲来的。现生的山河狸只有一种(Aplodontiarufa),仅生活在北美西部沿海地区。但从始新世到中新世,山河狸却遍布全北区。它们在北美较繁盛,分异大,但在亚洲发现得很少。在亚洲渐新世地层中虽曾报道过3属4种山河狸化石,但材料都很少(Prosciurusordosicus和P.?shantungensis均只有一枚单个的牙)。山河狸化石在蒙古渐新世地层的新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山河狸化石比已知的要丰富。本文描述的山河狸化石分别采自蒙古南戈壁省Shunkt地点的山地段和前杭爱省UlaanKhongil(=TatalGol)地点的塔塔尔段。它们代表原松鼠属的3类:蒙古原松鼠(新种)(Prosciurusmongoliensissp.nov.)、蒙古原松鼠(相似种)(P.cf.P.mongoliensis)和小原松鼠(新种)(P.pisinnussp.nov.)。蒙古原松鼠的主要特征是下颊齿的下中附尖与下后附尖脊连,下中尖发育较弱,下外中脊弱或无;p4无下前边尖和下前齿带;m1具从下外脊伸向下次脊的小刺;m2和m3的下后脊II较发育;下次脊在p4和m1后弯,与下后边脊连,在m2和m3横向,伸达下外脊等。蒙古原松鼠(相似种)与蒙古原松鼠的区别是:颊齿尺寸较小,p4具明显的下外中脊,p4和m1的下次脊弯曲度较缓,m1缺从下外脊伸向下次脊的小刺,m2~3的下后脊II较短等。小原松鼠的主要特征是:个体较小;齿冠较低;下臼齿的下中附尖孤立;下颊齿的下次脊横向、较低,与下外脊连,下中尖和下外中脊均较明显,下次尖明显向前颊侧延伸,具明显的齿带等。蒙古渐新世啮齿类化石的新发现表明,亚洲渐新世的松鼠和山河狸与北美的关系要比与欧洲的近。  相似文献   

13.
一般介紹 石千峯地层在我国华北相当发育,但由于过去未曾发現过能够鉴定的化石材料,因而关于它的地貭年代問題,多年来一直是有关学者們的爭論焦点。然而,近年来,随着地层工作的开展,各地已开始有了化石記录;虽然材料还不很多,但对其地貭年代的鉴定却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镰刀龙类化石主要分布于亚洲白垩纪地层 (RussellandDong ,1 993;Xuetal.,1 999a ;KirklandandWolfe ,2 0 0 1 )。最近发现于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的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yangi)代表这一类群中较为原始的属种 (张晓虹等 ,2 0 0 1 )。通过研究产自同一化石地点的镰刀龙类新材料 ,我们鉴定出一个不同于杨氏内蒙古龙的新属种 ,美掌二连龙(Erliansaurusbellamanusgen .etsp .nov.)。依据以下特征将Erliansaurusbellamanus归入镰刀龙超科 :肩胛骨干远端狭窄、肱骨近端角状、肱骨有后转子、肱骨的尺骨髁和桡骨髁位于肱骨干前部、肠骨髋臼后支远端加厚、距骨髁小和腓骨近端后缘窄。Erliansaurusbellamanus的以下自近裔特征区别于其他镰刀龙类 :前部尾椎具加大的滋养孔、肱骨后转子嵴状、肱骨后转子内侧有一卵形凹陷、肠骨外侧面坐骨柄上方有一多皱的肿状突起、腓骨近端后缘明显高于前缘以及腓骨前转子大、位置靠远端。本文对镰刀龙类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结论如下 :北票龙 (Beipiaosaurus)代表除Eshanosaurus外最原始的属种 ,它没有以下一些其他镰刀龙类的进步性状 :掌爪近端深、胫骨短于股骨、非常短的骨以及第一骨关连跗骨。Erliansaurus、Alxasaurus、Neimongosaurus和Nothronychus比Bei  相似文献   

15.
新疆昆仑山西部中石炭世(竹蜓)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7年5月至10月间,为配合地质部的一个地质队做地层古生物工作,笔者曾随本所张日东、俞昌民和陆麟黄三同志,赴天山南部及昆仑山西部地区,测制了若干古生代地层剖面。关于中石炭统部分,以在莎车县卡兰乌依及濮德若二地出露较好,含(竹蜓)类化石比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一长颈的镰刀龙类(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镰刀龙类 (又称“懒龙”)是一类奇特的植食性兽脚类恐龙 ,化石记录主要局限于亚洲白垩纪地层中。由于镰刀龙类极其特化的形态和化石材料的局限性 ,这类恐龙的系统位置存在较多的争议。最近的发现 (RussellandDong ,1 994;Xuetal.,1 999)表明这类恐龙属于虚骨龙类 ,但其更为具体的系统位置依然存在争议 (Sues ,1 997;MakovickyandSues,1 998;Xuetal.,1 999;Sereno,1 999)。新发现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上白垩统二连组的镰刀龙类化石材料代表这类恐龙的一个新属种。杨氏内蒙古龙 (Neimongosaurusyangigen .etsp .nov .)的正型标本为一较为完整的骨架 ,是已知镰刀龙类当中第一件在同一个体中保存了大多数脊椎和几乎所有肢骨的标本。依据以下特征将内蒙古龙归入镰刀龙超科 :U形的下颌联合部、齿骨前端向下弯曲、齿骨前部没有牙齿、牙齿有一个收缩的基部、近圆形的齿根和叶形的齿冠、前部颈椎的神经脊低矮而轴向较长、后部颈椎背视呈X形、肱骨近端角状、肱骨有后转子、肱骨的尺骨髁和挠骨髁位于前部并为一狭窄槽分开、肠骨的耻骨柄细长而坐骨柄短以及跖部短。内蒙古龙的以下特征区别于其他镰刀龙类 :前部尾椎的横突下部有一圆形的窝 ,桡骨二头肌结节非常发育 ,后足趾节近端跟部非常发育 ,胫骨的腓骨嵴长  相似文献   

17.
保存部分后肢的标本 IVPP V 10597 最初被描述为蒙古蜥鸟龙(Saurornithoides mongoliensis) 的幼年个体,但存在一些疑问。近年来有关伤齿龙科(Troodontidae) 的研究,尤其是有关伤齿龙类分类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因此有必要对该标本的分类学重新进行评估。通过细致的形态比较和数值化的系统发育分析,确认相对于蒙古蜥鸟龙,V 10597 更加接近于同域的谭氏临河猎龙(Linhevenator tani) ,指示其有可能代表谭氏临河猎龙的幼年个体。但 V 10597 的许多后肢特征,包括许多涉及后肢骨骼间比例的特征,显示出与包括谭氏临河猎龙在内的其他伤齿龙类的明显区别。这些形态差异可能具有分类学意义,表明 V 10597 代表一个新种。通过骨组织学分析,确认该标本不可能代表谭氏临河猎龙或者其他大型伤齿龙类的幼年个体。基于已有的形态学和骨组织学信息,将 V 10597 定为一新属、新种,命名为柯瑞氏菲利猎龙(Philovenator curriei gen. et sp. nov. ) 。这一发现增加了白垩纪晚期伤齿龙类的种群分异度和形态差异度。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2012年在山西柳林三交二马营组上部采集的一个兽头类下颌标本,将其命名为幻阔齿兽三交种(Nothogomphodon sanjiaoensis sp.nov.)。新种以下列特征区别于属型种N.danilovi:齿骨下缘起伏,犬齿基部卵圆形,犬齿与第一犬后齿间有显著间隙,犬后齿后缘无辅助齿尖。幻阔齿兽以其特殊的犬后齿形态与具裂齿的基干犬齿兽相似,它也是已知的唯一一类具有这种复杂裂齿齿系的兽头类。将俄罗斯的引鳄动物群与中国的肯氏兽-山西鳄组合带进行比较发现,幻阔齿兽是二者唯一共有的属,而中国的二马营组与克拉玛依组却没有共享的属。  相似文献   

19.
山西垣曲垣曲羣上部淡水腹足类化石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最早著文报导我国始新世淡水软体动物的是俄德诺(N.H.Odhner,1922),他所描述的材料系安特生(J.G.Andersson)于1916年采自山西垣曲垣曲羣的上部,计八个种和变种,其中瓣鳃类一种,腹足类七种和变种。腹足类的属种名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记述了在山西省垣曲县王茅乡郭家村火石坡地点发现的原翼齿兽属一新种──童氏原翼齿兽(Dropterodon tongi sp.nov.)。新种比伊尔丁原翼齿兽(P.irdinensis)个体小、下颌联合部靠前、下前臼齿之间有齿隙、m3跟座小。新材料为垣曲盆地可能存在中始新世伊尔丁曼哈期地层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