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石》2018,(4)
正缘起弹指一挥间,安徽繁昌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发现已经过去整整二十年了。人字洞遗址的发现是1998年开始启动的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其环境背景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这个攀登专项的缘起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学术背景。198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和重庆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在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龙骨坡发现  相似文献   

2.
《化石》2018,(4)
正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是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的研究"启动以来,于1998年在安徽省境内发现的一处重要古人类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与发掘距今已有整整20年了。在此重要的周年发现之际,作为遗址发掘和研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笔者想借此机会聊一聊人字洞以及曾经生活于此的硕鬣狗  相似文献   

3.
《化石》2018,(4)
正笔者2005年有幸考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攻读研究生,在金昌柱先生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六年硕士和博士的不断锤炼和潜心学习,逐渐由一名对古生物懵懵懂懂的门外汉成长为对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略知一二的初学者,从心底深深地感恩安徽繁昌人字洞,因为我硕士和博士论文的研究材料绝大部分都产自这一第四纪早期重要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相似文献   

4.
《化石》2018,(4)
正2018年是人字洞遗址发现20周年。20年来,在人字洞遗址发现、发掘研究,以及遗址保护利用等方面倾注了众多科学研究人员和保护管理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真实反映了繁昌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历程。多年来,在配合发掘工作基础上,做好遗址保护,特别是如何利用这篇大文章,得到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专家的指导与帮助,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人字洞遗址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5.
《化石》2018,(4)
正繁昌人字洞及相关遗址动物群的南北混杂现象安徽繁昌人字洞是世纪之交在我国发现的最重要的更新世早期哺乳动物化石点;该地点出土了7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包括头骨、牙齿和头后骨骼,还有几具近乎完整的动物骨架。笔者有幸于2000年11月在此参加了近一个月的野外发掘,后来又和邱占祥院士一起承担了动物群中奇蹄类化石的研究工作;因此,对这个地点的动物群有较多了解。  相似文献   

6.
《化石》2018,(4)
正人字洞的发现不觉已经20年了,作为一名几近全程参加该项工作的发掘队员,亲历了人字洞发现和发掘的整个过程,其中不乏很多珍贵的记忆,时隔多年仍历历在目,仿佛昨日。宏林旅社宏林旅社位于孙村镇(当时为"乡")街道中心位置,距人字洞遗址约2.5公里,旅社门口一条小溪自北向南径直流过。人字洞遗址发现于1998年5月3日,课题组原计划在结束淮南的工作后,再开展正式发掘。不料,5月10日之后,繁昌地区连降大雨。12日,人字洞剖  相似文献   

7.
正2004年发现的华龙洞遗址在经历了2006年首次发掘、发现1件人类头骨碎片和1枚牙齿化石、时隔8年之后的201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管所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野外工作队重返华龙洞,对遗址进行第二次系统发掘。这次发掘发现了包括牙齿和头骨碎片在内的多件人类化石、古人类  相似文献   

8.
1998年5月,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研究”安徽课题组金昌柱、郑龙亭在安徽繁昌地区进行地质古生物调查时,发现一处名叫人字洞的裂隙型洞穴,采得了可能属于早更新世的大批哺乳动物化石和几件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制品,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人字洞遗址位于长江南岸繁昌县孙村镇水泥厂癞痢山采石场(东经118°5’77”,北纬31°5’38”)。洞穴堆积物发育于三叠系薄层状灰岩中,最大宽约8m,可见厚度30m余,由褐色含少量角砾的亚粘土、棕红色合大块角砾的亚粘土以及灰色、棕色混杂的泥质砂岩组成…  相似文献   

9.
1998年10—11月,国家“九五”攀登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研究》安徽课题组在位于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癞痢山的人字洞旧石器遗址进行发掘期间,对遗址周围也进行了地质调查,调查中发现在该遗址西北约200米处的癞痢山采石场西塘口顶部有中新世的裂隙堆...  相似文献   

10.
《化石》2018,(4)
正我的导师金昌柱先生嘱我写一篇文章,以纪念安徽繁昌人字洞旧石器遗址发现二十周年。晃眼间,1998年秋的人字洞发掘距今已二十年。那段辛苦而充实的经历,那些曾朝夕相处的伙伴,已成为我生命中一段不可抹灭的记忆,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一种不可言说的情怀。人字洞是我学术生涯的起点,我的化石人生从那里蹒跚起步。人字洞发掘期间,我第一次开始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去探寻"人"这种复杂生物的科学定义、起源与演化的历程。人生路上,我们走得太  相似文献   

11.
水洞沟记趣     
张晓凌 《化石》2004,(2):4-7
公元2003年7月24日-9月4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考古所联合组织了对位于宁夏银川市郊的水洞沟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古脊椎所的高星老师是发掘领队。期间来自上述两个科研与考古单位和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所、地球环境研究所、北京大学环境学  相似文献   

12.
正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夜空中最亮的星》2011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省考古所)在黑龙江省伊春市桃山林业局辖区内发现了桃山旧石器遗址,2013年中科院古脊椎所侯亚梅研究员的课题组与省考古所合作进行试掘,又在2014年夏进行了正式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工作。这个祖国东北边陲考古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让我有机会"寻梦极北,遇祖至  相似文献   

13.
《化石》2018,(4)
正引言1998年5月,在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癞痢山,人字洞遗址被金昌柱、郑龙亭、徐繁等科考工作者发现。这在中国乃至亚洲地区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史上是一件大事,尤其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界。然而在该遗址发现与研究的前十年,人字洞最重要的发现与成果——古人类的石  相似文献   

14.
张建军 《化石》2022,(1):11-12
2021年4月20日我们一行四人,从辽宁大连市金普新区复州湾,赴大连周水子飞机场,直飞南京.后转陆路,到达安徽繁昌人字洞古人类遗址工作站.工作站位于孙村镇国道边,一栋四层的办公楼.西边是新开辟的以化石遗址——人字洞的名誉建立的公园,也是该镇新建的景点和居民休闲的好去处.笔者到这里的任务,是将修复好的人字洞出土的锯齿虎化...  相似文献   

15.
《化石》2018,(4)
正人字洞的发掘工作始于1998年,迄今为止,共进行了七次系统发掘与一次短期补充发掘,出土了近7000余件哺乳动物化石和总数超过200件的石制品及若干骨制品。动物化石的组合面貌和性质表明遗址的时代应为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初。这一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人字洞遗址也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遗址的发掘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这  相似文献   

16.
考古发掘报告是遗址原始资料公布的主要形式,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以专著形式发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相对较少,且随着从业人员的多样化,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体例和内容不一,部分报告缺失基本信息,不利于构建有效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文在回顾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讨论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编写的基本框架。本文认为,在以遗址和人类行为为中心的研究视角下,遗址发掘报告需“由表及里”地报道遗址的基本信息。内容至少应包括遗址的地理位置,发现、发掘和研究历史,地质、地貌,发掘方法和流程,地层、年代和古环境,出土遗存(遗迹和遗物)情况等。作者希望本文可促进同行思考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的编写方式,以达成及时有效交流新考古发现所蕴含考古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2003年9月24~27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热河生物群课题组”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联合举办的“热河生物群现场研讨会——庆祝常征路高级工程师7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50周年”在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召开。来自中科院古脊椎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境内古人类活动遗迹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演化进程和史前人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及周边地区发现有一批遗存丰富的早更新世早期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包括年代由2.48 MaBP到1.54 MaBP间的龙骨坡遗址、建始人遗址、人字洞遗址、元谋人遗址、马圈沟遗址第Ⅰ-Ⅲ文化层等。这些丰富的古人类遗迹,是中国目前所知时代较早的人类活动的证据,蕴含着早期古人类在东亚演化的重要信息。通过分析发现,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中国第二级阶梯,个别地点在第三级阶梯丘陵地带;均位于东部季风区,区域古地貌特征为山地、丘陵环绕的盆地,并濒临河湖,具有与大型水源环境位置相近的特点;植被特征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森林或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草原过渡地带。各遗址均出土有丰富的伴生哺乳动物化石,说明当时生态环境良好,可供人类狩猎、采集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在远古原始生境下,人类主动进入洞穴、开发利用洞穴资源,反映了人类对生存空间的开拓和对生活条件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栗静舒  彭菲 《人类学学报》2014,33(4):521-521
2014年6月9日~13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为古脊椎所)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举办了"旧石器遗址野外发掘数字化技术研讨班",参加研讨班的人员除了有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所的相关人员外,还有来自三峡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美国匹兹堡大  相似文献   

20.
王法岗  李锋 《人类学学报》2020,39(2):161-172
“许家窑人”化石发现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西端的侯家窑遗址。该遗址20世纪70年代历经数次发掘,发现古人类化石20件、石制品数万件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虽然已有大量关于遗址的研究成果发表,但人类化石和考古遗物的出土地层仍有些模糊,文化层时代也存在较大争议;年代数据在20 kaBP到500 kaBP的大范围间变化,影响学者们对“许家窑人”及其文化遗存演化位置的认识。鉴于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2007~2012年对该遗址开展了持续的考古调查及发掘,重要目的之一在于廓清遗址埋藏的地貌部位和文化层的分布状况等基本信息。侯家窑遗址的地层包含上、下两个文化层;下文化层以下2~3 m(距地表约14.5 m)处确认了不整合接触面,其下为泥河湾层堆积,之上为河流阶地堆积。综合对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地层描述、新发掘地层以及人类化石保存状态的认识,“许家窑人”化石应出自遗址地层沉积序列的上文化层中,而非湖相的泥河湾层中。通过对目前遗址已有测年数据的重新梳理,我们认为,上文化层即“许家窑人”化石的时代为200~160 kaBP,主要对应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早期;下文化层的准确年代仍需验证,目前光释光年龄为198±15 kaBP, 26Al/ 10Be埋藏年代为240±50 kaB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