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本研究对浙江萧山SE2钻孔近50m沉积物岩心进行了详细的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并结合测年资料重建了冰后期以来钱塘江沉积河谷的环境演化过程。有孔虫群落特征反映的古环境变化与沉积相分析结果一致。有孔虫资料显示:大约1万年以来该地区受到海水的影响、以胶结质壳Textularia-Reophax组合为特征,并在中全新世海水深度到达最大、以近岸浅水组合Ammonia beccarii-Elphidium magellanicum为代表,而晚全新世以来在全球海平面下降的影响下、该地区海水变浅的同时,却由于狭窄的特殊河口地形,水动力相对较强,显示强潮型河口地区特有的近岸分子Ammonia beccarii,Elphidium advenum和相对较深水分子Ammonia compressiuscula共存的底栖有孔虫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广东江门市蓬江区沉积物钻孔产出有孔虫的鉴定与定量统计分析,结合沉积物中双壳类壳体AMS~(14)C测年结果,揭示了该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经历了陆相-海陆过渡相-陆相的沉积古环境演变过程。海陆过渡相地层中的有孔虫分异度极低、但丰度较高,以近岸浅水种Ammonia beccarii vars.和Elphidium magellanicum为优势种,反映三角洲平原环境受径流影响强烈。位于同一剖面的多个钻孔横向对比显示海水最远达到江门市蓬江区弓田村附近。最大海侵发生应晚于7540aBP(日历年)。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舟山港区4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33属60种。研究海域各站位均发现浮游有孔虫壳体,个体细小、属种单一,未发现活体个体。研究海域底栖有孔虫组合以玻璃质壳为主,平均含量86.71%,有孔虫丰度均值为1 676枚/50克,总体有孔虫组合为Ammonia beccarii vars.-A.maruhasii-Epistominella naraensis。研究发现,表层沉积物中大个体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 vars.等)与小个体有孔虫(Epistominella naraensis)分布与潮流搬运呈密切相关关系,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搬运机制。与前人研究相比,研究海域有孔虫组合呈现以下变化:(1)胶结质壳有孔虫含量增加,个别站位出现15.89%的高值;(2)出现耐污染属种;(3)环境敏感属种畸形比例增加。研究表明,沉积搬运作用和环境参数变化是影响研究区有孔虫组合的重要因素,为有孔虫作为环境指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文中对上海奉贤DY03孔222m长的沉积物柱状样样品进行有孔虫定量统计分析,结合颗石藻、孢粉等其它古生物学资料,重建了晚新生代长江三角洲南部沉积环境变化。钻孔孔深60m以上发现有孔虫产出,包括60—40m与24.6—2m两层位,尤以24.6—2m有孔虫丰度较高。孔深60m附近有孔虫丰富,底栖有孔虫主要属种为Ammonia beccarii vars.,Nonionella stella,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Elphidium advenum和Astrononion tasmanensis等,而58.8—49.2m则不含有孔虫;孔深48.8—40m,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均从下而上降低,从以Ammonia beccarii vars.-Elphidium advenum组合为主,Ammonia compressiuscula,Florilus decorus,Pseudononionella variabilis及Nonionella stella等繁盛的面貌,变为仅含少量的Ammonia beccarii vars.和Elphidium limpidum等。有孔虫群落在60—40m层位呈现了其沉积环境由滨岸演变为浅海、又转变为滨岸的演化序列。另一有孔虫丰富层位(埋深为24.6—2m)中,有孔虫分布连续、丰度高、属种分异度高,其中下部21.4—8.8m含有大量的低盐种Pseudononionella variabilis,Stomoloculinasp.以及少量Heterolepaspp.和Lagena hispida;中部8.4—5.0m产出大量深水型分子Ammonia compressiuscula及代表高温、高盐环境的瓷质类型Quinqueloculina seminula,Triloculina rotunda和Spiroloculina laevigata;上部4.8—2m中深水类型缺失,从下至上显示了一个海水由浅到深再变浅、海水盐度由低到高再变低、海水温度由低到高再变低的海侵-海退过程,且本次海侵较上次海侵水深更深、范围更广。对比显示,DY03孔24.6—2m地层相当于中国东部广泛存在的第一海侵层(全新世),而60—40m地层则相当于第二海侵层(晚更新世),有孔虫等生物群落演化反映了该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两次较大海水进退过程。  相似文献   

5.
对台湾海峡西北部平潭岛海域337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底栖有孔虫丰度、分异度变化较大,所出现的属种类型以玻璃质壳体为主,其次为瓷质壳,胶结壳最少。底栖有孔虫分布受水深、盐度、底质类型、底流和沿岸上升流等因素共同影响。应用‘PAST’软件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底栖有孔虫可划分为四个组合:组合Ⅰ(Hanzawaia-Pseudorotalia-Bolivina)主要分布于水深大于20m的深水区,受水深和底流影响明显;组合Ⅱ(Ammonia beccarii-Elphidiumspp.)主要分布于近岸浅水环境;组合Ⅲ(Quinqueloculina-Ammonia annectens-Spiroloculina)主要分布于海湾内高盐度区,推测受到沿岸上升流影响;组合Ⅳ(Elphidium advenum-Ammonia annectens)分布于组合Ⅰ与组合Ⅲ之间的局部区域,可能受浙闽沿岸流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6.
对渤海莱州湾海域24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群落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常见的底栖有孔虫42种。结果表明,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底栖有孔虫主要以玻璃质壳为主(平均丰度达70.9%),瓷质壳含量次之,胶结壳含量最低;玻璃质壳占有孔虫全群的百分含量,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从黄河口向外海方向,有孔虫分异度和丰度都逐渐增大。该海域底栖有孔虫平面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为盐度和底质沉积物类型,大体可分为两个组合分区,I区为Ammonia beccarii-Quinqueloculina spp.组合,代表盐度较低的近岸海陆过渡浅水环境;II区为Cribrononionsub-incertum-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组合,代表盐度较高的远岸内陆架环境。  相似文献   

7.
苏北海岸带有孔虫Ammonia beccarii微环境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苏北海岸从北到南采样,统计有孔虫的个数,着重分析Ammonia beccarii(毕克卷转虫),并结合样品粒度分析、化学分析,试图寻找这单一属种的分布规律,发现.Ammonia beccarii的丰度、活体百分含量、优势度沿海岸线变化与有孔虫群的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优势度在有孔虫群落中并不明显,基本在20%以下;Ammonia beccarii在分布上有如下特征:滩面上丰度与活体百分含量较大,在海滩、河口环境较小,在人工泻湖中极大;在南北方向上的分布变化没有显著规律;在沉积物中,一般在中值粒径较小(Mdφ≤0.8)或较大(Mdφ≥5.44)的沉积物中,Ammonia beccarii是不适宜生长的;另外,有机质含量可能是限制.Ammonia beccarii生长的一个条件。  相似文献   

8.
有孔虫是海洋环境中一种重要的原生动物,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潟湖作为海陆交互连接带,生境梯度明显,但目前学术界对此类水体中有孔虫种群的研究报道有限。本文以中国典型潟湖广东省汕尾市品清湖为例,于2021年至2022年间系统调查了该湖不同区域20个采样点的水环境参数(水深、盐度和pH值等)、沉积物的环境特征(粒度和污染物含量等)及有孔虫的群落组成。结果显示品清湖现今水质大部分均为四类或劣四类,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超标严重;重金属Cu、Zn和Hg浓度相对较高,部分区域浓度达到二类标准。该湖表层沉积物中共鉴定出底栖有孔虫15属35种,以玻璃质壳(Hyaline)为主,瓷质壳(Porcelaneous)次之,胶结质(Agglutinated)含量最低,优势属种为Ammonia aomoriensis, Elphidium advenum, Elphidium hispidulum和Spiroloculina laevigata,丰度及分异度呈现西部入海口高,东部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品清湖有孔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和水体Cu浓度,分别解释了34.2%和14.9%的有孔虫群落信息。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9.
作者选择位于舟山长峙岛西南淤泥质潮间浅滩,通过为期一年的采样(2014年7月—2015年6月),尝试探讨淤泥质岛礁潮间带有孔虫种群的季节性生态特征。共鉴定出有孔虫14属18种。有孔虫种群以玻璃质壳为主,占全群95%以上。优势种为Ammonia beccarii vars.,Elphidiella kiangsuensis,Cribrononion vitreum。研究结果显示:1)区域有孔虫总体平均丰度为850个/10cm~3,活体平均丰度为504个/10cm~3。丰度季节变化显著,秋冬季节总生物量仅为春夏季节的38%;2)活体与总体属种组成基本一致,以本地埋葬群为主,显示研究区潮流动力输送作用不强;3)区域潮间带有孔虫分带性不明显,国外研究中常见的属种Trochammina macrescens,Trochammina inflata和Miliammina fusca,在本区也有出现,但丰度显著减少;4)研究区有孔虫组合个体畸形率不超过5%,畸形个体以Ammonia beccarii vars.最为常见,可作为区域环境指示的敏感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南黄海西北陆架边缘的30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数据,与相应站位的水深、底层水温、盐度、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含量等环境参数作了分析研究。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有孔虫种群分布与水深、夏季底层水温(Ts)和冬季底层水盐度(Sw)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数值对应关系。利用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WA-PLS)建立了底栖有孔虫数据与上述环境因子之间的数值转换函数。水深、Ts与Sw转换函数的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是10.8%、11.5%和12.5%,与利用其他指标建立的此类转换函数水平(8%—20%)相当。利用此类统计建模方法建立近岸底栖有孔虫分布与浅海环境因子之间的数值关系是一项新的尝试,结果表明在我国近海底层水体古环境研究中底栖有孔虫转换函数是一种具有一定潜力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北部湾中部海域水深2.4m到61m、共计184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浮游有孔虫丰度非常低,种类也较稀少,仅在南侧水深较大的少数站位有发现,且含量不超过5%;而底栖有孔虫则较丰富,多数样品中以含有螺旋式与平旋式的玻璃质壳类型为主,暖水或大型底栖有孔虫分子常见。和其它海区相较而言,该海域底栖有孔虫中胶结壳类含量偏高,可能与沉积物底质颗粒较粗及海水盐度较低有关。该研究详细报道了底栖有孔虫主要属种在北部湾的分布特征。与海洋环境对比显示,水深和沉积物底质类型是影响这些属种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而湾外温暖水团则是控制暖水种分子分布的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近岸沉积物中的有孔虫特征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位于海南岛近岸7-170 m水深、180个站位沉积物表层样的有孔虫分析表明,研究区浮游有孔虫类型较少、共发现浮游有孔虫19种,单个站位最多含有浮游有孔虫16种,而且浮游有孔虫含量(丰度)亦较低.底栖有孔虫则较为丰富,仅在较粗砂中底栖有孔虫丰度相对较低.常见近40多个底栖有孔虫属种,多数样品中以含有螺旋式与平旋式玻璃质底栖有孔虫为主,少数样品以胶结壳、列式玻璃质壳或大型底栖有孔虫为优势特征.本研究在详细阐述了底栖有孔虫主要特征属种的基础上进行了有孔虫分区,从而揭示其所包含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自江苏海门、浙江舟山和象山沿岸三个潮间带采集的上层10 cm沉积物中活体底栖有孔虫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有孔虫群落的简单、复合分异度自表层向深层减小,在垂直分布上对环境适应性强的优势属Am-monia更容易向深分布.在表层充氧的舟山潮间带,Ammonia属的绝对丰度自表层向深处减小,但在生长水草的海门潮间带和布...  相似文献   

14.
毕克卷转虫Ammonia beccarii(Linnaeus,1758)是潮间带和陆架浅海沉积物中常见的底栖有孔虫类群,但因活体培养困难,国际间对其基础生物学研究甚少。本工作成功对A.beccarii建立了室内培养,采用食物移除法测定其对硅藻的摄食率,探讨了温度和食物浓度对其房室生长和摄食率的影响。实验显示A.beccarii成体每次繁殖可产生约50—100个子代幼体,2个月左右完成2个壳圈(约15个房室)的生长,达到成体的3—4个壳圈(20个房室以上)约需3—5个月。此外,A.beccarii的房室生长受不同培养温度的影响,20°C下房室长径和短径的增长皆快于15°C:15°C长、短径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99、0.93μm d-1;20°C壳体长、短径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21、2.10μm d-1,温度较低时壳体生长呈常见的椭圆形体态,温度升高壳体较大且胖圆。在温度为12、15、18、21、24°C和硅藻浓度200—1 000cells mm-2的培养条件下,A.beccarii的摄食率对硅藻浓度的响应模型各参数均有统计显著性,最大摄食率(Imax)和半饱和食物浓度(k)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温度的升高,Imax由12°C的1 014.23diatoms ind.-1 h-1降低到24°C时的656.26diatoms ind.-1 h-1,k由195.77diatoms mm-2降低到92.65diatoms mm-2,摄食率(I)的变化范围约为50—1 000diatom ind.-1 h-1。推测12—15°C可能为A.beccarii的最适温度范围,此温度也与野外调查黄、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中A.beccarii的丰度分布高值时的环境温度区间相符。本研究结果显示A.beccarii在海洋底栖生态系统中对摄食藻类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功能,并具有喜好低温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北极阿拉斯加埃尔松潟湖及入湖河口的现代有孔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北极阿拉斯加西北部埃尔松湖及其入湖河口表层沉积物中的现代有孔虫进行了初步探讨。共发现活有孔虫6属9种,它们均为底栖有孔虫,属广盐性浅水种和冷水种,经常出现在北极,亚北极浅水陆架中。根据现代有孔虫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2个有孔虫动物群:1.以El-phidiumexcavatumalba为主的有孔虫群,该群栖息在盐度较高的Elson湖;2.以Elphidiumorbiculare为主的有孔虫群,本群栖息在盐度低的河口。两个有孔虫动物群的形成与环境参数中的水体盐度和主要离子成分含量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区内的现代有孔虫及其动物群与盐度等的关系,可为恢复古盐度、古环境提供重要信息。最后,对9个有孔虫种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6.
罗斯冰架的进退对全球气候和世界大洋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分析了在南极罗斯海陆架西北部JOIDES海槽钻取的ANT31-JB06岩芯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化石组合,结合该钻孔已有研究,重建末次冰期以来罗斯冰架在该地区的扩张与消融历史.Q型因子分析表明,研究区底栖有孔虫可划分为四个组合:Miliammina arenace...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海洋沉积物的调查分析, 探讨地质历史上海洋环流模式和海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是古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深海底栖有孔虫对环境变化敏感、其壳体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与海水性质密切相关使得它成为研究古海洋学的有力工具。但同时, 底栖有孔虫的生命效应、分布的区域性以及海水自身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应用。本文总结了底栖有孔虫在古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限制因素, 以利于在具体研究中客观分析, 提高古海洋环境重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甘肃玉门花海地区中更新世内陆盐湖相沉积物中保存完好的广盐性介形类 Eucypris mareotia ( Fischer , 1855 )和广盐性有孔虫 Ammonia beccarii ( Linné , 1758 ),以及极少量保存很差的钙质超微化石为代表的微体化石群特征进行了简述;对化石群中各门类化石的保存和埋葬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来源;对非海相沉积物中有孔虫的变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广盐性有孔虫在远离海洋的内陆盐湖环境中,在适宜的盐度条件下,有生存和繁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李鹤  黄宝琦  王娜 《古生物学报》2017,56(2):238-248
南海北部陆坡较高的沉积速率,为研究亚轨道尺度的气候变化提供了绝佳的材料。本次研究对南海北部MD12-3429站位(20°08.52′N,115°49.84′E,水深903m)0—35.21m沉积物中的底栖有孔虫属种进行统计,运用沉积物粗组分、底栖有孔虫丰度、特定环境下的底栖有孔虫属种含量(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Uvigernia,Bulimina,Chilostomella oolina和Globobulimina pacifica)及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BFAR)等指标综合研究MIS7期(约24.3万年)以来的南海北部初级生产力和中层水海水溶解氧含量的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该站位自MIS7期以来表层海水的营养总体呈现间冰期高、冰期低的特点,而底层水的溶解氧含量在间冰期低、冰期高,这可能受到东亚季风冬季风带来营养元素的影响。该站位水深903m,处于南海中层过渡带,本次研究的结果反映了南海北部中层水MIS7期以来营养与溶解氧含量特征。  相似文献   

20.
底栖有孔虫群落及其地球化学组成是海底冷泉区发育的重要指示标志之一。对南海北部东沙西南海域4个含碳酸盐结核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底栖有孔虫群落分析,以探讨该区底栖有孔虫对冷泉活动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底栖有孔虫群落组合总体具有玻璃壳含量高、胶结壳含量低的特征,主要属种以Cibicides pseudoungerianus,Globocassidulina subglobosa为主,其次Discanomalina semipunctata,Gyroidina soldani,Lenticulina orbicularis和Cibicides lobatulus也有较高含量。该区底栖有孔虫群落组成与邻近正常沉积区有显著差异,总体上含碳酸盐结核区底栖有孔虫以玻璃壳表生种为主,而正常沉积区的胶结壳和内生种则相对有较高含量。Cibicides属底栖有孔虫和D.semipunctata通常附生于蠕虫管壁、珊瑚枝或碳酸盐结核表面,它们在东沙西南区域大量出现可能与该区硬底质沉积密切相关。我们提出D.semipunctata可作为南海北部硬底质类型冷泉活动的指示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