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三叠纪海龙类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记述了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新的海龙标本一个基本完整的侧向挤压头骨及下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V11860).根据图版,它与尹恭正等(2000)建立并归入鱼龙目Cymbospondylidae科的孙氏“新铺鱼龙”(Xinpusaurussuni)极为相似.但是由于从文章中得不到头部关键性状的描述,并且本文第一作者到贵阳也不被允许观察标本,目前只有依据与正模图版的对比将V11860标本暂定为孙氏新铺龙相似种(XinpusauruscfXsuni).由于系统分类位置的改变,建议将该属的中文名称由“新铺鱼龙”改为新铺龙.迄今为止,在所有海龙类头骨中此标本提供了最多可以观察到的性状,包括脑颅侧面的特征.这是一类小型的海龙,吻部中等长度,微微向腹面倾斜;上颌骨前端背向弯曲,此处牙齿扩大且向前平伏;头骨前部的牙齿(前颌骨、上颌骨前部、齿骨)圆锥形,较突出,而靠后部的牙齿可能较圆钝(保存不完整);前颌骨与上颌骨牙齿间无明显间隙;犁骨和翼骨具齿;下颌细长,齿骨联合部窄.长的齿骨大约占下颌长度的2/3.基于18个性状进行了初步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新铺龙与北美的Nectosaurus关系最近.但受海龙类化石保存所限,提供性状较少,支序分析对此结果的支持较弱.目前只能说海龙类是一个化石发现尚少的广布类群.关岭动物群目前包括海龙类、鱼龙类及楯齿龙类.其中中国豆齿龙(Sinocyamodus)(李淳,2000)是中国第一个楯齿龙类,安顺龙(Anshunsaurus)(刘俊,1999)是海龙类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
由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那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哈默率领的考察队最近在离南极650公里的南极大陆的一座山上,2亿年前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恐龙的遗骸。他们收集到的化石属于同一恐龙的个体,一带下颌的头骨,一块肩胛骨,部分脊椎骨,一些肋骨和四、五块趾骨。从头盖骨的形态和大腿骨的结构看,它是一中等大小食草类恐龙,大约7.5米长,据推测,这种恐龙行动灵活。在发现的化石中间,考察队还找到一枚长50毫米的牙齿。牙齿有尖锐的牙尖和锯齿形的牙嵴,这是食肉类动物的特征。科学家认为这枚牙齿可能是肉食龙在吃草食龙时失掉的。  相似文献   

3.
记述了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新的海龙标本:一个基本完整的侧向挤压头骨及下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V 11860)。根据图版,它与尹恭正等(2000)建立并归入鱼龙目Cymbospondylidae科的孙氏“新铺鱼龙”(Xinpusaurus suni)极为相似。但是由于从文章中得不到头部关键性状的描述,并且本文第一作者到贵阳也不被允许观察标本,目前只有依据与正模图版的对比将V11860标本暂定为孙氏新铺龙相似种(Xinpusaurus cf. X suni)。由于系统分类位置的改变,建议将该属的中文名称由“新铺鱼龙”改为新铺龙。 迄今为止,在所有海龙类头骨中此标本提供了最多可以观察到的性状,包括脑颅侧面的特征。这是一类小型的海龙,吻部中等长度,微微向腹面倾斜;上颌骨前端背向弯曲,此处牙齿扩大且向前平伏;头骨前部的牙齿(前颌骨、上颌骨前部、齿骨)圆锥形,较突出,而靠后部的牙齿可能较圆钝(保存不完整);前颌骨与上颌骨牙齿间无明显间隙;犁骨和翼骨具齿;下颌细长,齿骨联合部窄。长的齿骨大约占下颌长度的2/3。 基于18个性状进行了初步的支序分析,结果表明新铺龙与北美的Nectosaurus?  相似文献   

4.
海南岛儋县长坡地质队(属海南行政区地质局第四普查勘探队)在矿区地质勘探过程中,于煤系地层的钻孔岩芯内发现大量动植物化石。其中脊椎动物化石标本14块,交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四纪地质组进行鉴定。在这批化石中,发现鳄鱼(Alligator sp.)的牙齿四颗,头骨碎片两块。最大一颗鳄鱼牙齿长2厘米,横截面椭圆形,前后有显著的棱,齿尖较钝,齿冠面上有不明显的条纹(照片1)。  相似文献   

5.
新疆库车-肉食龙牙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记述的一个爬行类的牙齿,是迄今在南疆库车盆地所产脊椎动物化石中唯一可以肯定为恐龙的材料。化石是新疆石油局库车区域地质调查队雍天寿同志于1956年采自库车克孜努尔沟。化石保存在灰绿色细粒砂岩块上(图1),化石本身黑色,牙齿保存完整,全长45毫米,呈典型的巨齿龙科(Megalosauridae)的特征;侧扁,微向后弯,前后缘有栅状的小锯齿。该牙齿特征较接近于四川的剑阁龙(Chienkosaurus)。材料过少,无法进一步比较。库车标本的地层时代,根据雍天寿同志的意见为中或晚侏罗世。化石的特征也支持这一见解。标本保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室:编号 V.3103,化石的野外编号993。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鄂尔多斯盆地渭北油田中三叠统铜川组发现一枚牙齿化石。该枚牙齿具有如下特征:牙齿细长,外形呈圆锥形,齿冠基部横截面为圆形,齿冠整体较直,沿长轴稍微向后缘弯曲,齿冠表面无齿脊和锯齿分布,发育纵向延伸的沟槽状纹饰。通过与鳄型类、蛇颈龙类和离片椎类的牙齿比较,该标本可以归入离片椎类。这枚牙齿化石为这一类群在中三叠统铜川组的首次发现,代表了离片椎类在华北板块最晚的化石记录。  相似文献   

7.
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质专业首届工农兵学员1973年到甘肃省靖远县实习,6月进行磁窑一带晚古生代地层观察时,在距今三亿二千万年前的中石炭世羊虎沟群上部采到大量动植物化石,其中有一枚鲨鱼牙齿。鲨鱼属软骨鱼类,死后即使骨骼也难以保存为化石,发现的多半是牙齿或鳍刺,少数情况下有可  相似文献   

8.
去年夏天,中国一加拿大恐龙考察队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音满达呼地区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一个偶然的机会,队员们在晚白垩世地层的结核中,找到一个只有瓶盖大小的甲龙幼年头骨化石。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小、最完整的甲龙头骨化石。尽管这个头骨化石的顶面受到风蚀,表面层遭到损坏,但是,骨骼却完整无缺,结构依然十分清晰。头骨的腹面及下颌部分仍被围岩包裹着,等待修理。据测量,头长(吻端到枕部)26毫米,宽(眼眶部)20毫米,估计生存时体长仅180毫米,大小如鼠。专家分析,这是一只出世不久的幼年甲龙。  相似文献   

9.
高峻 《化石》2002,(3):6
今年第二期的《化石》杂志刊登了河北经贸大学李小栋、张爱芹撰写的题为《罕见的新生代双弓类长颈水生爬行动物化石———山旺中国龙》一文以及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孙震老先生撰写的《贵州发现长颈“背帆龙”》一文。笔者在仔细阅读两文及观察对应图版照片后对这几位作者在文中提出的错误观点予以纠正。笔者对这几位化石爱好者在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等学科基础知识的匾乏和对古生物化石研究缺乏实践经验而产生的错误表示理解。在“山旺中国龙”一文中两位作者着重介绍了胡氏贵州龙 (Keichousaurushui)和凌源潜龙(Hy…  相似文献   

10.
吕君昌  李志刚 《化石》2000,(3):28-29
图1窃蛋龙类复原图窃蛋龙类是一组头骨较窄而高 ,高度气腔化 ,特别是颅顶部分骨骼的气腔化程度尤其强烈 ,多孔(具有大的眶前孔和下颌外孔) ,上下颌没有牙齿 ,在上颌的腭面上具有由上颌骨和锄骨构成的齿状突起 ,锐利的爪子等特征的小型(体长不超过3米)兽脚类恐龙(图1)。第一个化石骨架由美国中亚考察团于1923年在蒙古的西南戈壁所发现。当初发现时 ,骨架的下方有一窝蛋化石 ,加上由于在那个地区发现大量的原角龙类化石 ,因此 ,它的研究者奥斯本(Osborn)在1924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中 ,认为该小型兽脚类恐龙专门偷吃原角…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沉积的石树沟组(Eberth et al.,2001)产出过巨型的蜥脚类恐龙化石(Russell and Zheng,1993),但产出的兽脚类恐龙个体则相对较小(Currie and Zhao,1993)。我们近年来在石树沟组中采集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Clark et al.,2006),其中包括许多零散的骨骼和牙齿标本。本文报道一个产自石树沟组上部的兽脚类牙齿化石(IVPP V 15310),对于全面了解石树沟脊椎动物群具有一定意义。V 15310保存了一个近乎完整的上颌齿或下颌齿的齿冠。它具有典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特征:强烈侧扁,向后弯曲,前后缘有锯齿。齿冠有几种不同的磨蚀面:齿尖磨蚀成近圆形,靠近齿尖的齿冠前缘有一较大的平的磨蚀面,锯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磨蚀。V 15310很大,相关的测量数据和一些白垩纪的巨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测量数据相近。依据我们定义的一个定量评估锯齿大小的指标(锯齿大小指数),得出V 15310的锯齿大小指数非常小,与霸王龙相似,这与锯齿和齿冠大小具有反比关系的结论是一致的(Farlow et al,1991)。V 15310的另外一些形态特征对于推断它在兽脚类中的系统位置也提供了帮助。这些特征包括后缘锯齿明显高于前缘锯齿以及齿冠的唇侧和舌侧都有微弱的釉质褶皱。根据牙齿大小、釉质褶皱的发育程度以及锯齿的形态(Sereno et al.,1996;Chure et al.,1999;Holtz,2004),V 15310被归入中国盗龙类。其中,后缘锯齿和前缘锯齿的基部长度近似,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这一特征组合可能是中国盗龙类的一个鉴定特征。这一特征组合也见于四川的中国盗龙类。相比而言,V 15310在已报道的侏罗纪兽脚类恐龙牙齿中尺寸最大(Smith,2005;Smith et al.,2005),大小接近白垩纪的一些巨型兽脚类恐龙牙齿。新材料的发现表明兽脚类至少在晚侏罗世早期就已演化出了这种巨型体型。  相似文献   

12.
新近,自贡恐龙博物馆科技人员,在市郊和平乡田垮村附近的晚侏罗世上沙溪庙组灰紫色砂岩中,发掘出一具长达8米多的肉食性恐龙化石。这具肉食龙的头骨保存完好、颌骨带有牙齿,头长近1米,且与颈椎、肩带、背椎、肋骨、腰带、尾椎关联在一起,基本上保持着原始的埋藏状态。这具恐龙化石的尾椎,首先是当地农民在采石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河南晚白垩世中段地层马家村组发现了一枚大型兽脚龙类牙齿。该牙牙体长,呈圆锥状,横断面卵圆形,沿长轴微向后缘弯曲,前后缘均有大量锯齿状突起,这些特征显示其很可能是重爪龙类牙齿。这可能代表了重爪龙类在亚洲地区的首次发现,也是该类恐龙在晚白垩世地层中的首现,由此表明重爪龙类在时间和地域分布上较之前研究观点更为广泛。综合棘龙科的化石形态学以及推知的生态学证据看,较之其他兽脚类,棘龙类化石记录很少,很可能意味该类动物数量确实稀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其过分特化的身体形态。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在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发现了1枚人类下颌第二臼齿和2件可以拼接在一起的额骨碎片化石。根据华龙洞动物群组成及地层情况,初步确定华龙洞化石层的时代为更新世中期。本文对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头骨和牙齿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并与相关古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华龙洞人额骨和下颌臼齿都呈现出一系列常见于东亚直立人的特征。华龙洞额骨曲度较小,具有粗壮的颞线和较厚的骨壁。此外,华龙洞额骨还具有额中缝结构和扩大的额窦。华龙洞下颌第二臼齿总体显得比较粗壮。齿冠咬合面具有第五尖、第六尖和第七尖。齿冠尺寸明显大于早期现代人、现代人类和欧洲更新世中期人类,位于直立人变异范围。结合对华龙洞人类额骨和牙齿形态对比所揭示的形态特点,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化石可能代表着生活在更新世中期的直立人。  相似文献   

15.
巴山酋龙 (Datousaurus bashanensis Dong and Tang ,1984)是四川盆地大山铺中侏罗世蜥脚类恐龙 ,亦称大头龙。其主要特征之一为硕壮的头骨。文中对保存于重庆自然博物馆的酋龙上下颌骨新材料进行较详细的记述。保存的前上颌骨长、高 (前端 )、厚分别为 120mm ,125mm和 40mm ;上颌骨长为 280mm ;下颌齿骨高为145mm。估计每侧上、下颌齿数分别为 14和 12枚。牙齿粗大 ,勺状 ,排列紧密。推测头骨长可达 6 7cm ,是已知蜥脚类恐龙中最硕大的。与大山铺同一地点其它蜥脚类相比 ,巴山酋龙的颌骨也不尽相同 ,这为进一步探讨其食性及古环境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6.
《化石》1997,(4)
空中飞翔的地鼠我们对生活在大约2千6百万年前的已绝灭的啮动物奎氏始鼠(Eomysquercyi)的认识仅仅依据从古代猛禽类的烘便化石中发现的它的牙齿和颌骨碎片。然而,在德国恩斯帕尔(Enspel)发现的化石首次向我们展示了该动物其它部分的面貌。帮助鉴...  相似文献   

17.
消息     
《人类学学报》1986,5(4):400-401
本世纪五十年代,曾在云南开远小龙潭晚中新世褐煤层中先后两次发现古猿的牙齿化石。1980年6月小龙潭煤矿古生物化石保护小组发现了古猿一青年个体的左下第一至第三臼齿列。标本产自布沼坝露天矿坑海拔为1070米至1080米的水平层间,煤层顶板海拔为1100米,即古猿化石出土处距煤层顶界在20至30米之间。小龙潭组主煤段厚100至223米,化石出自主煤段上部。1982年5月11日又在上述化石层中出土古猿青年个体的上颌骨一件,颌骨上附着12枚牙  相似文献   

18.
1970年,湖南省405地质队于湖南省桑植县芙蓉桥公社三迭纪巴东组地层中发现了一些脊椎动物化石。经我们进行发掘和初步研究后,了解到此动物具有很特殊的性质,如背上具有类似盘龙类的“帆”状装置;上下颌均无牙,吻部尖小而下弯,有些像乌龟的喙;脚趾末端不为左右侧扁的利爪状,而是背腹扁平末端钝圆状的(见图版)。显然应是一新属新种,命名为无牙芙蓉龙(Lotosaurus adentus gen.et sp.nov.)。属名即化石产于湖南省(别名芙蓉国)和具体产地芙蓉桥公社的意思;种名表明此动物的特征。芙蓉龙的发现为我国三迭纪脊椎动物化石的地点、层位和种类增添了新内容。这是继我国北方下三迭统肯氏兽动物群和南方上三迭统蜥龙动物群之后发现的中三迭世的脊椎动物化石。同时这次发现或许能为南方贡瓦纳大陆陆相中三迭世地层和北半球海相中三迭世地层的对比提供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胡荣  赵凌霞 《人类学学报》2015,34(3):404-416
华南和东南亚发现大量更新世的猩猩牙齿化石。本研究应用CT扫描三维重建的技术方法研究了广西更新世化石猩猩牙齿釉质厚度,并与现生类人猿、现代人、化石类人猿以及早期人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广西猩猩同类牙齿的釉质厚度与牙齿大小相关性很小;臼齿和前臼齿釉质厚度在上下颌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来自广西不同地区的猩猩化石牙釉质厚度无显著差异。与早期人科成员相比,广西猩猩的牙釉质相对较薄,平均与相对釉质厚度值都明显小于南方古猿、傍人。与早期人属相比,小于直立人、尼人以及非洲和欧洲的早期人属化石。与现代人和现生灵长类相比,广西化石猩猩釉质厚度明显大于大部分猴类和非洲大猿;平均釉质厚度稍大于现生猩猩,而与现代人更为接近;相对釉质厚度小于现代人,而与现生猩猩差异不大,都属于偏厚型釉质。本文讨论了釉质厚度与系统分类演化、食性适应的相关问题,作者推测釉质厚度可能是物种的特征属性,与牙齿功能适应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0.
正2004年发现的华龙洞遗址在经历了2006年首次发掘、发现1件人类头骨碎片和1枚牙齿化石、时隔8年之后的201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至县文管所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野外工作队重返华龙洞,对遗址进行第二次系统发掘。这次发掘发现了包括牙齿和头骨碎片在内的多件人类化石、古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