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的昆虫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玉珍  赵秀海  孟庆繁 《昆虫学报》2009,52(11):1236-1243
昆虫多样性变化对生态系统健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为研究昆虫群落变化与生境演替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网捕、灯诱和诱捕法系统调查了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次生白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昆虫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 分析了昆虫在森林演替过程中的规律及与植被群落之间的关系。系统调查共采集昆虫标本8 183头, 隶属于14个目699种, 其中鳞翅目和鞘翅目是主要优势类群。次生针阔混交林昆虫的个体数量最多, 原始阔叶红松林中物种数最多。不同演替阶段昆虫群落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差异不显著, 但次生针阔混交林、原始阔叶红松林的Fisher’s α指数显著高于次生白桦林。目水平上的昆虫多样性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昆虫多样性在森林演替过程中和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相同;由于食性和生境选择的不同, 森林演替过程中鳞翅目昆虫多样性逐渐升高, 而鞘翅目多样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0-2009年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及露水河、松江河、长白县等地相同林带所采的1700余份标本,报道了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带分布的大型真菌68科209属498种.其中,中国新记录种8种,待定种3种,吉林省新记录种12种,所有标本保存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永久样地在4a演变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空间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群落乔、灌、草3层的物种个体数量有很大变化,但其物种组成结构变幅很小;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优势地位逐步丧失,而阔叶树种荷木(Schima superba)和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等优势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中生性树种的罗伞(Ardisia quinquegona)和九节(Psychotria rubra)等地位也在加强,整个群落向常绿阔叶林演变:群落乔木层的生物量增加而灌木层的生物量逐步减少,但群落总生物量仍在增加:群落各层次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较为复杂,但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只表现微小的起伏,说明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是一种缓慢的、较为稳定的过程。同时,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偶见种及珍稀植物的保护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不同生境中杉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根据生境因子应用主分量分析和动态聚类方法进行生境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生境中杉阔混交林群落数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中植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种组成不一,其重要值也不同。不同生境中植物群落乔木层的物种数目、物种多样性、群落均匀度均有较大差异。海拔对不同生境中植物群落乔木层的物种数目、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有很大影响,坡向则对个体总数和种类的影响较大。海拔和坡向对不同生境中植物群落乔木层生态优势度则无明显影响,应该重视不同生境中杉阔混交林多样性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处于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区的甘肃小陇山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之一。以甘肃小陇山建立的6 hm2暖温带针阔混交林森林动态样地为基础,以样地中所有胸径(DBH)≥1 cm的木本植物为对象,分析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探讨物种对不同生境的选择偏好。结果表明: 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41735株,除去分枝和萌生的独立个体有29251株,共计124种,包含33科65属,其中重要值≥1的树种有28个,占总多度的82.9%。样地中重要值最大的前4个种依次是锐齿槲栎、白桦、小叶乌药和榛,也是该群落乔木层与灌木层的优势树种。样地内所有植株的径级分布整体表现为倒“J”型,群落自我更新良好。指示种分析发现,样地中有11个物种对不同生境表现出一定的偏好,其中2个物种(铁木和四蕊枫)表现出明显的生境偏好。冗余分析和偏分析表明,样地内的物种多度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  相似文献   

6.
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更新层物种多样性林隙梯度变化初探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根据对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群落更新层的样带调查数据,采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R)、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及Alatolo均匀度指数(E)来研究更新层物种多样性的林隙梯度变化。结果表明:从非林隙到林隙中心,更新层物种多样性逐渐升高,即非林隙<林隙边缘<林隙近中心<林隙中心;物种丰富度变化与其一致,而均匀度变化则表现为两端高中间低的现象;更新层物种多样性林隙梯度变化程度受林隙发育阶段的影响较大,随着林隙的发育,变化程度为早期林隙>中期林隙>晚期林隙。  相似文献   

7.
为解释长白山温带森林群落构建和物种多度格局的形成过程, 该文以不同演替阶段的针阔混交林监测样地数据为基础, 采用中性理论模型、生物统计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和生态位模型(Zifp模型、分割线段模型、生态位优先模型)拟合森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 并用χ 2检验、Kolmogorov-Smirnov (K-S)检验和赤池信息准则(AIC)选择最佳拟合模型。结果显示: 中性模型能很好地预测长白山温带森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的物种多度分布。在10 m × 10 m尺度上, 5种模型均可被χ 2检验和K-S检验接受, 但中性模型拟合效果不如对数正态分布模型、Zifp模型、分割线段模型和生态位优先模型, 表明小尺度上中性过程和生态位过程均能解释群落物种多度分布, 但生态位过程的解释能力相对较大。而在中大尺度上(30 m × 30 m、60 m × 60 m和90 m × 90 m), 中性模型为最优拟合模型, 并且随着研究尺度增加, 生态位模型和生物统计模型逐渐被χ 2检验拒绝, 表明中性过程在长白山针阔混交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形成中的作用随着研究尺度增加而逐渐增大。该文证实了中性过程在长白山温带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未否认生态位机制在群落构建中的贡献。因此, 温带森林群落构建过程中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并非相互矛盾, 而是相互融合的。在研究森林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时, 应重视取样尺度和演替阶段的影响, 并采用多种模型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8.
张广才岭温带次生针阔混交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越  夏富才  赵秀海  轩志龙  徐敏敏  李良 《生态学报》2017,37(10):3425-3436
为了研究温带次生针阔混交林的树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于2010年在吉林省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建立了面积为21.84 hm2(420 m×520 m)的固定样地。从物种组成、种-面积曲线、植物区系特征、径级分布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针阔混交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样地共有DBH≥1.0 cm的木本植物活立木个体25,908株,隶属于18科27属45种,植株密度为1186株/hm2。植物区系以北温带分布属为主体,共有37属,占总数的82.22%,属长白山植物区系。样地内稀有种18种,偶见种14种。通过对该样地物种多样性计算得出,该样地Margalef多样性指数R、ShannonWienner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Pielou指数Jsw分别为4.31、2.48、0.89和0.65。样地中所有个体的径级分布(以2cm等级排列)呈偏倒"J"形,整体更新良好,表现出群落稳定与生长状况良好的趋势。群落中重要值3的9个物种的径级结构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胡桃楸、水曲柳呈近似正态分布,表现为中径木个体数量多,而小径木和大径木个体数量少的特点;春榆、大果榆、色木槭、白牛槭、裂叶榆等物种呈倒"J"型或偏倒"J"型,更新良好;而红松由于受到了严重的人为干扰,天然更新不良,径级结构呈现不规律型。通过g(r)双变量函数分析9个优势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可知,9个优势树种均表现出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着尺度的增大而降低。在r20 m的小尺度上物种聚集强度随尺度增大急剧降低,当尺度超过20 m后聚集强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广西亚热带山地针阔混交林的群落学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亚热带山地针阔混交林是我国湿润亚热带山地一个独特的垂直带类型。本文对广西境内这类森林的群落学特点作了较详尽的分析,说明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是相适应的。它是处在一个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相对稳定的类型,在涵养水源上起重要作用,应加强保护。群落中有许多珍贵、速生树种可选为发展山地林业之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演替阶段栎树混交林群落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稳定性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一个综合指标,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为进一步验证火山岩山地森林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稳定性的变化趋势,本文以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侧柏栎树混交林、栎树混交林和栎树黄连木混交林3种典型森林群落为对象,选取演替现状、物种多样性、Gordon稳定性值、群落结构4项指标10个因子作为构建评价模型的参数,通过函数隶属值方法评价了江苏盱眙火山岩山地典型森林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随着演替的进行,稳定性不断增强,与传统的演替理论一致,即演替是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2)3种群落总体的丰富度指数和Whittaker生境多样性指数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却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即栎树混交林>黄连木栎树混交林>侧柏栎树混交林;3)多样性最高的是栎树混交林,而稳定性最高的是侧柏栎树混交林,多样性并不能完全代表稳定性;4)由于侧柏栎树混交林密度过大,需要进行适当抚育,促进其正向演替.  相似文献   

11.
20 0 1年 5月和 10月在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的灌木层和草本 -苗木层对节肢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5月份的灌木层 ,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节肢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 >针阔叶混交林 ,相反 ,在草本 -苗木层 ,针阔叶混交林的物种数和个体数 >季风常绿阔叶林。 10月份 ,针阔叶混交林节肢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与季风常绿阔叶林间无明显差异。两林分中 ,天敌占总物种数的 2 7.5 0 %~ 87.5 0 % ,蜘蛛类群占总物种数的 18.18%~ 6 6 .6 7%、占天敌物种数的 5 3.33%~ 90 .91%。除 5月份的草本 -苗木层外 ,节肢动物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是季风常绿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优势集中性指数则是针阔叶混交林 >季风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及群落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  李晓宇  曹静  谭凌照  赵秀海 《生态学报》2020,40(4):1195-1206
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是东北地区典型的次生林类型之一,处于向地带性顶级植被阔叶红松林方向演替的重要阶段。全面分析长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动态,能为东北地区森林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撑。基于长白山地区5.2 hm2次生针阔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以2005和2017年样地内所有胸径(DBH)≥5cm的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2年间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胸径结构和密度结构等非空间结构,以及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树种混交和林木竞争等空间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群落个体数量由6614株降至5884株,2017年调查到木本植物13科25属42种,较2005年增加2属2种,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变化较小。平均胸径由14.4 cm增加至15.5 cm;径级结构在两次调查中均呈倒"J"型,虽然群落保持稳定的更新态势,但是各径级的个体数量显著下降。胸径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分别由0.77和0.37增至0.79和0.38,群落复杂程度提高。群落株数密度由1272株/hm2降至1132株/hm2,林分密度由33.12 m2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广西元宝山中山针阔叶混交林的种类组成、分布区类型、生活型谱和叶片特征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该针阔叶混交林种类组成较丰富、物种多样性程度较高,共有维管植物96科201属379种,其中,蕨类植物19科26属33种,种子植物77科175属346种.在种子植物中,单种科和少种科(2~5种)所占比例较大(41.6%和32.5%),蔷薇科(Ros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山茶科(Theaceae)、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禾本科(Gramineae)、山矾科(Symplocaceae)和百合科(Liliaceae)种类较多,并含有较多起源古老的残遗植物.该针阔叶混交林的种子植物属共有12个分布区类型, 其中, 中国特有分布属 4属,分别是长苞铁杉属(Nothotsuga Hu ex Page)、棱果花属(Barthea Hook. f. )、匙叶草属(Latouchea Franch. )和马铃苣苔属(Oreocharis Benth. );热带分布型属和温带分布型属占绝对优势(53.6%和44.0%),且热带成分所占比例略高于温带成分,表明该群落植物区系表现为明显的亚热带山地性质.群落中以高位芽植物为主(60.4%),藤本植物和地面芽植物也占有较高比例(12.1%和11.1%).群落的叶级以小型叶为主(55.4%),叶片特征以单叶(85.8%)、革质叶(52.6%)和全缘叶(61.2%)为主.此外,在群落的乔木层上层,针叶树种、落叶阔叶树种和常绿阔叶树种的比例分别为23.1%、34.6%和42.3%,表明该群落的中山针阔叶混交林特点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四川碧峰峡景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现状,提出利于森林经营管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靠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法调查样地27个,通过聚类和排序将样地归类,探究不同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 表明:Bray-Curtis距离为0.53时共聚出6类,山矾栲群落(Ⅰ)、山矾青冈群落(Ⅱ)、木荷山...  相似文献   

15.
Animal pollination was observed in a cool temperate mixed coniferous and broadleaved forest, and in shrubby vegetation on a mountain summit, on Yakushima Island (30.2°N, 130.3°E), to the south of Kyushu, Japan. In the mixed forest, two groups of plants were recognized: exclusively canopy-flowering species, and understory-flowering species. All of the canopy-flowering species had dish-shaped flowers or flowers without petals, were visited by opportunist insects, and most of them showed a mass-flowering pattern. Each segregated its flowering time from those of the others. On the other hand, most of the understory-flowering species had bell-or funnel-shaped flowers which were pollinated by birds or bumble bees, and showed an extended flowering pattern. Their phenological flowering series (exceptCamellia japonica that was pollinated by birds), without a break, coincided very well with the active period of a bumble bee species,Bombus ardens. In the shrubby vegetation on the mountain summit, two types of species were recognized: one type also grew in the forest, whereas the other type only grew in the shrubby vegetation. The former type of species in this vegetation was visited by a more diverse range of insects than that in the forest. In particular, species visited mainly by bumble bees in the forest attracted many opportunist insects. All but one of the species that only grew in the shrubby vegetation were visited only by opportunist insects and never by bumble bees.  相似文献   

16.
浙江古田山常绿阔叶林演替序列研究: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较为成熟的“空间差异代替时间变化”的研究方法,应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调查了16个典型样地,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计算了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演替序列4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从针叶林到针阔叶混交林、木荷林和甜槠林的演替过程中,4种群落乔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1.9670、2.4975、2.6140和2.4356,呈现先增大后变小的趋势;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以针阔叶混交林最高,Shannon-Wiener指数为2.8625;针叶林的草本层Shannon-Wiener指数为1.5334,高于其它3种群落。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演替序列中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甜槠林物种多样性均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而木荷林物种多样性大小则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演替过程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幅度以草本层最大,H、JSW、JSI、D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572、0.0806、0.0899和0.1884;灌木层变化幅度最小,其H、JSWJ、SI、D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482、0.0385、0.0142和0.1553。  相似文献   

17.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乔木幼苗组成与月际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吉林省蛟河42 hm2针阔混交林动态监测样地为平台, 在样地内选取224个1 m × 1 m幼苗监测小样方, 基于2013年6至8月每月中旬的幼苗监测数据, 对乔木幼苗物种组成、数量特征、月际动态及幼苗与同种大树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该群落共调查到乔木树种幼苗16种。物种组成在6月和7月间变化不大, 但与8月差异较大。物种组成在各样方间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不同种幼苗出现的样方数为1-159。(2) 6月至8月, 幼苗个体从1722株减少到1214株, 降幅达29.5%。不同种幼苗在个体数量上变异较大, 个体数超过100的幼苗有色木槭(Acer mono)、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紫椴(Tilia amurensis)和东北槭(Acer mandshuricum), 四者个体数之和占所有物种个体总数的84.26%; 不同种幼苗密度变异性较大, 只有色木槭、水曲柳、紫椴和东北槭密度大于1株·m-2, 其他种幼苗密度均较低。(3)新生幼苗更新、死亡格局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与月际间差异, 7月新生幼苗总体死亡率(48.9%)显著高于8月(28.3%); 整个调查季(6-8月), 新生幼苗总体死亡率(40.56%)明显高于多年生幼苗(7.34%)。就幼苗更新情况而言, 该研究群落一年中更新主要集中在6月。(4)色木槭、紫椴、杉松(Abies holophylla)幼苗的密度与同种成年个体的胸高断面积之和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 0.006、0.013、0.037), 表明三者幼苗密度随周围母树多度的增加而增加, 其他物种幼苗密度与同种个体数目或同种胸高断面积之和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新荣 《生物多样性》1999,7(4):291-296
俄罗斯平原针-阔林过渡带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类同于许多类型的过渡带,即群落的过渡带(针阔混交林)比相邻群落(针叶林和阔叶林)具有更高的多样性。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组成结构较好地反映了其特殊的过渡性。在该过渡带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并不证明群落稳定性的增加。因此,在探讨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关系时,综合包括均匀度在内的多个指数才可能作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通过对原始阔叶红松林草本植物早春(5月5~20日)、夏季(6月20日~7月10日)和秋季(8月20日~9月10日)的三次调查,结果表明其物种多样性是很丰富的,一年内共有123种(包括6个变种)草本植物在该森林内出现。同时其季节变化也比较明显,早春、夏季和秋季的草本植物物种数分别为:79,101,和98;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3.1829,3.3140,2.9677;Shannon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284,0.7181和 0.6473。早春的草本植物以银莲花(Anemone spp)、延期索(Corydalis spp)、顶冰花(Gagealutea)等为主,夏秋季则美汉草(Meehania urticifolia)和一些苔草(Carex spp.)占优势。草本植物一年内的水平及垂直结构也有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