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广东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和防治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东省现有外来入侵植物93种,隶属于27科72属,其中种类最多的菊科植物达21种,草本植物有81种,它们分别占广东省入侵植物总数的22.6%和87.1%.依据外来入侵植物目前在野外的生长和扩散状况等分析,发现其中危害严重的有24种,危害中等的有23种,危害较轻的有46种.广东省外来入侵植物中有76种来自于美洲地区,占入侵植物总数的81.7%.比较发现,广东与邻近的香港、厦门、广西在外来入侵植物的数量上以及在各自地区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的植物种类上比较接近,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地区地理位置上相毗邻而利于物种之间的传播造成的.本文还提出了对广东省外来植物入侵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厦门市外来物种入侵现状及其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欧健  卢昌义 《生态学杂志》2006,25(10):1240-1244
通过对厦门地区外来物种入侵状况的实地调查,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查阅和专家咨询,整理了厦门市已入侵或值得警惕的外来植物名录。并从气候、土壤、植被生态群落结构、地貌特征、人为和自然干扰状况以及港口交通贸易等方面分析了厦门市外来生物入侵现状的原因。结合前人在外来生物入侵的风险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针对厦门市的外来植物入侵现状,构建了适应厦门地区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该指标体系由“移居与建群的可能性”、“危害与影响”和“预防与控制”3大部分,共计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近年来,外来入侵植物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贸易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了解京津冀地区入侵植物种类组成,分析其分布特点,能够为京津冀地区外来入侵植物扩散的防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京津冀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原产地、生活型、危害程度、引入途径等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京津冀目前有99种外来入侵植物,其中恶性杂草11种。菊科和禾本科为优势科,所含种数分别为24和12种。京津冀外来入侵植物以一、二年草本植物为主;美洲是京津冀入侵植物的最大起源地,其中,北美地区23种,美洲热带和中、南美洲共32种;人为有意引进共56种,占外来入侵植物总种数的56.57%。【结论】当前京津冀地区外来植物入侵状况比较严重,且该地区入侵植物的入侵与其社会经济学因子和生物地理学因子密切有关,有意引入是京津冀地区外来植物入侵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外来有害植物种群扩散的综合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外来有害植物试点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外来有害植物的特点,介绍了外来有害植物种群测定的样地选择和设置方法.对外来有害植物入侵生境条件、有性繁殖能力、无性繁殖能力及入侵现状评价、种群扩散测定的内容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了外来有害植物综合分析指数,分析外来有害植物入侵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为综合治理外来有害植物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在外来有害植物试点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外来有害植物的特点, 介绍了外来有害植物种群测定的样地选择和设置方法。对外来有害植物入侵生境条件、有性繁殖能力、无性繁殖能力及入侵现状评价、种群扩散测定的内容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根据以上资料, 计算了外来有害植物综合分析指数, 分析外来有害植物入侵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为综合治理外来有害植物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是对棕榈科植物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害虫,文章介绍该虫的为害症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厦门地区加拿利海枣的受害情况,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云南的外来入侵植物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徐成东  陆树刚   《广西植物》2006,26(3):227-234
综述云南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分布、入侵的主要途径和危害等。列出云南外来入侵植物75种的详细资料,详细论述其中危害较严重的紫茎泽兰、飞机草、凤眼莲、空心莲子草、马缨丹和肿柄菊等,并讨论应采取的防治对策。提出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但也是外来入侵植物危害最严重的地区;虽然很多外来入侵植物都能在云南蔓延,但真正引起严重危害的却不多;恢复本地植被,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机制和风险评价体系将是防范外来入侵植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广州外来入侵植物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根据野外调查及相关文献资料,初步探讨了广州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生境、生长特性、危害以及来源.结果表明:广州市现有外来人侵植物73种,隶属于27科59属,其中菊科(19种)、禾本科(8种)、豆科(7种)和苋科(7种)植物占了入侵植物总种数的56.2%.生活型分析发现,在广州有分布的外来入侵植物中,陆生草本植物最多(58种),其次为灌木(10种)、水生草本(3种),乔木种类最少(2种),它们主要生长在人类干扰比较频繁的低海拔地区.另外,基于对外来入侵植物目前在野外的生长和分布状况等生态学特性进行分析,可大致将它们对本地生物多样性危害程度分为3级,其中危害严重的有11种,危害中等的有25种,危害较轻的有37种.从原产地分析来看,61种来自于热带美洲地区,占广州外来入侵植物总种数的83.6%.与国内其他地区外来入侵植物进行比较发现,广州和广西共有种数最多,有62种,然而,对已经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植物种类,在数量上广州与香港、深圳和广西相同种类较多,分别有8种、7种和6种.对广州市目前外来植物的入侵风险(潜在威胁)的评估结果表明,对一些在其它地区已经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植物,应当加强监控,防止入侵扩散并造成重大生态灾难.还对广州市外来植物入侵的主要途径及防治策略做了简要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9.
王鹏  黄娇  熊雪  龙凤  吴雨  王雯 《生物安全学报》2022,31(3):268-277
[目的]全面了解乐山地区的外来入侵植物现状,为乐山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提供可行性建议对策,并为防控进展研究和预警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和标本数据库分析乐山地区外来入侵植物情况,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乐山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评估体系,评估所有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值,并根据等级划分标准和风险值将外来入侵植物划分为5个风险等级(I~V级)。[结果]乐山地区入侵植物种类共109种,隶属38科86属。其中菊科17属20种,为最大优势科,豆科、苋科、茄科、禾本科次之,且草本植物占优。I级风险(恶性入侵)植物有10种,II级风险(严重入侵)的有11种,III级风险(局部入侵)的有13种,IV级风险(一般入侵)的有27种,其他48种(有待观察)为V级风险。中高危害风险的外来入侵植物共34种,隶属18科32属。[结论]乐山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繁多且危害风险高,基于上述入侵现状和风险等级提出了防控外来植物入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南宁的外来入侵植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野外调查及文献资料的整理,对南宁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危害现状、原产地、生活型和入侵生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宁现有外来入侵植物72种,隶属于25科55属,其中菊科植物19种,禾本科9种,苋科和茄科各6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6.4%、12.5%和8.3%。就危害程度而言,已造成严重危害的种数达12种,中等危害有17种,轻度危害有43种。从原产地分析来看,源自美洲的入侵植物多达62种,占总种数的86.1%,其次为源自非洲(5种)、地中海(3种)和欧洲(2种)的植物。这些外来入侵植物中,草本植物种类最为丰富(57种,占种总数的79.2%),其次为灌木(10种,13.9%)和乔木(3种,4.2%)。此外,南宁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与广州、澳门和厦门等地的共有种数相对较多,而与青岛、北京和沈阳等地的共有种数较少。同时对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深圳的外来植物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3  
通过对深圳外来植物调查 ,报道了深圳 1 0 2种外来植物 ,约占深圳植物种类总数的 1 0 % ;并对深圳 1 0种危害较大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简要介绍。通过对深圳外来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原产地、生长型、生境和危害程度的分析 ,结果表明 :(1 )外来植物的入侵对深圳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 ,对人工林或人为干扰严重的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大 ;(2 )来自新大陆热带地区的外来植物对深圳容易入侵并造成较大危害 ;(3 )草本和藤本植物具有较强的入侵能力 ,高大乔木的入侵能力小 ,造成的危害程度也较小。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的外来植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海南岛野生或半野生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报道了153种外来植物,并对近年来在海南岛大面积分布而未报道过的入侵种进行简要介绍。对海南外来植物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与危害程度的分析发现:(1)外来植物中有66.67%来自美洲,美洲种的96%为热带美洲成分,几乎所有来自美洲的草本植物往往成为遍布海南各地农田、果园、胶林、草地的有害杂草;(2)外来草本与藤本植物具有较强的入侵能力和较大的危害;(3)绝大多数草本与藤本植物常形成单一优势群落,破坏平地、低丘陵原有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哈尔滨市17块绿地的植物多样性,研究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本土植物多样性对外来植物的影响规律。结果如下:哈尔滨市绿地有75种外来植物,外来栽培植物42种,外来非栽培植物33种。在哈尔滨市绿地植物群落中,外来栽培植物的平均盖度、平均重要值和平均出现频度均较高;外来非栽培种的平均盖度、平均重要值较低,而平均出现频度较高。绿地本土植物物种数与外来栽培种、外来非栽培种的物种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外来非栽培种的平均出现频度显著负相关(P<0.05)。绿地乔木层本土植物的香农威尔指数、物种丰富度与外来栽培种、外来非栽培种的物种数均显著负相关(P<0.05),乔木层本土植物的均匀度与外来非栽培种的平均出现频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灌木层本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外来栽培种的平均重要值显著负相关(P<0.05);草本层本土植物的均匀度与外来非栽培种的平均相对盖度显著正相关(P<0.05)。随绿地总面积的增加,外来栽培种和外来非栽培种的物种数增加,平均出现频度均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随建成时间增加,外来栽培种的平均出现频度呈非线形变化,外来非栽培种的平均出现频度呈现降低的趋势。应提高哈尔滨市绿地本土植物的多样性,严格控制新建成的、总面积较小的绿地中外来植物的引种栽培管理,以防止外来植物发展成为危害本地生态系统的入侵植物。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种子植物区系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海南岛种子植物新记录3属、6个新记录种;其中3个为逸出、归化种,且分布广泛,常为群落单优种,亦是果园、农田、胶林和休耕地的恶性杂草。  相似文献   

15.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组成及其与水位光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杭州西溪湿地是在自然湿地基础上,并在一千多年农渔耕作用下形成的城市边缘次生湿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它的面积急剧萎缩,植被受 干扰,生态脆弱,不久前成立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已经将保护提上日程。该文在报道这类特殊湿地植被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上试图回答下 列问题:何种小生境利于保护本地和湿地植物多样性?入侵种在各种小生境中的影响如何?怎样防控?根据调查,将西溪湿地草本层的小生境 分成5种类型:强光高基、弱光(有树遮光)高基、强光低基、强光高渚和强光低渚。采用分层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这5种小生境下的植 物群落组成,以重要值作为变量来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并排序。共26个地点,约234 m2的样方。结果显示在农渔耕的背景下,水位高低及光照 等自然因子对植物组成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强光高基生境物种丰富度最高,其中本土、木本和豆科植物数量最多,而入侵种、湿生物种数量 最低;强光低渚生境的情况正好相反。强光高基生境有利于保持本土植物多样性,降低入侵种的竞争能力,但不利于湿地植物的存在;强光低 基有中度本土植物多样性及抵御入侵种的能力,有较大的草本比例和湿地植物比例,是一个保持良好的湿地环境。有利于湿地植物的低湿生境 目前在西溪比例较低,湿地植物偏少,这主要与西溪先前人类从事农业和渔业活动有关。在去除影响景观、影响本土物种多样性的入侵种的同 时,可考虑增加低湿的生境,并补种湿地物种。  相似文献   

16.
外来植物入侵的化感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最近的几十年,在全球范围内的外来植物入侵的频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所以对其入侵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有几种假说从不同的侧面解释外来植物的成功入侵。本文在综述前人工作基础上,从化感作用的角度解释外来植物入侵,并给出解释模式。由于本土动植物对某些外来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比较敏感,外来植物可以利用它的“化学武器”与本土植物竞争,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取食和病源菌的感染,从而在与本土物种的相互干扰中占据优势,实现成功入侵。进一步从理论和应用的角度探讨了化感作用作为外来植物入侵的机制给我们的启示,并对今后这方面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7.
Urbanization h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lant species within and around cities. Plants with airborne pollens can cause seasonal allergic symptoms that are intensified by increasing air pollution and temperature. In urban landscapes, the reduced native biodiversity, increased exotic biodiversity, and species homogenization may all affect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allergenic plants. We investigated the plants with airborne pollens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region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llergenic plants as influenced by urbanizat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native allergenic plants dominated the urban area in the region. The species richness of allergenic plants, particularly the exotic plants with airborne pollens, significantly differed between land use types. The higher the plant diversity in the urban area, the higher the frequency of allergenic plant occurrence. Despite the homogenization of the allergenic plant communities, their characteristic species were still present across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The flowering allergenic plants also differed between the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We suggest that some common allergenic plants should be avoided by urban planners, especially those that are exotic to the region. Humans susceptible to pollinosis should stay away from places that are concentrated with allergenic plants, and be aware of the flowering phenology of allergenic plants.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Although many native species are now used in the revegetation of soil disturbances in Australian alpine areas, exotic species were, until recently, the only components of seed mixes. The use of exotic species and fertilizer was justified by their availability and low cost, and the prediction that native species would replace the exotic sward, presumably once soil nutrient levels dropped to those found in native vegetation. There was no apparent regard for the invasive capacities of the exotic species used. An investigation of a road verge on the Bogong High Plains, revegetated with a mixture of exotic species in the late 1950s, has shown that colonization by native plants can be very slow. Although many native species had colonized by 1993, exotic species still provided 50% of the cover. Agrostis capillaris accounted for most of this. The major native colonizers were Carex spp., Colobanthus affinis , Euchiton spp., Leptinella filicula , Poa hiemata , Ranunculus victoriensis and Scleranthus biflorus . Poa hiemata provided by far the most cover of the native colonizers. There have been considerable increases in the cover and number of native species on the verge since 1989. Cattle grazing and trampling are likely to have limited colonization of native plants prior to the removal of livestock in 1991.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on approaches to future revegetation in the alpine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