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环境\"内涵界定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生态环境”是在中国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名词,由于一直没有明确而公认的定义,使用者往往误用,不利于今后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本文追溯了生态环境概念的起源,对比分析了“生态环境”内涵的不同理解,基于生态学、环境科学理论,认为生态环境是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  相似文献   

2.
熵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熵概念的发展及其含义。生物体依赖负熵为生,是以环境的更大熵增为代价的。人口膨胀,使用矿物燃料逐渐增多,以及大面积破坏森林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减缓生态系统的熵增,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模式是事物表现的一般方式,它广泛存在于重复、稳定出现的现象中,能够预测现象的变化并作为证据支持因果关系。利用符号、图形、图表、数学关系式等工具有助于人们识别分类、分布、循环、变量间的关系等类型的模式。在科学研究中,模式起到了连接观察事实与构建解释模型的关键作用。受此启发,教师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对具体事实和数据的观察,外显化地讨论和分析其中的模式,进而建立对抽象概念的解释,并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实现简单模式到复杂模式的进阶。  相似文献   

4.
稳定与变化是帮助学生开展跨学科实践、理解学科间联系的重要跨学科概念,它揭示了人们在探究、阐释、控制和改造自然界时关注的重点。稳定与变化是系统的2种发展状态,二者与尺度概念密切相关,同一现象的稳定状态与发生的变化在不同尺度间可能存在着关联。在观察的尺度上,稳定与变化的发生受到外界环境条件与内部运行机制的影响。研究保持稳定的条件与引起变化的因素对理解生命个体与群体的生存与发展、指导人们开展生产生活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落实稳定与变化概念的教学时,需搭配不同的生物学概念与探究实践,并注意概念的外显化,从而提高学生对该概念的熟悉程度,加深他们的理解,促进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进展与理论探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现状的分析 ,阐述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提出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由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和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景观娱乐需水三部分组成的观点 ,从生态环境需水的时空分布、自然生态优先和可持续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动态性、可控制性和极限特性。对目前采取的各种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 ,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系统及系统模型是科学教育高度关注的跨学科概念之一,它体现了人们认识复杂世界的方式。系统是根据研究目的人为界定的,它是有关联的物体或元件组成的有秩序整体,包含边界、组分及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其中组分与相互作用的总和作为系统的结构,与系统的功能之间互为因果。系统模型是描述和理解系统的有效工具,它根据研究目的对系统进行了必要的假设和近似,以突出系统的本质特征,但这些假设和近似会影响到系统模型的可信度和准确度。在基础教育理科课堂中以系统模型作为认知工具,并对系统及系统模型概念进行外显化的教学,将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学科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龚缨晏 《生物学通报》1994,29(5):24-24,27
现代人类起源的“夏娃”理论龚缨晏(杭州大学历史系310028)从上个世纪开始,人类一直在寻求人类起源问题的科学答案,并形成了许多理论。最近,国外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现代人类起源理论,被称为“夏娃”理论,从而引发了一场颇为热烈的讨论。“夏娃”理论是...  相似文献   

8.
对翼手目的单起源与双起源假说的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兰香  梁冰  张树义 《兽类学报》2003,23(4):346-350
本文介绍了有关翼手目起源的两种主要假说——单起源假说和双起源假说, 并分别从形态、生化和分子等方面介绍对两种假说的相关论证及论证中的缺点和相应解决方案。同时提出有关该研究的前景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望能为我国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功能核酸概念的分析需要建立在对功能核酸研究的基础上,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进行探析。从内涵来看,它是对具有特殊结构、执行特定生物功能的核酸分子的统称;从外延来看,它包括适体、核酸核酶、核糖开关、发光核酸、修饰核酸、功能核酸裁剪、核酸自组装、功能核酸纳米材料、核酸纳米酶、核酸药物、核酸补充剂以及DNA存储技术等。目前功能核酸已成功地应用于生物传感、生物成像、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对功能核酸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尝试对其范畴、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梳理和完善功能核酸的基本概念,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植物抗虫性概念的当代内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朱麟  古德祥 《昆虫知识》1999,36(6):355-360
生物之间的抑制效应首先于植物中发现。1937年,Molisch用种间相克(Allelopathy)这一术语来描述生物间的抑制和刺激现象并首次被Rice[1]使用。生物之间的抑制和刺激作用,究其原因乃是由于相互间化学作用的结果。植物抗性(包括抗虫性和抗病性)是生物间抑制作用的直接体现。最早关于抗虫性的记载见于我国后魏时期(公元5~6世纪)的《齐民要术》,其中记载有14种作物具有“早熟、耐旱、抗虫”的特性,之后在《吕氏春秋》中有“不蝗之麻,不虫之菽”的详细描述[2]。国外,早在1788年美国的Iss…  相似文献   

11.
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与组成部分,具有不受生态退化问题影响、且生态系统服务能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类福祉的意义。但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和决策者对生态安全概念内涵的理解有所差异,生态安全评价关注点和方法体系也不统一且存在局限,不利于相关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科学开展。鉴于此,通过梳理生态安全概念内涵及其发展脉络,提出以生态系统之整体系统特征为核心基础、并紧密联系人类福祉的生态安全,明确其具有生态系统物质基础层面与人类社会发展层面两方面的涵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前生态安全评价的案例研究。相关评价研究中普遍使用“压力-状态-响应”或者类似气候-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维度的指标体系及赋权加和的综合方法,这样的基于不同要素的评价,没能突出关系到生态安全的关键系统性特征,没有反映生态安全的动态性,同时也偏离了不同维度特征的实际意义。因此,本文阐述了以体现生态安全核心内涵的生态退化问题与生态系统服务为关注对象、构建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指标体系、选择恰当的指标综合方法以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的策略。根据此评价方法提出一些具体的研究展望,包括合理构建与发展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及综合方法,深入探讨生态系统与...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一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林波  舒俭民  王维  安达 《生态学杂志》2006,25(10):1296-1300
“生态环境”一词是比较中国化的、在中国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目前中国生态学界和环境科学界开展了一场关于“生态环境”一词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热烈讨论。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有关“生态环境”一词的争论与观点,从“生态”和“环境”两词概念含义、学科发展、语义发展等方面探讨了“生态环境”一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分析了在这场争论和讨论中的一些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3.
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1 生态旅游的起源生态旅游 ( ecotourism)是个外来词 ,出现于国内研究刊物晚于 2 0世纪 90年代 ,至最近几年 ,尤其是 1 996年以后 ,才成为国内旅游学者及地理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综观有关文章 [1~ 9] ,均缺乏生态旅游在国外起源的背景性研究 ,本文拟作以交代。国外生态旅游产生于 2 0世纪 70年代 [19] ,到了90年代初 ,生态旅游产生 2 0年以后 ,它已经成为国际旅游业中最热门的类型。时至今日 ,生态旅游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最快、最重要的部分。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 4个不同来源。保护主义者、多国援助机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目标。然而,生态系统质量的科学概念及其状态演变的评估理论和方法却是一直困扰学术界且尚未形成广泛共识的难题。本文在梳理生态系统质量的科学概念及其状态演变研究进展基础上,借鉴物质生产的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概念,论述了生态系统质量概念及生态学理论基础,从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组分-结构-过程-功能-服务-功效的级联关系,系统要素-系统-环境互馈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状态波动-数量变化-质量改变的逻辑关系等视角,讨论了生态系统质量及演变的科学内涵,进而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典型生态系统、区域宏观生态系统、生态工程效应/功效等方面,提出了多应用目标的生态系统质量变化评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以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呈现理论体系多学科化、工作模式多元化、技术方法融合化、实践探索多样化的特征,工作总体成效显著与任务艰巨并存.本文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新挑战,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研究的总体框架和技术路径、区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洪德元 《生物多样性》2016,24(9):979-662
物种概念(species concept)是生物学家们持续关注的中心问题。物种概念决定物种划分, 而物种划分的合理性关系到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本文把现有较流行的物种概念分为6类, 并对它们予以述评后指出: 虽然生物学物种概念、遗传学物种概念、进化物种概念、系统发生物种概念等从不同方面认识了物种的客观真实性和物种的本质, 但在实践中都难以操作。绝大多数物种是由分类学家划分的, 但目前所有的分类学物种概念都包含有不同程度的主观因素, 从而造成物种划分的人为性, 对生物多样性研究造成负面影响。因此, 生物多样性事业需要科学、可操作的物种概念。本文在吸收了生物学物种概念、遗传学物种概念、进化物种概念以及系统发生物种概念等的长处, 也分析了它们的不足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物种概念, 即形态-生物学物种概念。最后, 以芍药属(Paeonia)几个物种的处理为例, 说明这一新的物种概念是可操作的, 划分的物种在形态上区别分明, 易于鉴别。更重要的是, 其结果得到基于25或26个单拷贝或寡拷贝核基因DNA序列所作的系统发生分析的强有力支持。各个物种在系统发生树上形成单系和独立的谱系, 表明其间各自形成独立的基因库, 没有基因交换, 它们独立进化, 有各自的生态位和独立的分布区。因此, 利用这一新的物种概念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64,自引:1,他引:6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光梅  闵庆文  李文华  甄霖 《生态学报》2007,27(10):4289-4300
我国生态补偿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生态学意义上生态补偿的探讨和经济学意义上生态补偿的摸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进入主动的基于环境损失赔偿的理论探讨阶段;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生态工程的实施以及保护和发展矛盾的加剧,生态补偿涵义拓展到对生态环境保护者进行补偿,进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阶段,并成为国内社会各界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生态补偿的涵义、理论依据和补偿标准等生态补偿研究的核心问题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生态补偿涵义经历了从生态学意义到经济学意义的发展历程,目前阶段的生态补偿涵义与国际上的\"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比较接近。理清生态补偿费与环境费、资源费的关系是生态补偿定位的关键,主要是确定与后者的包含或者补充关系;生态补偿的环境经济学理论来源是基本一致的,即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原理和公共物品理论,但是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还存在基于效益补偿还是基于价值补偿的争论;生态补偿标准确定主要包括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成本(机会成本)或通过供需双方的博弈等方法,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上述科学问题是决定生态补偿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性问题,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不同区域的现实出发结合理论探讨和实践需求进行研究,建议日后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与现实需求一致的生态补偿概念的确定和科学定位;(2)以现实有效性为基础的理论依据和补偿标准计算;(3)基于利益相关方多方参与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4)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与生态补偿研究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19.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应以地质学为基础,以生态学为指导,研究岩石、土壤、水、生物等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生态问题。秦岭生态地质特色鲜明,是催生生态地质基础理论、形成生态地质保护对策的理想实践地,迫切需要对秦岭生态地质环境角色地位予以系统剖析,梳理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面临的主要挑战,构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框架体系。研究提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要把握以下关键思考:一是秦岭生态地质环境要素多元、圈层互馈过程复杂、灾害叠加影响效应突出、人-地-生相互作用强烈,立足生态秦岭面临的现实挑战,需认知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的要素构成及家底,构建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要素互馈演化模型,探索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共存递进关系,进而提出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人类环境动态平衡调控对策;二是秦岭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框架体系应以地质环境认知为基础,将生态环境充分融入地质环境之中整体考虑,并对各要素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梳理;其中,构造、地貌地质环境是“生态容器”,岩石、土壤及水文地质环境是“生态载体”,灾害地质环境是引起“生态损害”的重要因素,人类活动环境则为造成“生态扰动”的外在驱动;三是秦岭林体-土体-岩体-山体-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