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邬家林 《植物研究》1986,6(2):107-111
峨眉山细辛属植物共有6种1变种,分属于2亚属3组,它们的垂直替代现象较为明显,从山脚至山顶,依次由花脸细辛Asarum chingchengense。尾花细辛A.cauidigerum.花叶尾花细辛A.caudige-erum var.cardiophyllum、牛蹄细辛A.delavavi、长毛细辛A.pul-chellum、短尾细辛A.caudigerellvm和单叶细辛A.himalaicum组成垂直带谱。  相似文献   

2.
李恒 《植物研究》1988,8(3):99-106
本文对云南天南星属植物作了增补, 其中有两新种:屏边南星Arisaema pingbianense.H.Li, 版纳南星A.bannaense H.Li 及两新纪录种A.balansae Engl.和A.wardii Marq.et Shaw.  相似文献   

3.
任强  张丽花 《菌物学报》2018,37(7):865-880
本研究对采自中国北方11个省、市、自治区的400余份野粮衣属标本利用形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共发现12种,包括6个分类单位从平茶渍属归并至野粮衣属中,即:Aspicilia maculata,A. maculata f. subochracea,A. ochraceoalba,A. schafeevii,A. tortuosaA. transbaicalica;其中,将A. maculata f. subochracea提升为种级单位;首次报道了Circinaria hispidaC. schafeevii在中国的新记录分布;Lecanora tortuosa var. ferruginea,L. tortuosa var. simpliciorL. tortuosa var. perfecta作为Circinaria tortuosa的异名处理。本文也为报道的物种提供了形态图和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黑木耳复合群中种类学名说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芳  戴玉成 《菌物学报》2015,34(4):604-611
黑木耳在我国已经有1 000多年栽培历史,是我国最重要的栽培真菌之一,多年来我国黑木耳的学名一直使用模式产地为欧洲的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最近的研究表明A. auricula-judae实际为一复合种,该复合种在全球范围内有5个种。其中A. auricula-judae仅分布于欧洲;美洲有2个种,生长在针叶树上的美洲木耳A. americana和生长在阔叶树上的尚未命名的木耳。中国该类群有3个种:自然分布和栽培最广泛的黑木耳的学名应为A. heimuer,此外,短毛木耳A. villosula在我国东北也广泛分布,并有少量栽培,生长针叶树上的木耳为美洲木耳A. americana,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和华北。  相似文献   

5.
Miyamayomena simplexM.angustifolia是陈艺林(Y.L.Chen1986)根据Aster simplex Chang(1935a)和A.angustifolius Chang(1935b)Asteraceae,(Astereae)更名的。后者是A.simplex Willdenow(1809)和A.angustifolius Jacquin(1798)的异物同名,因此不符合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第72条款的规定。陈的更名应处理为1986年的新名Miyamayomena simplex Y.L.Chen和M.angustifolia Y.L.Chen。  相似文献   

6.
林有润 《植物研究》1990,10(1):17-22
本文补充了中国蒿属植物新资料,即太白山蒿A. taibaishanensis Y. R. Ling & C. J. Humohries, sp. nov.;吉隆蒿A. jilongensis Y. R. Ling & C. J. Humphries, sp. nov.;昌都蒿A. orientali-xizangensis Y. R. Ling & C. J. Humphries, sp. nov.;贡山蒿A. gongshanensis Y. R. Ling & C. J. Humphries, sp. nov.。  相似文献   

7.
黄斑星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数值分类研究(鞘翅目:天牛科)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陈斌 《昆虫学报》1989,32(3):341-349
本文选取不同地区的黄斑星天牛Anoplophora nobilis(Ganglbauer)、光肩星天牛A. glabripennis(Motsch ulsky)及类似的有代表性的雄性个体作为分类单位(OUT),利用27个性状,分别进行了不同相似性系数基础上的UPGMA法及等价类的模糊聚类法Q型分析,R型聚类分析,也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是一致的.A. nobilis及分布于北方的A. glabripennis不仅在表型图上形成差异很大的两类元,而且在成虫、雄性外生殖器和幼虫上都存在系列特征差异,认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种级相似性系数水平在四个Q分类结果中分别是1.75、1.38、0.15和0.77.以四川为分布中心的A. glabripennis和西北的相比达到种级水平,表现出系列特征差异,认为它们可能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相似文献   

8.
张宪春 《植物研究》1991,11(3):1-15
作者对国产蹄盖蕨属软刺蹄盖蕨组植物从形态分类和地理分布上进行了研究,共计载了23种。其中Athyrium densisorum,A.medogenseA.chingianum为新种,A.paranigripes为一新名称。文中还附有分类检索表,每种都有文献、异名和标本引证及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9.
广西蜘蛛抱蛋属三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煜 《植物研究》1989,9(2):97-102
本文发表了产于广西的蜘蛛抱蛋属三个新种:天峨蜘蛛抱蛋Aspidistra carinata Y.Wan et X.H.Lu,柳江蜘蛛抱蛋A.patentiloba Y.Wan et X.H.Lu及杯花蜘蛛抱蛋A.cyathiflora+Y.Wan et C.C.Huang。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蜜蜂属Apis的系统发育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蜜蜂属舞蹈方向、舞蹈声音、营巢环境、巢脾结构的祖先状态和演变过程。【方法】PCR扩增并测定中国分布的蜜蜂属内东方蜜蜂A. cerana、西方蜜蜂A. mellifera、大蜜蜂A. dorsata、黑大蜜蜂A. laboriosa、小蜜蜂A. florea和黑小蜜蜂A. andreniformis的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并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分布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上述6种蜜蜂以及绿努蜂A. nulunsis、苏拉威西蜂A. nigrocinta、沙巴蜂A. koschevnikovi、炳式大蜜蜂A. dorsata binghami的COⅠ同源序列。分别利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分析(BI)依据这些序列数据构建蜜蜂属系统发育关系。对蜜蜂属上述种的舞蹈语言和筑巢行为进行编码并作为性状特征标记到系统发育树中,利用简约法对祖先状态进行追溯。【结果】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蜜蜂属可划分为3大类群,即穴居蜜蜂类群(东方蜜蜂、西方蜜蜂、苏拉威西蜂、绿努蜂、沙巴蜂)、大蜜蜂类群(大蜜蜂、黑大蜜蜂)和小蜜蜂类群(小蜜蜂、黑小蜜蜂);小蜜蜂类群更加接近于祖型,大蜜蜂类群和穴居蜜蜂类群是两支单系;炳式大蜜蜂是独立于大蜜蜂和黑大蜜蜂的蜂种,且与黑大蜜蜂的亲缘关系更近。祖先状态重建结果显示:蜜蜂属祖先在露天环境下筑造垂直的单脾,且在传播食物或巢址信息时跳水平方向的无声摆尾舞,有嗡嗡声的舞蹈及筑造复脾是后来形成的。【结论】COⅠ基因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分析蜜蜂属的舞蹈和筑巢行为的祖先状态及进化过程;蜜蜂筑造复脾、跳有嗡嗡声的舞蹈是后期的适应性进化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姬鼠属的研究及与日本种类关系的讨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姬鼠属(Apodemus)分布在欧亚大陆及其邻近的岛屿上,种类及数量均较多。一般认为有2个亚属:田姬鼠亚属(Apodemus)和林姬鼠亚属(Sylvaemus)。Ellerman和Morrison-Scott(1951)虽对它作了较系统的研究,但对中国所产的姬鼠仍有许多不同的意见,随着中国研究工作的深入,有许多看法与他们不同。Corbet(1978)虽作了一些改正,但仍不能令人满意。仅就现有材料提出个人的意见,抛砖引玉,提供进一步研究的一块踏板。  相似文献   

12.
利用RAPD技术对葱属品种遗传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我国栽培的几个主要葱属品种。所用的20个引物,有11个能扩增出重现性好且稳定的谱带,10个品种共扩增出102条带,其中68条具多态性。根据DNA谱带计算的10个品种相似系数范围为0.571~0.947。对10个品种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章丘大葱(Allium fistulosum var. gigantum cv. Zhangqiu Welsh onion)、天津五叶齐(A. fistulosum var.gigantum cv. Tianjin Wuyeqi Welsh onion)、上海分葱(A. fistulosum var. caepitosum cv.Shanghai Spring onion)、南京冬葱(A. fistulosum var. caepitosum cv. Nanjing Winter onion)和韩国大葱(A. fistulosum var .gigantum cv. Korea Welsh onion)关系较近。根据聚类结果,将章丘大葱、天津五叶齐、上海分葱、南京冬葱、韩国大葱、细香葱(A. schoenoprasum)以及楼葱(A. fistulosum var. viviparum)归为葱组;而将胡葱(A. ascalonicum)、洋葱(A. cepa)及洋葱和大葱的杂交种归为洋葱组。最后根据RAPD标记,讨论了各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腐生真菌, 是黄曲霉毒素B (aflatoxin B, AFB)和圆弧偶氮酸(cyclopiazonic acid, CPA)的主要产生菌, 也是动植物的条件致病菌。全球的玉米、花生和棉籽均不同程度地遭到黄曲霉及其毒素的污染。黄曲霉菌株间在形态学、遗传学和产毒特性上变异较大, 且其居群遗传结构也尚不明确。为了揭示黄曲霉居群遗传结构及其产毒素特性的规律, 本研究选取了从我国26省区(包括大小兴安岭)不同环境中分离的黄曲霉88株, 结合模式菌株和国际权威菌株9株, 基于钙调蛋白基因(CaM)和β-微管蛋白基因(benA)进行多基因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 使用MEGA 6.0和Structure 2.3.4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和居群结构推导, 并结合菌株的产毒特性(AFB和CPA)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的97株黄曲霉可分为3个居群, 即黄曲霉居群I、黄曲霉居群II和米曲霉居群, 该97株黄曲霉共有17个序列型(sequence type, ST), 其中我国的88株菌分布于15个序列型。米曲霉居群均不产AFB, 黄曲霉居群I和II的菌株绝大多数都产AFB和CPA, 其产毒特性只具有菌株特异性, 与居群和序列型无关。黄曲霉菌株产毒特性与地理分布或农作物类型间存在一定关系。我国东北玉米产区、西北干旱棉花产区和南方花生产区的黄曲霉居群I和II菌株均产AFB和CPA, 我国青海可可西里和四川阿坝地区的黄曲霉仅产CPA而不产AFB, 不产AFB的米曲霉居群大部分来自我国气候和地理环境多样的华北地区, 该地区也是我国农村传统酿造黄豆酱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未来气候变化下黑沙蒿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沙蒿是我国荒漠草原防风固沙的先驱植物,在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在发挥重要生态功能之余,也给我国北方地区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一定影响。本研究基于黑沙蒿当前在中国分布的89条有效数据和典型19个气候环境因子,通过MaxEnt模型,模拟了当前和未来(2050s、2070s)2种情景下(RCP 4.5、RCP 8.5)黑沙蒿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利用ArcGIS软件中SDM工具箱分析黑沙蒿的潜在分布范围及其变化,综合贡献率、刀切法及环境变量响应曲线评估了关键气候因子的重要性,并使用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精度检验和评估。结果表明: MaxEnt模型模拟效果极好(AUC=0.980),预测显示黑沙蒿主要集中分布在毛乌素沙地及周边地区,该结果与当前实际分布范围相吻合;黑沙蒿在未来2种情景下的潜在高适生区分布面积与当前相比减少了5.2%~26.8%,气候变化对黑沙蒿的分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温度季节变化、最冷季度降水量及年平均温度的影响最大;黑沙蒿未来在中国潜在分布核心区位于毛乌素沙地,且有向东北部(吉林、黑龙江、辽宁及河北部分地区)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曲霉属及其相关的有性型属、即散囊菌属和裸胞壳属的分类群共15个,其中新变种1个,我国新记录3个。它们是:日本曲霉小囊变种(新变种),赭曲霉,蜂蜜曲霉,孔曲霉,埋藏曲霉(新记录),佩特曲霉(新记录)、亮白曲霉,阿姆斯特丹散囊菌,谢瓦散囊菌,腊叶散囊菌,赤散囊菌,匍匐散囊菌原变种,构巢裸胞壳,无冠裸胞壳和刺孢裸胞壳(新记录)。  相似文献   

16.
鲟形目物种是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和CITES附录物种。其人工养殖种群数量众多, 种类丰富, 产品贸易量大, 但种类鉴定困难。本文在厘清当前鲟鱼商业类群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现有种类鉴定方法, 整合了线粒体DNA遗传分析、SNP分析和微卫星DNA分析的鉴定方法, 探讨其鉴定国际贸易所涉鲟鱼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上述3种方法整合应用可在11种纯种鲟鱼及其正反杂交产生的杂交鲟范围内进行盲检。当前共有贸易鲟鱼36种, 其中杂交鲟14种, 杂交鲟的亲本共涉及9种鲟鱼。整合方法可准确鉴定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欧洲鳇(Huso huso)、闪光鲟(Acipenser stellatus)、高首鲟(A. transmontanus)两两杂交所产生的杂交鲟, 小体鲟为母本与纳氏鲟(Acipenser naccarii)或富氏鲟(A. fulvescens)或中华鲟(A. sinensis)产生的杂交鲟, 纯种的达氏鳇、高首鲟、富氏鲟和中华鲟, 但无法准确鉴定纯种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和俄罗斯鲟(A. gueldenstaedti)以及父母本涉及此两种鲟鱼的杂交鲟。由于已开发的分子标记仍有限, 上述结果是对当前CITES贸易所涉鲟鱼鉴定的最大范围, 可以满足一些鲟鱼野生种群保护、贸易产品检测、种质资源管理等情景下的鉴定需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近海多种传统经济渔业资源的衰退,六丝钝尾虾虎鱼已成为海州湾等海域的优势鱼种之一,并在海洋食物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2011年和2013—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研究了海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摄食习性以及影响其摄食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摄食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海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以虾类、双壳类、端足类等14个饵料生物类群为食,其中端足类、虾类、双壳类、蛇尾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从饵料生物种类来看,六丝钝尾虾虎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7种,优势饵料生物有钩虾、细螯虾、独眼钩虾、彩虹明樱蛤和鲜明鼓虾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表明,海州湾六丝钝尾虾虎鱼的摄食强度受体长、水深、季节、底层盐度的显著影响,其中,摄食强度与水深和底层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春季的摄食强度显著高于秋季。聚类分析表明,以体长70 mm为界,可将六丝钝尾虾虎鱼划分为食性差异较大的两个体长组,其摄食随体长的变化主要与自身摄食能力与饵料生物丰度的变化有关。摄食策略分析表明,六丝钝尾虾虎鱼的营养生态位具有较高的表型间成分,对食物的种内竞争较低。本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六丝钝尾虾虎鱼的生活史特征,并为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河南省不同地区棉蚜Aphis gossypii种群共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情况,明确Wolbachia的感染类型及分类地位。【方法】2016-2017年间采集河南省不同地区的13个棉蚜种群,通过扩增COI基因片段对其进行种类鉴定;通过扩增棉蚜种群中Wolbachia的wsp基因片段对其进行Wolbachia感染率的检测,应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棉蚜种群中Wolbachia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对河南省内不同地区采集的13个棉蚜种群的Wolbachia感染率而言,郑州(ZZ)种群最高(46.67%),信阳2(XY2)种群最低(6.67%),13个种群Wolbachia的感染率范围为6.67%~46.67%,平均感染率为28.35%。基于wsp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安阳和信阳的棉蚜种群感染的Wolbachia株系属于B大组,其余地区棉蚜种群感染的Wolbachia株系属于A大组。【结论】河南省不同地区的棉蚜种群Wolbachia感染率差别较大,且不同种群感染的Wolbachia株系分别属于A大组或B大组。  相似文献   

19.
朱鑫鑫  王君  廖帅  马金双 《生物多样性》2019,27(10):1143-691
马兜铃属(广义) (Aristolochia sensu lato)具有花单被、花萼管状、合蕊柱、子房下位、中轴胎座、胚珠多数、蒴果等主要特征, 广布于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约有600种, 是马兜铃科中种类最多的属。依据Flora of China, 我国有本属植物45种, 其中33种为中国特有。近些年, 国内大量的新类群被相继报道, 特别是云南、广西两地, 而另一些类群则得到了确认、恢复、重新发表或修订。最近, 基于形态和分子证据, 关木通属(Isotrema)因其花萼管急剧弯曲; 合蕊柱3裂; 雄蕊6, 成对与合蕊柱裂片对生; 蒴果由上而下开裂等区别特征而从广义马兜铃属中被分出独立成属。本文基于大量的野外调查、标本鉴定、数码照片考证和相关文献的仔细研究, 重新梳理了中国马兜铃属和关木通属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确认现阶段中国马兜铃属17种和关木通属58种1亚种, 并一一记述同时编制了最新的检索表。其中, 柔叶关木通(I. mollis)、线叶关木通(I. neolongifolia)的种级地位得到重新确认, 并提供了图版。探讨了优贵马兜铃(A. gentilis)、川滇马兜铃(A. chuandianensis)和纤细马兜铃(A. gracillima)的关系, 昆明关木通(I. kunmingense)与波氏关木通(A. bonatii)的关系, 以及卵叶关木通(I. ovatifolium)、葫芦叶关木通(I. cucurbitoides)、西藏关木通(I. griffithii)、过石珠(I. versicolor)、大别山关木通(I. dabieshanensis)等复合群和袋形关木通(I. saccata)等物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