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条件培养基对小鼠类器官形态和增殖速度的影响。方法:取C57BL/6小鼠的小肠和结肠,EDTA法分离隐窝,以基质胶包埋,加入不同小鼠肠道类器官培养基培养7 天,使用光学显微镜记录和比较类器官形成率和出芽情况。随后进行二代类器官培养,使用TrypLE将类器官消化为单细胞,重新包埋和培养,使用光学显微镜记录和比较不同类器官培养基对二代类器官的培养效率。采用荧光定量PCR比较不同条件培养类器官中干细胞标志物Lgr5和分化标志物MUC2的表达。使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类器官中ki-67的表达。结果:对于小肠类器官的培养,使用条件培养基1、IntestiCult条件培养基和L-WRN培养基培养结肠类器官的形成率分别为(18.2±4.5) %、(63.8±4.0) %和(82.1±8.4) %。其中使用IntestiCult条件培养基培养类器官的出芽率更高。对于结肠类器官的培养,使用条件培养基1、IntestiCult条件培养基和L-WRN培养基培养结肠类器官的形成率分别为(17.3±7.3) %、(58.0±6.1) %和(46.3±7.4) %。对于二代类器官的培养,IntestiCult条件培养基和L-WRN培养基都能够支持消化为单细胞后的二代类器官培养。干细胞标志物Lgr5和分化细胞(杯状细胞)标志物MUC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使用L-WRN培养基的类器官ki-67阳性比例更高,增殖速度更快。结论:本研究比较了三种不同条件培养基对小鼠类器官形态和增殖速度的影响。经过对比,L-WRN培养基更有利于小鼠肠道类器官的形成和增殖速度。  相似文献   

2.
类器官是利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在体外培养形成的一种微小组织器官类似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体内相应器官的功能。迄今为止,在3D培养条件下,已经成功培养出多种类器官如肺、胃、肠、肝和肾等类器官。它们不仅可作为组织器官的替代品用于药物和临床研究,还可用于体内器官移植。本文综述了类器官在药物毒性检测、药效评价和新药筛选中的作用以及利用类器官建立疾病模型、研究组织器官发育和类器官在精准医疗、再生医学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捕食器官是捕食线虫真菌分类鉴定和生防应用的重要依据,常规鉴定捕食线虫真菌的方法是在原始分离培养中直接观察和测量捕食器官和孢子,如果没在捕食器官或缺少其他特征不能鉴定时,只有挑取孢子到营养培养基上获得纯培养后再进一步鉴定,如何诱导纯培养物捕食器官的产生是很关键的  相似文献   

4.
类器官3D培养是一种新兴的用来研究组织成体干细胞生长、分化、器官形成的体外研究系统.目前,肠道类器官的3D培养是将分离的肠道隐窝或干细胞植入含有多种生长因子的基质胶中,在基质3D支撑下生成具有肠道上皮样结构的微型空心球体,这些球体被称为肠道类器官.该类器官包含有所有种类的肠道功能上皮细胞,能最大程度模拟肠道组织,故也称之为"迷你肠".结直肠肿瘤细胞也可以利用该3D体系培养得到肿瘤类器官.这些肠道类器官可被广泛应用于炎症性肠病、肠道损伤再生、肠癌等多种肠道疾病的研究.本综述讨论了关于肠道干细胞的最新研究进展,正常类器官和肿瘤类器官的培养,同时还将探讨类器官在疾病建模和组织再生、基因修复、肿瘤个性化治疗等精准医学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类器官构建及培养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前沿性科学技术,该技术已经被广泛用到组织器官发育、疾病发病机制、药物开发和再生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之中。干细胞及组织器官发育分化调控的研究成果为类器官构建及培养技术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体外借助细胞外基质成分及细胞因子等构建出适宜于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三维微环境是类器官构建及培养技术的核心。在适宜的微环境中,干细胞及其分化的多种类型细胞可通过自组织形成与体内相应组织结构和功能相似的类器官。当前,多种类型的类器官构建及培养技术虽然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技术体系仍具有操作的复杂性、产量的不确定性及获得的类器官结构和功能与体内组织存在较大差异性等难题。生物制造领域先进技术的引入推动了类器官技术的发展。本文将综述基质成分与细胞因子构建的三维微环境的研究进展,并讨论生物制造领域的先进技术在类器官构建与培养技术中的应用,例如微孔限定的培养技术可以控制类器官的生长发育,能用于制备大小均一及生物学特性相似的类器官;图案化技术使细胞按图案特征响应性地增殖与分化,可以精准控制类器官的生成;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可以精确组装各类细胞,有助于构建具有复杂结构和区域特异性的类器官。类器官构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研究肠上皮细胞的体外模型—小肠类器官培养体系,探索其相关病理检测技术方法,为肠道相关疾病的体外研究提供便利平台。方法将小鼠肠上皮隐窝分离并培养成小肠类器官,体外模拟肠上皮的生长发育过程。通过制作石蜡切片,探索应用免疫组化技术以及基于基质胶中类器官三维水平免疫荧光技术对相应的增殖与分化信号进行检测。结果探索并建立了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体系,应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技术与三维水平免疫荧光技术能够准确检测小肠上皮结构的生长发育状态。结论小肠类器官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免疫检测技术的应用,将逐渐使其成为人们研究肠道相关疾病最为有利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我国重要水产养殖动物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贴壁培养和悬浮培养的血细胞、植块培养的类淋巴器官(Oka器官)细胞和卵巢细胞为材料,通过磷酸钙共沉淀法、脂质体介导的转染(脂染)和电穿孔法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导入EGFP基因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脂染可以成功地将质粒DNA导入悬浮培养的血细胞、植块培养的Oka器官细胞和卵巢细胞,并使报告基因EGFP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8.
细胞三维培养:组织工程的关键技术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工程是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器官缺损或失能的医学难题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组织,器官发育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的进一步揭示和体外构建工程组织,器官的细胞培养技术的进步将使组织工程在新的千年成为广泛应用的新的治疗模式。细胞三维培养要成为体外构建工程组织,器官的成熟技术体系需先解决以下问题;(1)细胞;(2)生物材料;(3)培养基;(4)培养装置;(5)异型细胞的共培养;(6)细胞三维培养物血管化。  相似文献   

9.
几种影响木薯芽器官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本培养基中,MS在诱导木薯芽器官发生及植株再生方面表现最好,GD表现最差;麦芽糖和蔗糖在诱导芽器官发生及植株再生方面优于其它碳源;乙烯发生抑制剂AgNO3有促进芽器官发生的作用,但长时间培养在含高浓度AgNO3培养基上的组织生长则发生钝化。  相似文献   

10.
在薄层培养中,不同的器官(如花芽、营养芽、根以及单细胞毛)可以从外植体上直接(不经过愈伤组织)分化出来。在烟草的薄层培养中,所有器官都起源于亚表皮细胞。器官的分化受控于植物激素、糖、多胺、寡聚糖等化学物质以及母体植株的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如光)和生化因素(如核酸、酶)对器官分化影响的研究,都还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  相似文献   

11.
癌肿组织的器官培养,可为抗癌药物的筛选、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肿瘤细胞逆转分化等方面研究提供较为理想的模型。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已有不少报道(Tchao等,1968;Ellison等,1969;Yar-nell和Ambrose,1969a,b;Rubinstein等,1973;Wolff和Wolff 1975)。但是,器官培养的肝癌迄今未见报道。我们采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的大鼠移植性的甲胎蛋白呈阳性的肝癌(BERH-2)(强家模等,1978),以琼脂半固体培基进行器官培养。一组培养物已在体外繁殖并  相似文献   

12.
类器官(organoid)是由干细胞在体外培育而成的一种三维(3D)细胞培养物,其中包含多种细胞类型的自组装。类器官是生物医学领域内近年来的热门前沿技术之一,可用于发育、内稳态、再生、疾病建模和药物研发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不同类器官的培养方法存在差异,因此了解相关进展对成功构建合适的类器官模型非常重要。家畜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构建类器官的方式以其为研究对象,对人类的饮食安全、医疗保健、精神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评述了类器官的培养方式及家畜类器官研究方面的进展,以便为后期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脊髓薄片器官型培养技术是一项借助体外器官培养技术,通过活体切片机、微孔膜技术的应用,将脊髓一部分分离出来进行培养、研究的技术,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观察直观,且可长时间进行体外实验,便于施加实验因素等特点,为体外研究脊髓的生理、病理变化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新的途径,但是该项技术在国内目前应用、报道很少,而其应用价值极高,故本文就脊髓薄片器官型培养技术的发展、特点、方法、注意事项、应用等方面对该项技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以花生幼叶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研究BA浓度对花器官分化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试管内花器官的发育.结果表明:经MSB 1mg/LBA 0.5mg/LKIN 2mg/LIAA培养基诱导的愈伤组织,转接到附加1~3mg/LBA的MSB培养基上培养,均能直接诱导分化花器官,但2mg/LBA的诱导效率最高达21.13%;诱导分化的花器官转接到MSB培养基继续培养,部分花器官可以在试管内开花、受精、成针、结实.试验实现了以花生幼叶为外植体,在试管内完成诱导花芽、开花、受精、形成果针、子房膨大,直至形成荚果等过程,为离体条件下研究花生花器官分化、荚果及种子发育提供了技术体系和材料.  相似文献   

15.
旨在观察体外器官型培养的脊髓薄片是否与同龄大鼠体内生长的脊髓具有相似的形态和恒定的前角a运动神经元数目,建立能模拟体内生长环境的稳定的脊髓器官培养模型。利用出生后8天乳鼠的腰段脊髓组织切片建立脊髓器官型培养模型,用神经元的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SMI-32对脊髓前角a运动神经元加以鉴定并与同龄大鼠体内生长的脊髓做比较。结果发现脊髓体外生长良好,形态完整,a运动神经元数目恒定,与同龄大鼠比较无显著差异,并可长期存活达2个月。脊髓的器官培养技术为研究脊髓生理、病理改变及神经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类器官(organoid)作为体外模拟器官结构和功能的三维培养体系,已经广泛应用于发育研究、疾病建模和药物筛选。类器官在再生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和多组织成体干/祖细胞来源的类器官再现了发育分化、稳态自我更新和组织损伤再生过程,为揭示发育和再生调控机制、明确生理病理进程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多细胞类型的新型培养模式和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类器官的发展。该文总结了类器官在发育与再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就前沿技术在类器官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相比于2D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类器官更能够重现来源器官的关键结构和功能特征,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运用.类器官芯片结合了类器官培养腔、微流控等多种功能单元,不仅可以根据研究者对靶器官的认知来设计仿生结构,模拟人体靶器官的复杂性;而且能控制并检测类器官所处微环境的变化,具有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特点.对类器官芯片的...  相似文献   

18.
欧越  周佩佩  王娟  刘翔  刘莉 《生物工程学报》2021,37(11):3945-3960
胸腺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受损后容易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多年来,研究人员主要通过T细胞体外单层培养系统探索T细胞的发育过程,揭示胸腺损伤和再生的机制。但单层培养系统既不能重现胸腺独特的三维上皮性网状结构,也无法充分提供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T细胞所需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胸腺类器官技术利用具有干细胞潜能的细胞,在体外通过三维培养模拟胸腺的解剖结构和胸腺上皮细胞介导的信号通路,与体内胸腺微环境十分接近。在研究T细胞分化和发育、胸腺相关疾病、重建机体免疫功能以及细胞治疗等方面,胸腺类器官呈现出巨大潜力。文中系统介绍了胸腺类器官的培养方法,比较了培养所用支架的优缺点;同时探讨了胸腺类器官在疾病建模、肿瘤靶向治疗、再生医学和器官移植等领域的应用,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脊髓薄片器官型培养的方法研究(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脊髓的器官培养技术是借助体外培养技术,将脊髓或其一部分分离出来进行培养、研究的技术。因其保留有脊髓神经元及其周围的组织结构,与体内的生理环境相似,是探讨脊髓形态发生、构筑特点、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等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成为国际神经科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本文旨在利用脊髓薄片器官型培养技  相似文献   

20.
离体植物花芽和花器官的发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邵宏波  初立业   《广西植物》1993,13(3):275-288
在近二十几年,尤其是近十年由于离体培养技术的完善和进一步向精确的层次的发展,已使得许多种植物花序、花芽和单独花器官以及部分的花器官在体外成功地进行了培养和尝试,并且对花芽及花器官的离体发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同植物的花发育需要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它们的不同配比,并且不同植物在其花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因子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又随植物器官及花发育的不同阶段而受到加大或缩小。通过对正常花及突变体花进行的离体培养实验研究已经对一些花器官发生过程中的调节程序有了新的了解。利用离体培养技术,包括刚发展起来的薄层细胞培养技术在阐明花发育的机理、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以及成花梯度的物质基础等问题上具有广阔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