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豆转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豆转基因操作中常用的再生受体系统有:器官发生受体系统,体细胞胚胎发生受体系统,原生质体受体系统,以及所使用的转基因方法: 直菌介导法,基因枪法,PEG法等,并对今后大豆转基因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大豆转化技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近年来在大豆转基因研究中再生受体系统和转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大豆转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燕 《生物技术》2007,17(6):83-86
近年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大豆的遗传转化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该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大豆遗传转化系统的优点和缺点。探讨了影响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的因素。分析了大豆遗传转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评价了转基因大豆的生物安全性,展望了未来大豆遗传转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大豆产业化15年看转基因大豆食品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人每年吃的转基因大豆食品数量是中国人吃的2.8倍。美国数以亿计人吃转基因大豆食品15年,没有出现一例不安全事故。美国多到难以统计的家畜家禽吃转基因大豆饲料15年,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在美国耕地中种植了15年,未见改变生物种群或对其他生物造成危害。美国转基因大豆在中国基本没有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5.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能显著提高大豆生产效率,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建立了农杆菌介导、草胺膦为筛选剂的大豆转基因体系,转化效率在4%以上.在此基础上,利用G6-EPSPS和G10-EPSPS 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草甘膦抗性基因,通过优化转化体系,成功建立了以草甘膦为筛选剂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转化效率达1%以上.浓度梯度实验发现,当草甘膦的筛选浓度为100 mg/L时,虽然丛生芽的再生率下降了50%~60%,但最终转化效率不受影响.进一步通过基因表达分析、Western blot、Southern blot和除草剂抗性鉴定等方法对转基因大豆进行了分子检测和验证,最后获得了分子特征明确、对草甘膦抗性稳定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后代.结果对国内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方法研究及抗除草剂新品种选育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勇  杨宝玉  陈士云 《遗传学报》2006,33(12):1105-1111
分析了来源于农杆菌介导的4个独立的大豆转化系的后代遗传特性。分别采用种子切片GUS染色方法和除草剂涂抹以及喷洒方法检测gus报告基因和抗除草剂bar基因在后代的表达。其中3个转化系T1代gus基因和bar基因能够以孟德尔方式3:1连锁遗传,说明这2个基因整合在大豆基因组的同一位点。这3个转化系在T2代获得了纯合的转化系,并能够稳定遗传至T5代。有一个转化系在T1代GUS和抗除草剂检测都为阴性,但通过Southern杂交证明转基因存在于后代基因组,显示发生了转基因沉默。为了证明转基因沉默是转录水平还是转录后水平,T1代植物叶片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并不能抑制转基因沉默,说明该转化系基因沉默可能不是发生在转录后水平。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大豆是目前种植最广泛的转基因作物之一,其中具有耐除草剂特性的转基因大豆占比最高。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一直争议不断,因此,其批准商业化种植前的食用安全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已有研究显示,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已经商业化种植了二十多年,迄今为止还没有观察到任何不良反应。目前已经批准的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均进行了严格的毒理学评价、过敏性评价和营养学评价,经过严格评价后上市的转基因大豆可以放心食用。综述了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的主要类型,分析了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问题,对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的食用安全性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后续相关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快速、有效的鉴别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检测方法体系。方法:用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CaMV35S启动子和CP4-EPSPS基因引物,应用PCR方法,从中扩增出预期大小的DNA片段,将扩增产物回收后测序。结果:经同源性分析,扩增产物为CaMV35S启动子和CP4-EPSPS基因的一部分序列。结论:初步建立了转基因大豆的检测方法,同时讨论了PCR检测过程中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十字花科作物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转化受体、转化方法、转化频率、外源基因等方面对十字花科转基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当今十字花科转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抗阿特拉津转基因大豆植株后代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试验用阿特拉津溶液涂抹、荧光诱导动力学检测、分子杂交等方法对抗阿特拉津转基因大豆植株的后代进行了鉴定,在第二代及第三代中检测到了抗性基因的存在,表明从龙葵中得到的此抗阿特拉津 psbA 基因不仅能导人大豆叶绿体基因组中获得表达,而且可以遗传到后代。  相似文献   

11.
大豆遗传转化技术在转基因大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是公认的难转化的作物,大豆的遗传转化还没有模式化。利用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对大豆遗传体系进行优化,可以实现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改良。综述了应用于大豆遗传转化的研究方法,浅谈转基因技术的重要性,对转基因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现阶段大豆遗传转化的效率依旧偏低,无法形成规模化的转基因体系。因此,建立高效、快速、稳定的大豆组织培养再生体系,解决外源基因难导入的难题,使之广泛应用于大豆生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水稻根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Oryza sativa)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保障国家持续的粮食供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根系作为水稻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器官, 间接地决定着水稻地上部产量、品质、抗逆及广适性等诸多农艺性状的表现。近年来, 随着水稻根系法的不断改进和图位克隆技术的完善及广泛应用, 水稻根系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并已成功定位、分离、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根系的相关基因。该文从水稻根系法、相关性、基因定位、克隆及功能解析等层面综述了国内外水稻根系的研究进展, 并阐述了水稻根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以大豆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克隆了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KSTI3的全长DNA片段,并将其构建到pMD18-T vector上。核苷酸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基因片段全长654bp,与已发表的KSTI3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将反义 正义基因片段插入到pBI121 35S启动子下,构建重组质粒pBIKSTI3。通过冻融法将该重组质粒转入农杆菌EHA105中,获得了siRNA表达体系。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带有pBIKSTI3的菌株转化大豆,从2棵再生植株中得到2 100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而未转化的植株中无该片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利用合丰25×东农7296系谱法经5个世代选育获得多小叶突变体,并以其作为父本分别与4个小叶正常的栽培大豆配制杂交组合的F1、F2为试验材料,进行多小叶类型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小叶数正常的不同大豆亲本与多小叶大豆杂交(3叶×5叶),F1全部植株均表现为5叶,说明5叶性状是受显性核基因控制;不同组合3片叶、3+4片叶、3+5片叶、3+4+5片叶、4+5片叶和5片叶类型组成遗传分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而在3片叶和>3片叶的遗传分离模式相同。杂交F2单株复叶为3片叶和>3片叶的个体分离的比例呈1∶3,符合1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规律。因此,该多小叶突变体牡5796-3的复叶数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多小叶突变体可作为新种质用于大豆遗传育种及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种降血脂药物在临床上大量应用,其药物种类多,并具有多效性。近年来许多体外及动物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增强放化疗效果的作用。随着体外及动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相继展开,通过这些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在人体中也可能具有阻断肿瘤的发生发展、辅助肿瘤放化疗的功效。本文对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他汀类药物对不同消化系统肿瘤种类防治作用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病毒受体及其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性感染具有宿主种属特异性和组织嗜性,这主要由病毒受体决定。受体是介导病毒入侵的决定因素,研究病毒受体对了解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受体的方法除了传统的病毒覆盖蛋白结合法、单克隆抗体法、免疫共沉淀、亲和层析等外,出现了许多如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酵母双杂交技术、cDNA文库等分子生物学新方法。简要综述了病毒受体及其研究方法的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17.
GUS基因拷贝数对转基因在受体植物烟草中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动物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薇  卢光 《遗传》2001,23(3):289-291
转基因动物是其基因组内稳定整合了所导入的外源基因的动物。目前转基因实验动物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导入方法和提高整合和表达效率两个方面。本文对这两个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Abstract:Transgenic animals are those whose genome have foreign genes integrated. Nowadays, researches concentrated in the ways of gene transfer and of improving efficiency of integration and expression.The paper has con cluded these two asp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