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西北地区萱草属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孔红  王庆瑞 《植物研究》1991,11(1):85-90
本文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西北地区萱草属6种1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不同的种类,其花粉形态或多或少有所不同,说明花粉形态在种间具有分类意义,而且6种、1变种可自然地分为两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小黄花菜、北萱草、黄花菜,第二类群包括北黄花菜、折叶萱草、萱草、重瓣萱草。#br#北黄花菜、小黄花菜的花粉形态差别较大,证明把小黄花菜做为北黄花菜的变种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萱草属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国产萱草属11个类群的分类。结果发现这些类群形成4簇。第一簇:北黄花菜、黄花菜、小黄花菜和多花萱草。第二簇:小萱草和大苞萱草。第三簇:折叶萱草,西南萱草和矮萱草。第四簇:萱草及其三倍体类型。各簇都有其区别特征。讨论了簇内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属下分组问题。  相似文献   

3.
甘肃萱草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孔红  王庆瑞   《广西植物》1993,13(3):247-251
本文研究了甘肃萱草属6种、1变种的染色体核型;黄花菜K(2n)=22=12m+10sm(2SAT);小黄花菜K(2n)=22=10m+12sm;北萱草K(2n)=22=8m+14sm;北黄花菜K(2n)=22=14m+6sm+2st;萱草K(2n)=22=12m+8sm+2st;重瓣萱草K(2n)=33=18m+12sm+3st:折叶萱草K(2n)=22=10m+10sm+2st。以上核型可自然地分成两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小黄花菜、北萱草、黄花菜;第二类群包括折叶萱草、萱草、重瓣萱草、北黄花菜。  相似文献   

4.
萱草属有毒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萱草属中某些种的根含神经性毒物,家畜采食或饲喂实验动物能引起中毒病的发生。在鉴于此对北萱草,黄花菜,北黄花菜,小黄花菜进行了植物调查鉴定及有毒成分—萱草根素的提取分离与毒性和结构再鉴定的研究,确认除黄花菜根外其它3种均含有萱草根素。讨论了黄花菜种鉴定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黄花菜(Hemerocalliscit-rina),又名金针菜,属百合科萱草属植物。分布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甘肃、湖北、四川等省。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史。它的花蕾,也就是黄花菜,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美食。因其花瓣肥厚,色泽金黄,香味浓郁,食之清香、爽滑、嫩糯,常与木耳齐名,均为“席上珍品”。黄花菜的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北京产的黄花菜,食部100%,食部每100克中含有:能量1105千焦耳,264千卡;含水分25.5克,蛋白质12.3克,脂肪1.9克,膳食纤维6.2克,碳水化合物49.3克,灰分4.8克;含胡萝卜素2630微克,视黄醇当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对秦岭南麓野生萱草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方法:从已收集的野生萱草属植物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种质材料,以黄花菜栽培种‘沙苑花’为对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萱草属植物花蕾中酚酸类和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对7种酚酸类物质检测表明,野生材料的绿原酸、丁香酸、香草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含量较栽培种低;但没食子酸和香豆酸的含量较栽培种高,其中野生‘萱草’的没食子酸和香豆酸含量分别是栽培种的1.57倍和1.59倍。在黄酮类物质中,野生材料的儿茶素含量低于栽培种;野生‘大苞萱草’的总黄酮和芦丁含量较栽培种低;但野生材料的槲皮素含量均高于栽培种,其中野生‘萱草’和‘大苞萱草’的平均含量分别是栽培种的1.99倍和2.56倍。结论:在秦岭南麓萱草属植物中,野生材料的没食子酸、香豆酸、总黄酮、槲皮素含量高于栽培种,且绿原酸、总黄酮和儿茶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萱草材料,故应加强对该地区野生萱草属植物资源的调查收集和开发利用,这将对丰富萱草资源多样性和营养品质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花菜(Hemirocallis citrina)是我国特产蔬菜,湖南省是主产区,目前种植的优良品种花蕾达不到部颁重量标准,我们试图用细胞工程技术诱发黄花菜多倍体,提高花蕾重量,改良品质。用秋水仙素处理黄花菜球状体,再生苗获得了较好的加倍效果。有芽状突起的球状体经0.05%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加倍效果在50%以上;没有芽状突起的球状体加倍效果仅为14.2%左右,而且球状体在培养中愈伤组织化。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优异种质资源,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基于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分析等方法,对20份菜用黄花菜种质的产量形成与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黄花菜种质的农艺、产量和品质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1.9%~75.6%,其中以花蕾色度a*值的变异系数最大,总黄酮含量、花蕾质量次之,花蕾含水量最低。花蕾质量、花蕾粗和花薹数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7、0.583和0.517。营养品质间的相关性较弱,而外观颜色指标间及其与部分营养品质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影响黄花菜产量的主要决定因子为花蕾质量和花薹数,其决策系数分别为0.534和0.239。营养品质和外观颜色的权重分别为0.523和0.477,结合TOPSIS法可以对不同种质的品质进行有效区分。根据综合得分与产量绘制二维散点分布图可以快速筛选到产量与品质均佳的优异资源。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植物志》第14卷中,萱草属Hemerocallis夜间开花类群被处理为3个独立的物种,北黄花菜、黄花菜和小黄花菜。但是,它们之间因严重的性状重叠和交叉,用单个性状如花数、花被管长度、根的直径等区分它们极为困难。本文根据国产干标本和栽培材料,对9个常用检索性状以及核型做了定量分析。另外,这3个类群的地理分布式样表明,它们似乎是不同的地理宗,因为三者替代性分布在由暖湿到旱冷的气候梯度中。本文结论是,将三者处理为同一物种北黄花菜的3个亚种也许更令人信服,即原亚种北黄花菜,亚种黄花菜和亚种小黄花菜。  相似文献   

10.
国产萱草属夜间开花类群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中国植物志》第14卷中,萱草属Hemerocallis夜间开花类群被处理为3个独立的物种,北黄花菜、黄花菜和小黄花菜。但是,它们之间因严重的性状重叠和交叉,用单个性状如花数、花被管长度、根的直径等区分它们极为困难。本文根据国产干标本和栽培材料,对9个常用检索性状以及核型做了定量分析。另外,这3个类群的地理分布式样表明,它们似乎是不同的地理宗,因为三者替代性分布在由暖湿到旱冷的气候梯度中。本文结论是,将三者处理为同一物种北黄花菜的3个亚种也许更令人信服,即原亚种北黄花菜,亚种黄花菜和亚种小黄花菜。  相似文献   

11.
33个黄花菜品种及3种野生黄花菜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1987年先后全国16个省区收集了33个黄花菜(HemerocalliscitrinaBarani)品种和3个野生黄花菜品种。87-94年连续7年观察了各品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比较了各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结果表明,凡形态上差异较大者,过氧化物酶谱同工酶谱差异也大;形态上无明显差异者,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也基本相同,表现了很强的对应性。各地栽培的黄花菜中普遍存在着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现象。收集的33个黄花菜品种整理归并为25个不同的品种;17号早黄花(野生)、19号四月花(栽培)均为北萱草(Hemerocallisesculents),18号野黄花为折叶萱草(Hemerocallisplicata)。为研究黄花菜品种的亲缘起源关系及进行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花菜,又名金针花,有些地方称为萱草,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它是黄花菜的花朵,经过蒸制加工成干菜食品。其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糖分营,养价值很高,一向被誉为是干菜中的尚品。通常用作各种菜肴或面点的佐料,滋味清甜,且有特殊香味。我国民间常把黄花菜作为哺乳妇女的发奶特效药膳。黄花菜的根,含有冬门素、秋水仙碱和萱草根素等,具有清热、镇痛、利尿、消肿等作用;其叶和箭秆,还可作为引火燃料,几乎全身是宝。  相似文献   

13.
黄花菜的花药发育和花粉形成毛学文(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物系,741001)黄花菜(Hemerocalliscitrina)又名金针菜。花蕾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糖等多种营养成分,经加工后可制成一种珍贵的干菜,供食用。本文对它的花药发育和花粉形成进行了显...  相似文献   

14.
杂种大花萱草的试管繁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植物名称:杂种大花萱草(美国多倍体萱草)(Hemerocalis hybrida)。品种:紫绒。材料类别:花茎、花蕾。培养条件: 培养基:(1)MS IBA1 BA1 KT1(浓度单位:毫克/升,下同);(2)MS IBA0.5 BA1 KT1;(3)MS NAA0.2 BA2;(4)MS 2,4-D2  相似文献   

15.
我们以黄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为材料进行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研究,获得了一定进展,并在黄花菜优良品种试管苗工厂化生产的研究方面摸索出一定的经验。在以叶片、花茎、花梗为外植体时,发现了来自花梗建立起来的圆球茎再生苗有部分形态不正常。特此观察了花梗培养的再生植株形态及染色体变异,并研究了一些相关的问题。1.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圆球茎的建立 取不同花期、不同大小花蕾的花梗接种在 MS  相似文献   

16.
孙颖  刘松  李梦雨  崔兰明  马翠青 《广西植物》2020,40(8):1071-1078
北黄花菜是百合科萱草属的优秀观赏植物材料,也是进行品种创新的极有价值的野生种质资源。该研究对野生环境中北黄花菜的开花物候与传粉特性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追踪观测,探讨其开花进程和传粉机制。结果表明:(1)北黄花菜种群的开花物候只有1个高峰期; 种群始花时间为5月末,盛花期为6月中旬,开花时间在30 d以上,单株花期为6~12 d; 开花同步性指数(Si)分别为0.36、0.27和0.21,种群内个体开花时间重叠程度较低。(2)北黄花菜的开花数量与坐果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坐果数与单株花期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花期长度与始花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北黄花菜开花数量越多,其坐果数越高。(3)北黄花菜的访花昆虫分属于4目10科共10种; 各访花昆虫的访花时间和行为区别较大; 主要的传粉昆虫有4种,其活动范围大,活动特点与北黄花菜午后开放的规律相匹配,能保证传粉效果; 部分访花昆虫虽然活动范围小,但可以帮助植物进行自花授粉; 两类访花昆虫的共同作用,使得北黄花菜的自然结实得到较大保障。上述结果可为北黄花菜的引种栽培和资源创新发挥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花菜不同外植体形成的愈伤组织再生苗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黄花菜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形成与植株再生。结果表明,出愈率是花柄>花茎>叶片。愈伤组织在MS+6-BA 2mg/L的培养基上出现致密愈伤组织颗粒,经增殖→分割→增殖的程序逐渐形成“球状体”似的愈伤组织。叶片、花茎形成的球状体经20代继代培养,再生能力没有减退,苗形态正常,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x=22。该球状体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多种形态的四倍体苗和少数重复加倍现象。花柄球状体再生苗中出现了叶片花瓣状或类似花蕾状的形态异常苗,其频率与花柄所处的花期及花蕾大小有密切关系。再生异常苗的球状体继代培养,或者由异常苗叶片重新形成的球状体仍然再生异常苗。花柄球状体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的变异株其染色体数目类型较多。因而不宜用花柄作黄花菜快速繁殖的外植体。  相似文献   

18.
产自鄂西北神农架的北萱草植物一直被误定为萱草。笔者对产自神农架燕子垭的萱草属植草属植株进行了栽培实验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植株为北萱草而非萱草。北萱草通常分布在华北,故在神农架为新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19.
萱草属中国特有种的细胞分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萱草属3个中国特有种,折叶萱草、西南萱草和多花萱草间的亲缘关系,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本文试图从核型特征阐明三者的亲缘关系。折叶萱草、西南萱草和多花萱草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12m+8sm+2T;2n=8m+12sm+2T和2n=12m+4sm+4st+2T。核型不对称性依次加大;三者均在T型(第11号)染色体着丝点端具有微小随体。三者染色体组分之间的欧氏距离:折叶萱草与西南萱草为0.2728;折叶萱草与多花萱草为0.4501;西南萱草与多花萱草为0.5741。以上资料表明,折叶萱草与西南萱草更为近缘,而多花萱草比前二者进化。  相似文献   

20.
北萱草与大苞萱草区分为不同物种的核型证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文献中,小萱草Hemerocallis dumortierii Morr、北萱草H.esculenta Koidz.和大苞萱草H.mid- dendorfii Trautv et Mey被认为属于同一生物学复合体,并被处理为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本文比较分 析了北萱草及大苞萱草的核型。北萱草和大苞萱草的核型分别为:2n=2x=22=12m+8sm+2T和2n =2x=22=10m+6sm+4st+2T。两个类群的核型差异水平已超出种内变异水。另外,大苞萱草以其 具有宽大苞片包裹的类头状花序,并且产黑龙江和吉林东部,南达辽宁干山地区,但绝不分布到大陆40° N以南地区而显著不同于分布华中、华北的北萱草。根据核型、外部形态及地理分布资料的综合分析,北萱草与大苞萱草应区分为不同物种,而不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同时,在系统发育上大苞萱草比北萱草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