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伟  张瑞文  郑桂灵  李鹏 《植物研究》2018,38(3):444-452
植物叶表附属物是与大气颗粒物最先接触的结构,但现在少有研究表明这些特殊结构是如何影响大气颗粒物的滞留的。因此,本研究以具有典型叶表面附属物-鳞片的植物-空气凤梨维路提拉为实验对象,通过人工去除鳞片,比较鳞片的有无对其叶片滞尘量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时间、不同风力强度条件下其叶片表面所滞留的大气颗粒物再悬浮的比例。结果表明,未去除叶表鳞片的维路提拉的最大滞尘量(23.24±0.11 g·m-2)和自然滞尘量(10.22±0.92 g·m-2)均显著高于去除鳞片的植株(P<0.05)。大气颗粒物沉降到叶片表面后,在风力作用下,去除鳞片的空气凤梨植株上超过99.0%的粉尘会被吹起,而未去除鳞片的空气凤梨植株上这一比例仅有28.1%。而且,鳞片去除的越多,大气颗粒物的再悬浮比例越大。以上结果表明维路提拉叶表鳞片对大气颗粒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总滞尘量上,而且体现在大气颗粒物的再悬浮过程中,它会有效降低沉降于叶表面颗粒物的再悬浮,起着促进颗粒物滞留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南京市常见行道树二球悬铃木为试材,研究了交通繁忙区和相对清洁区道路两边悬铃木叶内6种重金属元素的亚细胞分布及其区隔化效应.结果显示:交通污染区悬铃木叶内各亚细胞组分中Cr、Cu、Ni、Pb和Zn 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区,交通空气污染是影响其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对清洁区和交通污染区5种重金属元素在悬铃木叶片、叶柄的细胞壁组分中含量最高,胞外隔离系数和污染指数均大于0.900,细胞壁是大气重金属元素重要的吸滞器官,并对重金属有明显的阻隔效应;胞内细胞器对Pb和Cu的隔离系数和污染指数最大,细胞器双层膜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重金属元素进入细胞内.悬铃木叶片和叶柄亚细胞组分的污染指数表现为胞质组分>细胞壁组分>细胞器组分,即包括液泡液在内的胞质组分是囤积重金属元素的场所.研究表明,悬铃木叶片、叶柄各亚细胞组分对重金属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能力,叶内胞质组分的囤积作用以及细胞壁、质膜与细胞器双层膜的区隔化作用可能是悬铃木叶解除重金属元素毒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15种阔叶乔木滞尘能力与叶表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市15种常见的阔叶乔木为研究对象,通过3级滤膜过滤法测定了各乔木单位叶面积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_(10)、PM_(10)、PM_(2.5))的质量,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15种乔木的叶表面微形态结构,分析了微形态对植物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5种乔木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合滞尘能力最强的植物为二球悬铃木、桂花和石楠,除以上3者外,女贞和广玉兰分别具有较强的滞留PM_(10)和PM_(2.5)的能力;加杨滞留TSP和PM_(10)的能力最弱,玉兰滞留PM_(10)和PM_(2.5)的能力最弱。各乔木单位叶面积滞留PM_(2.5)和PM_(10)的质量分别占总粉尘量的0.7%—8.9%和3.6%—33.9%。叶表面微结构观察表明,叶表面粗糙、褶皱较多,或被有蜡质层的植物有利于粉尘颗粒物的附着。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与叶表面沟槽的宽度呈显著相关,上下表面沟槽宽度越小,越有利于细微颗粒物(PM_(2.5))的滞留,下表面沟槽宽度增加,有利于粉尘总颗粒物(TSP)的滞留。由此可见,叶表面粗糙度、蜡质含量和沟槽宽度等微形态结构是调控绿化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重要因素,在武汉以治理大气粉尘污染为目标进行城市绿化时,可考虑选择二球悬铃木、桂花和石楠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  相似文献   

4.
对淮南市污染区(矿区)和对照区(相对清洁区)空气中TSP、PM10-100、PM5-10、PM2.5-5和PM2.5的日均质量浓度进行了测定,并对TSP中Cd、Cr、Cu、Ni、Pb和Zn的质量浓度和二球悬铃木〔Platanus×acerifolia(Ait.)Willd.〕叶片中Cd、Cr、Cu、Ni、Pb和Zn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二球悬铃木叶片中重金属含量与TSP中重金属质量浓度和各类空气颗粒物日均质量浓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60 d采样期内,空气颗粒物日均质量浓度和叶片中重金属含量均呈波动的变化趋势,其中污染区空气中TSP和PM2.5的日均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区,污染区PM10-100、PM5-10和PM2.5-5日均质量浓度总体上低于对照区;污染区空气TSP中6种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区,污染区二球悬铃木叶片中的Cd、Cr、Cu、Ni和Zn含量均高于对照区但Pb含量低于对照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污染区二球悬铃木叶片中重金属含量与空气TSP中重金属质量浓度多数呈正相关,叶片中重金属含量与空气中PM2.5日均质量浓度也均呈正相关,其中叶片中Cd含量与PM2.5日均质量浓度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在淮南矿区,可将二球悬铃木叶片中的重金属含量作为空气PM2.5污染状况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11种园林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研究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测定了北京市11种园林植物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利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各测试树种叶表面微形态,测量统计了滞留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结果表明,植物主要通过叶片上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上表面滞留的大气颗粒物数量约为下表面的5倍;叶片上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由高到低的微形态结构依次是沟槽>叶脉+小室 >小室>条状突起,并且结构越密集、深浅差别越大,越有利于滞留大气颗粒物;测试树种叶片上、下表面PM2.5和PM10平均百分含量分别为66.7%和98.3%与 43.4%和92.9%.  相似文献   

6.
王爱霞  方炎明 《植物研究》2011,31(4):478-488
以南京市常见行道树二球悬铃木为试材,通过对交通繁忙区和相对清洁区道路两边悬铃木叶和一年生枝条中6种重金属元素在组织水平分布的研究,揭示其在悬铃木各组织中可能的分布机理,以及对重金属可能的抵御机制。结果表明,置于空气污染下悬铃木叶片与一年生枝条各组织具有累积重金属元素的能力,且污染区相对含量高于清洁区(除Ni外);叶片各组织累积能力大小为下表皮>上表皮、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悬铃木一年生枝条表皮因具有皮孔、表皮毛和蜡质,故也有一定的重金属累积能力;悬铃木表皮系统是重要的重金属吸滞组织,且累积于表皮的重金属元素可通过表皮进入皮层和髓,这与一年生枝条内重金属元素的运输途径有关,具体运输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根据悬铃木各组织重金属的分布,认为叶片和茎的表皮系统更能反映空气污染的真实情况,且这两种材料采集容易、破坏性小,建议在空气污染监测中大力采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绿化植物叶片表面特征对滞尘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会霞  石辉  李秧秧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2):3077-3082
以西安市21种常见绿化植物为对象,采用人工降尘方法测定植物叶片的最大滞尘量,研究植物叶片表面绒毛、润湿性、表面自由能及其分量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21种供试植物叶片的最大滞尘量在0.8~38.6 g·m-2,不同树种最大滞尘量差异显著,物种间相差40倍以上.叶片表面绒毛数量及其形态、分布特征对滞尘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可能与绒毛和颗粒物间的作用方式有关.除叶片表面着生绒毛的悬铃木、国槐、榆叶梅和毛梾4个物种外,其他植物叶片接触角与最大滞尘量均呈显著负相关.接触角较小、易润湿的植物叶片最大滞尘量在2.0~8.0 g·m-2,而接触角较大的银杏、三叶草、紫叶小檗和鸡爪槭的最大滞尘量均<2.0 g·m-2.叶片表面自由能主要表现分子间色散力的作用,而极性分量对表面自由能的贡献低于20%,可能与叶片表面含有的非极性或弱极性物质有关.最大滞尘量与叶片表面自由能及其色散分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极性分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六种针叶树叶面附着颗粒物的理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北京市6种针叶树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叶表面微形态、颗粒物矿物与元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树种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随大气颗粒物浓度增加而增大;同一地点不同树种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存在很大差异,圆柏、侧柏颗粒物附着密度最高,其次为雪松、白皮松,油松、云杉最低;受地面扬尘影响,低矮叶片较高处叶片颗粒物附着密度大;受降雨和新生叶片稀释影响,夏季颗粒物附着密度小于冬季.叶表面粗糙程度越大,颗粒物附着密度越高.SiO2、CaCO3、CaMg(CO3)2、NaCl、2CaSO4·H2O、CaSO4·2H2O、Fe2O3 7种主要矿物占叶面颗粒物总质量的10%~30%,其中,SiO2含量最高,其次为CaMg(CO3)2 、CaSO4·2H2O和CaCO3.此外,还含有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等粘土矿物及长石.21种测定元素占叶面颗粒物总质量的16%~37%,其中Ca、Al、Fe、Mg、K、Na、S 7种元素占测定元素总质量的97%以上,其它痕量污染元素含量很少,并且受采样地点和树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14种绿化树种对空气中重金属的累积能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南京化工厂(污染区)和江苏省林科院(对照区)不同绿化树种叶片重金属元素(Pb、Cd和Cu)的含量,揭示了14种绿化树种对3种重金属污染物的累积能力。结果表明,城市绿化树种对大气重金属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吸收净化能力,并依重金属和树种的不同具有明显差异;同种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累积量也有很大差别,其中对Cu的累积量最高;采样区植物叶片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区;对Pb累积量高的树种有:杨树、广玉兰、女贞和紫叶李; Cd累积量高的树种为杨树;Cu累积量高的树种为构树;累积3种重金属综合能力最强的树种有杨树、构树、雪松、广玉兰、悬铃木、栾树。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园林植物叶片含硫量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洪渊  黄俊华  张冬鹏 《生态科学》2007,26(2):122-125
对深圳不同地点,116种园林植物叶片含硫量进行了测定,以期为科学地选择抗污、吸污绿化树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叶片含硫量在10mg·m-3的植物有5种,叶片含硫量在5~10mg·m-3的植物有12种,说明深圳市园林植物具有吸收硫污染的能力。通过植物叶片含硫量与大气中SO2关系的比较发现,大红花和簕杜鹃的叶片硫含量与大气SO2含量呈正相关;九里香的叶片硫含量与大气SO2含量呈负相关,其它植物叶片中的含硫量与空气中的SO2含量相关性不明显。植物叶片内含硫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秋季叶片含硫量高于春季。  相似文献   

11.
以北京西山6种绿化树种白皮松、油松、柳树、五角枫、银杏、山杨为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秋季PM2.5吸附量进行定量研究,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叶表面微形态特征,分析了叶表面粗糙度等参数,阐释了各树种叶片吸附PM2.5的机制.结果表明: 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排序为白皮松(2.44±0.22 μg·cm-2)>油松(2.40±0.23 μg·cm-2)>柳树(1.62±0.09 μg·cm-2)>五角枫(1.23±0.01 μg·cm-2)>银杏(1.00±0.07 μg·cm-2)>山杨(0.97±0.03 μg·cm-2);从秋季不同月份来看,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表现为11月(2.33±0.43 μg·cm-2)>10月(1.62±0.64 μg·cm-2)>9月(1.51±0.50 μg·cm-2).白皮松和油松有大量凹陷和突起,相对高差较大,粗糙度较大,吸滞PM2.5能力强;柳树和五角枫叶片有褶皱,粗糙度相对较高,分布有大量的突起和凹陷,吸滞PM2.5能力居中;银杏和山杨因其叶表面平滑、气孔多为长圆形,粗糙度较小,吸滞PM2.5能力较弱.不同树种正背面粗糙度平均值为白皮松(149.91±16.38 nm)>油松(124.47±10.52 nm)>柳树(98.85±5.36 nm)>五角枫(93.74±21.75 nm)>银杏(80.84±0.88 nm)>山杨(67.72±8.66 nm),这与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排序完全一致,叶片粗糙度与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498).为提高城市植被的环境效应,可选择叶表面形态有利于吸滞PM2.5等颗粒物的树种.  相似文献   

12.
以北京西山6种绿化树种白皮松、油松、柳树、五角枫、银杏、山杨为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对植物叶片秋季PM2.5吸附量进行定量研究,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叶表面微形态特征,分析了叶表面粗糙度等参数,阐释了各树种叶片吸附PM2.5的机制.结果表明: 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排序为白皮松(2.44±0.22 μg·cm-2)>油松(2.40±0.23 μg·cm-2)>柳树(1.62±0.09 μg·cm-2)>五角枫(1.23±0.01 μg·cm-2)>银杏(1.00±0.07 μg·cm-2)>山杨(0.97±0.03 μg·cm-2);从秋季不同月份来看,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表现为11月(2.33±0.43 μg·cm-2)>10月(1.62±0.64 μg·cm-2)>9月(1.51±0.50 μg·cm-2).白皮松和油松有大量凹陷和突起,相对高差较大,粗糙度较大,吸滞PM2.5能力强;柳树和五角枫叶片有褶皱,粗糙度相对较高,分布有大量的突起和凹陷,吸滞PM2.5能力居中;银杏和山杨因其叶表面平滑、气孔多为长圆形,粗糙度较小,吸滞PM2.5能力较弱.不同树种正背面粗糙度平均值为白皮松(149.91±16.38 nm)>油松(124.47±10.52 nm)>柳树(98.85±5.36 nm)>五角枫(93.74±21.75 nm)>银杏(80.84±0.88 nm)>山杨(67.72±8.66 nm),这与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排序完全一致,叶片粗糙度与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498).为提高城市植被的环境效应,可选择叶表面形态有利于吸滞PM2.5等颗粒物的树种.  相似文献   

13.
热带、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系统植硅体碳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选取中国亚热带毛竹林、马尾松林、青冈林、杉木林和热带青梅林、芭蕉林、橡胶林、马占相思林8种森林类型,采集其鲜叶、凋落叶以及0~10和10~30 cm土层土壤,通过微波消解法提取其中的植硅体,并采用碱溶法测定植硅体中碳含量.结果表明: 4种亚热带森林类型鲜叶、凋落叶和0~10 cm土层中植硅体碳含量均以马尾松林(230.24、229.17、20.87 g·kg-1)最高,毛竹林(30.55、37.37、3.38 g·kg-1)最低,10~30 cm土层则以青冈林(18.54 g·kg-1)最高,毛竹林(2.90 g·kg-1)最低.热带森林鲜叶中植硅体碳含量以马占相思林(377.66 g·kg-1)最高,青梅林(46.83 g·kg-1)最低,凋落叶中则是橡胶林(218.23 g·kg-1)最高,芭蕉林(27.66 g·kg-1)最低,而0~10和10~30 cm土层土壤中均以马占相思林(23.84、24.90 g·kg-1)最高,芭蕉林(3.89、3.93 g·kg-1)最低.与0~10 cm表层土相比,杉木林、青冈林、马尾松林、毛竹林、橡胶林、马占相思林、芭蕉林和青梅林鲜叶植硅体碳含量分别下降97.4%、94.9%、90.9%、88.9%、95.9%、93.7%、93.3%和63.7%.青冈林、芭蕉林和马占相思林鲜叶植硅体碳含量显著高于凋落叶,而毛竹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青梅林和橡胶林之间无显著差异.8种森林类型土壤植硅体碳含量均显著低于鲜叶和凋落叶,表明植硅体在通过凋落物释放到土壤的过程中是不稳定的.  相似文献   

14.
使用热扩散探针法(TDP)监测黄土丘陵区2015年7—9月人工林中油松和沙棘树干液流密度(Js)的动态变化,并通过植物的水分利用生理特征判断2个树种的水分利用类型.结果表明: 油松和沙棘的Js在降水前后均表现为单峰型日变化特征,油松生长旺盛期的Js(12.62 mL·m-2·s-1)显著高于沙棘(2.60 mL·m-2·s-1).2个树种Js与光合有效辐射、水蒸汽压差、土壤体积含水量(SWC)呈显著正相关.8月和9月降水前后,2个树种的Js都主要受气象因素影响.9月降水导致SWC对沙棘Js的解释量增加4.2%,而8月和9月的降水导致SWC对油松Js的解释量均降低了0.3%.油松中午叶片水势显著高于沙棘且变异系数(7.3%)低于沙棘(11.7%),而沙棘具有较高的叶片气孔导度,因此可以判断出油松属于恒水型植物,沙棘属于变水型植物.  相似文献   

15.
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利用尼龙网袋法对滇中亚高山华山松和云南松两种人工林开展模拟氮(N)沉降下凋落叶和凋落枝原位分解试验,N沉降水平分别为对照(CK, 0 g N·m-2·a-1)、低N(LN, 5 g N·m-2·a-1)、中N(MN, 15 g N·m-2·a-1)和高N(HN, 30 g N·m-2·a-1)。结果表明: 华山松凋落叶和凋落枝年分解率分别为34.8%和18.0%,分别高于云南松凋落叶的32.2%和凋落枝的16.1%。模拟N沉降下,LN处理使华山松凋落叶、枝分解95%所需时间较对照分别减少0.202和1.624年,MN处理分别减少0.045和1.437年,HN处理则分别增加0.840和2.112年;LN处理使云南松凋落叶、枝分解95%所需时间较对照分别减少0.766和4.053年,MN处理分别增加0.366和0.455年,HN处理分别增加0.826和0.906年。经过1年的分解,低N处理促进了华山松和云南松凋落物(叶、枝)的分解,而高N处理表现为抑制作用;N沉降对两种林型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与凋落物中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密切相关。可见,凋落物基质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凋落物分解对N沉降的响应情况,尤其是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省长汀县红壤侵蚀区马尾松低效林套种杨梅、无患子、油茶及黄栀子的改造模式林分为研究对象,对林分各组分生物量年净生长量、含碳率及土壤异养呼吸进行定位观测,分析套种模式对低效马尾松林分生态系统碳储量格局及碳平衡的影响.结果 表明:杨梅、无患子、油茶、黄栀子和马尾松不同器官含碳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1.1%~ 50.1%、...  相似文献   

17.
为阐释不同污染程度下城市绿化植物吸滞PM2.5机理、解析污染物来源,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定量测定长沙市常见的2种园林绿化树种(桂花和香樟)植物叶片PM2.5吸附量,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不同污染区(交通区、文教区、清洁区)植被的叶表面微形态特征,使用离子色谱仪测定样品中水溶性离子含量.结果表明: 污染程度与植物叶表面PM2.5吸附量呈正相关,不同植物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全年均值表现为交通区(0.56±0.04 μg·cm-2)>文教区(0.48±0.06 μg·cm-2)>清洁区(0.33±0.02 μg·cm-2),植物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季节变化为冬季(0.70±0.10 μg·cm-2)>春季(0.43±0.14 μg·cm-2)>秋季(0.39±0.12 μg·cm-2)>夏季(0.31±0.09 μg·cm-2),桂花的单位叶面积PM2.5吸附量大于香樟;污染程度轻的区域的植物叶片比较光滑,污染程度重的区域的叶片较粗糙,植物粗糙度排序为交通区(195.45±16.09 nm)>文教区(176.99±8.45 nm)>清洁区(131.88±12.98 nm);不同污染程度地区PM2.5离子含量均表现为冬季最大,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夏季最低;3个污染区PM2.5离子成分均以Na+、NH4+、Cl-和Br-这4种离子为主,不同程度污染区PM2.5污染均以移动源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为了精确、定量评估植物叶片表面水溶性和非水溶性颗粒物的质量及粒径分布,进一步提高对城市树木大气颗粒物吸滞能力的定量评估精度,本研究以3种阔叶树种(银杏、国槐、垂柳)和2种针叶树种(油松、圆柏)为研究对象,于雨后14 d(降水量>15 mm)采集叶样,依次对其进行泡洗+刷洗(WC+BC)、超声清洗(UC),然后对每个清洗步骤下叶片洗脱液进行离心分离,对上清液与沉淀物进行烘干、称量,测定水溶性和非水溶性颗粒物的质量,采用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对水溶性和非水溶性颗粒物进行溶解,分别测定其粒径分布,并依此计算叶片表面滞纳不同径级水溶性和非水溶性颗粒物的质量.结果表明: 阔叶和针叶树种叶片表面滞纳水溶性、非水溶性颗粒物质量(比例)分别为480.61(52.3%)、438.91(47.7%)和97.93(12.0%)、715.84 mg·m-2(88.0%).5种树种叶面水溶性颗粒物粒径分布呈单峰曲线,而叶面非水溶性颗粒物粒径则呈多峰分布,且水溶性颗粒物的平均粒径(40.36 μm)明显小于非水溶性颗粒物平均粒径(105.65 μm).阔叶树种国槐、银杏在空气中含水溶性颗粒物较多的区域具有较高的颗粒物滞纳能力;而针叶树种圆柏在空气中非水溶性颗粒物较多的区域具有较高的颗粒物滞纳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斑叶稠李(Padus maackii)1年生苗木为研究对象,通过4种不同栽植密度(60、80、100、120 株·m-2)试验,测定其苗木形态、生物量、光合速率及养分含量,旨在探明不同密度对斑叶稠李苗木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为其高质量苗木培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栽植密度显著影响苗木生物量,各密度下苗木根、茎、叶生物量由大到小顺序均为80 株·m-2 > 60 株·m-2 > 100 株·m-2 > 120 株·m-2;60和80 株·m-2密度下斑叶稠李苗木质量指数显著高于100和120 株·m-2密度处理。(2)栽植密度显著影响苗木侧根数,在80 株·m-2的密度下达到最大;(3)80 株·m-2密度较其它密度显著提高了苗木氮、磷、钾养分含量。(4)叶生物量、根生物量和侧根数与苗木各质量指标间Pearson相关性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1),而光合速率和主根长与苗木各质量指标均不相关(P>0.1)。综合以上结果,斑叶稠李1年生苗木最适栽植密度为80 株·m-2,且密度处理主要影响斑叶稠李苗木叶生物量、侧根数及根生物量指标,进而影响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