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6—2007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9°30'N—32°30'N,120°00'E—127°30'E)150个站位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四季共鉴定浮游动物460种,隶属7个门,246属,此外,另有54类浮游幼体。其中,桡足类是最优势类群,有193种,占41.96%;端足类为第二优势类群,有51种,占11.09%;水螅水母为第三优势类群,有34种,占7.39%。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呈现明显季节变化,其特征为:夏季(317种)秋季(309种)春季(230种)冬季(138种)。中华哲水蚤和百陶带箭虫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四季优势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大体可划分为5种生态类群:近岸低盐类群、广温广盐类群、低温高盐类群、高温广盐类群和高温高盐类群。结合同步调查的水文和水化学数据,进行浮游动物群落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盐度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变动趋势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徐兆礼 《生态学杂志》2005,24(7):780-784
根据2000~2003年长江口邻近海域5月和8月8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桡足类、毛颚类和异足类在8月种数明显多于5月。8月暖流势力增强的同时淡水水团势力也增强,不同水团交汇处,浮游动物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等值线密集排列,外海暖水带来丰富的种类使该季节的种类数和多样性均明显高于5月。盐度是影响长江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三亚珊瑚礁分布海区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了解珊瑚礁区生物群落应对环境变化的生态响应机制,以及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珊瑚礁发展发育的关系,我们于2006年10月26日至11月10日对三亚珊瑚礁保护区9个有珊瑚礁分布的站点进行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种类61属130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门48属101种,甲藻门10属25种,蓝藻门2属3种,金藻门1属1种.硅藻门的角毛藻属(Chaetoceros)种类最多,根管藻属(Rhizosolenia)的种类次之.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范围为348-11,320个/L,平均为3,247个/L.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硅藻占绝对优势,平均丰度为3,230个/L,占总密度的99.5%.调查海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6种,其中桡足类29种,水母类17种,浮游幼虫10种,毛颚类7种,被囊类6种,浮游腹足类4种,十足类、多毛类和介形类各1种.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密度范围为43-190个/m3,平均为114个/m3.优势类群为桡足类、各类幼虫和毛颚类,平均分别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28.5%,27.7%和13.6%.各站位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分别为3.98和0.70,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分别为4.37和0.87.鹿回头和大东海海域的浮游植物密度大,而生物多样性指数低.活的造礁石珊瑚种数和覆盖率高的站点的浮游生物多样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4.
莱州湾金城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于2009年和2010年3—12月在莱州湾金城海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20个月份的综合调查,共记录到浮游动物75种,分属14个不同大类。浮游动物以桡足类和浮游幼虫居多,分别鉴定出22种、20类,占种类总数的29.3%、26.7%,其次为水螅水母类,鉴定出11种,端足类、被囊动物、腹足类和栉水母类分别鉴定出6种、4种、4种、2种,其它枝角类、毛颚动物、等足类、糠虾类、磷虾类以及钵水母类各鉴定出1种。主要优势种为强壮箭虫(优势度Y=0.24)、中华哲水蚤(Y=0.13)、墨氏胸刺水蚤(Y=0.07)、以及洪氏纺锤水蚤(Y=0.02)。2009年与2010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比较稳定,同一季节群落结构相似度达到40%以上。浮游动物丰度分别在2009年及2010年的5月份达到最高值951.65个/m3、1348.14个/m3。种类数分别在2009年9月和2010年6月达到最高值48种、40种。多样性指数分别在2009年10月及2010年5月达到最高值2.6、2.7,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显示,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水温与浮游动物种类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87(P0.01)。盐度与浮游动物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484(P0.05)。透明度、化学耗氧量、pH、叶绿素及总氮总磷等环境参数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杜明敏  刘镇盛  王春生  张东声  章菁 《生态学报》2013,33(17):5407-5418
2006年7-8月、12月-2007年2月、2007年4-5月、2007年10-12月,对中国近海进行了4个航次生物、化学和水文等专业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鉴定结果,对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海浮游动物有1330种,隶属于7门19大类群,浮游幼体47类,其中,节肢动物为最优势类群,有782种,占58.80%,其次为刺胞动物,有324种,占24.36%.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4个海区均以桡足类和水母类的种类和数量占绝对优势.中国近海4个海区浮游动物种类数有明显季节变化,渤海和黄海,浮游动物种类数夏、秋季多于春、冬季;东海和南海,浮游动物种类数春、夏季多于秋、冬季.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大体可划分为6个主要生态类群:近岸低盐类群、低温高盐类群、高温高盐类群、低温广盐类群、高温广盐类群和广温广盐类群.结合同步调查的其它生物、水文、化学环境参数的分析结果,对中国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种类丰度与环境因子进行生物与环境变量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水温、盐度、水深、溶解氧、硝酸盐和pH存在明显相关关系.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
烟台四十里湾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3月—2010年12月在烟台四十里湾海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因子进行了连续20个航次的综合调查,记录到浮游动物8大类共计64种(类)。浮游动物主要类群为桡足类和浮游幼虫,分别发现22种、18类,占总种(类)数34%、28%;其次为水螅水母类,发现13种,占20%;毛颚动物和栉水母类各发现1种。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Y=0.183)、腹针胸刺水蚤(Y=0.078)、强壮箭虫(Y=0.078)和洪氏纺锤水蚤(Y=0.026)。浮游动物的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种和广布性种。四十里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春、夏、秋、冬四季之间群落结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季节内群落结构相似度较高,达55%以上。浮游动物丰度中位值在5月份达到最高(546.3个/m~3);种类数、多样性指数中位值均在8月达到最高,分别为18种、3.20;浮游动物生物量呈现出双峰变化模型,5月份达到第1峰值(中位值870.4 mg/m~3),10月份为第2峰值(中位值362.0 mg/m~3)。浮游动物种类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养马岛北部海域,而丰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近岸尤其是辛安河口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数及多样性指数与水温、化学需氧量、硅酸盐显著正相关(P0.01),与盐度、溶解氧、无机氮显著负相关(P0.01);水温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硅酸盐、叶绿素a和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溶解氧、透明度以及无机氮对浮游动物分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苏州城区河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8年1月至11月对苏州城区8个片区23个监测点的河道断面进行每两月一次的后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定量采集和分析,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127种,其中,轮虫48种,枝角类41种,桡足类38种。苏州城区河道后生浮游动物的年度优势种共24种,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在0.25~0.84之间,不同片区之间的生境异质性导致优势种生态位重叠指数差异较大。各片区的年均后生浮游动物总密度为(315.2±161.4)ind/L,年均后生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为(0.77±0.27)mg/L。不同片区间的生境异质性导致后生浮游动物现存量存在差异,轮虫在各片区的密度占比均达85.3%以上,成为绝对优势类群。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电导率、水温、溶解氧、透明度、叶绿素a、总氮和总磷是影响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兴化湾浮游动物群落季节变化和水平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兴化湾为福建北部最大的海湾,于2006年对该海湾浮游动物群落进行了四季9个站位的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及幼虫124种,其中春季42种,夏季89种,秋季71种,冬季20种;分属近岸暖温、近岸暖水和广布外海3个生态类群;优势种15种,春季以水母和桡足类占优势,夏季以水母占优势,秋季以水母、桡足类和箭虫占优势,冬季则以桡足类占优势。不同季节兴化湾浮游动物生物量湿重和丰度水平分布特征变化明显,并与温度和盐度呈显著相关。聚类分析显示兴化湾浮游动物群落夏季类群和秋季类群相似度较高;各季节水平分布基本可分为湾口区和湾内区两大类群。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尽管本次调查浮游动物群落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但随着电厂等大规模工程的投产,兴化湾海域生态系统健康面临着极大威胁,其环境压力需引起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9.
研究于2019年春、夏、秋、冬四季对保安湖进行了水样采集, 基于宏基因组测序, 在优化物种鉴定和丰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考察了保安湖浮游动物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共鉴定到浮游动物OTU 374种, 其中原生动物282个; 枝角类45个; 桡足类26个; 轮虫21个。从季节来看, 夏、秋季保安湖的浮游动物多样性高; 从湖区来看, 肖四海和主湖区浮游动物多样性高。季节因素对保安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高于湖区影响。保安湖营养状态为中营养型, 水体温度、叶绿素a是影响保安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不同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同, 总体可分为5类。其中原生动物优势类群为混合营养的纤毛虫和丝足虫, 同硝氮、化学需氧量、温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而枝角类和桡足类同环境因子的关系较为相似, 与溶氧、叶绿素a、正磷酸盐存在明显相关。研究利用宏基因组方法对保安湖浮游动物多样性开展了研究, 为从浮游动物这一角度来理解保安湖这一江湖阻隔型湖泊的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0.
田湾核电站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8月在田湾核电站附近海域进行了海洋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的调查,在14个调查站位共鉴定浮游动物10大类43种.其中原生动物5种,水螅水母类17种,栉水母类2种,枝角类2种,桡足类11种,糠虾2种,樱虾类1种,磷虾1种,毛颚类1种,被囊类1种.浮游动物的丰度范围为99-2546个/m3,平均值为834个/m3.主要优势种为薮枝螅水母、太平洋纺锤水蚤、背针胸刺水蚤、鸟喙尖头潘、异体住囊虫、汤氏长足水蚤、强壮箭虫.优势度分别为0.804、0.586、0.569、0.485、0.197、0.140、0.116.各类指数变幅较大(种类数为9-17,丰富度指数为0.913-1.770,多样性指数为1.170-3.212,均匀度指数为0.369-0.803).多样性指数均值为2.188,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587,丰富度指数均值为1.336.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与浮游动物丰度及种类数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615和-0.574,P<0.05;种类数与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30、0.759(P<0.01)和0.552( P<0.05),水温升高使浮游动物种类数减少;水温与氨氮含量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氨氮含量与浮游动物种类数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水温升高使氨氮上升引起浮游动物种类数下降,温排水导致调查海域水温升高引起了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的下降.调查海域水质状况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显示,目前该海域水质总体处于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09、2011和2012年秋季在杭州湾北岸东侧水域(30.68°—30.83° N,121.67°—121.87° E)、杭州湾南岸东侧水域(29.95°—30.24° N,121.60°—121.85° E)和杭州湾北岸西侧水域(30.58°—30.77° N,121.31°—121.56° E)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分析了杭州湾不同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及相似性等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杭州湾北岸西侧水域浮游动物有14种,虫肢歪水蚤为绝对优势种,钱塘江径流是影响该水域浮游动物的主要水团,生态类群以亚热带河口半咸水种为主,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79.8%.杭州湾北岸东侧水域浮游动物有19种,主要受长江冲淡水和东海外海水水团的影响,生态类群主要为暖温带沿岸低盐种和亚热带沿岸低盐种,分别占该水域总丰度的43.5%和31.1%.杭州湾南岸东侧水域浮游动物有25种,主要受东海外海水的影响,亚热带沿岸低盐种的丰度占总丰度的72.3%,为最主要的生态类群,其次是亚热带近海种,占总丰度的18.3%,其中亚热带沿岸低盐种左突唇角水蚤占总丰度的65.3%.聚类、排序结果表明,杭州湾不同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分布比较明显,与各自水域受到不同水团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2.
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总被引:81,自引:10,他引:71  
于1999年枯水期(2—3月份)、丰水期(8月份)、2000年枯水期(2—3月份)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采样调查,研究了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初步探讨了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的影响及长江河口水环境的生物监测。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87种,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共59种。在所有浮游动物中挠足类31种。其次为水母类,有9种,此外,枝角类、毛颚类各8种。3次采样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有河口半咸水种和近岸低盐种类如华哲水蚤(Sinocalanus sinensis)、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等,还有长江径流带到河口的淡水种如近领剑水蚤(Cyclops vicinus vicinus)、英勇剑水蚤(Cyclops strenuus)、透明溞(Daphnia hyalina)等。一些浮游动物可作为水系指示种,其分布、数量反映了不同水系分布变化,长江河口浮游动物有;类水系指示种。通过对长江河口浮游动物群落聚类分析发现。1999、2000年枯水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似。可分为河口类群、近岸类群和近外海类群。1999年丰水期只形成近岸和近外海类群。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口门内向口门外方向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北向南变化趋势一致。大潮与小潮、涨憩与落强等潮汐作用对浮游动物影响往往因采样时间与区域等的不同而不同。对长江河口3次采样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1999年枯水期最低,1999年丰水期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根据2002年4~5月东海122°~123°30′E、29°~32°N水域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群落特征、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共鉴定出饵料浮游动物128种[不含16种浮游幼虫(体)和仔鱼],分5门12大类,以桡足类占优势(40种,31.25%).浮游动物群落以广温广盐生态类群为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为最主要优势种(142.10ind·m-3,68.09%).总生物量均值为243.80mg-m3(55.53~773.92mg·m-3),最高密集区(>500mg·m-3)位于长江口30°45′~31°15′N、122°45′~123°15′E水域.饵料生物量均值为195.96mg·m13(55.53~496.09mg·m。),呈长江口(30°30′N以北)水域高于舟山岛东南水域、长江口外海(122°45′E以东)高于近海水域的分布趋势.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12(1.09~3.73).长江口水域多样度、均匀度和丰富度低,优势度大,反映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不够稳定.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得知,影响本区春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值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温、硅藻和甲藻.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0月—2012年7月对渔山列岛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丰度、多样性指数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8类45种,其中原生动物类14种,占31.1%;桡足类次之13种,占28.9%。主要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根状拟铃虫(Tintin—nopsisradix)和桡足类幼虫(Copepoditenauplinua)。多样性指数(H')7月(3.324)最高,10月(2.988)最低。结合多样性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可见,调查期间渔山列岛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7月最高,物种较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群落分布与营养盐、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三沙湾浮游动物生态类群演替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佳奕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13,33(5):1413-1424
根据2010年6月-2011年5月三沙湾海域5个航次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三沙湾浮游动物种群特征进行分析,并与我国不同纬度海湾生态类群结构进行比较.探讨三沙湾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受水团季节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月和5月三沙湾海域主要受到浙闽沿岸流影响,生物多样性H'指数分别为2.03和2.02;种类数分别仅为17种和19种,明显低于6月、8月和10月;浮游动物生态类群以暖温带近海种为主;优势种种类数少,单一优势种优势性明显,4月中华哲水蚤丰度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65.03%;群落结构特征与同期我国长江口浮游动物区系特征相似.6月三沙湾海域受到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共同影响,同时因闽北雨季导致大量大陆径流汇入,使得该月浮游动物种群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种类数全年最高,为3.12和45种,与5月相比,种类更替明显,物种更替率为69.39%;亚热带近海种丰度百分比最高(73.03%),亚热带外海种种类数百分比次之(48.89%),是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由以暖温带近海种为主向以亚热带外海种为主的过渡时期.8月和10月浙闽沿岸流消失,三沙湾海域受台湾暖流控制,海水温度和盐度升高,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种类数均略低于6月;生态类群结构以亚热带外海种为主;优势种特征表现为种类数多而各个优势种丰度较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南海北部海域浮游动物组成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6.
南汇东滩湿地围垦水域内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10月-2011年7月对南汇东滩围垦水域和坝外自然水域的浮游动物进行调查,研究了两水域内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学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围垦内外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差异,及其与盐度、水温和人类活动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围垦水域和坝外自然水域共检获浮游动物30种,其中围垦水域浮游动物24种,以轮虫的种类数最多;坝外自然水域浮游动物14种,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围垦水域浮游动物的年平均丰度明显高于坝外自然水域,年平均生物量则相反.围垦水域以角突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和广布中剑水蚤等淡水种为主要优势种,而坝外自然水域则以中华华哲水蚤、火腿许水蚤和虫肢歪水蚤等河口半咸水种为主要优势种,且两水域优势种均存在季节更替.坝外水域浮游动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值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值均明显高于围垦水域,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值和单纯度指数(C)值低于围垦水域.群落聚类和MDS结果表明,围垦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与坝外自然水域存在明显差异.围垦是引起被围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盐度、潮汐动力等是导致动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7.
叶又茵  王雨  林茂 《生态科学》2013,32(4):408-419
2009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在九龙江河口进行浮游动物采样调查,分析了九龙江河口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119种,其中,含桡足类(35种)和水母类(31种)是最主要的类群。主要优势种有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弗洲指突水母(Blackfordia virginica)、短尾类蚤状幼虫 (Zoea larvae)和长尾类幼虫 (Macrura larva)。其中,春季以火腿许水蚤、弗洲指突水母、中华假磷虾以主;夏季则以短尾类蚤状幼虫和长尾类幼虫为主;秋季则以火腿许水蚤和中华异水蚤(Acaritella sinensis)为主,季节变化明显。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春季最高,平均值分别为3 377.8 ind/m3和3 209.4 mg/m3,秋季最低,但空间分布不均,从春季到秋季其密集中心从近海区逐渐转移到邻近河口区。与过去同期的调查资料相比,20年来九龙江河口浮游动物总丰度、优势种的组成和排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次浮游动物的总丰度平均值(以秋季为例)为历次调查最低,主要优势种也明显不同, 推测,浮游动物有朝着小型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定量分析滨海湿地近岸海域水质环境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对揭示海水水质环境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12月在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岸海域开展了浮游动物和水环境因子调查,运用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讨了水质环境对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4种以及浮游幼虫5大类,桡足类最多占比52.63%;保护区不同功能分区间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总体差异不大,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34、0.51和0.59;浮游动物的种群分布与海水化学需氧量、溶解性无机氮、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和铜元素含量关系显著;结构方程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海水富营养化水平对浮游动物丰富度的效应系数为-0.26,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P=0.01),重金属污染水平通过影响浮游植物丰富度(效应系数为-0.41,P<0.001)间接对浮游动物丰富度产生作用(间接效应系数为-0.2)。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化对海水环境和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协同演变过程的认识,为滨海湿地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upstream part of Stratos reservoir during a 24 months survey (September 2004–August 2006) revealed 26 invertebrate species (14 rotifers, 6 cladocerans, 5 copepods and one mollusk larva). The mean abundance of the total zooplankton was higher in the first sampling period (2004–2005) and ranged between 8.81 and 47.74 ind. L−1, than the second period (2005–2006) when fluctuated between 1.91 and 43.09 ind. L−1. The seasonal variation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rotifers, which accounting on average for 68.4% in total. Among them Keratella cochlearis and the order Bdelloidea were numerically the most important, while Macrocyclops albidus prevailed among the copepods and Bosmina longirostris among the cladocerans. Dreissena polymorpha was the only mollusk found in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Rotifers, copepods and cladocerans showed a seasonal succession with the former preceding in the abundance having their first maximum in spring, while copepods and cladocerans followed, having peaks of abundance in early summer and in autumn, respectively. No seasonal succession among the cladoceran species was observed. The intense water flow in the upstream part of the reservoir, as well as temperature, conductivity, DO, pH, phosphates and silicates, were significant parameters controlling abiotic and biotic elements of the ecosystem and consequently influencing the seasonal vari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the zooplankton co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