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调查福建省28个蔬菜品种及其土壤铬含量,研究铬在土壤-蔬菜系统中的转移规律。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全铬含量平均值为53.61 mg·kg-1,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铬的限量(pH<6.5,农田旱地 <150 mg·kg-1)。供试土壤有效铬含量平均值为0.92 mg·kg-1。蔬菜可食部分铬含量0.001~0.321 mg·kg-1,调查区蔬菜样品铬含量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萝卜、空心菜铬含量与土壤全铬呈显著正相关。采样区大部分蔬菜铬含量与土壤有效铬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利用DPS统计软件,将蔬菜对土壤全铬和有效铬的转移能力分为高、中、低三等进行分析。根据土壤-蔬菜高、中、低转移规律可指导蔬菜的区域规划种植。 相似文献
2.
水稻对土壤中镉的吸收及其调控措施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对土壤 水稻系统镉污染的影响和植物对重金属镉吸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系统阐述土壤受镉污染后水稻生长性状的变化以及水稻吸收的镉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规律 ,同时分析水分控制、肥料施用和缓解镉污染的改良剂等农业管理措施对水稻吸收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应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曲线法(SSD)分别计算了DDT、艾氏剂、狄试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酚、林丹、硫丹等8 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保护95%的淡水生物时在淡水环境中的浓度阈值(HC5), 水生生物对不同化学物质的敏感度差异较大, 其中对异狄氏剂敏感度最高, 其HC5 值为0.08 μg·L–1, 对毒杀酚、林丹的敏感性较低, 其HC5分别为1.35 μg·L–1、1.24 μg·L–1。以Sigmoidal 型函数为基本模型, 采用Sigmoid、logistic、Weibull、Gompertz、Hill、Chapman 六种多参数模型分别对DDT 的毒理数据进行了浓度对数累积频率拟合, 最后确定以Sigmoid, 5 parameters 函数进行SSD 拟合, 研究结果表明, 八类污染物质的SSD 拟合曲线R2 均大于0.96, 拟合程度高, 拟合效果较好, 能够反映不同物种毒理数据点的累积概率分布。 相似文献
4.
典型抗生素在土壤-水-蔬菜系统中迁移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施用畜禽废物和抗生素污染进行芥菜盆栽试验,从而研究典型抗生素(QNs、SAs和TCs)在土壤.水一蔬菜系统的迁移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蔬菜、渗漏水、土壤中均检测到多类抗生素,抗生素在不同介质中的含量与施加抗生素的种类及其含量等因素有关.盆栽后,土壤中抗生素残留量为:QNsTCsSAs,施加猪粪总体上不会造成土壤抗生素污染(ENF除外);只施用畜禽废物的土壤渗漏水中抗生素含量较低(<40.77 μg·L-1),而添加抗生素污染的土壤渗漏水中抗生素含量明显升高(<2.28 mg·L-1),施加猪粪会造成渗漏水抗生素污染;SMT、ENF、OTC、TC这四种药物在盆栽芥菜中均被检出,其中OTC检出率最高,而SMZ则未检出,施加猪粪会造成芥菜抗生素污染. 相似文献
5.
土壤-蔬菜系统中环丙沙星的降解与生物累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环丙沙星对菜心、萝卜、番茄和豆角生长的影响及其累积特征和在土壤中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3种不同添加浓度(5、30和75 mg·kg-1)的环丙沙星处理对菜心、番茄和豆角的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而高浓度(≥30 mg·kg-1)环丙沙星处理显著抑制萝卜生长;环丙沙星在土壤中的降解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缓,豆角盆栽土壤中环丙沙星的降解半衰期(DT50)为18.3 ~43.9 d,降解90%所需要的时间(DT90)为260 ~738 d;土壤中的环丙沙星均能被4种蔬菜的根系吸收并转移至茎叶部分,而且吸收环丙沙星的量随着土壤中环丙沙星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菜心地下部环丙沙星的含量高于地上部;而萝卜地上部环丙沙星的含量高于地下部,番茄和豆角的叶、茎、根的环丙沙星含量均为根>茎>叶. 相似文献
6.
利用~(75)Se为示踪剂,研究了土壤-小麦系统中Se的迁移和分布规律。土壤Se植物可利用系数SA=0.3—1.9,土壤不同,SA值也不同。土壤固液两相中Se的分配系数Kd=141—395,说明土壤对Se有强烈的吸附作用,Kd大小顺序为:暗棕色森林土>黑土>草甸棕壤。小麦对土壤Se的浓集系数CF=0.09—0.14,小麦不是浓集Se的作物;Se在小麦各器官间CF值>1,表明其在小麦体内运转比较容易。作者提出了一个食物链Se转移模式,评价了土壤有效Se水平,指出草甸棕壤有效Se充足,黑土和暗棕色森林土则不足。估算了病区每人每天摄Se量为26.6μg,远低于我国成人安全摄Se量建议值40—240μg/人·日的下限值。 相似文献
7.
三七对土壤中镉、铬、铜、铅的累积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传统珍贵草本药用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重金属污染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但相关研究却非常有限。调查了三七种植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揭示了三七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转运规律及其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三七种植区土壤镉(Cd)、铬(Cr)、铜(Cu)的超标率分别为75%、38%、50%,污染程度分布表现为丘北县文山县砚山县马关县;种植区三七存在较为严重的Cd、Cr、铅(Pb)污染,其不同部位的超标率范围分别为81%—100%、75%—100%、25%—63%;三七具有较强的Cd富集能力及Cd、Cu转运能力;三七不同部位Pb、Cd、Cr、Cu对人体的摄入风险贡献依次为13.46%—46.40%、8.67%—24.67%、1.90%—14.40%、0.38%—0.79%,其中主根中Cd、Cr、Cu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与土壤中相应的重金属浓度呈线性正相关。研究可为解决三七种植区,乃至其他中草药种植区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稻-鳅-蛙共作农田优势真菌对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土壤酶活性及镉污染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本研究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稻-鳅-蛙农田土壤中的优势真菌LW-1,并将其扩繁后制成1×103、1×105、1×107个/mL孢子3种浓度的菌液,最后将3种浓度的菌液和空白菌液分别添加至0、5、10、20 mg/kg镉污染的土壤中,每10天取土壤样本检测土壤有效磷、碱解氮、转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有效态镉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菌液浓度的增加,土壤中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均显著性提高(P<0.05),而有效态镉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这说明稻-鳅-蛙共作农田中的优势真菌可提高土壤肥力并降低镉污染土壤的生物有效性,研究结果为该模式在土壤改良和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理解稻-鳅-蛙共作农田土壤肥力高于常规稻田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艾比湖流域小尺度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和盐渍化风险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绿洲经济迅速发展背景下新疆典型尾闾绿洲-艾比湖流域小尺度农田土壤的养分和盐渍化状况,对该地区典型农田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元素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以及盐渍化风险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农田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较高。所有土壤样点中总盐分含量属于高度变异,其他指标属于低度变异。(2)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变异性主要受施肥和灌溉等随机性因素的影响;而有机质和总盐分含量的空间变异性则受植被覆盖和土壤质地等结构性因素以及施肥、灌溉等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3)空间分析表明,总体看农田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受施肥、灌溉方式和植被盖度等因素的影响;而盐分含量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和边缘区域,主要受地形、土壤质地和植被盖度的影响。(4)相关分析表明农田土壤中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碱解氮和总盐分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盐渍化风险评估表明土壤中总盐分含量属于低度到中度的盐渍化风险,不会对主要作物棉花的生长产生危害,但应改进灌溉方式和种植制度,同时采用增施有机肥、进行秸秆还田等措施促进棉花作物的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0.
氮作为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 是植物生长的必要营养物质。陆地生态系统普遍存在土壤氮缺乏的现象, 混交种植模式中固氮植物可以将生物固定的氮转移给非固氮植物, 是满足非固氮植物氮需求的途径之一。明确固氮和非固氮植物间氮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恢复退化生态系统, 构建稳定群落, 增加生态系统生产力。为了量化环境及生物等因素对氮转移的影响, 该研究采用文献调研法, 对118组氮转移比例(氮转移量占非固氮植物氮含量的比值, Ptransfer)文献和实验数据(包括21种固氮植物和23种非固氮植物)进行了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是影响Ptransfer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解释量为44.04%), 其次为年平均温度(解释量为9.14%)以及固氮与非固氮植物生物量比值(解释量为2.95%), 而作为随机因素的固氮和非固氮植物物种差异的解释量为16.52%。此外, 碱性土壤中Ptransferr显著高于酸性土壤。在酸性土壤中, 年平均温度(解释量为12.49%)和土壤总氮含量(解释量为11.72%)是影响Ptransfer差异的主要因素, Ptransfer随着年平均温度和土壤总氮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在碱性土壤中, Ptransfer差异主要受到固氮与非固氮植物生物量比值(解释量为13.29%)、年降水量(解释量为10.73%)和土壤总氮含量(解释量为9.33%)的调控。相对于酸性土壤, 碱性土壤能够显著增加固氮与非固氮植物生物量比值进而增加Ptransfer。同时, 在碱性土壤中Ptransfer与年降水量和土壤总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对提高固氮和非固氮植物间的氮转移, 有效缓解土壤氮对非固氮植物生长的限制以及构建稳定群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七对小麦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三七产区3个小麦品种(99-1、川麦45和文麦8号)为受体材料,测定不同浓度三七茎叶水浸液、根水浸液、绒根及其腐解液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随浓度增加三七茎叶水浸液对供试小麦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日数、苗高、根数、最长根、地上干重、地下干重、根冠比及总干重等指标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而根水浸液只对最长根具有抑制作用,茎叶水浸液的化感作用更强;(2)三七绒根对各供试小麦品种均呈显著抑制作用,随添加量增大,抑制作用不断加强;(3)绒根腐解液对川麦45和文麦8号表现为"低促进,高抑制"的双向作用,而对99-1表现为抑制作用;(4)99-1和文麦8号对三七化感作用的敏感性较强,而川麦45的敏感性较弱,更适合与三七轮作。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动态和相互关系,以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随林龄增加在不同沙地中表现不同,毛乌素沙地土壤容重和养分含量明显降低,科尔沁沙地土壤孔隙度和养分含量明显升高,呼伦贝尔沙地土壤养分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趋势类似,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降低,科尔沁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升高,呼伦贝尔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而后降低趋势。影响毛乌素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主要因子分别是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质含量。毛乌素与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主要限制因子为土壤氮,而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受土壤有机碳限制较强。 相似文献
13.
湘南某矿区蔬菜中Pb、Cd污染状况及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采集湘南某矿区周边农田中种植的蔬菜和对应耕作层土壤样品,探究了农田蔬菜Pb、Cd的污染状况,蔬菜和土壤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蔬菜中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污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非常严重,叶菜类蔬菜重金属超出了食品卫生标准限值,但是果菜类蔬菜中重金属没有超出食品卫生标准限值。(2)不同蔬菜不同器官所含Pb、Cd有明显差异;不同种类蔬菜Pb、Cd含量不同,一般是叶菜类果菜类;同种蔬菜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的顺序也不同,一般为根茎叶果,或根叶茎果。(3)二类蔬菜中重金属Pb、Cd的富集系数顺序为叶菜类果菜类。(4)蔬菜中Pb、Cd含量与土壤中相对应元素含量均无显著相关性。(5)就农产品安全性而言,果菜类蔬菜比叶菜类蔬菜更适合在此矿区栽培。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蚯蚓影响下Pb、Cd添加量不同(Pb:500~1 700 μg·g-1;Cd:1~30 μg·g-1)的土壤中Pb和Cd有效态及其含量的变化以及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 )对土壤中Pb和Cd的富集和转移作用.结果显示,在蚯蚓的影响下,Pb添加量为500~1 400 μg·g-1的土壤中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Pb含量显著提高,有效态Pb总含量也随土壤中Pb添加量的提高逐渐增加;Cd添加量为5~20 μg·g-1的土壤中酸提取态Cd含量显著提高,有效态Cd总含量也随土壤中Cd添加量的提高而逐渐增加;当土壤中Pb和Cd添加量分别达到1 700和30 μg·g-1时,蚯蚓对Pb和Cd基本无活化作用.在蚯蚓的影响下,小白菜地上部分Pb含量显著提高,对Pb的转移系数也均高于各自的对照,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对Pb的富集系数分别为0.037~0.061和0.401~0.628.在蚯蚓影响下,在Cd添加量较低(1~5 μg·g-1)的土壤中小白菜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Cd含量以及对Cd的富集系数均高于各自的对照;而在Cd添加量较高(10~30 μg·g-1)的土壤中小白菜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Cd含量以及对Cd的富集系数均低于各自的对照,并随土壤中Cd添加量的提高逐渐降低;小白菜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对Cd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196~11.516和1.744~20.425;各处理组小白菜对Cd的转移系数与各自的对照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显示,蚯蚓主要对土壤中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Pb以及酸提取态Cd有活化作用,并且可促进Pb由小白菜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的转移,但对Cd的转移无明显促进作用;此外,小白菜对Pb的富集作用不明显,但对Cd有一定的富集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与土壤Cd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G.S.R. Krishnamurti P.M. Huang K.C.J. Van Rees 《Chemical Speci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2013,25(1-2):23-28
ABSTRACTThe rhizosphere soils of two durum wheat (Triticum turgidum var. durum L.) cultivars Kyle and Areola grown in two selected soils of southern Saskatchewan were collected both at 2-week and 7-week plant growth stages. The cadmium availability index (CAI), determined as M NH4CI-extractable Cd, p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articulate- bound Cd species of the soils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data were discussed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the corresponding bulk soil. At the 2-week growth stage, the pH of the rhizosphere soil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rresponding bulk soil and the CAI values were higher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indicating that more Cd was complexed with the low-molecular-weight organic acids (LMWOAs) at the soil-root interface and was extractable by M NH4CI. Compared with the bulk soils, the CAI values were 2–9 times higher in the soil rhizosphere of the plots fertilized with Idaho monoammonium phosphate fertilizer at 2-week growth stage,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the Cd introduced into the soil rhizosphere from the fertilizer (Cd content of the fertilizer was 144 mg kg?1) and complexation reactions of phosphate and LMWOAs with soil Cd. At 7-week plant growth stage, such differences were not observed. The increased amounts of carbonate-bound and metal-organic complex-bound Cd species of the rhizosphere soils are due to the increased amounts of carbonate, a product of plant respiration, and the LMWOAs at the soil-root interface, respectively. Simpl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data showed that the CAI of the rhizosphere soils of the control plots correlated at least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better with the metal-organic complex-bound Cd whereas the CAI of the rhizosphere soils treated with Idaho phosphate correlated better with carbonate-bound Cd species in comparison to other species. 相似文献
16.
重金属的毒性系数(The Toxic Factor,TF)是评价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 index,RI)的关键参数。为了探究基于Hakanson提出的TF值是否适用于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的生态风险评估,以TF值为5和30的铅(Pb)和镉(Cd)构建土壤微宇宙试验,构建不同的RI水平(100、200和400),通过Biolog-ECO板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Pb和Cd分别对细菌功能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处理(CK)的细菌丰度、功能多样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和基因多样性(ACE和Chao1指数)均大于Pb、Cd污染的土壤,随着RI水平的升高,Pb和Cd污染土壤中细菌的丰度、功能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和基因多样性(Chao1指数和ACE指数)呈下降趋势。相同RI水平下,Pb污染土壤中细菌群落的丰度、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功能多样性指数、OTUs数和基因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大于Cd污染(P<0.05);6大类碳源利用率及主成分(PCA)分析表明,Pb污染土壤中细菌对糖类和羧酸的利用率均显著大于Cd污染(P<0.05),在不同RI水平和重金属比例下,碳源利用模式而有所不同。同一RI水平下,相对于Pb污染,Cd污染土壤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较为丰富,而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稀少;Pb和Cd污染土壤中慢生根瘤菌属、鞘脂单胞菌属、链霉菌属和norank_f__Roseiflexaceae等不同属细菌相对丰度表现出差异性。上述结果表明Hakanson提出的TF值并不适用于评估重金属Pb和Cd对土壤微生物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7.
镉污染对水稻土微生物量、酶活性及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水稻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外源Cd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土壤酶活性及部分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和N开始随Cd浓度增加而上升,到一定浓度时则随Cd浓度增加而下降,其转折点因土壤性质有所差异.同时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与土壤微生物量C、N变化规律相似,但其转折点浓度因土壤类型及土壤酶种类不同而有差异.Cd污染后的变异系数依次为:脱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和代谢熵都随Cd浓度增大而缓慢增加.水稻叶绿素含量随Cd处理浓度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其转折点受供试土壤性质不同而不同;脯氨酸含量与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Cd处理浓度增大而增加.Cd污染后水稻生理指标的变异系数在黄松田水稻土中依次为过氧化物酶活性>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黄红壤性水稻土中依次为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相关分析表明,种植水稻条件下Cd污染对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及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8.
Cd、Pb投加浓度对其在黑土中化学形态分布及油菜生长和吸收Cd、Pb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和连续形态分级方法研究了Cd、Pb投加浓度对其在黑土中化学形态分布及油菜生长和吸收Cd、Pb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d、Pb投加量的增加,土壤中Cd交换态含量增幅较大,Pb碳酸盐结合态、Fe-Mn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增幅较大;外源Cd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以交换态和残留态为主,Pb的交换态比例相对较低,其存在形态主要为残留态;土壤Cd、Pb投加浓度较低时,促进了油菜的生长,投加浓度较高时,对油菜生长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地下部分Cd、Pb含量远高于地上部分,与Cd相比,Pb向地上部的迁移率相对较小;土壤中Cd、Pb各形态含量与油菜地下、地上部分吸收的Cd、Pb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干质量呈负相关;交换态Cd、Pb对油菜干质量影响最大,碳酸盐结合态对油菜吸收Cd、Pb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9.
蚯蚓对土壤中铜、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52
以第四纪红黏土红壤和长江冲积物形成的高砂土为供试土壤、分别加入3个浓度的Cu^2 (100、200、400mg/kg)或Cd^2-(5.10、20mg/kg)模拟土壤污染.设置接种蚯蚓(Pheretima sp.)处理与不加蚯蚓对照.并种植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研究蚯蚓活动对土壤中Cu、Cd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以揭示蚯蚓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蚯蚓活动显著增加红黏中DTPA提取态Cu的含量、只有在浓度低于200mg/kgCu的处理中.才能增加CaCl2提取态Cu的含量.对H2O提取态Cu影响甚微;而对高砂土上Cu、Cd的各种形态影响均不显著;除红黏中浓度高于100mg/kgCu和10mg/kgCd处理外.蚯蚓活动显著提高了两种土壤上黑麦草地上部的生物量;接种蚯蚓后各种重金属处理中黑麦草对Cu的吸收量也显著增加,而Cd的吸收量变化不大。蚯蚓可能通过提高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而间接影响植物对重金属的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20.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方法,可正向和反向评估物种的生态风险及确定保护物种的污染物浓度阈值,为水体生态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本文通过采集淡水生物毒性数据,构建SSD方程,在95%物种保护基础上评估微囊藻毒素、氨氮和亚硝态氮对淡水生物的生态风险浓度阈值(HC5)和复合生态风险,以及不同暴露浓度下的潜在影响比例(PAF).结果表明: 微囊藻毒素对淡水生物的HC5值为19.22 μg·L-1,其水生态风险高于氨氮(HC5 6583.94 μg·L-1)和亚硝态氮(HC5 334.33 μg·L-1).不同类别生物对微囊藻毒素和氨氮、亚硝态氮的敏感性随暴露浓度不同存在差异.当微囊藻毒素与亚硝态氮的浓度低于临界浓度125.04、2989.40 μg·L-1时,甲壳类对微囊藻毒素敏感性高于鱼类,对亚硝态氮敏感性则低于鱼类,而高于临界值其物种敏感性呈相反效应,但氨氮所引起的物种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在代表性水体中,复合生态风险高于单一污染风险,微囊藻毒素、氨氮、亚硝态氮对全部物种的复合潜在影响比例msPAF为2.6%~5.6%,且太湖和红枫湖已超过HC5生态风险阈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