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α-半乳糖苷酶酶解B型长臂猿细胞回输A型长臂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使用基因重组咖啡豆α 半乳糖苷酶体外处理B型长臂猿红细胞 ,使其转变为O型 ,再回输给A型长臂猿 .α 半乳糖苷酶可以清除B型长臂猿红细胞表面B抗原 ,而不影响红细胞结构、功能及其在受体体内存活 .α 半乳糖苷酶酶解的B型红细胞输给A型血的长臂猿 ,未发生输血反应 ,受血猿的血液及尿液常规指标与输血前相比 ,无明显变化 .  相似文献   

2.
兔红细胞的荧光标记及寿命检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兔红细胞标记及寿命检测法 ,并对GMA保养液 4℃保存的红细胞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动脉取血 ,红细胞用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标记后自体回输 ,定期检测荧光标记的红细胞数所占百分比。应用SA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根据方程计算兔体内标记红细胞的 2 4h回收率和半寿期。结果 :正常兔红细胞的 2 4h回收率是 93 .76%± 5.40 % ,半寿期为 ( 2 2 .50± 4.3 7)d ,与有关文献相符。GMA液 4℃保存 2 1d的红细胞 2 4h回收率为 89.13 %± 7.10 % ,半寿期为 ( 11.41± 1.63 )d ,符合输注条件。结论 :与其他红细胞体内标记方法相比 ,FITC标记法简便实用 ,价格便宜 ,不具有放射性危害 ,可用于输注红细胞的质量评价和体内生物学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α 半乳糖苷酶对猕猴类人B抗原的酶解效果 ,探讨α 半乳糖苷酶酶解对猕猴红细胞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热吸收放散试验从 30只华南猕猴中选取类人ABO血型抗原较强的 2只A型、3只B型猕猴做为实验对象 ,以基因重组的α 半乳糖苷酶体外酶解猕猴类人B型血抗原 ,并回输到A型猕猴体内 ,测定红细胞脆性、自身溶血率、胆固醇、高铁血红蛋白、乙酰胆碱脂酶、ATP等红细胞的结构功能指标。结果 经α 半乳糖苷酶酶解后 ,猕猴红细胞胞膜完整、携氧能力正常 ,酶解后的“通用”型血回输给受体猕猴无任何输血反应发生。结论 α 半乳糖苷酶酶解对于猕猴红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无不良影响 ,且在实验动物体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两种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观察瘦素蛋白在大鼠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方法 建立两种慢性肾衰竭CRF动物模型:(1)大鼠肾大部分切除诱发肾衰(Platt法).(2)腺嘌呤诱发大鼠慢性肾衰竭的动物模型(Yokozawa法).分别测定血清中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Ca2+、P5+等含量.取肾脏组织,HE染色,行免疫荧光,检测瘦素蛋白在两种慢性肾衰竭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清中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等含量明显升高,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两种模型大鼠肾脏组织瘦素蛋白的表达.结论 成功建立两种慢性肾衰竭CRF动物模型,显示不同模型组织部位的瘦素蛋白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瘦素蛋白在动物体内的生物学作用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血型转变过程中通用型红细胞及洗涤上清中残留a-N-乙酰半乳糖胺酶的方法。方法:利用a-N-乙酰半乳糖胺酶的特异性兔多抗和抗His的单抗,采用间接ELISA法,建立检测微量a-N-乙酰半乳糖胺酶的方法,并用此方法检测血型转变过程中通用型红细胞及洗涤上清中残留的仅一Ⅳ-乙酰半乳糖胺酶。结果:建立了检测微量a-N-乙酰半乳糖胺酶的方法,该方法的检测下限为1ng/mL;通过对洗涤后的红细胞和洗涤液中残留酶量的检测,确定经过4次洗涤后,残留酶量达到检测水平以下。结论:本方法的建立,为血型转变的通用型红细胞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检测方法,并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以近交系大鼠Dark Agouti(DA)为供体、Lewis(LEW)为受体(A组)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通过观察手术情况、生存情况及肝功能和病理学检查对此模型进行评价,同时以LEW→LEW作为对照组(B组)。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1.3%;手术时间为(90.70±5.68)min;无肝期时间(9.96±1.19)min;平均存活时间A组为(12.44±3.43)d,B组超过100d;A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术后不断升高,在第10~14d最为明显,血清白蛋白在术后第3d开始逐渐降低,在相同时相点,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A组移植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而B组没有。结论:DA→LEW为稳定、强烈的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是研究肝移植排斥及免疫耐受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通过探讨纯化的兔血清对氧磷酶-1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其作为催化清除剂提供依据.按1200,2400和4800U/kg剂量,大鼠尾静脉注射纯化的兔血清对氧磷酶-1.每个剂量组66只大鼠,随机分成11组,每组6只,每只大鼠均于给药前采血,给药后10min,20min,30min,1h,2h,4h,8h,24h,30h,48h和72h分别处死一组大鼠,采集血液.大鼠给药后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值与给药前活性值的差值作为外源性酶活性值,对每一时间点活性值差值的均值进行药动学参数拟合.1200~4800U/kg剂量下,纯化的兔血清PON1在体内符合线性二室模型.T1/2α=2.3-2.35h,T1/2β=18.76-19.72h,V(c)=34.13-35.83mL/kg,CL=2.18~2.35mL·kg^-1·h^-1.3个剂量下雌雄大鼠体内外源性对氧磷酶-1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纯化的兔血清对氧磷酶-1在大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较长,几乎全部分布于血液中,其在雌雄动物体内基本动力学行为相同.  相似文献   

8.
廖秋菊  王晶  秦俭  王长远  田欣 《生物磁学》2011,(6):1033-1036
目的:建立可靠的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分次腹腔注射CO染毒制备模型,动态监测尾血碳氧血红蛋白(HbCO)浓度;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1-5w逃避潜伏期;尼氏染色及TUNEL原位末端凋亡染色检测大脑皮质及海马细胞损伤及凋亡。结果:染毒后,大鼠出现典型的CO重度中毒症状,体内血液HbCO浓度迅速升高,使用分次腹腔注射法,大鼠可维持长时间(〉12h)高HbCO状态(HbCO〉48%);中毒组大鼠水迷宫检测认知功能较对照组下降,病理学检查显示大鼠出现脑细胞损伤、凋亡明显。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较为符合迟发性脑病临床特征的动物模型,具有简单、可靠、重复性好的特点,为深入研究急性CO中毒致迟发性脑损伤的机制提供可靠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derived from Sabin strain,s IPV)在版纳小耳猪体内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为新型动物模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已经上市的s IPV疫苗,设计s IPV肌肉免疫实验组与野毒株IPV(IPV derived from wild strain,w IPV)肌肉免疫对照组,以及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按0、1、2月基础免疫程序,接种版纳小耳猪,于免疫接种前及每剂免疫接种后第30天釆血,检测各组的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评价免疫原性,并通过观察小耳猪的状态及体重情况,评价安全性。结果版纳小耳猪3剂免疫后,s IPV试验组与w IPV对照组Ⅰ、Ⅱ、Ⅲ型抗体阳转率均达到了100%,各型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均远高于1∶8保护水平。版纳小耳猪接种疫苗后体重增加,结果表明s IPV疫苗在版纳小耳猪动物模型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 s IPV疫苗在版纳小耳猪体内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版纳小耳猪可作为评价s IPV疫苗的新型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脆弱类杆菌来源的基因重组α-半乳糖苷酶清除猪细胞表面α-Gal抗原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α-半乳糖苷酶酶解猪红细胞、猪胚肾细胞PK15、猪睾丸细胞ST和原代培养的猪成纤维细胞上的α-Gal抗原,酶解温度为26℃,作用时间为2 h;用25μg/m L的FITC-IB4凝集素标记酶解前后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α-Gal抗原的清除率。结果: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组织来源的猪细胞表面的α-Gal抗原的表达量明显不同,所需酶的剂量也不同,但其表面的α-Gal抗原均能被α-半乳糖苷酶清除。结论:脆弱类杆菌来源的α-半乳糖苷酶可以清除猪细胞表面的α-Gal抗原,提示该酶对降低异种移植引起的超急性排斥反应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牛磺酸(taurine)对Ⅱ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血液流变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取10只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其余30只大鼠中取20只符合模型标准的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牛磺酸治疗组(Tau组,采用20g/L牛磺酸生理盐水溶液治疗,200mg/kgbw),前两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溶液。8周后,测3组大鼠血浆葡萄糖、糖化血红蛋白、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大鼠血糖、MDA及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SOD活性降低,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明显增大,红细胞变形指数减小;牛磺酸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MDA和糖化血红蛋白(P〈0.05或P〈0.01),显著升高造模大鼠SOD(P〈0.01);并且明显降低大鼠全血黏度(P〈0.05)、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P〈0.05),提高红细胞变性指数(P〈0.05)。结论:牛磺酸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血液流变性可能与其提高大鼠的抗氧化能力有关,对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苯肼致小鼠溶血性贫血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苯肼致小鼠发生溶血性贫血,建立急性溶血性贫血模型,筛选苯肼致小鼠贫血最佳浓度和红细胞移植的最佳时机。方法: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经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苯肼溶液,于注射前和注射后第1、3、5、7、9天采集小鼠外周血进行检测,记录相关指标的变化,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筛选出最佳溶血效果的给药浓度和红细胞移植治疗介入的时机。结果:注射苯肼溶液可使C57BL/6小鼠短期内产生明显的急性溶血性贫血症状,皮肤黏膜颜色苍白;外周血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降低;随着苯肼溶液浓度的增加,小鼠体重显著减轻,存活率下降。结果表明,苯肼注射小鼠致贫血的最佳作用浓度为1.2mg/10g体重,小鼠贫血状态可维持7d。结论:建立了小鼠溶血性贫血模型,此模型可应用于红细胞输注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华静  冯华松  王庆  张燕  张春阳  赵丽 《生物磁学》2013,(27):5242-5246
目的:建立海水淹溺肺损伤(SWD-ALl)的大鼠模型,为SWD—ALl的基础及救治研究提供平台。方法:12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CG)组和海水灌注(SGI、SG2、SG4)组(分别气管内注入1、2、4mL/kg海水)。观察大鼠气管内海水灌注后症状以及各组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肺湿/干重r~(W/D),留取肺组织病理标本观察病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海水灌注组大鼠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加快,气道有白色泡沫渗出物,口唇发绀,肺部满布湿罗音。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显著降低(P〈0.01);SGl、SG2组30min测氧合指数(Pa02/FiO2)低于300mmHg,之后逐渐升高至接近正常,SG4组各时间点测PaOJFi02得均在300mmHg以下;各组间比较,SG4组肺组织湿/干重比(W/D)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肺组织病理观察,光镜下肺间质水肿,肺泡隔断裂,大量的红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经气管内灌注海水4mL/kg,可成功建立海水淹溺急性肺损伤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俞晓军  钱琤  张育瑆  胡志前 《生物磁学》2011,(19):3615-3617
目的:观察在大鼠左肝外叶切除+定容失血性休克模型制作过程中微量失血对最终大鼠生存率的影响。方法:45只SD大鼠按不同的放血比例分为三组,以Wigger改良法建立左肝外叶切除+定容失血性休克模型,严格标化放血前的各项手术操作和观测指标,比较三组大鼠最终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在分别按2.4ml/100g(A组)、2.5ml/100g(B组)、2.6ml/100g(C组)比例定容失血的大鼠模型中,各组大鼠生存率分别为:A组66.67%,B组42.86%,C组7.69%,A、B两组与C组大鼠的生存率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即使是0.1ml/100g的微量失血对于该模型大鼠的生存率也是有显著影响的,这一点在大鼠的定容失血性休克模型实验中是不应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改进及胃黏膜血流量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胃黏膜血流量的测定。方法1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失血性休克组(n=8)。失血性休克组使用颈动脉失血-颈静脉失血回输的方式制备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维持平均动脉压40mmHg 1h后复苏,复苏后2h动物模型制作成功。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大鼠胃黏膜血流量;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胃黏膜损伤情况。结果失血性休克组胃黏膜血流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非常显著(P〈0.01),胃黏膜细胞坏死、脱落、溶解,局部溃疡形成。结论失血性休克大鼠胃黏膜血流量明显降低,存在广泛的胃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雷公藤多苷对大鼠肺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及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0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治疗组,空白组20只大鼠,大鼠为正常大鼠,对照组共40只大鼠(其中20只为供体,20只为受体)和治疗组40只(其中20只为供体,20只为受体)大鼠均采用改良三袖套法吻合技术建立大鼠左肺原位移植的动物模型。移植手术后空白组和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1mL/d),治疗组用雷公藤多苷(50mg/kg-d)灌胃,连续灌胃5d。观察各组大鼠的肺的大体形态及镜下的病理变化,确定排斥反应的等级,并测量各组大鼠外周血中T细胞活化率。结果:对照组大鼠病理改变较治疗组严重,治疗组排斥反应等级低于对照组的级别,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细胞活化率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活化率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活化率于空白组相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74)。结论:雷公藤多苷对大鼠肺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血T细胞活化率达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修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Wistar大鼠慢性肝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携带人H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HGF)对MSC进行基因修饰;通过皮下注射CCl4-橄榄油溶液建立大鼠肝损伤模型;5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MSC组、HGF组和HGF/MSC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MSC、Ad-HGF或HGF/MSC,通过血清肝功能检测及肝组织的生化指标、病理切片等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利用腺病毒将HGF基因转入MSC并确定了最佳感染条件。CCl4-橄榄油诱导4周后,动物肝脏外观出现明显的脂肪变性和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表明成功诱导了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经过4周治疗,治疗组动物的体重明显升高、肝指数明显降低,动物存活率高于模型组(模型组:50%;MSC组:70%;Ad-HGF组:70%;HGF/MSC组:90%)。肝功能指标测定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HGF/MSC组动物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06.75±35.98 vs.513.75±12.71U/L,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24.6±10.6 vs.169.67+15.38 U/L,P〈0.05)和总胆红素(14.6±2.08 vs.19.25±1.38g/dL,P〈0.01)均明显降低,白蛋白含量(29.1±1.3vs.22.05±2.61g/L,P〈0.05)明显升高;Ad-HGF组只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36.0±18.40vs.513.75±12.71U/L,P〈0.05)明显降低;而单纯MSC治疗对肝功能改善不明显。丙二醛测定结果显示,治疗后动物肝组织中的过氧化反应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弱。HGF/MSC组和MSC组动物肝组织中的羟脯氨酸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69.27±14.58,63.23±13.23 vs.96.59±15.05mg/mL,P〈0.01)。上述实验结果提示3种治疗方式对CCl4-橄榄油引起的大鼠肝损伤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减轻CCl。导致的肝损伤程度,增加动物体重,降低肝脏指数,减轻肝组织的过氧化反应,提高动物的存活率,其中HGF/MSC治疗效果最为明显,而且细胞注射没有引起动物的不良反应。结论:3种治疗方式均可改善CCl。导致的肝损伤,其中以HGF/MSC对肝损伤的治疗效果最好。本实验为HGF/MSC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数据,为治疗肝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低速离心的方法减少悬浮红细胞中自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使透析式洗涤机洗涤的冰冻红细胞中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残留量小于1%。方法:分别选用低速离心(700和500r/min)和常规离心(3800r/min)全血制备悬浮红细胞,计算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清除率;甘油低温冰冻保存,透析式冰冻红细胞洗涤机洗涤冰冻红细胞,对洗涤后的红细胞进行质量检测。结果:500r/min离心后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清除率(%)分别为53.82±6.83和85.23±4.21;洗涤后的冰冻红细胞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残留量(%)分别为0.843±0.058和0.903±0.035。700r/min离心后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清除率(%)分别为23.38±2.36和62.61±3.82;洗涤后的冰冻红细胞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残留量(%)分别为0.983±0.024和1.021±0.045。3800r/min离心后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清除率(%)分别为9.82±4.12和6.39±3.26;洗涤后的冰冻红细胞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残留量(%)分别为3.839±2.896和3.528±2.689。结论:用500r/min离心全血制备的悬浮红细胞,经甘油低温冻存,透析式洗涤机洗涤后,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残留量等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次性力竭运动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对大鼠红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细胞变形性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3组(n=10):对照组(Control)、适度运动组(MRE)和力竭运动组(ERE)。力竭运动组大鼠运动的前20 min保持5%的坡度和20 m/min的速度,20 min后调整为15%的坡度和25 m/min的速度,直至运动力竭。适度运动组大鼠在5%的坡度和20 m/min的速度下跑40 min。检测各组大鼠红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并对氧化应激反应诱导的红细胞膜蛋白巯基水平、膜脂质过氧化水平和膜蛋白SDS-Page电泳条带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激光衍射法对不同运动组大鼠红细胞变形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力竭运动条件下大鼠红细胞受到严重的氧化应激损伤,红细胞内抗氧化能力下降。导致膜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膜蛋白巯基交联为主的蛋白聚簇化,形成高分子聚合物(HMW)。力竭组大鼠红细胞变形性(0.314±0.013 at 3 Pa and 0.534±0.009 at 30 Pa)显著低于对照组(0.41±0.01 at 3 Pa and 0.571±0.008 at 30 Pa;P0.05 and P0.01,respectively)和适度运动组。结论:力竭运动诱导的氧化损伤导致了红细胞变形能力(EI)的显著下降,使红细胞在微循环的转运受到限制,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起休克、死亡等运动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较稳定的异基因骨髓移植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动物模型,为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参照。方法以雄性SD大鼠为供鼠,雌性Wistar大鼠为受鼠,受体大鼠随机分成A、B、C、D、E 5组,移植当天所有受鼠均接受8.5 GY的全身照射(TBI),于照射后4~6 h内,A组回输等量培养液,B组经尾静脉输注供鼠骨髓细胞(2×10^8个/kg),C、D、E组分别回输供鼠骨髓细胞(2×10^8个/kg)+不同比例的脾细胞。观察各组大鼠生存期、外周白细胞计数、及有无aGVHD的临床及病理表现。结果A组大鼠于15d内全部死亡,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减低,骨髓病理示造血组织减少,提示死于造血衰竭。B、C、D、E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有明显恢复,B组大鼠8只存活超过50 d,C、D、E组大鼠均于50 d观察期内死亡,并有aGVHD的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但C组大鼠aGVHD的程度较轻且时间不集中,其中D、E组大鼠可于相对集中的时间内观察到典型aGVHD临床及病理。结论TBI预处理的方式是可行的,单纯输入异基因骨髓细胞不能引起明显的aGVHD,骨髓细胞与脾细胞1∶1及1∶1.5混合组均可作为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理想的aGVH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