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斑背大尾莺sinensis亚种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枫  王强 《动物学报》2006,52(6):1162-1168
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为东亚特有鸟类,数量稀少(常家传,1995;马敬能等,2000),2003年IUCN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将斑背大尾莺列为易危物种(汪松、解焱,2004)。斑背大尾莺有2个亚种,指名亚种(M.P.pryeri)仅在日本本州岛北部的Kanto平原北部繁殖,越冬区在本州岛中部的太平洋沿岸(Fujitaand Nagata,1997);sinensis亚种在我国仅见于湖北汉口(冬候鸟)、河北秦皇岛(旅鸟)和辽宁朝阳地区(繁殖鸟?)(郑作新,1987)。  相似文献   

2.
为了填补斑背大尾莺食性研究的空白和比较其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是否有食性差异,于2011年4月繁殖期,在江西南矶湿地用望远镜观察和录像机拍摄斑背大尾莺亲鸟育雏行为,记录育雏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11月秋季非繁殖期,斑背大尾莺专项环志过程中采集7只意外死亡的个体,进行实验室胃容物解剖分析。两种分析方法分别得出:1)春季取食动物性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蝼蛄科成虫或幼虫、鳞翅目成虫或幼虫、蜻蜓目的成虫,蛛形纲的小型蜘蛛;2)秋季食物由动物性食物(70.24%)和植物性食物(29.76%)组成,动物性食物主要为鞘翅目、直翅目、蜻蜓目、鳞翅目、蜘蛛目等节肢动物,植物性食物为一些植物种子和少量的叶片组织。本研究表明,繁殖期和非繁殖期斑背大尾莺食性有差异,这种差异性是随季节变化生境中的食物组成不同,及育雏期雏鸟需高蛋白营养食物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3.
斑背大尾莺鄱阳湖繁殖亚群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为远东鸟种,主要分布于日本和中国,零星见于俄罗斯极东部、蒙古国东部、朝鲜和韩国,被视为易危鸟种(VU)[1~3]。以往中国鸟类学界多以种名Megalurus pryeri称之,并将该种的中国种群全部视作汉口亚种(sinensis)[4~10]。据记载,斑背大尾莺在我国东北  相似文献   

4.
2007年5月20日于辽宁省东港市孤山镇苇田——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在冬季未收割的残留枯草斑块中发现一只白色的雀鸟(封4图片),不鸣叫,飞行姿态及尾部展示与大尾莺(Megalurus)颇为相似。经多次观察发现有雄性大尾莺追随之。23日设网将其捕获,并拍照、称重、度量。最后确定该鸟为雌性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 sinensis)的白色型(white morph)。该鸟羽色以白色为主,两肋及肛羽沾黄,头顶略现灰,右翼前侧第二枚飞羽前缘距羽端0.2cm有一长0.5cm的黑褐斑。上喙黑褐、下喙肉黄、跗跖肉色等特征与正常大尾莺无异。测量数据如下:…  相似文献   

5.
2006~2009年,通过点样方方法对斑背大尾莺Megalurus pryeri的巢址进行了研究,获得53个样本,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jos是营巢生境的主要草本。拂子茅浓密(628根/m2)、芦苇稀疏(20根/1.5 m2)是斑背大尾莺典型的生境,巢高度较高(23 cm)。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巢高度和拂子茅总数、绿拂子茅数量显著正相关,但若控制水位、盖度及枯苇数等因素,相关性则不强;巢高度与拂子茅与灯心草等典型草本的高度正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活拂子茅数量与活苇数量及其他绿草数量负相关。有巢口与无巢口的样方中绿拂子茅数量无差异。对于大尾莺的保护,应该保护芦苇-拂子茅群落,注重芦苇与拂子茅等杂草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斑背大尾莺繁殖期鸣声行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u WH  Li F  Sha JB  Zhang YM 《动物学研究》2011,32(2):141-149
2009年5-7月,在辽宁双台河口保护区录制了20只繁殖期斑背大尾莺雄性个体的鸣声.根据行为特征,该鸟鸣声定义为3种鸣声类型:求偶炫耀鸣唱、报警声和联络声.利用Wavesurfer软件对20只斑背大尾莺雄性个体543个鸣声的句子持续时间、句子音节个数、音节持续时间、音节间隔时间等4个参数进行分析测量,发现求偶炫耀鸣唱由节奏逐渐加快的前部句子和音节组成复杂的主体部两个句子组成; 报警声和联络声的句子均由单音节组成.音节类型总数为38种,其中包括前部句子的音节类型6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求偶炫耀鸣唱的4个参数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不同个体的各个参数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7.
棕扇尾莺Cisticola juncidis隶属于雀形目扇尾莺科扇尾莺属,体形小(体长10 cm)而具褐色纵纹,腰黄褐色,尾端白色清晰,虹膜褐色,嘴褐色,脚粉红至近红色(图1)。飞行时作波浪状炫耀,发出一连串清脆的zit声或di声。棕扇尾莺分布于非洲、南欧、印度  相似文献   

8.
研究龟鳖的两性异形对理解形态适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测量41只(21♀,20♂)成体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的20个形态特征指标,研究四眼斑水龟个体大小和体形的两性异形。结果表明:除头长、头宽、尾长和尾长肛前段长外,四眼斑水龟其他的形态特征均与背甲长呈正相关。雌性的背甲长、腹甲长、腹甲中线长、腹甲曲线长显著大于雄性;雄性的头长、头宽、后肢长、尾长和尾长肛前段长显著大于雌性;雌雄两性的体重、体周长、前肢长、腹甲宽、肛盾切口长、肛盾切口宽以及除背甲长外的所有背甲形态特征指标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四眼斑水龟存在个体大小和体形两性异形。  相似文献   

9.
1984年11月8日在四川若尔盖县辖曼乡采获一只雌性成鸟,经鉴定为斑背潜鸭Aytha marila。此鸟体重850克;全长450、嘴峰46、翅210、尾58、跗蹠34毫米。嘴的基部至额及颊有一宽阔的灰白环带;头、颈、背、腰及肩褐色;下背及肩有白色小点和蠹状纹;尾上覆羽及尾羽黑褐色;两翅黑褐具白色翼镜。颏、喉、前颈灰白,密布褐色点斑;胸及下腹褐色,具灰白色羽端,形成鳞状斑纹;腹及腋羽白色;两胁浅褐;尾下覆羽白色,具褐色点斑。嘴、脚均青灰色。此鸟栖息于高原湖泊中。海拔3400米。常与白眼潜鸭混群活动。食物全为甲壳类。据资料记载,斑嘴潜鸭繁殖于亚洲和欧…  相似文献   

10.
2006、2007年和2008年5月,在河南嵩山、四川老君山和陕西厚畛子采集到8只淡尾鹟莺的鸣声样本.在河南嵩山首次发现了淡尾鹟莺的分布点.对淡尾鹟莺的声谱分析表明,其组成音节的音素数平均为(4.87±1.54)个(n=27),频率在(6.76±0.53) kHz~(2.94±0.39) kHz(n=27)之间,鸣唱音节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分别为1.03 s±0.27 s和6.79 s±1.54 s(n=27);从8只淡尾鹟莺鸣声个体198个音节中总结出了33种音节类型,其中13个音节为两只不同个体所共享,2个音节为3个不同个体所共享.  相似文献   

11.
1988年10月3日,在安徽省东至县马垠乡园口村山上采到一条雌蛇,标本编号88101,经鉴定为山烙铁头华东亚种Trimeresurus monticola orientalis,系安徽蛇类新纪录。此标本保存于本所标本室。头较短,吻较圆钝,头背长与宽几乎相等,近等边三角形,灰白色。体背棕褐色,具深褐色斑点,有二行较规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体斑23个,尾斑2个。腹面灰色。体长580mm,尾长93mm,重235g。头背为细鳞,背鳞25—23—19,腹鳞138,尾下鳞36对,上唇鳞9片,下唇鳞10片,鼻鳞和鼻间鳞较大,左右鼻间鳞相切,眶上鳞间小鳞6片,眼径2mm。管牙二枚,间距14mm。山烙铁头在安徽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12.
海南孔雀雉     
海南孔雀雉 (Polyplectron katsumatae)是珍稀濒危雉类之一 ,为我国特有种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将在野外研究中获取的相关资料结合有关文献 ,作一概述。1 分布海南孔雀雉雄鸟全身羽毛乌褐色 ,密被淡棕白色的细小斑点 ,前额至头顶羽毛羽枝松散而直立 ,呈冠状 ,背和尾具金属绿紫色眼状斑 ,极为醒目。雌鸟个体较小 ,尾短 ,羽色较暗 ,背和尾上眼状斑稀少或消失。雄鸟体重6 6 0~ 710 g,雌鸟 4 6 0~ 5 0 0 g。主要分布于海南省的坝王岭、尖峰岭、白水岭和黎母岭等保护得较好的原始类型的林区。此外 ,岛西部的大田 ,东南部的加新 ,中北部的…  相似文献   

13.
1983年11月17日,在贵州西部威宁草海,以水葱Scirpus validus占优势种的挺水植物丛中,采获一只栗背短翅鸫(Brachypteryx stellata Gould)雄鸟。在贵州省是首次发现。量衡度:♂,体重15.1克,体长131毫米,翅73毫米,嘴峰13毫米,跗蹠30毫米,尾46毫米。鉴别特征:额基和眼先黑色。头顶至下背,尾上覆羽、尾羽和两翅表面呈亮栗色,飞羽暗褐,各羽的外翈与背色相同。眉纹狭窄由灰黑色过渡到暗褐,颏喉和胸灰色具狭窄的虫蠹状黑斑;下胸暗灰具淡棕色虫蠹状横斑和白色点斑,腹部、肛周和尾下覆羽棕褐色,并具淡棕黄横斑和棕白色点斑;腰与肛周同色。虹膜褐色,…  相似文献   

14.
棕扇尾莺Cisticola juncidis timtabulanj(Swinhoe)是东洋界鸟类。据文献记载,为山东省罕见鸟或迷鸟。而作者发现棕扇尾莺是山东各地均有少量分布的夏候鸟,唯在鲁南平原(郯城县一带)为繁殖鸟中的优势种,主要分布于耕作区(麦地、稻田)、草丛和灌木丛。  相似文献   

15.
正在开展西藏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过程中,于2015年6月13日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普兰镇科加村(30.2108°N,81.2092°E,3750 m)观察并拍摄到1只小型雀形目鸟类,经查阅文献、咨询及鉴定,为东歌林莺Sylvia crassirostris(图1)。形态特征:额、头顶、枕部及耳羽黑色,颈、背、腰及尾上  相似文献   

16.
在对中国尾蛱蝶属雄性外生殖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23个雄性外生殖器解剖特征,利用Paup4.0b10系统发育分析软件,分析探讨了中国尾蛱蝶属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尾蛱蝶属9个种分为2个支系,一支系由凤尾蛱蝶Polyura arja、窄斑凤尾蛱蝶P.athamas及黑凤尾蛱蝶P.schreiber3种组成,另一支系由二尾蛱蝶P.narcaea、沾襟尾蛱蝶P.posidonius、忘忧尾蛱蝶P.nepenthes、异纹尾蛱蝶P.mutata、大二尾蛱蝶P.eudamippus及针尾蛱蝶P.dolon6种组成。两大支系均以渐次方式演化;凤尾蛱蝶与窄斑凤尾蛱蝶、大二尾蛱蝶与针尾蛱蝶各自互为姊妹群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18年12月17日,在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白沙门公园内(110°20’06. 16″E,20°04’16. 93″N,海拔3 m)拍摄到莺类(图1):上体橄榄绿色,下体鲜黄色;头顶中央冠纹呈橄榄绿色,未杂有明显的灰色条纹,可与韦氏鹟莺Phylloscopus whistleri相区别;头顶具2道黑色的侧冠纹,头侧呈橄榄绿色;眼眶黄色但不成全环,可与金眶鹟莺P. burkii相区别(Baker,1997);大覆羽先端黄色,形成1道翅斑。经查阅相关资料(Alstrom et al.,2006;Clement et al., 2016 ),鉴定为白眶鹤莺P. intermedium。  相似文献   

18.
对中华大蟾蜍 Bufo gargarizans和花背蟾蜍B. raddei 第36期蝌蚪外形和口部形态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并进行了定量比较和分析.中华大蟾蜍蝌蚪体背观呈长卵圆形,全身黑褐色;尾呈桨形,背腹鳍透明无斑;唇齿式为2(2)/3 (即Ⅰ:1+1/Ⅲ).花背蟾蜍蝌蚪体背观呈卵圆形,体背面和侧面为灰黑色或深灰色,腹面灰色有金属光泽;尾呈纺锤形,背鳍近透明,其上有黑色细纹,腹鳍透明无色;唇齿式为2(2)/3(即Ⅰ:1+1/Ⅲ),个别为2(2)/3(1)(即Ⅰ:1+1/1+1:Ⅱ).两种蟾蜍蝌蚪在体色、体型、尾色、尾型、口盘形态结构以及繁殖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对辽宁和华西产的中华蟾蜍蝌蚪的分析表明两地蝌蚪在形态特征方面基本相同,显示出蝌蚪在种内的稳定性.编制了两种蟾蜍蝌蚪的简明检索表,供野外调查和监测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16年9和10月,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及日喀则开展鸟类多样性调查期间新记录到8种鸟类,包括白胸翡翠指名亚种(Halcyon smyrnensis smyrnensis)、黑冠山雀指名亚种(Periparus rubidiventris rubidiventris)和栗腹?指名亚种(Sitta cinnamoventris cinnamoventris)、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红喉姬鹟(Ficedula albicilla)、黄胸柳莺(Phylloscopus cantator)、棕脸鹟莺(Abroscopus albogularis)以及田鹨(Anthus richardi)。  相似文献   

20.
褐头鹪莺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4,1965,1973和1974年,作者在云南省蒙自县对褐头鹪莺Prinia inornataextensicauta的繁殖习性作了观察,计78个巢。今将所得结果作一初步报道。 褐头鹪莺在蒙自为留鸟,每年5—10月上旬常见在茭瓜林、稻田、菜地、水沟边草丛,薮丛,灌木丛(苦刺)等地活动。其巢也筑在这些植物上。秋末春初则多见于水沟边和坝区边沿的灌木丛中。除带领幼鸟期(8—10月上旬)可见5—7只小群活动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