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蛇胸腺肌样细胞呈CRF和Mot免疫反应阳性陆宇燕李丕鹏(烟台师范学院生物系烟台264025)关键词蛇胸腺CRFMot胸腺微环境在T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胸腺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已成为免疫生物学的又一热点。胸腺微环境结构复杂,基质...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鸟类免疫器官内有无内分泌细胞的存在,该文应用Grimelius嗜银染色法,MassonFantana亲银染色法,铅苏木精法和5-H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鸟胸腺,腔上囊和脾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鸡和虎斑颈槽蛇相同,仅胸腺含有少量嗜银,亲银,铅染和(或)5-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具有一定的内分泌功能,腔上囊虽与胸腺同为中枢免疫器官,但没有此类细胞,这说明二者在内分泌调节等方面且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脊椎动物免疫器官APUD细胞的存在和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丕鹏 《动物学研究》1998,19(3):203-208
蛇胸腺是一种神经内分泌器官,为了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探讨胸腺和其他免疫器官的内分泌特性,应用显示APUD细胞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昆明系小鼠,Wistar大鼠,豚鼠,家鸡,北京鸭,中华大蟾蜍,黑斑蛙,非洲爪蟾,北方狭硅,大鲵和鲫鱼共11种脊椎动物进行了勘定。  相似文献   

4.
胸腺上皮细胞及其衍生物的比较学研究进展李丕鹏(烟台师范学院生物系烟台264025)关键词胸腺胸腺上皮细胞胸腺小体胸腺小囊机能形态异质性免疫生物学是本世纪80年代以来极受重视而又发展非常迅速的生物医学学科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  相似文献   

5.
3种爬行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和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with enteroblastic differentiation,GAED)合并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 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我院收集的1例伴肠母细胞分化的胃腺癌合并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进行临床病...  相似文献   

7.
8.
本实验利用同一切片标本,在光镜水平上,对豚鼠小肠EC细胞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和不同银染法的比较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全部Masson-Fontana亲银染色阳性细胞均呈PAP染色阳性;另一方面,小部分(15%)Grimelius嗜银染色阳性细胞却表现为亲银染色和PAP染色双阴性。以上结果表明,在显示EC细胞上,亲银染色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因此仍不失为一种经济和实用的方法;嗜银染色显示EC细胞,尽管其敏感性稍高于亲银染色法,但不具有免疫细胞化学与亲银染色技术那样明显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TUNEL方法证明在小鼠胸腺组织中 ,有凋亡的胸腺细胞存在 ,但胸腺微环境对胸腺细胞的凋亡的调控机理一直不明 .研究发现Fas配体 (FasL)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胸腺的髓质区 .小鼠胸腺树突状细胞系 (MTSC4)表达FasL ,在体外介导34 %的单阳性细胞的消除 ,其中使Fas阳性的胸腺细胞的比率减少 6 0 % .MTSC4促细胞凋亡的作用 ,可被单糖GalNAc完全阻断 ,被抗胸腺基质细胞TSC表面分子的单抗PF1 8- 3和 (D + )半乳糖部分阻断 .这说明胸腺树突状细胞直接参与对胸腺细胞凋亡的调节 ,其作用机理中包括多种膜分子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两栖类消化道嗜银细胞和5-羟色胺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银细胞属于内分泌细胞类,是消化道所含各类内分泌细胞的总称,5-羟色胺是其中含量和分布范围较广的一种胃肠激素。本文总结了两栖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和5-羟色胺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分布位置和分布密度规律,概述了冬眠、禁食和不同生活史阶段与两种细胞分布密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胎儿胃、小肠内分泌细胞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方法采用银浸染色方法,对10例4~6月胎儿的胃、小肠内分泌细胞行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胃、小肠中的内分泌细胞(嗜银细胞)形态多种多样,分布于胃、小肠绒毛上皮、小肠腺及十二指肠腺.在小肠固有膜结缔组织中也有散在的嗜银细胞.该细胞主要存在于小肠,胃部较少,其中以十二指肠最多,空肠、回肠顺次递减,而十二指肠乳头又明显高于十二指肠其他部位,在这些部位有时可见该细胞抵达腺腔,并有颗粒释放于腺腔内.结论人胎儿胃肠道含有内分泌细胞,尤其是小肠及其十二指肠乳头部.  相似文献   

12.
硝酸银染色结合微波技术显示胃肠嗜银细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胃、小肠与大肠的粘膜上皮与管壁的腺体中散在分布着各类内分泌细胞 ,其中尤以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上段为多。这些细胞一般呈锥体形、卵圆形、梭形或不规则状 ,有的细胞游离端通向管腔 ,有的细胞被相邻上皮细胞覆盖 ,故有“开放型”或“封闭型”胃肠内分泌细胞之说。在H·E染色切片上 ,这些内分泌细胞不易辨认 ,但用银盐浸染 ,某些内分泌细胞可因分泌颗粒具有嗜银 (铬 )性或亲银性而被显示[1] 。近年来 ,微波照射 (Microwaveirradiation ,MWI)被成功地引用到组织固定、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等研究中。MWI具…  相似文献   

13.
蛇胸腺胚胎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应用光镜、电镜和细胞计数技术对胚胎发育期虎斑颈槽蛇胸腺的发育分化进行了研究。在胚胎发育11期,胸腺原基内出现前淋巴细胞。从胚胎发育12期至出生前(16期),淋巴细胞不断增殖分化,小淋巴细胞逐渐增多,而淋巴母细胞和中淋巴细胞逐渐减少。胸腺皮质和髓质形成于16期。巨噬细胞以及肌样细胞和胸腺APUD细胞分别形成于胚胎发育14期和15期,随后数量有所增加,分别分布于胸腺皮质和髓质。  相似文献   

14.
用HE、尼氏染色和Holmes银染法对长鬣蜥脑垂体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其脑垂体分腺垂体、神经垂体两部分,为背腹型.HE染色观察到腺垂体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3种类型,另外还观察到室管膜细胞和神经垂体内的垂体裂;尼氏染色显示神经垂体的赫令氏体以及排列致密的腺垂体中间部细胞;Holmes银染法显示神经垂体的无髓神经纤维、垂体门脉系统的血管.首次发现垂体裂与中脑视叶的水管系统相连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神经球在形成过程中是否能结合异种细胞,并与之形成杂合细胞球.方法 分别用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的神经球来源细胞、大鼠神经胶质瘤细胞C6、HER293细胞,同正在形成中的神经球共培养,检测异种细胞是否能与神经球形成杂合细胞球.结果 神经球在形成过程中,能与异种细胞形成杂合细胞球,杂合细胞不改变原神经球细胞的特性,且杂合细胞球的形成能促进杂合细胞的增殖. 结论 神经球能与异种细胞形成杂合细胞球,并能为细胞生长分裂提供特殊的微环境,这为神经球微环境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多疣壁虎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用光镜和电镜对多疣壁虎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做了初步的观察,结果显示,十二指肠嗜银细胞密度最高,大肠次之,空、回肠较低;作者认为嗜银细胞的分布与动物生活环境是相关的,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位于肠上皮细胞之间和固有层结缔组织中,电镜下,嗜银细胞内充满足电子致密颗粒,十二指肠和大肠嗜银细胞颗粒大小和密度不同。根据内分泌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开放型和闭合型两类。本文还对多疣壁虎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特点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胃酸分泌的外周调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神经节后神经纤维支配了胃粘膜壁细胞、ECL细胞、G细胞和D细胞,某些体液因子也可影响后三种内分泌细胞的分泌功能,它们相互作用最终调节组织胺的释放,从而组织胺、胃泌素、乙酰胆碱、生长抑素共同调节壁细胞的泌酸功能,以控制胃内适当的酸度。这些中调节机制涉及神经、体液、内分泌、旁分泌、自然分泌和神经一一内分泌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2例肺小细胞癌细胞异质性及组织学起源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肺小细胞癌主要由神经内分泌分化型细胞组成,其中间杂少数鳞状细胞分化型,腺分化型及未分化型细胞,显示多向性分化和细胞异质性。未分化型细胞可能是起源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嗜铬蛋白A具有较强特异性,为首选免疫标记,与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角蛋白、癌胚抗原联合使用,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三种鲤科鱼类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初探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潘黔生  方之平 《水生生物学报》1989,13(4):348-352,T001,T002
使用Grimelius嗜银染色法对草鱼,鲤,翘嘴红鳇3种不同食性的鲤科鱼的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研究,在3种鱼的整个肠道上均发现有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在前肠前段中,内分泌细胞分布最多,愈向后分布愈少,在肠褶各处均有内分泌细胞分布,以基部分布最密,内分泌细胞几乎都为开放型,位于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之间,将胞突伸向肠腔,有极少数内分泌细胞兼有开放型和封闭型细胞的特点,在它们顶端胞突伸向腔的同时,基部也伸出突起将分泌物送入邻近细胞或细胞间隙中,肠上皮中还发现一种与内分泌细胞具有同样嗜银特性的圆形颗粒。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的胸腺外植块培养法实验既能够模拟胸腺微环境中胸腺细胞的发育周期又能够切断血液流通,理论上造成一种胸腺封闭状态(产生的胸腺细胞不能迁出胸腺外,假如某些胸腺细胞有迁出倾向,它也只能堆积于胸腺血管内)。培养3天后,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胸腺外植块血管内存在有胸腺细胞,并且处于不同的凋亡时期。本文的实验结果,在形态学上首次为胸腺外死亡假说找到了直接证据,说明胸腺细胞不必一定在胸腺原位死亡,它也可以获得死亡信号之后进入血管,随血液循环至外用最终死亡。但是这决不是意味着否定胸腺内死亡假说,因为我们同时观察到在胸腺基质细胞表面原位凋亡的胸腺细胞数量远超过进入血管后凋亡的胸腺细胞(但是在基质细胞表面凋亡的胸腺细胞并没有被基质细胞有效吞噬),所以我们的观点是:胸腺细胞同时存在胸腺内死亡和胸腺外死亡两种方式,一部分胸腺细胞在胸腺原位死亡的,而另一部分胸腺细胞是迁出胸腺后死亡溶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