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3年,第1一2月号一1962年,第二期)一骨胳和肌肉系被部分 (l)一个人到成人之后就不会再长大起来(和胞还是能鞋覆分裂的),这是什么原因?(1954年,1月号,34直,赵以炳答) (2)骨密盾的骨小管怎样才能看出来?(1954年,10月号,27直,张纂答) (3)心肌是否是合体扣胞?(1962年,第3期,41百,刘曹复答)二.循环粟貌部分 (斗)方宗熙蝙的《生理卫生学》65夏白血球的作用一节里有“白血球在血液里的数目,很不一定,颠后或体力劳动时,数目常增加。”是什么原因?(1953年,8月号,255百,张踢韵答) (5)人的血清与血桨怎样区别?(1953年,12月号,497夏,李涛答) (6)《人…  相似文献   

2.
用土柱试验,研究了栽培樱桃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var.cerasiforme Alef.)的塿土和黄绵土水分运移和温度变化规律,水分运移模型选用土壤中水分分布的动力学模型,土壤温度、空气温湿度变化选用正弦曲线模型。结果表明:塿土在各个不同深度的平均含水量均高于黄绵土,塿土的入渗速率高于黄绵土,同一深度塿土温度高于黄绵土,土壤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黄绵土中樱桃番茄的水分利用效率大于塿土,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相互影响。水分运移模型在土壤浅层处可以得到很好的拟合效果,在拟合方程的变量范围内,根据时间可以较准确的确定樱桃番茄盛果期土壤浅层含水量,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业干旱防御能力、有效制定节水灌溉计划、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关于兴奋在細胞結构間化学传递的想法同时在两个生理学实驗室中产生,尽管这两个实驗室远隔万里,但仍被其相近的研究主題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之一就是剑桥大学的Langley实驗室,該实驗室的Elliott于1904年看到腎上腺素和交感神經对平滑肌作用很类似,因而推測:交感神經引起平滑肌收縮是通过腎上腺寨为间貭的。正如Dale(1954)所目睹,当时在該实驗室工作之Loewi(1921)直接参与了实驗室中对此种推測的热烈討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问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天,不宜在中午用井水浇灌菜园? (马冰) 答问题中所说菜农在炎热的夏天通常避免在中午对蔬菜灌水,而是在傍晚等地凉了(或在早晨)才浇灌的办法是正确的。关于《植物学》中说“在炎热的夏天,不宜在中午用井水浇灌菜园”。和菜农所说夏天中午灌水菜会发生萎蔫。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炎热的夏天,骄阳似火,炽热的阳光直射在地面上,土壤表层的温度到中午可以升得相当高(这时赤脚在沙土地上行走可以感到烫脚就是证明)。如果这时浇水,而水温一般是较低的(特別是井水温度更低),可使土壤温度急剧下降,由于温度骤然降低,会导致根部生理活动减弱,所以吸水能力显著下降。但这时的气温很高,蔬菜  相似文献   

5.
自公元10世纪以来,全球的气温就一直处于缓慢降温的时期,其降幅为0.1—0.2℃,到了20世纪20年代开始,温度则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自100多年前人类有了准确气温记录以来,1998年是最暖的一年,而20世纪又是千年来最暖的百年,其中以这一世纪90年代为最暖的10年。因此,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已成为人们日常谈论的热门话题。也许人们会问,气候到底变化有多快?21世纪全球温度到底能上升多少度? 其他气候变量(特别是降水)如何变? 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要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答:要知道土壤的团粒结构,先要了解什么叫做土壤的结构?所谓结构即是指土壤中各别的细微的土粒的自然集合和排列情况。如果这种自然集合的单位大体上成混圆形状,直径大小约在1—10毫米左右,遇水不化,则我们就叫它做团粒结构。到田野间去观察土壤时,为了便于辨识团粒结构,可把土壤抓在手里,先观察其外形,大小;再用手指挤压之,以试验其坚韧性,并可从挤碎的粉状土粒中(这些土粒即是各别的细微的单位)分辨出其有机成分(颜色较黑,重量较轻,質地较松较软);最后,可再把未挤碎的土团,倒入盛水的玻璃杯内,观察其是否在水内瓦解开来,如果在水内马上瓦解,那末它的外形和大小,虽符合团粒的规格,但在肥力上仍无多大作用。良好的团粒结构应当是有水稳性的。在田间辨识团粒时,应  相似文献   

7.
生物炭对塿土水热特性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尚杰  耿增超  赵军  耿荣  赵映翠 《生态学杂志》2015,26(7):1969-1976
试验设生物炭用量为0 (B0)、20 (B20)、40 (B40)、60 (B60)、80 (B80) t·hm-2 5个处理,研究了施用果树树干、枝条生物炭2年后,对塿土容重、含水率、土壤温度和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0~30 cm土层,施炭处理与B0相比,土壤容重显著降低7.7%~10.9%;土壤含水率显著增加10.0%~13.4%;施用40~60 t·hm-2生物炭可以缓冲土壤的温度变化,提高土壤的保温性能;大于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WR0.25)显著增加30.3%;平均质量直径(MWD)在干筛、湿筛条件下分别显著增加15.2%和31.6%;团聚体破坏率(PAD)和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分别显著降低19.1%和17.5%.说明生物炭的施用明显改善了塿土的水热特性,提高了团聚体的含量和稳定性;其施用量为40~60 t·hm-2时综合表现较优.  相似文献   

8.
张远东  庞瑞  顾峰雪  刘世荣 《生态学报》2016,36(6):1515-1525
水分利用效率是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水碳循环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西南高山地区是响应气候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西南高山地区水分利用效率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评估区域碳水耦合关系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生态系统模型CEVSA(Carbon Exchange between Vegetation,Soil,and the Atmosphere)估算了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西南高山地区1954—2010年水分利用效率均值为1.13 g C mm-1m-2。3种主要植被类型草地、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WUE分别为1.35、1.14、0.99 g C mm-1m-2。在空间分布上,WUE与海拔显著正相关(r=0.156,P0.05),而与温度则显著负相关(r=-0.386,P0.01)。(2)在时间尺度上,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整体WUE降低趋势显著(P0.01),变动区间为0.83-1.46g C mm-1m-2,平均每年下降0.006g C mm-1m-2。整体WUE年际变化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r=-0.727,P0.01),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整体WUE下降主要原因是温度上升引起的ET增加速率大于NPP增加速率。(3)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3种主要植被类型草地、常绿针叶林及常绿阔叶林WUE均显著下降(P0.01),下降速度分别为-1.03×10-2、-6.17×10-3、-1.37×10-3g C mm-1m-2a-1。西南高山地区76.3%格点WUE年际变化与温度显著负相关(P0.05),34.1%格点WUE年际变化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草地和常绿针叶林WUE年际变化与温度显著负相关(r=-0.889,P0.01;r=-0.863,P0.01),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由于西南高山地区降水较为丰富,且过去57年降水变化不显著,因此该地区WUE的时空格局主要受温度变化的影响。1954—2010年期间温度升高造成的ET增加显著高于NPP的增加是该地区WUE下降的主要原因。未来需要获取更高空间分辨率的气候、土壤、植被数据,从而更加准确和精确地模拟西南高山地区水碳循环及其耦合关系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9.
本通报在12月号刊登了征求在生物学教学中貫彻教育方針的看法、办法的经验的启事以后,在1月号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生物教研组"我校生物学是怎样进行教学改革的"一文。还有许多读者提出了很多宝贵看法、办法和经验。为了把教育方针深入的学习下去,本月号又发表了读者张斌同志的文章,目的是希望各地读者,踴跃投稿,对"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貫彻教育方針"进行讨论。来稿可围绕下面二个问题,针对前面两篇文章,结合着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一)根据全日制中学的任务,生物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二)什么叫真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到生物学教学(包括教材和教法)中,怎样才算理论联系实际。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不同海拔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海莉  宗宁  何念鹏  田静 《应用生态学报》2019,30(11):3689-3696
土壤酶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土壤酶活性对于探讨生态系统功能有着重要意义.采用Biolog微平板技术,研究不同海拔(4300~5100 m)土壤酶活性和酶计量比的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C循环密切相关的β-1,4-葡萄糖苷酶(βG)、与N循环密切相关的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L-亮氨酸氨基肽酶(LAP)以及与P循环密切相关的酸性磷酸酶(AP)活性均随海拔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变化趋势,整体表现出4800 m>4950 m>4400 m>4650 m>5100 m>4300 m;土壤N∶P酶活性比呈现与土壤酶活性相同的先上升后下降单峰变化趋势,在4950 m处达到最高值;而土壤C∶N和C∶P酶活性比表现出沿海拔升高逐渐增加的趋势.有机碳(SOC)、土壤全氮(TN)、土壤含水量与4种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年均温度与NAG、AP呈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与NAG、AP呈显著负相关;土壤C∶P酶活性比、土壤N∶P酶活性比与年均温度、年降水量、植被Shannon多样性指数、植被丰富度指数、植被盖度和TN呈显著正相关.年均温、年降水量、植被丰富度、植被覆盖度、土壤全氮和溶解性有机碳显著影响土壤C∶N酶活性比.青藏高原草甸不同海拔土壤酶活性和酶计量比呈现显著的海拔差异,且高海拔地区存在一定的N限制.土壤酶活性海拔差异主要受到土壤含水量、TN、SOC、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第五课食物在胃里的变化.胃腺活动的调节这堂课上研究以下的一些问题:胃液和胃液对蛋白质的作用;胃液的保护性质;胃液分泌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根据前课的材料进行提问时,必须检查学生对以下的一些原理了解到什么程度:(1)唾液的量和质跟食物相适应的现象怎样解释?用什么实验能够证明这一点?(2)当割  相似文献   

12.
(本索引自生物学通报第1卷第1期至第3期;1953年1月号至12月号;及1954年1月号至4月号中各期)一、我们的野生物植物和栽培植物1.初中植物学书上说祖国的树木共有2,500多种而报纸上又说有5,000余种,究竟那一种说法才对?1卷3期206页2.银杏,水杉,水松是什么样的植物?1卷3期216页3.红树,海南岛的芒果,甘肃的醉瓜的大概形状及功用如何?1953,3-4月号156页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已经公布了,这紧接在新的生物学课本采用之后,在生物学的教学工作上是另一伟大的改革。因此,它一定而且也应该引起生物学教师的严重注意。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的公布可能引起下面一系列的问题:教学大纲是什么性质?如何研究教学大纲?怎样遵照大纲的指示完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4.
长期土壤肥力因子变化及其与植被指数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南宁、崇左地区作为典型区,利用AVHRR和MODIS NDVI遥感影像数据,以及1981年、2011年的土壤数据,分析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与土壤肥力因子及其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土壤pH极显著下降,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上升;同时,NDVI变化整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且NDVI变化与土壤有机质变化及土壤全氮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因此,NDVI时间序列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这为土壤肥力长期变化监测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土壤潜性酸是植物生长的潜在限制因子,是土壤酸性调控的重要依据.按比例抽取并测定福建省耕地表层土壤代表性样点的潜性酸量和pH值,拟合潜性酸(PA)与活性酸(pH)的最优关系模型,利用全省1982年36777个、2008年236445个和2016年21269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pH等属性数据,建立3期1∶5万耕地土壤潜性酸量数据库,借助GIS技术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探讨福建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动态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982—2016年,全省耕地土壤潜性酸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和2016年潜性酸量分别比1982年上升1.30和1.49 cmol·kg-1,1982—2008年的潜性酸上升速率比2008—2016年高0.03 cmol·kg-1·a-1.1982—2016年,全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变化量空间差异明显,龙岩市耕地土壤潜性酸变化量最大,比最小的三明市高4倍以上;不同利用类型耕地土壤潜性酸变化量大小依次为水田>水浇地>旱地;咸酸水稻土、潜育水稻土和淹育水稻土亚类的潜性酸变化量最大,是全省潜性酸变化量均值的1倍以上;赤红壤和盐渍水稻土亚类变化量最小,分别为全省均值的25.7%和28.4%.福建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氮、磷肥施用量、阳离子交换量(CEC)、黏粒含量、pH和粉粒含量,灰色关联系数绝对值>0.92.科学优化施肥结构、合理施用碱性调理剂改酸是减缓福建省耕地土壤潜性酸增加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灌溉量和灌溉时期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5—2007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和灌水时期对小麦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百分率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降水量占总耗水量百分率的变异系数,表明土壤贮水利用率的可调控幅度较大;适量灌溉的W3处理(拔节水+开花水,灌水量120 mm)的灌水量、降水量和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分别为31.0%、38.9%和30.1%,灌水量多的W5处理(冬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灌水量240 mm)分别为51.7%、32.4%和15.9%,与W5处理相比,W3显著提高了土壤贮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百分率.灌水量均为120 mm的条件下,拔节前W3处理的耗水量显著低于W2处理(冬水+拔节水),而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则相反.W3处理的耗水模式与小麦需水规律相吻合,这是其水分利用效率高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远东  庞瑞  顾峰雪  刘世荣 《生态学报》2013,33(16):5047-5057
土壤异养呼吸是陆地和大气之间的重要通量,是决定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关键因素之一,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西南高山地区是响应气候变化的重点区域,研究西南高山地区土壤异养呼吸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评估区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生态系统模型(CEVSA)模型估算了1954-2010年西南高山地区土壤异养呼吸(HR)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西南高山地区1954-2010年平均异养呼吸量为422 g C·m-2·a-1,在空间分布上,HR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与年平均温度(r=0.721,P<0.01)、年降水量(r=0.564,P<0.01)均显著正相关;(2)在时间尺度上,西南高山地区1954-2010年 HR总量增加趋势显著(P<0.05),变化范围为197-251 Tg C/a,平均每年增加0.710 Tg C,其中主要植被类型草地、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均增加趋势显著(P<0.01),增加速度分别为1.621、1.496和1.055 g C·m-2·a-2。(3)土壤HR的年际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且西北部高海拔地区较东南部低海拔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主要植被类型温度敏感系数Q10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2.35)、常绿针叶林(2.34)、常绿阔叶林(1.93)。  相似文献   

1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新葵4号、新葵6号、新葵10号和美国矮大头4个油葵品种对盐碱地土壤理化、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更适宜改善盐碱地土壤质量的油葵品种。结果表明,种植新葵6号对降低盐碱地根际土壤pH值、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的效果最为显著,新葵4号对提高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效果最为显著;种植这4个品种的油葵均能显著(72 h,P0.05)提高盐碱地根际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平均利用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并呈现如下规律:新葵4号新葵6号美国矮大头新葵10号CK。种植这4个油葵品种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盐碱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Shannon优势度指数(D)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并呈现出相似的规律:新葵4号根际土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最大,而CK的最小,且显著高于CK。主成分分析表明,种植油葵改善了盐碱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羧酸类化合物和聚合物是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因此,在盐碱地中种植油葵可提高相关土壤理化性质和酶的活性,改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优化盐碱地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尤其是种植新葵4号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稻麦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5.5a的大田定位试验,将上季秸秆全量沟埋还田,设置秸秆沟埋还田深度为20、40 cm以及免耕秸秆不还田(对照)3个处理。研究秸秆沟埋还田对麦田土壤水势、温度的影响以及长期秸秆沟埋还田方式下,沟埋还田20 cm处理各埋草沟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沟埋还田具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的作用,随着还田时间的增加,这种作用逐渐降低。当降雨量较大(26.6 mm)时,沟埋还田各处理水势值在短时间内上升的较快,而对照则相对较慢;当降雨量较小(10 mm)时,沟埋还田40 cm处理水势值上升速度大于沟埋还田20 cm,对照处理最慢;降雨过后的12d内,沟埋还田各处理水势值下降速度较对照更快;连续40d各处理土壤水势日均值大小为对照沟埋还田40 cm沟埋还田20 cm。土壤0—15 cm温度日较差大小为沟埋还田20 cm对照沟埋还田40 cm,土壤20 cm处日较差对照最大;沟埋还田20 cm处理0—15 cm以及沟埋还田40 cm处理0—20 cm土壤日均温高于对照,沟埋还田20 cm处理20 cm处土壤日均温与对照较为接近。在沿江稻麦轮作地区,秸秆集中沟埋还田具有较好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科幼虫的总称,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成员,一部分粪食性金龟(蜣螂)取食利用动植物残体,完成生态系统的物质代谢与能量循环,参与土壤腐殖质化过程,另一部分植食性金龟(蛴螬)咀食植物组织(包括根、茎、叶、果实),获取能量,生长繁殖,组成生态系统的初级食物链,构成生态平衡的基本成分。近20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农田蛴螬数量普遍上升,危害严重。在粮油作物产区不断采取单一的化防措施后,有些优势种群仍处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