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双版纳王鼠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宏  陈宜峰 《遗传》1991,13(6):14-15,26
本文报道了云南省西双版纳王鼠(Rattur rajah)的核型,染色体数目为52,其中包括18对端着丝粒染色体、7对中着丝粒染色体以及一对性染色体,X为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端着丝粒染色体。不同于Yong的研究结果。此外,文章中还从核型上讨论了王鼠在家鼠属动物中所处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2.
陈耀初 《遗传》1991,13(6):16-19
本文报道了云南省西双版纳王鼠(Rattus rajah)的核型,染色体数目为52,其中包括18对端着丝粒染色体、7对中着丝粒染色体以及一对性染色体,X为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端着丝粒染色体。不同于Yong的研究结果。此外,文章中还从核型上讨论了王鼠在家鼠属动物中所处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3.
庞宏  陈宜峰  陈俊才 《遗传》1991,13(6):14-15
本文报道了云南省西双版纳王鼠(Rattus rajah)的核型,染色体数目为52,其中包括18对端着丝粒染色体、7对中着丝粒染色体以及一对性染色体,X为中着丝粒染色体,Y为端着丝粒染色体。不同于Yong的研究结果。此外,文章中还从核型上讨论了王鼠在家鼠属动物中所处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东北马鹿及其与东北梅花鹿的5种杂交组合后代的染色体组型,它们的染色体总臂数NF均为70,X是核型中最大的T,Y则是最小的SM。东北马鹿比东北梅花鹿的染色体多2对T而少1对M。二者的C带、G带带纹、Ag-NOR_s的数目和分布均无明显差异。二者的F_1代之所以能育,作者认为,从东北梅花鹿进化到东北马鹿其染色体进化的主要机制是罗伯逊断裂,遗传物质无明显的增减所致,据此,对动物的分类提出了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明确木瓜榕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emarginatus Mayr及另外一种寄生于木瓜榕雌果内的非传粉小蜂Platyneura sp.染色体核型特征和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小牛血清培养脑神经节的方法对寄生于木瓜榕Ficus auriculata Loureiro的两种小蜂进行了染色体核型比较分析。【结果】木瓜榕传粉小蜂的染色体数目为2n(♀)=10,染色体臂指数NF值为20,整个染色体组包含5对中着丝粒染色体,核型类别属Stebbins-1A型;非传粉小蜂Platyneura sp.的染色体数目为2n=12,染色体臂指数NF值为24,染色体组全部为中着丝粒染色体,核型类别属Stebbins-1A型。【结论】两种小蜂除染色体类型和核型类别相同,在其他染色体特征方面均表现出差异。结合前人和本研究结果,我们推测两种小蜂之间染色体核型可能发生了由传粉者向非传粉者的演化,即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由少到多的演化。  相似文献   

6.
五种蝽科昆虫的细胞分类学研究(半翅目:异翅亚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5种中国蝽科昆虫的核型和染色体的减数分裂行为,并采用核型分析软件对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驼蝽Brachycerocoris camalus Costa、滴蝽Dybowskyia reticulata(Dallas)和红玉蝽Hoplistodera pulchra Yang3个种的染色体组成均为2n(♂)=14,具有X-Y性别决定机制;减数分裂行为比较一致,但在中期-Ⅰ时,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排列方式各不相同,可为蝽科昆虫的形态分类及系统发育提供有用的证据。二星蝽Eysarcoris guttiger(Thunberg)的染色体组成为2n(♂)=15,具有X1X2Y性别决定机制,进一步证明了在半翅目昆虫的性染色体进化中碎片化过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黑斑二星蝽Eysarcoris fabricii(Kirkaldy)的染色体组成为2n(♂)=16,具有X-Y性别决定机制。后2种的核型结果,可为二星蝽属分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C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改良的Giemsa C带技术,分析了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模式种的染色体C带带型。Elymus sibiricus、Roegneria caucasica和Hysrix patula的染色体在Giemsa C带带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显示了这3个属模式种的物种特异性。3个模式种的Giemsa C带核型表明,C带带纹主要分布在染色体的末端和着丝粒附近,而中间带相对较少。对E.sibiricus、R.caucasica和H.patula的St、H、Y染色体组C带带型与其它物种的St、H、Y染色体组C带带型的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云南大叶茶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光涛   《广西植物》1988,(3):249-255
本文采用去壁低渗法研究了云南大叶茶的染色体核型,间期核形态和多核现象。结果表明大多数染色体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5对是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7和12对染色体中各有1条具随体染色体。根据Levan等的分类原则,其核型为2n=20m+8sm+2sm(SAT),属于Stebbins核型分类的“2A”型,同时亦发现有“2B”型的核型。云南大叶茶间期核型为浓密分散型和复杂染色中央微粒型两种;并首次发现茶树中的多核现象,在所观察的1250个细胞中有6个是具双核细胞(占0.48%),有2个是具三核细胞占(0.16%)。另外,本文还对部份山茶属植物的核型进行了讨论。从核型上可以看出:(1)山茶属植物在进化上属于较原始的种系;(2)山茶属植物核型的进化基本符合Stebbins提出的植物界核型进化的规律,即对称—→不对称;(3)山茶属植物的核型在一定范围内变异甚大,这种变异没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观点与张宏达提出的山茶属植物的分类系统基本吻合。带随体的染色体数目在山茶属植物核型的进化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蛾螺科三种螺的核型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蛾螺科三种螺的核型。水泡蛾螺(Buccinum pcmphigum)为2n=30,染色体的形态分类组成为16m+10sm+4st,NF=56;Plicifusus scissuratus为2n=34,染色体的形态分类组成为20m+10sm+4st,NF=64;香螺(Neptumea cumingi)为2n=60,染色体的形态分类组成为30m+22sm+8st,NF=112。 蛾螺科核型分析,显示贝类染色体数目及其形态与贝类进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人体细胞内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常染色体为男女共有,两条性染色体,男女有别,正常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核型为46,XX;正常男性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核型为46,XY。按人类染色体命名的国际体制,人类的46条染色体两两相配成23对,分7组,X染色体属C组,具亚中着丝粒,Y染色体属G组,有近端着丝粒。随着基因定位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将三千多个基因  相似文献   

11.
两种泥鳅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是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付泥鳅(Paramisgurnusdabryanus)染色体组型的比较研究结果。泥鳅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100,臂数(NF)128;大鳞付泥鳅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8(49),臂数64(65)。因此,初步推断我们所研究的泥鳅是一种四倍体类型的鱼,它的核型曾有一个2n(50)→4n(100)的自然加倍演变;其较原始类型的核型可能是2n=50(NF=64)。大鳞付泥鳅与泥鳅属较原始类型鱼的进化分歧,在核型演化关系上可能主要表现为由两对端着丝点染色体发生着丝点融合(罗伯逊易位),成为一对具有明显双臂的染色体。我们还发现某些大鳞付泥鳅中可能存在B染色体。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淫羊藿属(Epimedium L.)植物染色体组遗传与进化,阐明该属植物系统亲缘关系和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形成。该文对淫羊藿属植物51个分类群(43种、1亚种、6变种和1个栽培品种)和2种温哥华属(Vancouveria Morren et Decne.)植物的根尖进行了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运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对这53个分类群植物的核型进行了聚类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种类的染色体数均为12,二倍体(2n=2x=12),第1对同源染色体均为随体染色体,核型均为Stebbins的2A或1A型。可见,淫羊藿属植物染色体组在遗传进化中确实较为保守,种间核型非常相似。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为淫羊藿属植物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了一些明显的线索。分析结果完全支持该属属下两个亚属(Subgen.Rhizophyllum和Subgen.Epimedium)的划分。亚属Epimedium的核型似近系数聚类结果显示,该类群物种间的系统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密切相关。核型似近系数分析结果还发现,来自东亚地区的淫羊藿属植物染色体组具有明显的变异,显示了更高的遗传多样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推断了淫羊藿属植物现代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该研究结果可为淫羊藿属植物的资源利用、系统分类和遗传演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悬钩子属Rubus植物的分类、系统演化和开发利用积累细胞学证据,对悬钩子属空心莓组sect.Idaeobatus 18个种(变种)和木莓组10个种(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其中10个种(变种)的染色体数目和26个种(变种)的核型以及该属植物存在混倍体类型为首次报道.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的空心莓组和木莓组sect.Malachobatus植物染色体均小形,绝对长度均在3 μm以下,染色体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约90%)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构成,核型分类主要属于"1A"型(85%以上),说明这两组植物在整个系统演化中处于相对原始的地位.本研究中的28个种(变种)均为整倍体,未发现有非整倍体类型.但是两个组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构有较大差异.在空心莓组的18种植物中,除拟复盆子R.idaeopsis为2n=3x=21、茅莓R.parvifolius为2n=2x=14与2n=4x=28的混倍体外,其余种染色体数目和类型均为2n=2x=14.而在木莓组的10个种中,除寒莓R.buergeri为2n=8x=56外,其余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均为2n=4x=28.此外,本研究所涉及的空心莓组11个亚组中的7个亚组的18个种(变种),亚组内的物种间染色体核型构成差异明显,有些甚至超过了亚组间一些物种的差异;而涉及的木莓组13个亚组的6个亚组10个种(变种),亚组间物种染色体核型结构差异较明显,但亚组内物种间染色体核型结构差异较小.本文依据细胞学资料对这两组植物的系统演化和一些种的分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狗獾(Meles meles)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华  郭健民 《兽类学报》1990,10(3):194-196
本文报告了狗獾北方亚种(Melesmeles leptorhynchus)的核型及染色体带型的研究结果。染色体数目2n=44,NF=72,常染色体分为4组(8m+12sm+10st+12t),X是一条中等大小的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是一条最小的末端着丝粒染色体。并对染色体的G带、C带、Ag带带型作了详细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水系中华沙塘鳢的形态和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取材于洞庭湖水系沅水和澧水的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进行了形态特征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染色体标本制作采用PHA和秋水仙素腹腔注射、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在形态上,洞庭湖水系中华沙塘鳢与其他水域沙塘鳢属鱼类既具相似性,又有各自特征;核型分析显示其二倍体染色体众数为2N=44,核型公式为8ST+36T,染色体臂数(NF)为44,与其他水域沙塘鳢属鱼类核型组成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葱属粗根组5种材料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葱属Allium粗根组Sect.Bromatorrhiza Ekberg五群材料的核型。多星韭Allium wallichii Kunth有两个类型:第一类型是二倍体,染色体组公式为AA,核型公式为K(2n)=2X=14=2m(SAT)+2m+10sm,属2A型;第二类型是同源四倍体,染色体组公式为AAAA, 核型公式为K(2n)=4X=28=2m(SAT)+6m十20sm,属2A型。宽叶韭Allium hookeri Thwaites有三个类型: 第一类型是双基数同源异源三倍体,染色体组公式为AAB1,核型公式为 K(2n)=2X+ x'=22=(12sm+2t)十(1m十45m+1st+2t), 属3A型; 第二类型也是双基数同源异源三倍体,能配对的两个染色体组染色体大小和形态与第一类型大体相似,不能配对的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大小和形态与第一类型有明显区别,其中至少有两条染色体发生了罗伯逊易位,出现一条很大的染色体和一条很小的染色体,染色体组公式为AAB2,核型公式为K(2n)=2x+x'=22=(12sm+2t)+ (3m+1sm十2st+2t),属3A型;第三类型相当于第一类型染色体的自然加倍,是双基数同源异源六倍体,染色体组公式为AAAAB1B1,核型公式为K(2n)=4X十2x'=44=(24sm+4t)十(2m+ 8sm十2st+4t),属3A型。  相似文献   

17.
棉蝗的染色体组型和C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棉蝗(Chondracris roses rosea De Geer)的染色体组型和C带.结果表明:棉蝗的染色体数目:2n(♂)=22十XO=23,全部为端着丝粒染色体,NF=23,核型公式:2n(♂)=2X = 23t,按染色体长度顺序排列分成四组,但按相对程度也可分为三组;所有染色体都具有明显的着丝粒带;异染色质总量为15.94土0.26%;染色体组中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5.89 : l,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比例为零,棉蝗的核型属"1C"核型.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高榕Ficus altissima Blume榕果内两种共存榕小蜂的染色体核型特征,本研究采用小牛血清培养脑神经节的方法对高榕传粉榕小蜂Eupristina altissima和欺骗性小蜂Eupristina sp.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榕传粉榕小蜂的染色体数目为2n(♀)=10,染色体臂指数NF值为20,整个染色体组包含5对中着丝粒染色体,核型类别属于Stebbins-1 A型,核型不对称性系数为81.15%;欺骗性小蜂在染色体数目、染色体臂指数、染色体类型及核型类别等方面呈现出与高榕传粉小蜂完全相同的特征,两者仅在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化范围、核型不对称系数等方面表现出不明显差异。高榕榕果内共存的两种榕小蜂具有高度相似的染色体核型,需要结合两者的外部形态和分子数据才能更好界定两者的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19.
绒属Caryomys原为Thomas(1911)命名的Microtus属中的一个新亚属,Hinton(1923)将它升格为独立属,但很快又于1926年否定了此属的存在,从此各国学者或认为它是属Clethrlonomys的同物异名,或认为它是绒鼠属Eothenomys的亚属,近70年间再无人承认此属名。本文通过对Campmys所包含的inez和eva两种的形态学及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并与绒鼠属Eothenomys和属Clethrionomys代表种类的相关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inez和eva除在形态上与绒鼠属及属种类有一些明显差异外,在染色体核型上也有显著不同,主要表现在:inez及eva的染色体数目2n=54,且在常染色体中,其最大的一对染色体均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而绒鼠属和属的染色体数目则为2n=56,且在常染色体中无此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为此,作者认为应恢复Caryomxs属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20.
铁线莲属(Clematis L.)为毛茛科大属之一,具有重要的园艺与药用价值。为探讨铁线莲属植物染色体组演化规律,揭示属下组间及种间的亲缘关系,该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铁线莲属21个类群的根尖进行处理、压片,对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及核型分析,同时利用Ward联接法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狭裂太行铁线莲、毛果扬子铁线莲、卷萼铁线莲、中印铁线莲、钝萼铁线莲的染色体形态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铁线莲属21个类群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均为16(2n=2x=16),除中印铁线莲外其他类群均具随体;长瓣铁线莲、钝萼铁线莲、芹叶铁线莲、褐毛铁线莲、C.flammula、毛果扬子铁线莲的染色体为“2B”型,其他类群染色体为“2A”型;铁线莲属核型不对称系数在60.29%~63.79%之间;铁线莲属植物染色体组表现的较为原始,种间核型存在广泛变异。综上结果表明,铁线莲属植物染色体数目应由二倍体向多倍体演化后通过多倍体的二倍化过程产生非整倍体方向演化。铁线莲属染色体的演化主要在二倍体水平上进行,通过产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方式实现,通过产生杂合染色体、加强核型不对称性、染色体类型改变以及随体染色体的变化四种途径进化。同时,核型特征在分组水平与物种水平上的划分与传统分类基本一致,说明核型分析可为铁线莲属下组一级分类提供一定的线索。该研究结果为铁线莲属植物系统分类、遗传演化与资源利用等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