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玉米8个栽培亚种(类型)的核型和C—带带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次报道了玉米8个亚种、2个亚型和2个杂交品种的核型和Giemsa C-带带型。所有材料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20。主要由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第6染色体短臂均具随体,但大小不同。所有材料均显示有亚端带和端带,在第6染色体的短臂上显示有NOR或/和随体带。C-带的分布、总数目和总长度各不相同。其总带数变异于6至18之间,C-带总长度为5.65—11.40%之间。在核型中,具中部着丝点的染色体数目及C-带总数,罕见栽培或原始的类型通常多于广泛栽培的类型。此外,有关核型和C-帝的变异和进化也进行了简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薛妙男  黄广  麦适秋   《广西植物》1985,(2):107-110
本文以沙田柚为材料,对其染色体组型及带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组型分析:染色体数目2n=18,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分成大小染色体两种类型,前者包括1、2、3、4和5对,后者为6、7、8和9对,根据臂比,9对染色体能够被分成中部着丝点和近中着丝点染色体两种类型。即第5、7,9对为亚中部着丝点,其余为中部着丝点,第6对染色体上有随体;Giemsa带型:除第二对染色体只显中间带外,其余都显着丝点带,并在3、4、8对染色体短臂上和2、3、1对染色体长臂上均显端带,第2、3,6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的C带显示杂合性。  相似文献   

3.
三种姬鼠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染色体分带技术(G-,C-带和银染色),对中华姬鼠(Apodemusdraco)、大林姬鼠(A.peninsulae)和大耳姬鼠(A.latronum)的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3种姬鼠的2n均为48。中华姬鼠的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林姬鼠的常规核型中,除1对中着丝点染色体(No.23)外,其余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耳姬鼠的核型中,有13对端着丝点染色体,2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体,1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和7对中着丝点染色体。中华姬鼠C-带核型中,所有染色体着丝点C-带都呈强阳性,异染色质非常丰富,Y染色体整条深染。在大林姬鼠C-带核型中,Nos.7,11,15,21,22着丝点C-带弱化甚至近阴性,其余染色体着丝点异染色质C-带都呈现程度不同的阳性。且Nos.2,4,7有强弱不同的端位异染色质带。X染色体着丝点区有大块的异染色质斑带出现,Y染色体整条深染。大耳姬鼠除Nos.3,4,10,12,13染色体着丝点C-带很弱外,其余染色体着丝点C-带均呈阳性,并有8对(Nos.16-23)染色体出现异染色质短臂。从总体上看,大林姬鼠和大耳姬鼠的着丝点异染色质明显比中华姬鼠的少。中华姬鼠的Ag-NOR  相似文献   

4.
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是豆科野豌豆属植物,是一种优良的绿肥和饲料。根尖用0.005%秋水仙素预处理2小时,改良苯酚品红压片,供核型分析。分带用去壁低渗法制片,BSG技术处理。结果如下:染色体数2n=12。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在10.64%—21.13%之间。臂比值在1.55—2.88之间。第1和3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2、4、5和6对为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5对具随体。其核型公式为2n=12=4m+8sm(2SAT)。带型分析结果如下:第1对染色体具着丝点带和长、短臂上具末端带,第2对染色体除具着丝点带和长、短臂上末端带外,在长臂上还具中间带,第3对带型与第1对相同,第4、6对染色体长、短臂上都具末端带,第5对具着丝点带、末端带和次缢痕带。其带型公式为2n=12=4CT+2CTI_++4T+2CTN。与朱凤绥等人的报道结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尾斑瘰螈的核型和C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晓明  高晓冬 《遗传》1997,19(1):12-15
用常规Giemsa染色和BSG技术研究了尾斑瘰螈的核型和C带。该螈的染色体数 为2n=24,包括9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3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Nos. 7、10、11);BSG显带处理后全部染色体都显示了弱的着丝粒带,同时还显示了46条近着丝粒区插入带; 其核型和C带均不同于已研究过的国内蝾螈科动物,未发现与性别有关的异形色体。  相似文献   

6.
采用常规的白细胞培养技术及BSGC-带技术分析了白豚的核型、C-带核型。结果是:白豚的染色体数目2n=44,其核型由12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8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条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8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所组成。染色体臂数(NF)雌性为76,雄性为75。C-带异染色质呈现出很深的着色区,主要分布在染色体臂上,着丝点区则几乎没有。C-带异染色质的量约为总染色质量的12%。这一结果表明白豚与海生豚类的核型、C-带核型有较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我国不同地区韭菜三个品种(尸州韭、青岛韭、银川韭)的核型。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的核型均为同源四倍体,其核型公式为2n=4x=32=28m+4st(SAT),第1—7号为具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8号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并带有随体,但其中有二个染色体带有明显的随体,另二个染色体所带随体较难以分辨。三个不同品种之间,染色体全组总的长度、染色体相对长度、最长和最短的变异范围、臂比范围都存在一些差异,但并不显著。本实验不同品种韭菜的核型研究结果与文献记载相符,不同者为第8对带随体染色体为具中部着丝点。而有的作者测定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此外,对于带随体染色体类型的不同与随体显现的程度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两性型天然雌核发育彭泽鲫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彭泽鲫是一种两性型天然雌核发育群体。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表明:雌、雄鱼的染色体数目均为166。它们的核型组成是:32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0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8条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76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数(NF)为238。本研究结果与其它雌核发育类型的鲫鱼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两种无尾两栖类的核型与C-带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骨髓细胞直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玻片标本。无指盘臭蛙(Rana grahami Liu)的核型,2n=26,NF=52,是由二大组染色体组成的,大型染色体5对,小型染色体8对,其中除第3、7、9号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外,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同时还将无指盘臭蛙的核型与国内已报道的几种蛙属种类的核型作了比较,有关对应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呈现显著性差异。推测臂间倒位、相互易位等染色体重组是存在的。另外还对无指盘臭蛙和昭觉林蛙(R.taponica chaochiaocnsis)做了染色体C-带的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10.
番鸭、连城鸭及其属间杂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胚胎组织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短期培养法,分析了番鸭、连城鸭及其属间杂种F_1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番鸭的染色体2n=78,连城鸭2n=78±。它们的第1、2对常染色体分别为亚中或中间着丝点,其余均为近端着丝点;性染色体ZZ—ZW按大小顺序排列,Z为4,W为7—8。番鸭的Z和W染色体均属近端着丝点;连城鸭的Z染色体具明显短臂,属亚端着丝点,W染色体不具短臂,属近端着丝点,杂种F_1与亲本比较,染色体数目相同,但总臂数不同;第1、2对常染色体着丝点指数和臂比介于两亲本之间,其两个同源姐妹染色体的臂比分别偏向于父本和母本;性染色体着丝点位置具备两亲本的特点,可作为鉴定属间杂种真实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热休克诱导虹鳟四倍体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虹鳟卵受精后5—9小时期间,用热休克处理,12月龄时检查,四倍体出现频率为5%。较高的温度处理可导致卵的高死亡率。2n=60的虹鳟核型中,有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22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1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7对,总臂数NF=104。4n=120的虹鳟四倍体核型中,有22套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套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和7套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总臂数NF=208。未发现有染色体倍性镶嵌的个体。分析比较了二倍体和四倍体两类鱼的红细胞及其核的9个度量值(DNA相对含量,细胞及核的长轴、短轴,面积和体积),为应用红细胞鉴定四倍体虹鳟提供了倍性标准。在形态、解剖和生长速度方面未发现两类鱼有什么差别。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引进的二倍体燕麦种质的核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砂燕麦、西班牙燕麦和短燕麦3个二倍体燕麦种进行了核型研究。结果表明:砂燕麦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4=10m+4sm(2SAT),具近中部和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4对染色体组的短臂上有1对随体,核不对称系数为68.17%;西班牙燕麦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4=10m+4sm(2SAT),具近中部和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7对染色体短臂上有1对随体,核不对称系数为59.31%;短燕麦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4=6m+4sm+4st(2SAT),具近端部、近中部和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6对染色体组的短臂上有1对随体,核不对称系数为63.91%。虽然3个燕麦种的核型均为2A,但它们的染色体形态有明显不同,比较认为砂燕麦相对进化,短燕麦次之,西班牙燕麦较原始。本研究对燕麦种质资源的核型分析及进化地位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叶志云  陈维新  蔡玲   《广西植物》1992,12(3):247-249
本文对长叶竹柏核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长叶竹柏染色体的数目为2n=26。第8、10、11、13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9对均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且在第2对染色体长臂上具次缢痕;按Stebbins的分类标准,属较对称的“zA”核型。其染色体的绝对长度范围为3.32—6.39μm,相对长度范围为5.33—10.26%。  相似文献   

14.
上海真厉螨的染色体组型及其C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血革螨科上海真厉螨染色体组型及其C带的研究。上海真厉螨染色体数目表明,其具有单二倍体性决定系统(n=8,2n=16),雄性体细胞具有8条染色体,雌性体细胞具有16条染色体。染色体可分为3组,1—3组,4—6组,7—8组染色体。染色体组型的测量统计分析表明,染色体着丝点位置分别为中部(1、2和3号)、亚中部(4、5和6号)及端点(7和8号)。C-带主要位于着丝点区。第2染色体长臂和短臂及第3染色体的短臂具有插入型C-带,第7和第8染色体为端型C-带。本文还讨论了血革螨科上海真厉螨的组型、性决定、染色体多态现象及其C-带的带型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河南花背蟾蜍的核型、C-带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分布于河南新乡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2条,核型公式为2n=22(20m 2sm),全部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NF=44。Ag-NORs具有多态现象。C-带核型显示22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正染,No.1染色体近着丝粒处有不恒定插入型C-带,No.4染色体具有恒定近端部插入型C-带,随体部位被正染的仅占所观察细胞的15%。  相似文献   

16.
用常规涂片法对贵州产龙里瘰螈Paramesotriton longliensis与织金瘰螈P.zhijinensis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龙里瘰螈的核型为2n=24=16m+8sm,染色体臂数NF=48,其中No.7、10、11、12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其余均为中着丝粒染色体(m);织金瘰螈的核型为2n=24=20m+4sm,NF=48,其中No.9、11为sm,其余均为m。2种瘰螈的核型存在差异,可为2个物种的成立提供细胞遗传学佐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鳊亚科10种鱼的染色体组型研究结果。它们的染色体二倍数均为2n=48,由中部、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没有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数NF=88—92。初步推测该亚科鱼类染色体的基本二倍数是2n=48。对它们的核型特征和染色体演化方式分析表明,它们的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变化具有相似的特征。它们的核型也大致相似,基本上可概括为14—20 M+24—28SM+4—8ST,都有一对最大的可资区别的染色体,这反映了该亚科鱼类校型的同源性。因此预测在这些鱼的种间乃至属间进行人工杂交获得成活,甚至能育后代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赵文阁  刘鹏  夏玉国 《四川动物》2004,23(3):185-187,i003
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分析了粗皮蛙的染色体组型 ,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为 2 6 ,可配成 13对 ,有5对大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9)和 8对小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6 5 ) ,其中 ,第 1、 5、 6、 7、 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12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2、 3、 4、 9、 10、 11、 13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4对为性染色体 ,属XY型 ,X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 (相对长度为 10 70 ,臂比指数为 1 72 ) ,Y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相对长度为 12 83,臂比指数为 2 0 2 )。  相似文献   

19.
版纳鱼螈和双带鱼螈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版纳鱼螈的核型作了观察,并与双带鱼螈进行了比较。两者的核型基本一致,均为2n=42,但版纳鱼螈的NF=62,而双带鱼螈的NF=60;版纳鱼螈的染色体有中部着丝粒、亚中部着丝粒和端部着丝粒三种类型,而双带鱼螈则无亚中部着丝粒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有的八角莲和六角莲的核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定成  邵建章  李东林   《广西植物》1991,11(1):58-62
本文研究了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Hance)M.Cheng和六角莲Dysomapleiantha((Hance)Woodson的核型。二者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2,由四对具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一对具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一对具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各有一对染色体具有次缢痕,八角莲的次缢痕在第3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六角莲的次缢痕在第1对染色体的短臂上。二者均属较对称的“2A”核型。但它们在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变异幅度和差值、臂比的变异幅度和差值以及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上均有微小的差异。结果表明二者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演化趋势是八角莲→六角莲。八角莲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