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经生物技术>副刊1999年10月11日号BI-18页报道:日本地方自治体的水产生物技术取得很大进展.他们利用染色体操作技术使鱼3倍体化、全雌化获得成功.现有17个自治体使用染色体操作的鱼介类(试验配备等)已达到实用化.与上一年大体相同.没有新加入的自治体.  相似文献   

2.
日本水产资源保护协会设置了水产生物技术研究协议会,在7月31日召开了第一次会。准备在今年聚会2~3次,集中考虑关于生物鱼类的放流安全性。利用经激素处理和染色体操作育成生物鱼类,其技术已接近实际应用阶段。其中利用以雄性激素育成的伪雄鱼使幼鱼全雌化的技术已经进入实际应用。在北海道将全雌化的虹鳟用于商业性的养殖(参阅本刊1986年7月14日特别版)。另外,青森县内水面水产试验场1985年4月全国第一个将全雌化的樱鳟的幼鱼放流到河川。今年7月确认了返回原河流(参阅本刊本号)。  相似文献   

3.
日本青森县内水面试验场1985年4月在青森县东通村的老部川放流了全雌化的樱鳟幼鱼536尾。但是,到1986年8月6日确认了两尾回归到原来河川里。向自然界放流全雌化的鱼类,在日本全国首次试验。根据上述情况全雌化樱鳟又向实际应用迈近一步。雌性樱鳟放下大海,大型化的樱鳟回归母川。雄鱼留在河川内,一年成熟,达到可食用前即死亡。为此,樱鳟大型化、全雌化具有产业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蒙公司最近宣布培育樱鳟和金鲑4倍体获得成功。4倍体与2倍体杂交,就很容易培育3倍体鱼介类。除此之外,还能应用于优良基因的保存、新品种的培育、育种等。日蒙培育全雌3倍体现有的技术达到3倍体化,成功率为80~90%。商业上是很标准的,所以4倍体化的技术与其说培育全雌3倍体,莫如说应用于新品种的培育等。日蒙公司利用加压处理阻止第一卵分裂,培育出4倍体。取得最大成的味之素公司用(?)  相似文献   

5.
《日经生物技术》2000年4月10日号第1页报道:日本武田药品工业公司和美国PE公司3月30日宣布双方已就PE公司下属Celera Genomics公司染色体信息数据库的使用权签订了合同。签订了数据库的使用合同在日本还是第一家。 根据合同,武田公司可以使用Celera公司的人染色体信息、人cDNA信息、赤蝇染色体信息、人染色体多型(SNPs)信息、小鼠染色体信息等各种数据库。还可以使用Celera公司开发的Blaus(ブラゥザザ-)和解析软件等生物信息磁盘(バィ才ィンフ才マティクス)系统。合同期限为5年,未公开合同金额等条件。 这次合同是关于数据库的非独占性使用权。使用数据库而获得的成果只要不与Celera公司的专利相抵触,就可以是武田独自的权利,武田可以申请专利。在使用数据库信息的基础上创造的产品也不需要支付专利使用费。 武田公司正在进行以基因信息为基础的孤独(orphan)受体/配体的研究。但是,要开发更有用的新药品必须着重使用最尖端的染色体信息数据库。 武田公司1995年与美国SmithKline Beecharm(SKB)公司和Human Genome Sciences(HGS)公司签订了 在染色体信息基础上开发新药品的合同(参见日经生物技术杂志95年7月3日号10页)。与SKB公司和HGS公司的合同是只使用cDNA数据库的信息,不完全包括整个染色体的信息。如果能利用Celera公司新的全基因染色体所有的信息,就能增加研究的范围。Celera公司致力于染色体信息解析方法一生物信息磁盘开发,武田公司也希望充实生物信息磁盘的内容。 武田药品工业公司会长藤野政彦说,“利用Celera公司所具有的染色体信息可进一步加速现在的孤独受体及其配体的探索研究,还关系到未知酶基因和有关疾病基因的表达”。孙国凤  相似文献   

6.
水产厅将于7月22日召开第二届水产高技术研讨会,重新审议5项染色体操作的鱼贝类的利用问题。水产高技术研讨会是为听取专家意见而召开的。水产厅规定确认了利用适合染色体操作鱼贝类的“三倍体鱼类水产生物利用纲领”。 这次审议的有鸟取水产试验场的雌性比目鱼等5项(参照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广岛水产试验场培育的3倍体牡蛎的种苗生产、养殖和北海道立水产孵化场的全雌3倍体樱鳟的种苗生产、养殖以及放流试验。  相似文献   

7.
太湖新银鱼移植对(鳖)早期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择长江中游西洞庭湖水系太湖新银鱼移植水体(黄石水库)和未移植水体(蒙泉水库),研究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移植对浮游动物食性鱼类(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ewsky)早期生长和摄食的影响。2009年7月下旬和8月中旬共采集稚鱼157尾,其中7月下旬采集稚鱼在14—23日龄之间,两水体间生长差异不显著;8月中旬采集稚鱼在20—49日龄之间,黄石水库生长率显著小于蒙泉水库。对样品耳石日轮分析发现25日龄之前两水体稚鱼生长率相似,之后黄石水库稚鱼较蒙泉水库生长慢。食性分析发现25日龄前两水体稚鱼食物组成相似,主要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25日龄后黄石水库稚鱼食性没有显著变化,而蒙泉水库稚鱼则转食大型枝角类、昆虫及鱼卵和仔鱼。两水体气候条件、营养状况、鱼类区系组成上基本相同,是否有太湖新银鱼移植是两水体间的主要差别。太湖新银鱼春群在1—5月间繁殖,而的繁殖在6月下旬之后。因此在早期生活史阶段与太湖新银鱼的食物竞争会主要发生在转食大型浮游动物之后。太湖新银鱼摄食使黄石水库大型浮游动物饵料资源短缺,稚鱼在25日龄后不能转食,是导致黄石水库幼鱼在25日龄后生长减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财团法人电力中央研究所开始比目鱼爱德革氏()症疫苗。用注射灭活菌的方法使比目鱼产生对爱德革氏症的抗性获得成功。于4月1~5日在东京召开的日本水产学会上发表了该项成果。爱德革氏症是在比目鱼养殖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随着比目鱼养殖逐年增多受害额也越大。据说90年度比目鱼养殖中由于疾病损失总额为25亿日元,其中因爱德革氏症损失约10亿日元。电力中央研究所今后打算探讨比投予次数等更有效的使用方法和进行赋予抗性的灭活菌成分鉴定等。  相似文献   

9.
日蒙公司1992年秋上市金鲑全雌3倍体种苗50万尾。该公司上市全雌3倍体种苗是继樱鳟之后的第2种。1991年试销5000尾~6000尾,因市场评价很好,所以开始正式上市。种苗上市价格未定。93年4~7月将上市全雌3倍体金鲑。日蒙公司将雌雄2倍体金鲑种苗加在一起,一年约上市250万尾,将来全部换成全雌3倍体。金鲑一旦性成熟,雌性的红色素就会蓄积在卵里,而雄性蓄积在表皮,身体的颜色比大西洋产的鲑差。改善身体颜色特别凑效的办法是将鲑变成黑鲑色。大西洋产的鲑变成黑鲑色时解冻后变成熏烟色,身  相似文献   

10.
日蒙公司宣布从1989年7月试销本公司培育开发的三倍体牡蛎.在此之前已销售三倍体樱鳟等鱼类.三倍体贝出现在市场上这还是第一次.日蒙公司为了生产牡蛎,今春设立了子公司日蒙,7月1日建成三倍体牡蛎养殖场.至7月已有20~30万只牡蛎的生产能力.出售的牡蛎产品名为"四季牡蛎".还没有公布价格,据说  相似文献   

11.
长江湖口段春夏季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口江段连通长江与鄱阳湖, 是诸多鱼类的洄游通道, 在长江鱼类的繁衍生息中发挥重要功能。研究于2016年5月—8月在长江中下游鱼类繁殖期内对湖口江段系统开展鱼类仔稚鱼资源的调查, 研究分析了该江段仔稚鱼群落组成、优势种、密度变化、时间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88d连续采样共鉴定出隶属于8目12科39个仔稚鱼类群, 其中37个类群鉴定到种, 1个类群鉴定到亚科, 1个类群鉴定到科。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为该江段仔稚鱼的第一优势种, 其余优势种有虾虎鱼科(Gobiidae)、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仔稚鱼密度在7月1日达到峰值, 峰值为1230.77 ind./100 m3; 7月1日至8月15日仔稚鱼密度整体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时间尺度的聚类将6个时期分为5月下旬—7月上旬与7月下旬—8月上旬2个群组, 贝氏?、翘嘴鲌和刀鲚等在6月下旬达到峰值; 鳊、四大家鱼和鳜等在7月上旬达到峰值。江段断面上南北近岸采样点仔稚鱼密度高于断面中心。使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仔稚鱼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发现水温、透明度、流量均为影响仔稚鱼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位与仔稚鱼密度相关性分析表明, 两者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表明, 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较为丰富, 仔稚鱼群落结构主要以中小型鱼类为主, 且江湖洄游性鱼类占比较高; 仔稚鱼对各环境条件有着不同适应特点, 仔稚鱼与水温、透明度、流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补充了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资料, 为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了鲤(Cyprinus carpio)仔稚鱼的生长过程中主要消化酶活性变化规律, 实验测定了鲤从孵化出膜到40 日龄(日龄, Day after hatching)仔稚鱼期间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几种消化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 仔稚鱼全长以及体重在15 日龄后增速加快, 特定生长率为14.81%。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 糜乳蛋白酶、碱性磷酸酶以及氨基肽酶在1 日龄仔鱼体内均能检测到活性。在仔稚鱼发育过程中, 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下降后上升。仔鱼摄食前消化酶的活性出现一定的上升, 随着仔稚鱼消化系统发育以及营养方式的转变, 其消化酶活性从3到25 日龄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 而25 日龄到实验结束鲤仔稚鱼的消化酶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标志着其消化功能趋于完善。根据不同发育时期鲤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设计有机可腐化的材料制备人工鱼巢以提高人工鱼巢的生态修复功能, 降低饥饿对仔稚鱼成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日龄组成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了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日龄组成、孵化期、早期生长率和滞留时间。从2007年5-10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采集的刀鲚仔稚鱼中,共选取594尾(体长范围为3.0-30.5mm),划分发育阶段,并取矢耳石进行日龄分析。仔稚鱼日龄范围为7-34d,以13-18d日龄比例较高,占总数的50.1%;仔稚鱼体长(L,mm)与日龄(D,days)呈显著直线关系:L=0.73D+5.09,R2=0.74;孵化期为5月23日至10月4日,高峰期集中在5月末至8月上旬,且早期个体在孵化后7d左右开始进入到碎波带,在碎波带滞留约23d。    相似文献   

14.
以2015年和2016年在孟屯河上游捕获的仔稚鱼为研究对象, 对其种属进行了鉴定, 观察了耳石形态特征、确证了耳石轮纹沉积规律, 并基于耳石日轮技术对其孵化期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Ⅰ(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Ⅰ, COⅠ)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 采集仔稚鱼为松潘裸鲤(Gymnocypris potanini)。在松潘裸鲤仔稚鱼生长过程中, 微耳石由近圆形发育成贻贝形, 矢耳石由锲形发育为箭矢状。采用温度标记处理松潘裸鲤仔稚鱼, 确定耳石轮纹沉积具有日周期性, 生长轮为日轮。依据耳石日轮数, 结合采样时间及耳石轮纹沉积规律, 并采用大多数裂腹鱼类日龄为日轮数N+1的关系, 推算出2015年松潘裸鲤样本的孵化时间为6月29日至7月15日, 2016年样本孵化时间为7月13日至8月18日, 这些结果为研究松潘裸鲤野生种群繁殖期及其资源保护等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对鱼类早期生长阶段的摄食研究有助于了解其饵料来源及其在食物网中的功能地位,而全面准确地获取其食物种类信息是关键,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给动物食性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以大亚湾人工码头海域金钱鱼稚鱼为对象,以18S rDNA为靶标,分别使用传统Sanger测序和Illumina Solexa高通量测序对其食物组成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在稚鱼摄食研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 金钱鱼稚鱼为杂食性,食物多样性高,纤毛虫和苔藓动物是最优势的食物类群.使用传统测序方法共获得67条有效食物序列,分属于8个类群,涵盖23个生物种类;使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共获得17000多条有效食物序列,分属于9个类群,涵盖35个生物种类.两种方法检测到的食物类群基本相同,但高通量测序方法在反映食物多样性和覆盖范围上更具优势,且灵敏度更高,检测出传统测序方法未发现的甲藻和褐藻种类,说明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较全面而准确地覆盖稚鱼的食物谱.高通量测序获取的大量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半定量信息,克服传统测序在定量研究方面的不足.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稚鱼摄食研究上优势更明显,食谱覆盖更广,检测灵敏度更高,显著提升了数据与结果的可信度,可为海洋生物摄食生态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南方大口鲇幼鱼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南方大口鲇的人工孵化鱼苗在11日龄时卵黄消失,转入营外生性营养的仔鱼阶段;23—26日龄仔鱼的主要外部器官分化完毕,转入稚鱼阶段;40—43日龄稚鱼除存在第二下颌须外,其余外形特征与成鱼相似,稚鱼阶段结束. 5月上旬在嘉陵江中采获到的当年幼鱼已发育到稚鱼阶段结束时期的水平;6—7月的当年幼鱼,当体长为151—177毫米时,第二下颌须消失.当年幼鱼体重和体长的关系为: W=e-10.87062L2.74257(N=77,r=0.9952)根据尾形、体色和须的数量的差异,可以区别南方大口鲇和鲇的当年幼鱼.    相似文献   

17.
湘江鳡仔稚鱼个体和耳石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 年6 月至7 月间于鳡(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的主要繁殖季节在湘江采集鳡仔稚鱼共370尾, 耳石分析表明这些仔稚鱼日龄在4-25d 间, 推算孵化日期为5 月27 日至6 月22 日。仔鱼前弯曲期向弯曲期转化时间为第6 日龄, 弯曲期向后弯曲期转化为第10 日龄, 后弯曲期向稚鱼期转化为15.5 日龄。体长生长和耳石生长均在进入后弯曲期后(12-13 日龄)出现1 个节点: 节点后体长生长速度是节点前的5 倍,节点后耳石生长速度是节点前的2 倍。早期生活史不同阶段鳡微耳石形态显著改变: 前弯曲期耳石为圆形;弯曲期耳石前后轴的生长速度明显超过背腹轴生长, 耳石也变为椭圆形; 后弯曲期耳石进一步延长, 耳石后端形成略尖的突起, 耳石呈梨形; 进入稚鱼期后, 耳石后突起变得较为平滑, 耳石形状呈贝形。耳石半径和体长的关系在后弯曲期阶段出现节点, 节点前后呈不同的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初始体重(13.80±0.40)mg的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稚鱼为对象,在室内系统内进行饲养试验,研究了新开发的3种微颗粒饲料(Diet 1–Diet 3)、混合饲料(Diet 4:Diet 3和冷藏桡足类)与冷藏桡足类(Diet 5,对照组)对25—60日龄大黄鱼稚鱼消化酶活力、肠和肝脏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35和60日龄时,微颗粒饲料组鱼苗间的胰蛋白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较25日龄时高,而混合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除对照组鱼苗35日龄时的胰淀粉酶活力显著(P<0.05)高于25和60日龄外,其他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随着鱼苗的生长,除混合组和对照组外,各组间鱼苗肠道氨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均逐渐升高。组织学结果显示,混合组35日龄鱼苗前中肠黏膜上有大量脂滴,而其他各组鱼苗则没有。微颗粒饲料组鱼苗肠黏膜褶皱比混合组和对照组多且深,直肠黏膜上皮细胞中可见脂滴积累,而对照组鱼苗直肠几乎没有褶皱,并缺乏脂滴。微颗粒饲料组鱼苗肝细胞内有大量脂滴,胞核移向细胞外周。混合组鱼苗35日龄时肝细胞内也有脂滴,但数量在60日龄时减少。对照组鱼苗肝脏中可见类似于饥饿状态的胞间隙、细胞质塌陷和胞核固缩。以上结果表明,合适的微颗粒饲料可促进大黄鱼稚鱼消化道的发育。基于Diet 1效果优于Diet 2和Diet 3,可将其作为进一步研究大黄鱼稚鱼营养和微颗粒饲料的基础配方。  相似文献   

19.
半滑舌鳎早期形态及发育特征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半滑舌鳎卵子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 ,卵径 1 18-1 3 1mm。卵膜薄、光滑、透明 ,具弹性。多油球 ,一般为 97-12 5个 ,多数在 10 0个左右 ,油球径 0 0 4-0 11mm。在培养水温为 2 0 5-2 2 8℃的条件下 ,卵子授精后 3 7h仔鱼孵出 ,3 0min后仔鱼全部孵出。初孵仔鱼全长 2 56-2 68mm。 1日龄仔鱼 ,出现胸鳍芽。 1 5日龄仔鱼 ,巡游模式基本建立。 2日龄仔鱼 ,逐渐建立外源性摄食关系。 3日龄仔鱼 ,出现鳔泡 ,个体发育进入后期仔鱼期。 18日龄 ,个体发育进入稚鱼期。 2 5日龄稚鱼 ,右眼开始向上移动。 2 7日龄稚鱼 ,右眼已转到头顶。 2 9日龄稚鱼 ,右眼完全转到左侧 ,胸鳍退化 ,各鳍鳍条发育完全。 57日龄 ,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 79日龄幼鱼 ,鳔退化、鳞片发育完全 ,侧线 3条。研究结果表明 :前期仔鱼培育期间 ,除了严格控制适宜的培养水温外 ,仔鱼开口后就应及时投喂一定密度的适口饵料 ,这是苗种培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和技术措施之一 ;稚鱼变态期间加强鲜活饵料的投喂是提高稚鱼变态成活率的关键所在。仔鱼孵化后出现的管状感觉器官以及背、臀鳍膜上的泡状结构在早期发育阶段的生态和生理作用尚不清楚。半滑舌鳎成鱼无鳔和无胸鳍 ,而在早期发育期间具有鳔泡和胸鳍 ,这是生物个体发育史中祖先特征的重演  相似文献   

20.
由美国普度大学与蒙桑托和Agrigenetics两家公司组成的研究小组正在努力鉴定诱导再生的基因,他们已经完成了与玉米植株再生有关的至少三个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图。如果可能的话,克隆这些基因并把它们导入细胞再生困难的植物中,将使很多遗传工程植株的再生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