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球蚧属Eulecanium Cockerell 1893,此前我国记述有8种,即:格纹白球蚧Eulecaniumalbodermis Chen 1962、桤木裸蚧Eulecanium alnicola Chen 1962、刺槐球坚蚧Eulecanium circumfluumBorchs.1955、瘤大球坚蚧Eulecanium gigantea(Shinji,1935)、昆明球坚蚧Eulecanium kunmingiFerris 1950、日本球坚蚧Eulecanium kunoensis(Kuwana,1907)、桑名球坚蚧Eulecanium kuwanaiKanda 1934和黑带球坚蚧Eulecanium nigrivitta Borchs.1959。但其中桑名球坚蚧E.kuwanai,根据原  相似文献   

2.
库布齐沙地三年生人工藻结皮发育特征及微生物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库布齐沙地4种三年生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藻结皮的发育特征和微生物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将荒漠蓝藻接种到沙面,形成的人工藻结皮经过3年的生长和发育,结皮的平均厚度达到2.23-5.36mm,呈现深黑色和灰绿色,结皮盖度大于70%.其中沙柳(Salix cheilophila Schneid.)-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is)-藻(algae)结皮(SAA)发育最好、生物量最高,且演替成苔藓结皮.在人工藻结皮区普遍出现沙生植物的拓殖和大量生长,如沙米(Agriphyllum squarrosum Bieb.)、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 Turez.)、猪毛菜(Salsola collina Pall.)等,植被盖度达60%-90%.4种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藻结皮中藻类的组成都比较单一,在藻类的种类数量上变化并不明显,仍然以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 Gom.)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爪哇伪枝藻(Scytonema.javanicum (Kutz.)Born etFlah.),且不同的藻种在结皮中分布的位置不同;人工藻结皮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抗压强度普遍达到35-70 N/cm2.丝状蓝藻通过紧密和高强度的机械束缚作用以及藻体胞外分泌物对沙粒的黏结作用,对维持藻结皮的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人工藻结皮的超微结构研究发现,经过3年的野外生长和发育,藻结皮沙粒土壤中含有丰富的藻丝体.可以观察到大量藻丝体缠绕或黏结着沙粒,从而实现人工藻结皮的胶结过程;(2)微生物总数变化趋势变现为:沙柳(S.cheilophila)-羊草(A.chinensis)-藻(algae)结皮(SAA)>草方格(grass pane)-藻(algae)结皮(GA)>沙米(A.squarrosum)-藻(algae)结皮(AA)>流沙(shifting sand)-藻(algae)结皮(SA)>流沙(CK).人工藻结皮的生物量变化趋势与其微生物总数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在微生物各主要类群中,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真菌数量在不同人工藻结皮中的变化趋势同微生物总数的变化趋势相同;在4种人工藻结皮中,细菌所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放线菌和真菌.结皮中细菌所占微生物总数的百分比呈依次增加的趋势,放线菌所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呈递减趋势,真菌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非常小,且比例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3.
4.
闽江是福建主要的淡水鱼类产区。对于闽江鱼类区系的研究,尼可尔斯Nichols J.T.(1925—1930,1931,1943年)、伍献文(1931年)、朱元鼎(1931年)、张春霖(1932年)、林书颜(1934年)、林秀卿(1959、1962年)等在有关研究报告中有所提及,但还没有专门论述。本文根据1975—1979年,由厦门水产学院、厦门大学海洋系、福建农学院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组成的鱼类资源联合调查队的调查和1980—1984年建阳、三明两地(市)所属县的县级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所采集的鱼类标本及有关文献报告,试图对闽江鱼类区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具有较快生长速率及较强产油能力的微藻,探究所获得微藻的生理生化性能及不同培养方式对其生物量、产油能力、碳消耗等生长特性的影响与藻种对pH的适应能力。【方法】通过磷酸香草醛测定法及尼罗红染色对微藻进行初筛复筛,通过设置光合自养、异养和混养等3种培养方式,并采用气质联用等方法,研究不同培养方式对所获微藻生长特性、所产油脂脂肪酸组成以及碳代谢等方面的影响。【结果】筛选出两株产油能力较强的藻株H、Z_8,其油脂产量分别可达1.14±0.05 g/L和1.33±0.10 g/L,经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初步表明藻株H属布朗单针藻(Chlorolobion braunii)、藻株Z_8属链带藻(Desmodesmus intermedius)。构建了不同培养方式下微藻动力学模型,H、Z_8属于生长偶联型。当培养环境的pH处于6.0–9.0,对藻株H、Z_8的总脂量与生物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筛选获得的藻株H、Z_8中C16与C18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比率能达到90%以上。藻种在混养条件下生物量积累优于异养,但异养条件下更加有利于油脂的积累,且H、Z_8均具有较为宽泛的pH适应能力,是具有一定产业化应用潜力的优良产油藻株。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水产养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于2015年7月至9月对长江中游23个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及生物多样性情况进行了调查,所研究的湖泊包括以下4组:水库组(A组)、禁养组(B组)、低密度养殖组(C组)、高密度养殖组(D组)。结果显示, 4组湖泊的优势类群间存在一定差异。A组优势种有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Y=0.642, Y为优势度)、浮鞘丝藻(Planktolyngbya, Y=0.064), B组优势种有平裂藻(Merismopedia, Y=0.428)、浮鞘丝藻(Planktolyngbya, Y=0.118)、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Y=0.133)、栅藻(Scenedesmus, Y=0.066), C组优势种为假鱼腥藻(Pseudanabaen, Y=0.395)、平裂藻(Merismopedia, Y=0.097)、浮鞘丝藻(Planktolyngbya,Y=0.122), D组的优势种为平裂藻(Merismopedia, Y=0.308)、微囊藻(Microcystis, Y=0.118)、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Y=0.077)。A组浮游植物丰度显著低于B组、C组及D组(P0.05)。各组间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不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表明鱼类养殖对湖泊浮游植物的丰度及优势类群会产生影响,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梅  赵秀侠  詹婧  高毅  阳贵德  孙庆业 《生态学报》2011,31(22):6886-6895
生物土壤结皮是生态系统原生演替过程中的一个早期阶段,在铜陵铜尾矿废弃地自然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土壤结皮在尾矿废弃地表面广泛分布.以生长在铜陵杨山冲和铜官山2处铜尾矿废弃地的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运用常规培养方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对不同群落生物土壤结皮中的蓝藻多样性及优势类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研究方法所获得的蓝藻种类组成具有明显差异.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常规培养试验中主要蓝藻类群为微囊藻属(Microcystis)、色球藻属(Chroococcus)、颤藻属(Oscillatoria)、念珠藻属(Nostoc)和浮鞘丝藻属(Planktolyngbya),其中优势种类主要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断裂颤藻(Oscillatoria fracta)和细浮鞘丝藻(Planktolyngbya subtilis);提取样品中微生物总DNA,对蓝藻16SrRNA进行PCR-DGGE分析,回收DGGE图谱中24个条带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近缘蓝藻的相似性系数均在93%以上,其中优势蓝藻类群主要隶属于微鞘藻属(Microcoleus)和细鞘丝藻属(Leptolyngbya),裸地(YL)处和木贼群落下尾矿表面(YM)的生物土壤结皮中优势蓝藻类群主要为微鞘藻属,而黄色真藓-藻类混合结皮(YT)和白茅群落( YB,TG)下的生物土壤结皮中的优势类群主要隶属于细鞘丝藻属.  相似文献   

8.
钙质红藻是指可以发生生物钙化作用在其细胞壁上沉淀碳酸钙的红藻。钙质红藻可以保存为化石,是红藻古生物研究中的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但以往的研究对钙质红藻类群的系统分类及地史分布缺乏清晰认识。本文详细综述了钙质红藻化石的系统分类,归属于红藻门(Rhodophyta)红藻纲(Rhodophyceae)的4个目7个科,分别为珊瑚藻亚纲(Corallinophycidae)珊瑚藻目(Corallinales)的珊瑚藻科(Corallinaceae)、石叶藻科(Lithophyllaceae)、宽珊藻科(Mastophoraceae)和管孔藻科(Solenoporaceae),混石藻目(Hapalidiales)的混石藻科(Hapalidiaceae),孢石藻目(Sporolithales)的孢石藻科(Sporolithaceae)以及真红藻亚纲(Florideophycidae)耳壳藻目(Peyssonneliales)的耳壳藻科(Peyssonneliaceae)。最早的钙质红藻为管孔藻科,出现于中奥陶世,于中新世灭绝。珊瑚藻科最早出现于晚志留世并于白垩纪辐射演化至今,其他科均于白垩纪...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水产养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于2015年7月至9月对长江中游23个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及生物多样性情况进行了调查, 所研究的湖泊包括以下4组: 水库组(A组)、禁养组(B组)、低密度养殖组(C组)、高密度养殖组(D组)。结果显示, 4组湖泊的优势类群间存在一定差异。A组优势种有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Y=0.642, Y为优势度)、浮鞘丝藻(Planktolyngbya, Y=0.064), B组优势种有平裂藻(Merismopedia, Y=0.428)、浮鞘丝藻(Planktolyngbya, Y=0.118)、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Y=0.133)、栅藻(Scenedesmus, Y=0.066), C组优势种为假鱼腥藻(Pseudanabaen, Y=0.395)、平裂藻(Merismopedia, Y=0.097)、浮鞘丝藻(Planktolyngbya, Y=0.122), D组的优势种为平裂藻(Merismopedia, Y=0.308)、微囊藻(Microcystis, Y=0.118)、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Y=0.077)。A组浮游植物丰度显著低于B组、C组及D组(P<0.05)。各组间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不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表明鱼类养殖对湖泊浮游植物的丰度及优势类群会产生影响, 对湖泊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丝状体蓝藻藻殖段的分化及其调节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泽璞  施定基 《植物学报》2000,17(3):204-210
本文介绍了丝状体蓝藻(亦称蓝细菌) 的藻殖段的分化及其调节机制。藻殖段与正常藻丝体的区别在于细胞形状、细胞内存有气囊和可移动的短而直的藻丝链等。本文对许多环境因子包括光和营养因素等促进或抑制藻殖段的分化进行了讨论;还介绍了念珠藻(Nostoc) ,单歧藻(Tolypothrix) 和眉藻(Calothrix)所具有复杂的细胞发育过程,即具气囊又可移动的藻殖段分化,异形胞分化以及营养细胞的补偿性色适应。这三种细胞类型的适应形成取决于两种不同的光受体系统。藻殖段和异形胞两者的分化可能取决于光合电子传递链;而营养细胞的补偿性色适应则受光敏色素的调节。此外,谷酰胺合成酶合成和活性调节的PII蛋白,在协同藻殖段分化、异形胞分化及营养细胞的补偿色适应中起重要作用。由于蓝藻藻殖段分化及其调节机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关于它的知识尚不完整,亟待人们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1.
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是蓝藻和红藻藻胆体的组成部分,是光合作用集光复合体的组成部分,一般由α和β亚基构成,每个亚基含1~4个辅基色素,从而使藻胆蛋白具有特定的光谱吸收性质。根据这些吸收光谱性质,可以将藻胆蛋白分为:别藻蓝蛋白(APC)、藻蓝蛋白(PC)和藻红蛋白(PE)等,在某些缺乏PE而有异形胞的蓝藻中存在充当PE天线捕光功能的藻红蓝蛋白(PEC)〔1〕。藻胆蛋白可用于天然食用色素、化妆品色素和制药行业,还可作为免疫检测、荧光显微技术和流式细胞荧光测定法技术方面的荧光探针。特别是本工作研究的层理鞭枝藻(简称M.laminosu…  相似文献   

12.
何宗祥  刘璐  李诚  张庭廷 《生态学报》2014,34(6):1527-1534
利用大型水生植物的化感作用抑制水华藻类是水域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探讨了不同浓度普生轮藻浸提液对产毒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单纯以及混合藻类)的抑制作用,并根据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和数据特征,在传统的Logistic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基础上,通过微元法建立了普生轮藻浸提液对单纯产毒铜绿微囊藻、单纯斜生栅藻抑制的数学模型以及两藻混合时抑制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1)普生轮藻浸提液无论对单独的毒性铜绿微囊藻或斜生栅藻还是共生状态的毒性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均有很强抑制作用,且对毒性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要显著高于对斜生栅藻;(2)所建立的抑藻模型可有效表征和预测在一定范围内的产毒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及其混合藻在普生轮藻浸提液胁迫下藻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通过这些模型可方便地计算出实验期间任何时间节点上普生轮藻浸提液的半抑制浓度(EC50)、最小有效浓度(MIC)等指标的预测值、混合藻在小生境中相对稳定时的预测值等等。该研究可为实际抑藻的方案制定和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支撑和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宁国县胡乐司中奥陶世胡乐组的笔石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胡乐组一名源自胡乐页岩。许杰(1934)创建胡乐页岩时,描述了胡乐地区胡乐页岩的主要岩性特征及笔石9属18种和亚种,并建立了2个笔石带:1).Glossograptus hincksii - Trigonograptus lineatus zone,2).Dicellograptus sextans - Climacograptus latus zone。1962年,张文堂将胡乐页岩称为胡乐页岩组。嗣后,钱义元、李积金等(1964)称为胡乐组,并明确指出胡乐滥泥坞剖面为许杰(1934)创建胡乐页岩时的标准剖面。穆恩之(1974)为建立中国奥陶系年代地层单位“阶”,先用“期”称之,中奥陶世早期称为“胡乐期”,1980年正式使用胡乐阶,包括3个笔石带:Hu_1 Glosso-  相似文献   

14.
重离子诱变创制高产油微拟球藻新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 OZ-1为实验材料,利用碳重离子进行诱变育种,采用Imaging-PAM和酶标仪进行大规模筛选,最终获得两株高生长速率微拟球藻突变藻株(HP-1和HP-2),进一步分析显示两株突变藻株(HP-1和HP-2)生物量积累较野生型藻株大幅提高,在18d培养末期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8%和26%,两株突变藻株油脂产率分别为295 mg/(L·d)和275 mg/(L·d),而野生型藻株为247 mg/(L·d).所获两株突变藻株生长速度快、油脂产率高,较野生型藻株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培养耐盐的杜氏藻的生物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单胞藻杜氏藻(Dunaliella)在分类上属于团藻目(Volvocales),包括各种没有定名的单胞种。杜氏藻属的藻都是细胞体积为50~1000μm~3、具双鞭毛的卵园形细胞。杜氏藻横截面的电子显微镜图片表明了细胞器具有其它绿藻细胞器的特征。然而,与其它藻不同的是杜氏藻缺少坚硬的多糖细胞壁,细胞由一种粘液外衣覆盖的薄层弹性原生质膜所包围。缺乏这种坚硬的细胞壁可以使细胞的体积随着胞外渗透压的改变而迅速改变。杜氏藻存在于各种海水环境中如海洋、盐湖、盐滩和近海的盐水湖,主要在含10%以上盐分的水中。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利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3种淡水布纹藻(钝布纹藻、库氏布纹藻和赛欧托布纹藻)的形态学进行了研究,以明确它们的精细结构特征;并分析讨论它们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区域。结果表明:(1) 3种淡水布纹藻皆属于粗糙布纹组;从壳面观看,都具有S形和反S(S)形两种壳瓣外形。(2) 钝布纹藻具有弱的S形壳面外形、T形的外近端壳缝末稍和直的内近端壳缝末稍以及椭圆形的中央区;库氏布纹藻具有明显的S形壳面外形、略微向不同侧偏转的外近端壳缝末稍和直的内近端壳缝末稍以及椭圆形的中央区;赛欧托布纹藻具有弱的S形壳面外形、强烈钩状的外近端壳缝末稍和T形的内近端壳缝末稍以及倾斜的中央区。(3) 钝布纹藻在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和云南等地有分布;库氏布纹藻在新疆和湖南等地有发现;赛欧托布纹藻分布于武陵山区,该文是其在中国淡水分布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在日光灯下生长的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 azollae),其叶绿素a所吸收光的激发能在两个系统间的分配相近于柱孢鱼腥藻(A.cylindrica)。两个光系统发射荧光强度与藻蓝素发射荧光强度的比值分别较柱孢鱼腥藻高,但两个光系统荧光发射强度的比值较低。满江红鱼腥藻藻蓝素吸收光的激发能有效地传递给两个光系统,并以较大的比例分配至光系统Ⅰ。在520 nm光下的满江红鱼腥藻,其叶绿素a所吸收光的激发能,与柱孢鱼腥藻相比,以较大的比例分配给光系统Ⅱ;而在600 nm光下的藻丝,其叶绿素a所吸收光的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与柱孢鱼腥藻相近似。600 nm光提高了满江红鱼腥藻别藻蓝素所吸收光的激发能对光系统Ⅱ荧光发射的贡献。生长在600 nm光下的藻丝较生长在520 nm光下的藻丝有更高的叶绿素a所吸收光的激发能传递效率。藻丝生长在不同波长光下有着不同的叶绿素a和藻蓝素所吸收光的激发能传递和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间的分配。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利用一株溶藻细菌BS01分泌的杀藻化合物(二异丁氧基苯基)胺作用于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研究该化合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作用效果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10和20μg/mL的杀藻化合物处理塔玛亚历山大藻,观察藻细胞的响应。【结果】研究发现,利用20μg/mL的杀藻化合物处理藻,24 h后杀藻率达到84.1%,此时细胞内叶绿素a的含量仅为对照的58.5%。而当对藻细胞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进行测定时发现,20 μg/mL的浓度处理24 h后,最大光化学效率相比于对照细胞降低了55.5%,这说明藻细胞的光合作用过程受到抑制。细胞内部的活性氧(ROS)水平在处理0.5 h后即开始增高,并导致细胞内部的脂质过氧化,使细胞内丙二醛(MDA)的含量上升。藻细胞的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以清除细胞内部的活性氧。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20 μg/mL的浓度处理24 h后,细胞内重要的细胞结构解体,细胞严重空泡化,显示出细胞死亡的特征。【结论】杀藻化合物(二异丁氧基苯基)胺能够通过引起藻细胞内部氧化损伤的方式引起藻细胞的死亡,同时该化合物仅针对少数几种藻类具有杀藻效果,因此该杀藻化合物在赤潮的治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几种高等水生植物的克藻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五种高等水生植物(黑藻、金鱼藻、水花生、茭白、空心菜)对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生长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显示,各种受试植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克藻效果,金鱼藻与黑藻的克藻作用最强,水花生的作用次之。克藻效果以受试植物与藻共培养最佳,其次为连续添加种植水,表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其化感物质是连续释放且能迅速降解的,而黑藻干物质的浸提液所具有的克藻效应说明有些化感物质对一定温度和光照是较稳定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罗汉果属植物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路安民  张志耘   《广西植物》1984,(1):27-33
<正> Siraitia这个属名是Elmer D.Merrill在1934年以S.silomaradjae为模式种建立的。该属发表以后,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都将它放在赤爮属(Thladiantha)。1962年,C.Jeffrey在赤爮属下建立了一个新亚属—Subgen Microlagenaria,亚属的模式种T.africana C.Jeffrey采自坦桑尼亚的坦噶尼喀,该亚属还包括有:T.borneen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